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佥都禦史,巡撫登萊。
江東之地并沒。
尚書黃道周諷;馬士英曰:『不入,将立潞藩乎』?乃受命陳進取九策;報聞。
明年,自請祭禹陵。
瀕行,上疏:『今欲東收兖、濟,北略漳河,西取應安,然後問洛陽掃成德之松楸,上規天壽,其道誠難。
得一沉鸷之将,簡兵三萬、赍百日糧,出贛榆之韋橋,東逾破車、度臨朐、曆博興、上鹽山、抵滄州千四百裡間,皆荒曠如墟邱,惟臨朐、安邱、樂安、陽信之間稍可因糧,盡七晝夜力,則可自武清渡白溝,祭十二陵而觐九廟。
還分為二:一下臨清以收兖、濟,一下邯鄲以收彰、衛;用力少而功甚巨』。
不聽。
時監軍宋劼疏:『臣民苟安江介,非所以保江介;諸臣苟存富貴,非所以保富貴』。
工科李清言:『天下财賦,秦、晉屬賊,燕、代屬清,兖、豫成瓯脫,閩、廣無幾,徽、甯殚于安、蕪兩撫,常鎮竭于京口二鎮養兵;上用者,惟蘇、松、江、浙。
且昔以天下供天下,不足;今以一隅供天下,豈有餘乎』?其言至晰,不聽。
河南巡按陳潛夫入觐,言『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未陷之地,尺寸不可自棄。
其間堡塞,大者萬餘、小者十人,皆引領以待官軍。
今四鎮之兵且數十萬,而齊、魯、汴、豫若安堵,誠命藩鎮以一軍出颍、壽,一軍出清、徐,使天下知朝廷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
更以爵賞鼓之,俾自為守;而我以銳師濟之,寬則以耕、急則以守。
汴梁義勇,臣糾集之,旬日可十餘萬;容臣自将為天下先,則河南五郡可複,然後畫河為固。
南絡荊、楚,西控秦關,北臨趙、魏,上之恢複可期,否亦永保江、淮:此今之至計也。
兩淮之上,何事多兵?督、撫紛纭,并為虛設。
若不外拒、專意内守,舉甲兵、土地之利委之他人,恐江、淮亦未可保』!不報。
及還,過其居,一省墓;馳五日,至開封。
以劉洪起最忠勇,請以為挂印總兵;不許。
丙午,史可法疏,以李成棟充徐州總兵官,賀大成為藩标先鋒總兵官,陸遜之為大梁屯田佥事,胡蕲中知睢州,冷時中通判開封,李長康為開封推官,經略中原;使所部總兵李世榮守泗州,張天祿屯瓜洲,許大成将忠貫營,李栖鳳駐睢甯,劉肇基駐高家集,張士儀駐王家樓,沈通明駐白洋河,馬應魁為中軍副将,翟天魁、陶匡明為旗鼓,以胡茂桢、李本深為高傑前鋒,進軍開封。
以汪一誠為參将,以副使黃铉、主事何剛、知縣吳道正分司糧饷、知縣應廷吉軍前監紀。
又分諸汛地,聽鎮将擇利;以宿遷至王家營号絕險,自任之。
疏請饷。
馬士英、阮大铖忌之,置不應;促之,亦不報。
惟檄使出師;可法言:『不食之卒,豈能殺賊』?并不聽。
由是益困。
又忿諸臣獵名位,而以邊疆錢谷為自憋,或托病棄官去。
因言:『今日之勢,必專主讨賊複仇;舍籌兵饷無議論,舍治兵饷無人材』。
皆不聽。
以左懋第北行,止邱磊等于山東、河北,毋敗和事。
是月,許都黨複亂,平之。
降臣方大猷等日議取江南,修漕運、聚刍牧,南逼淮、泗。
冬十月,以降賊臣張缙彥總督北直、山西、河南、河北軍務。
缙彥以兵部尚書降,複逃歸,倡言殺賊。
宏光帝信之,使以原官為總督,便宜行事。
給事中利瓦伊樾劾之,且曰:『總督何官,顧畀賊乎』?不聽。
又以降賊臣黃國琦監王永吉軍,施鳳來行鹽揚州。
一切紊亂。
時湖北、偏沅、四川皆亂于賊(詳後),閩中亦蜂亂。
漳、贛賊犯汀州之古田鎮,殺掠甚酷:聚群兒甕中,沸湯縻之;或刳孕婦,射男女為笑樂。
複有群絨自興、泉入漳州,粵中賊亦盛。
有賊稱閻王總,往來江西、福建,與諸賊應;撫巡張肯堂等捕之。
劉澤清疏:『準塔兵在沂、郯,贛榆、沭陽、沛縣、邳州、睢州、單縣、開封、歸德皆敵騎;請使邱磊濟海收登、萊,馬化豹、柏永馥即故清河城修守之』。
馬士英請以隆禮接北使,錫王永吉以鬥牛服,暫之河上料理;山東、河北戰守,俟左懋第歸,請進止。
從之。
定江北督撫及四鎮額兵各三萬、湖北巡撫額兵萬、京營兵一萬五千,銀米三、四十萬,輕重勢失。
又無糧,左良玉疏承德将士餓且死,趙之龍言黔兵萬裡荷戈缺饷三月;惟切責部臣。
始,馬士英征黔兵迂道徽州、甯國,兵民相殺;金聲桓等力劑之,乃已。
越其傑至河南,盡反陳潛夫所為,貪墨以濟。
時開封、汝甯間列寨數百,劉洪起長之;及洛陽李際遇、南陽蕭應訓,皆為潛夫所結。
是月,應訓複南陽及泌陽、舞陽、桐柏,使其子三善告捷于潛夫;飲之酒,授以告身、簪花,鼓吹導出之。
三善喜過望。
卻谒其傑,觑其賄;及見,踞坐;诘之,诋為賊。
三善泣而去。
潛夫按諸寨,皆列仗鼓吹送迎;其傑至,閉不納。
其傑谮之馬士英,歲終征潛夫還,以淩駉代之。
是月,閩、粵賊攻雲霄,破之;官軍至,賊走大埔。
高傑将王之綱入睢州,傑發徐州(詳「四鎮之亂」)。
十一月,史可法帥師北伐。
至鶴鎮,諜報夏成德陷海州,分道沭陽、邳州、遂入宿遷;又陷豐縣,知縣劉燧走死。
明日,可法次白洋河;使劉肇基、李栖鳳援宿遷。
成德兵遁,遂複宿遷。
越數日,成德複以兵圍邳州,推官沈泠之固守;再使肇基往,屯于城北。
成德兵屯城南,遙謂泠之曰:『好守而城,毋為人得』!相持半月而去。
肇基複贛榆、沭陽、海州。
可法以告,馬士英笑之。
劉澤清疏作壕堡守河(詳「四鎮之亂」)。
分王燮、田仰、王永吉汛,自安東至于徐州,隸蕭縣、砀山于史可法,開封、歸德于越其傑。
俟左懋第歸,議之。
俄田仰疏滿洲兵已入莒、沂,降将趙福星陷宿遷,哨馬及贛榆、沭陽。
乃命王永吉總督河防,率澤清、高傑以守;張缙彥、王燮分布河北。
移王潆駐淮上,黃得功、劉良佐擇地而軍,援邳、宿。
史可法既戒期,求甲杖、糧糗,皆不得;疏言:『三月以來,陵廟荒蕪、山川鼎沸,遂成鼠竄,一矢未加;臣備員督師,死不足責。
昔晉之東也,其君臣日圖中原,僅存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盡力楚、蜀,僅保臨安。
蓋偏安為恢複之地,未有偏安而能自立者。
大變之初,黔黎飲泣、紳士悲歌;今暮氣矣。
提塘之報,皆謂清兵必南,水則募檄■〈口虒〉船、陸軍分列精銳;而我河防百未一備,人心渙散、威令未行,複仇之師不及于關陝、讨賊之诏不逮于北庭,一似君父之仇置之度外。
遂使北朝加我僭逆、羁我使臣、躏我邊境,和議之事必不可成。
皇上即菲食卑宮、卧薪嘗膽,尚懼不及;況不然乎?夫将之克敵者,氣也;君之收将者,志也。
廟堂之志不奮,則行間之氣不張。
昔少康痛心以出窦、光武拊膺于河北,卒能缵服,奄有萬方。
臣願陛下為少康、光武,不願左右之臣以晉元、宋高為言也。
先皇帝死于賊、恭皇帝亦死于賊,此千古未有之痛;在北之臣死賊既鮮、南方之臣讨賊無多,此千古未有之恥。
夫庶民之家,父兄被殺,尚思得而甘心;況在朝廷,顧可膜視?請責臣及諸鎮悉簡精銳,直指秦關;懸上賞以待有為、假便宜而責成效。
至于讨賊複仇,最苦無食;宜使内庫、一切催解悉供軍需。
其餘不急之工、可已之費,一切報罷;左右貢獻、朝夕燕衎,一切謝絕。
蓋賊一日未滅,即深宮曲房、玉食錦衣,豈能安享哉』!又言:『江北有四鎮、有督師、有按撫、有屯撫、有總督,敵寇若至,何益毫末』?且憤諸将位崇無鬥志,請責成進戰。
每一疏成,循環諷誦,聲淚俱下;聞者無不感激。
而宏光帝于廟門及皇陵災、鳳陵地三震,略不省。
而命太監高起潛督江北饷,許黃斌卿移軍安慶以避左良玉。
加叛将劉承允右都督,遂亂廣西(詳「兩廣之亂」)。
初,禦史沈荃宸疏:『疆場之情日變,臣下洩沓日深,幾不知宗社孔棘、國事阽危。
歲饷所入六百餘萬,淮、徐四鎮及督師之兵費已二百四十餘萬;江楚藩鎮督府、京營、京口、江浦之兵所需,豈異淮、徐?小民賣女鬻男,有司吸髓敲骨,慮猶不足。
此非陛下卧薪嘗膽時耶?且北望山陵,麥飰無展;中原、河北,淪為異域。
設東南更
江東之地并沒。
尚書黃道周諷;馬士英曰:『不入,将立潞藩乎』?乃受命陳進取九策;報聞。
明年,自請祭禹陵。
瀕行,上疏:『今欲東收兖、濟,北略漳河,西取應安,然後問洛陽掃成德之松楸,上規天壽,其道誠難。
得一沉鸷之将,簡兵三萬、赍百日糧,出贛榆之韋橋,東逾破車、度臨朐、曆博興、上鹽山、抵滄州千四百裡間,皆荒曠如墟邱,惟臨朐、安邱、樂安、陽信之間稍可因糧,盡七晝夜力,則可自武清渡白溝,祭十二陵而觐九廟。
還分為二:一下臨清以收兖、濟,一下邯鄲以收彰、衛;用力少而功甚巨』。
不聽。
時監軍宋劼疏:『臣民苟安江介,非所以保江介;諸臣苟存富貴,非所以保富貴』。
工科李清言:『天下财賦,秦、晉屬賊,燕、代屬清,兖、豫成瓯脫,閩、廣無幾,徽、甯殚于安、蕪兩撫,常鎮竭于京口二鎮養兵;上用者,惟蘇、松、江、浙。
且昔以天下供天下,不足;今以一隅供天下,豈有餘乎』?其言至晰,不聽。
河南巡按陳潛夫入觐,言『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未陷之地,尺寸不可自棄。
其間堡塞,大者萬餘、小者十人,皆引領以待官軍。
今四鎮之兵且數十萬,而齊、魯、汴、豫若安堵,誠命藩鎮以一軍出颍、壽,一軍出清、徐,使天下知朝廷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
更以爵賞鼓之,俾自為守;而我以銳師濟之,寬則以耕、急則以守。
汴梁義勇,臣糾集之,旬日可十餘萬;容臣自将為天下先,則河南五郡可複,然後畫河為固。
南絡荊、楚,西控秦關,北臨趙、魏,上之恢複可期,否亦永保江、淮:此今之至計也。
兩淮之上,何事多兵?督、撫紛纭,并為虛設。
若不外拒、專意内守,舉甲兵、土地之利委之他人,恐江、淮亦未可保』!不報。
及還,過其居,一省墓;馳五日,至開封。
以劉洪起最忠勇,請以為挂印總兵;不許。
丙午,史可法疏,以李成棟充徐州總兵官,賀大成為藩标先鋒總兵官,陸遜之為大梁屯田佥事,胡蕲中知睢州,冷時中通判開封,李長康為開封推官,經略中原;使所部總兵李世榮守泗州,張天祿屯瓜洲,許大成将忠貫營,李栖鳳駐睢甯,劉肇基駐高家集,張士儀駐王家樓,沈通明駐白洋河,馬應魁為中軍副将,翟天魁、陶匡明為旗鼓,以胡茂桢、李本深為高傑前鋒,進軍開封。
以汪一誠為參将,以副使黃铉、主事何剛、知縣吳道正分司糧饷、知縣應廷吉軍前監紀。
又分諸汛地,聽鎮将擇利;以宿遷至王家營号絕險,自任之。
疏請饷。
馬士英、阮大铖忌之,置不應;促之,亦不報。
惟檄使出師;可法言:『不食之卒,豈能殺賊』?并不聽。
由是益困。
又忿諸臣獵名位,而以邊疆錢谷為自憋,或托病棄官去。
因言:『今日之勢,必專主讨賊複仇;舍籌兵饷無議論,舍治兵饷無人材』。
皆不聽。
以左懋第北行,止邱磊等于山東、河北,毋敗和事。
是月,許都黨複亂,平之。
降臣方大猷等日議取江南,修漕運、聚刍牧,南逼淮、泗。
冬十月,以降賊臣張缙彥總督北直、山西、河南、河北軍務。
缙彥以兵部尚書降,複逃歸,倡言殺賊。
宏光帝信之,使以原官為總督,便宜行事。
給事中利瓦伊樾劾之,且曰:『總督何官,顧畀賊乎』?不聽。
又以降賊臣黃國琦監王永吉軍,施鳳來行鹽揚州。
一切紊亂。
時湖北、偏沅、四川皆亂于賊(詳後),閩中亦蜂亂。
漳、贛賊犯汀州之古田鎮,殺掠甚酷:聚群兒甕中,沸湯縻之;或刳孕婦,射男女為笑樂。
複有群絨自興、泉入漳州,粵中賊亦盛。
有賊稱閻王總,往來江西、福建,與諸賊應;撫巡張肯堂等捕之。
劉澤清疏:『準塔兵在沂、郯,贛榆、沭陽、沛縣、邳州、睢州、單縣、開封、歸德皆敵騎;請使邱磊濟海收登、萊,馬化豹、柏永馥即故清河城修守之』。
馬士英請以隆禮接北使,錫王永吉以鬥牛服,暫之河上料理;山東、河北戰守,俟左懋第歸,請進止。
從之。
定江北督撫及四鎮額兵各三萬、湖北巡撫額兵萬、京營兵一萬五千,銀米三、四十萬,輕重勢失。
又無糧,左良玉疏承德将士餓且死,趙之龍言黔兵萬裡荷戈缺饷三月;惟切責部臣。
始,馬士英征黔兵迂道徽州、甯國,兵民相殺;金聲桓等力劑之,乃已。
越其傑至河南,盡反陳潛夫所為,貪墨以濟。
時開封、汝甯間列寨數百,劉洪起長之;及洛陽李際遇、南陽蕭應訓,皆為潛夫所結。
是月,應訓複南陽及泌陽、舞陽、桐柏,使其子三善告捷于潛夫;飲之酒,授以告身、簪花,鼓吹導出之。
三善喜過望。
卻谒其傑,觑其賄;及見,踞坐;诘之,诋為賊。
三善泣而去。
潛夫按諸寨,皆列仗鼓吹送迎;其傑至,閉不納。
其傑谮之馬士英,歲終征潛夫還,以淩駉代之。
是月,閩、粵賊攻雲霄,破之;官軍至,賊走大埔。
高傑将王之綱入睢州,傑發徐州(詳「四鎮之亂」)。
十一月,史可法帥師北伐。
至鶴鎮,諜報夏成德陷海州,分道沭陽、邳州、遂入宿遷;又陷豐縣,知縣劉燧走死。
明日,可法次白洋河;使劉肇基、李栖鳳援宿遷。
成德兵遁,遂複宿遷。
越數日,成德複以兵圍邳州,推官沈泠之固守;再使肇基往,屯于城北。
成德兵屯城南,遙謂泠之曰:『好守而城,毋為人得』!相持半月而去。
肇基複贛榆、沭陽、海州。
可法以告,馬士英笑之。
劉澤清疏作壕堡守河(詳「四鎮之亂」)。
分王燮、田仰、王永吉汛,自安東至于徐州,隸蕭縣、砀山于史可法,開封、歸德于越其傑。
俟左懋第歸,議之。
俄田仰疏滿洲兵已入莒、沂,降将趙福星陷宿遷,哨馬及贛榆、沭陽。
乃命王永吉總督河防,率澤清、高傑以守;張缙彥、王燮分布河北。
移王潆駐淮上,黃得功、劉良佐擇地而軍,援邳、宿。
史可法既戒期,求甲杖、糧糗,皆不得;疏言:『三月以來,陵廟荒蕪、山川鼎沸,遂成鼠竄,一矢未加;臣備員督師,死不足責。
昔晉之東也,其君臣日圖中原,僅存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盡力楚、蜀,僅保臨安。
蓋偏安為恢複之地,未有偏安而能自立者。
大變之初,黔黎飲泣、紳士悲歌;今暮氣矣。
提塘之報,皆謂清兵必南,水則募檄■〈口虒〉船、陸軍分列精銳;而我河防百未一備,人心渙散、威令未行,複仇之師不及于關陝、讨賊之诏不逮于北庭,一似君父之仇置之度外。
遂使北朝加我僭逆、羁我使臣、躏我邊境,和議之事必不可成。
皇上即菲食卑宮、卧薪嘗膽,尚懼不及;況不然乎?夫将之克敵者,氣也;君之收将者,志也。
廟堂之志不奮,則行間之氣不張。
昔少康痛心以出窦、光武拊膺于河北,卒能缵服,奄有萬方。
臣願陛下為少康、光武,不願左右之臣以晉元、宋高為言也。
先皇帝死于賊、恭皇帝亦死于賊,此千古未有之痛;在北之臣死賊既鮮、南方之臣讨賊無多,此千古未有之恥。
夫庶民之家,父兄被殺,尚思得而甘心;況在朝廷,顧可膜視?請責臣及諸鎮悉簡精銳,直指秦關;懸上賞以待有為、假便宜而責成效。
至于讨賊複仇,最苦無食;宜使内庫、一切催解悉供軍需。
其餘不急之工、可已之費,一切報罷;左右貢獻、朝夕燕衎,一切謝絕。
蓋賊一日未滅,即深宮曲房、玉食錦衣,豈能安享哉』!又言:『江北有四鎮、有督師、有按撫、有屯撫、有總督,敵寇若至,何益毫末』?且憤諸将位崇無鬥志,請責成進戰。
每一疏成,循環諷誦,聲淚俱下;聞者無不感激。
而宏光帝于廟門及皇陵災、鳳陵地三震,略不省。
而命太監高起潛督江北饷,許黃斌卿移軍安慶以避左良玉。
加叛将劉承允右都督,遂亂廣西(詳「兩廣之亂」)。
初,禦史沈荃宸疏:『疆場之情日變,臣下洩沓日深,幾不知宗社孔棘、國事阽危。
歲饷所入六百餘萬,淮、徐四鎮及督師之兵費已二百四十餘萬;江楚藩鎮督府、京營、京口、江浦之兵所需,豈異淮、徐?小民賣女鬻男,有司吸髓敲骨,慮猶不足。
此非陛下卧薪嘗膽時耶?且北望山陵,麥飰無展;中原、河北,淪為異域。
設東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