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七

關燈
州,精忠不能救,乞降于經;使金漢臣援之,敗績。

     秋七月,精忠再使來求和,且乞泉州;不許。

     九月,精忠使王進攻泉州,步騎二萬,殺掠及惠安;劉國軒嚴陣待。

    相持旬日,進卻,屯楓亭,連營三十裡。

    國軒輕騎觇之,猝遇諸塗,許耀戰少卻;國軒分其軍自辰加巳,搏擊不已。

    進大敗遁,全軍盡失;追之,三日夜不止。

    進大奔,國軒師次興化城,乃止。

     尚之信攻潮州,城壞逾百丈,進忠誓守。

    趙得勝援之,擊其兵于黃岡,大破之;其衆燒營走。

     初,吳三桂自立于雲南,遣使通台灣;經遣推官陳克岐、副将陳文煥報之。

    三桂再使錢黯來通好,聞其與精忠惡,使周文骥來言:『毋操戈,遺敵笑』。

    精忠亦使潘日興來和,經曰:『耿王能如約者,聽』。

    精忠再使張文韬如泉州賀,饋以五艘;經使鄭斌往立約,以楓亭為界。

    旋複隙。

     康熙十四年(台灣仍稱永曆)春,廣東将苗之秀、張國勳皆赴經降,經取韶州;以惠州弱,使劉國軒并奪之。

    之信愬之吳三桂,三桂使以惠州與經,且與和;國軒入守之。

     三月,經使薛進忠攻呂花于馬跳,永春知州鄭時英谕之降;經殺花,沒其産,惡其拒命也。

    進忠攻沈瑞于饒平,不克;何佑至百子橋,遇尚之孝兵,擊敗之,瑞乃降,盡執諸降官畀經。

    經封瑞懷安侯。

    進忠密請封黃芳度,經曰:『芳度必死之寇也』!夏五月,經自泉州如海澄,觇漳州;旬日,芳度不入見。

    使鄭斌說之,不聽;陰使乞師于尚可喜。

     劉國軒入潮州,遂與何佑、劉進忠徇廣東郡州之未下者;至于東莞,守将趙天元降。

    國軒以師老将還,尚之信糾步騎十萬人攻之;晨壓何佑軍,戰于鲎母山。

    佑以身先,揮旗貫陣;國軒縱步騎馳之,斬首二萬有奇、捕虜逾七千,奔踣遍山谷。

    之信大敗,走廣州;國軒、何佑之名震南粵。

     六月,經攻漳州,黃芳度叛守,後鎮萬宏中炮死;經益圍之。

    複以軍趣興化,馬成龍降經,使許耀守之;尋以趙得勝代。

    冬,經兵圍漳州逾二百日矣。

    其将吳淑開門降,芳度入井死;經執其孥,盡殺之;鑿黃梧棺,戮其屍,以報海澄之役。

    進至邵武,楊德以城降。

    何佑自潮州攻和平,賴升亦降。

    經有泉、漳、興、邵及廣東之惠、潮州;又入浙江掠溫、台至于舟山,其勢特盛。

     始,經在台灣,文吏惟立禦史總制,以陳永華為之;協以五官,洪磊為吏官、楊榮戶官、鄭斌禮官、柯平刑官、楊賢工官暨六科都事、承宣、賓客諸司。

    既入福建,則以鄭省英為宣慰使,督各郡租賦。

    易丁租曰毛銀,人月斂銀五分;舟船計丈尺稅之,曰梁頭。

    以吳慎為屯田使,清收屯稅;以陳達章榷泉州鹽、馮錫圭榷漳州鹽、鄭珍英榷潮州鹽,石稅四錢;以六官征富民缙紳赀,以饷司征雜稅。

    以諸州令司撫字,以諸将分守各邑。

    其親軍曰侍衛,馮錫範掌之;曰勇衛,留守陳永華掌之;曰左、右武衛,劉國軒、薛進忠掌之;曰左、右虎衛,何佑、許耀掌之;曰五衛,施福統之;曰銮儀衛,艾征祥掌之;别立果毅、折沖、五衛、五行、五兵、左右先鋒、前鋒、後勁、中權、戎旗諸鎮及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轸凡二十八營,五提督節制之。

    凡台灣政事,陳永華為主;軍中文武事,則參謀陳繩武及馮錫範主之。

    使轉台灣之米食閩民,大收水陸部衆益其軍。

    英吉利、荷蘭、萬丹、暹邏、呂宋、安南各緻其物互市于思明,煙火裡市幾複舊。

     康熙十五年(台灣仍稱永曆)夏五月,鄭經取汀州,劉應麟降。

    耿精忠所據,建甯、延平及福州一城而止;經且涎之。

    時楊捷以兵攻舟山,經将走去。

    韓大任至汀州,将與經合;姚啟聖誘降之。

     秋九月,康親王傑書入福建,耿精忠腹背急,請複降;許之。

    益仇經,導傑書軍入福州。

    許耀屯烏龍江,傑書攻之;耀醉,淫于尼庵,倉猝接戰,棄其甲仗走。

     冬十二月,經使吳淑攻延平,将斷入閩徑。

    淑自邵武出,沃申擊之;淑将阮信叛,出降。

    淑走還邵武,沃申就攻之,淑棄城走;汀州亦沒。

     康熙十六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傑書攻興化,何佑、趙得勝誓守。

    佑疑得勝貳,得勝指天誓,佑猶不釋。

    及戰,得勝抽矢射,無不中;見佑軍不動,曰:『吾不幸遇若輩,偕死固宜』。

    下馬據胡床,挽弦殺數十人,死。

    佑蓬其發,奔泉州;興化遂沒。

    郭維藩又以仙遊降,賴鼎球棄其城走江西降。

    傑書兵益南,使穆林赫等分徇泰甯、長甯、長杭、清流、歸化、武平,守者皆棄城遁。

    使黃芳世陷和平;進攻漳平,陷之。

    使耿精忠攻泉州,屢日不去;然懼兵分勢必弱,乃自泉州堕同安城,屯于西溪。

    傑書盡滿洲漢軍降卒攻之,自辰至巳,國軒步卒饑,又突于勁騎,收其軍,棄長泰諸縣;出江東扼水頭、三、玉洲以守。

    經以傑書軍盛,并棄漳州,執沈瑞還思明;知府程夢蘭、副将孫紹昌皆降。

    惠州将陳槤亦降。

    國軒猶軍江東橋,尋亦去;閩中無鄭卒。

     夏六月,劉進忠、苗之秀複以潮州降。

     秋九月,陳谕侯自台灣出降。

    時林鳳等遙結經,而自屯長泰之天目山;降将魏茂擊破之,又殺吳培等于東渌塔潭。

    降将黃藍敗經舟師于小盈,李複貴、林日回被執;已圍泉州之小營,總兵黃忠等被執。

     冬十月,傑書使張雄入思明招錦降;不從。

     十一月,傑書複遷沿海民;自福甯至诏安,逾二十裡即設砦堡,禁出入。

    濱海杳然,無複煙火。

     十二月,鄭經将掠泉州,降将楊鳳翔等逐之。

     是歲,經将戰舟山、掠台州、溫州;西攻廣東至于欽州者,皆旋去。

     康熙十七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鄭經在思明。

    聞遷界急,使劉國軒、何佑分道入,盡下玉州、三■〈氵義〉、下浒諸堡。

     二月,攻石馬,趣海澄;以張廷輝知縣事。

    使吳淑軍果塘,林英以軍攻泉州。

    傑書使穆林赫、喇哈達出福州,塔賴出潮州,段應舉出泉州,郎廷相、黃芳世、胡兔出漳州,四師并進;國軒、何佑兵才數千,縱橫剽銳不可當。

    以思明、金門民賦重,人月輸米至三鬥猶不給;國軒首辭俸,自饷其軍。

    何佑、吳淑皆效之。

     夏四月,蔡寅擊穆林赫、黃芳世于腰灣,大敗之;遂克石馬、和平。

    國軒擊胡兔于鎮北山,擊段應舉于祖山、姚義于三■〈氵義〉河,皆敗之;裨将朱成、高榮分掠泉、漳諸縣邑。

    國軒已先入,自靖平舉軍圍海澄,斷塹環樁,飛鳥皆絕。

    郎廷相、胡兔兵來援,國軒縱一角,兵入;圍驟合,城食益罄。

     陳永華語經曰:『克■〈臧上土下〉長矣,莅事明達;請以「軍行則守」禮,立為監國』。

    許之;号曰世孫。

     五月,鄭錦将攻潮州;不克。

     六月,劉國軒在海澄;城中食盡,人不能興。

    國軒執希福、穆林赫、黃芳世、段應舉數十人及兵三萬,盡斬之;獲其馬萬餘。

    乘勝入漳平、長泰、同安,雅塔裡棄城走,遂圍泉州。

    分掠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進圍漳州,斷萬安、江東橋。

    傑書在福州,不能救。

     經别将入浙江,掠烏洋、潮巅諸處;尋入舟山,守之。

    南道廣東至于欽、廉,多所帆幟。

     六月,經以鄭時英理鹽法,駐東石;姚啟聖軍城靈水逼之。

    楊忠掘其鹽,深入二日;啟聖兵驟至,忠力戰中炮,死于海。

     秋七月,劉國軒城浔尾,土、石各一,一夕而成;姚啟聖軍争之不得。

    國軒更築丙洲城,守之。

    使何佑、吳淑圍泉州,号十萬。

     八月,喇哈達攻漳平,經将黃镳力戰不少衄;至是,以無助降。

    吳興祚亦自仙遊陷永春,楊捷自興化趣惠安。

    降将林賢、黃鎬以舟師出閩安,刻期救泉州;賢軍至定海,經将章元勳戰死;蕭琛走海山,經斬之。

    使陳諒、陳啟明、朱天貴往禦,賢乘風出海壇,别以舟百列五虎,天貴、啟明以熕船先,大敗賢兵。

    楊捷出萬安橋背,奪何佑所立橋。

    王一鵬棄惠安走,葉明、蕭武軍于永春、德化、湄州間相呼應,捷拒之。

    喇哈達、吳興祚至長泰,阻水;李光地使自安溪小徑入,導以鄉勇,何佑、吳淑解圍走。

     九月,何佑、劉國軒并軍圍漳州,凡二十八鎮;國軒以十七鎮軍龍虎山,佑以十一鎮軍蜈蚣嶺。

    耿精忠等戰辄敗,姚啟聖五檄兵來救,各不至;衆洶懼,欲棄漳州走。

    精忠悔其降,大恸;啟聖獨曰:『彼恃勝驕,将謂我不能戰;請不戰以懈之。

    陰以奇兵出,平經在此役矣』。

    盡阖城扉,韬弓甲。

    一日大霧,揮衆急出。

    國軒兵銳鬥,胡兔接之,潰;啟聖援之,亦潰。

    耿精忠仇經甚,斬退者三;援矛突陣。

    降将馬維興濟之,跳蕩沖決,斬四十級,陷壘十六。

    經将鄭英、劉正玺皆戰死;國軒大敗,走江東橋;長泰、同安諸縣并沒,守将林欽等多死。

    蔡仲遁入泉州降,紀朝佐等先後死且降。

     冬,塔賴攻萬松關;吳淑擊其将瑚圖于石街,不勝。

    國軒猶軍江東橋,與姚啟聖、吳興祚大小百數十戰,少負而多勝;楊捷夾攻之,亦不能勝。

    衆知其難拔,再使張雄、黃志美語經:以生民塗炭,宜息兵歸台灣如成功時;不可。

     康熙十八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劉國軒在海澄。

    其地三面受攻;纔一徑,國軒猶斷之,引海潮以自阻,檄舟師屯各屯為聲援。

    使吳淑攻長泰,不克。

     夏五月,國軒自江東橋窺漳州。

    自春徂冬,擁兵萬餘;啟聖及諸軍十倍之,國軒發縱指使如無人,一時畏如虎。

     精忠等謀大舉直攻思明及金門,且約荷蘭助。

    傑書言:宜大集舟師,乃可為。

    尋使約荷蘭者還,言至趕塘、石■〈氵卑〉洋,阻于鄭兵不能進。

    傑書攻太平寨,劉國軒拒之,少衄。

    衄。

     秋九月,經将施廷、林申在東石調發之餘兵才二百,降者以告。

    啟聖使步騎數千填濠登,廷傷、申鬥死。

    經以失險,擢吳桂協理五軍,與康雄守思明州。

    初,國軒以果塘險,築版尾城于其後守之;諸鎮莫敢屯,吳淑毅然請。

    傑書兵數萬至,國軒、淑以軍二千憑城進,且戰且守,勢若率然,殺章京巴名克。

    傑書軍炮攻之,日夜不絕;淑自若。

    會霖雨,所居之牆壞;揮左右出,獨據胡床寝其下,竟壓死。

    經哭之痛,以其子天駉為建威鎮,統其軍。

    石井、白沙諸寨亦多沒,林英生等并潰死。

    童耀及諸将在溫州、象山孝順洋者亦多潰。

     姚啟聖自辟修來館于漳州,日恣金帛供帳誘經衆。

    獲諜,亦厚賄之;反以情告。

    或僞書于門,曰「某來降,預為之館也」。

    經衆猜忌,自相殺。

    又曰:『經居台灣必不降,其骁将吳淑、劉國軒,若赉國軒以公爵、淑侯爵,林升、吳潛、陳昌、江欽皆總兵,則經無助』。

    而淑已死。

    吳興祚為舟三百、萬正色複以舟三百助之;曰:『子沿海與之上下,我以水陸軍注海壇,破之必矣』。

     冬十月,啟聖拔蕭井,經五鎮将黃靖、廖嶼、賴祖、金福、廖興皆降,林麟、詹天樞、陳彬、鄭奇烈、林翰諸人亦先後降。

    經凡失文武官四百有奇、兵萬有四千,皆為啟聖所誘也。

    江幾等亦降于吳興祚。

     康熙十九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姚啟聖攻海澄,不克;蘇利複以海壇降。

    啟聖決大舉,再使約荷蘭,竟不至。

    然自吳淑死,國軒軍獅山、鳥嶼間者益敗,經勢益折。

    啟聖遵陸窺廈門;萬正色諸軍趨海壇,吳興祚助之。

    舟師六隊以進,凡艘六百。

    經聞之,盡發公私及荷蘭炮,以林升為總督,江勝、朱天貴副之,配舟以出。

    至海壇,升大懼,走遼羅;天貴争之不得,誘馬興龍于海,舉其軍降。

    别将衛升、江志軍崇武、大定者,亦不戰潰。

    正色、興祚趨玉洲,塔賴、李率泰、姚啟聖亦破吳丙、林勳等兵,盡下湄洲、南臯、平海、陳洲、馬洲、灣腰、觀音、展旗十餘寨,諸将楊彪以下先後降。

    啟聖尤厚待天貴軍,遂獲其力。

    正色攻丙洲、陷浔尾,國軒留蘇堪守海澄,己還思明州;堪即以城降。

    正色攻思明及金門,國軒知難守,棄之;奉經入台灣。

    其母董氏責之曰:『黃洪之罪,其可贳乎?不才子徒累桑梓,則如勿往』!經不敢辯。

    江欽及諸将攻廣東者亦敗。

     秋八月,塔賴贻鄭經書曰:『自海上用兵,招撫屢至,事竟不成,則以封疆之臣拘于薙發、登岸也。

    台灣非中國版籍,君家父子自辟荊棘,且睠懷勝國;本朝何惜海外之地,不令田橫将士逍遙其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識時,必不吹已灰之焰,荼毒生民。

    若能保境息民,則自今以往,不必登岸、不必去發、不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

    否,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徐市之日本,與世無争。

    而沿海生民,永護休息。

    惟足下圖之』!經報書如約,惟請互市于海澄。

    姚啟聖不可,乃止。

     時傑書、塔賴及将軍都統十餘人住閩中,占民居、搜民财,奴其丁男而浮虐其婦女;殺掠所至,不識誰兵。

    惟傅拉塔有紀律,而不久卒。

    姚啟聖日夕謀亡台。

    有施亥者,經襞人也;啟聖使誘經入海口,伏甲擒之。

    又賄其庖人,使值享士盡毒殺之。

    事洩,皆被殺。

    國軒在台灣被刺者再,亦啟聖所使,然卒不克。

    其将劉天福等降。

     康熙二十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嗣延平郡王鄭經卒。

    經自還台灣,知不可為,築室洲仔尾,莳花石、近醇酒婦人。

    國事并決于克■〈臧上土下〉;禮賢恤下,賞罰嚴明,衆望歸之。

    惟群小則憚甚,媒孽百至。

    馮錫範,憸壬也;有私憾于陳永華。

    先谮之經,罷其柄;永華郁郁卒,克■〈臧上土下〉失助。

    及經卒,錫範谮諸董氏曰:『彼乳婢子,何能君!克塽質美,真君主也』。

    董氏亦賤■〈臧上土下〉,錫範遂執克■〈臧上土下〉,繩其喉而弒之。

    其妻陳氏,登台自缢。

    乃立克塽為延平郡王;幼不能政,權歸錫範。

    行人傅為霖與總兵十三人将作難,事洩,錫範盡殺之,并殺沈瑞,人心大震。

     啟聖聞之,請急攻台灣,且以施琅薦;李光地謀亦同。

    琅遂之福州,将以南風出銅山;啟聖欲以北風直取台灣,各不協,止。

     明年,琅自請以三百艘攻澎湖;而謂光地曰:『鄭之将,國軒其傑也。

    使守澎湖為他人,雖敗未即滅;如國軒守,或死、或敗,則瓦裂矣』。

     夏四月,克塽将蔡某掠瓊州,敗還;分道閩、浙間者,亦無獲。

     康熙二十二年春正月,劉國軒聞施琅兵将出,遺書姚啟聖,請自比于琉球;不報。

     夏六月,施琅出銅山,至八罩灣礁溜,潮忽漲,遂及澎湖。

    國軒已嚴守,築壘二十裡,鎗炮環之。

    藍理陷陣,中炮腸出,躍而更鬥;國軒将飛天鼠被殺。

    數日複戰,琅使曾誠、藍理、吳啟爵、張勝、許英、阮欽為、趙邦試入,以火焚鄭師;風發,皆飄散。

    琅自以大艦沖而入,國軒以兩翼兵夾擊之,矢及琅目;藍理、吳英以死拒。

    天大雨,飓風遽作,乃得脫;琅大懼。

    其夕,經将呂韬降,且請為應。

    澎湖固鹹水,忽甘冽,以故能駐軍。

    越七日,琅大舉。

    國軒屯牛心灣以拒之,别列萬人于雞籠嶼;沿海三十裡皆築短垣,置炮台十餘以誓守。

    琅使陳蟒、祝明玉東,康董也西拒;自以軍八隊,朱天貴、陳龍、吳英、陳昌、林賢、楊嘉瑞将之,皆降将。

    琅約以義,五舟攻一舟,人自為戰。

    國軒射火矢、噴筒蔽空,鎗炮呼噪之聲,達百十裡,斬天貴于海中。

    時雲起蔽天,鄭師相賀;以海洋占:雷鳴風止、雲起風生,可乘戰也。

    俄,大雷電,衆駭而潰。

    國軒推案哭曰:『天也,夫何言』!遂突吼門去。

    琅焚其舟,林升、江勝、陳啟明、王隆皆力戰死;楊德及諸人降。

     琅進攻台灣,衆議更戰。

    姚啟聖已使黃性震說國軒降,又故洩之;克塽衆互忌,不能軍,乃守鹿耳門。

    琅至,舟膠不能入。

    住軍旬日,昧爽大霧,潮增十尺有奇;巨舟浮,進。

    其衆駭曰:『先王取台灣,鹿耳門漲;今若此,殆天數也』!決計降。

    使鄭平英來請,許之。

     秋八月,施琅入台灣。

    劉國軒、馮錫範、何佑以克塽及明魯王子朱桓降,籍其府庫、軍實及延平郡王招讨大将軍金印各一、公侯伯銀印五。

    琅複招黃錫鵬、周雲飛、阮繼先諸人于浙江、廣東,皆以兵舶降。

    以台灣為府,立鳳山、諸羅、台灣凡三縣。

    以克塽及成功、經之柩入北京;至,授克塽公爵,隸漢軍正黃旗。

    國軒、錫範皆伯爵,何佑副将。

    尋使以成功及經之喪歸葬;克塽卒,爵除。

     襄皇帝以仁武之姿,奮志藩服;非永璘也,而被沉廢。

    遂緻赧帝坐送南服,豈非天哉!福京正位,涕泣枕戈。

    宮中無嫔禦、行在絕玩好,柄任清流、匿瑕朝士,洞燭軍民、敦席祖德,才嫡僅懷乎天末、玺書遍下于宗盟:深維大義,何如人耶!「東南紀事」言之的矣。

    而世以殺陳謙、幸延平,為帝之罪;抑思謙死鄭叛、不死亦叛,延幸明亡、不幸亦亡。

    蓋鄭芝龍以歡、泰之權,懷曦、桧之志;洪承疇以反顔之惡,工毀子之謀。

    少康、光武,遇曷及此哉!夫中興之主,患不武決;偏安之日,必競共驩。

    閩中之立,皆不堕此。

    卒緻江陵屍幕下之君、義士碎西台之竹,則彼枭徒幾希,盡絕而已矣;曩非妻孥雪掠、少長橫屍,瞽目索塗、貳臣入傳,此曹尚少悔哉!成功痛母、拒父,棄魯、從滇,勢有所厄,人亦議之。

    然周瑜非口舌能動、熊飛從嶺峤起兵,故老遺臣,比以共和之治焉。

    雖操文徒祝、植旗無功,棄甲江滣、漂血海口;然且赤羽耀日、鐵騎嘶風,電激飙馳、濤奔雲立,大義申于南北、高皇鑒此牲毛:此閩中所以為明、成功所以不折也。

    台灣南遷,鴻毛借寓;禮賢才、屯軍民。

    孟珙置江漢書院,流人栖息而安;窦融稱五郡将軍,河西拱手而服。

    搜〈衣,代亠〉下〉甫定,膏肓弗痊!太原仗儀,莫傳三矢之遺;尼山泣麟,徒擁反袂之痛。

    延平有知,當亦赍恨九泉、自傷弗祿乎?三藩構叛,八郡旋亡;鼓角鳴于嶺上,旌旗逼指鲲身。

    王孫之母,施責于倚門;仲連之矢,猶射夫燕将。

    雖在興朝視殊殘寇,蓋三齊亡而田橫不屈于島中、炎運衰而邴原求之于海外;狡童之歌,宜西周不以為罪也。

    卒後憸人篡戴,天澤自亡。

    雞籠議師,施琅反噬,敗綱裂維,厥禍宜及;豈必「生女」碑谶、鼓山僧偈,斤斤前數乎?惟是明運終于南台,而新竺實辟于鄭延平;澤不三世,而廟祀已蠁于閩。

    天事、人紀合而觀之,固「屯蒙」之機,頑懦所激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