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七

關燈
六月,永曆帝使封朱成功為漳國公。

     秋九月,郝尚久求救于朱成功;成功怒其不會兵援廣東,不應。

    周全斌曰:『倡義,當納降。

    郝尚久來歸,拒之失天下心』。

    乃使陳六禦入揭陽港,至于南澳;尚久卒以鄭鴻逵前攻潮州故,不納其軍。

    尚久俄沒,六禦攻鷗汀諸寨而還。

     是月,大清使封朱成功為靖海将軍、海澄公,再使李德之福建谕成功降,且許提福州、漳州、泉州市舶,捍海寇。

    使金砺還浙江。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春正月,朱成功使戎政司馬陳六禦、都督陳應璠自平陽攻舟山,克之;進攻崇明,不克。

    尋入吳淞,奪其戰艦;遂入泰興、靖江、丹徒,次金山,取其炮;又焚金山、瓜洲舟而返。

    别使李增、蘇茂、黃梧趨廣東,攻大埔、饒平諸縣。

     二月,李德至思明,具述芝龍指;必不可,則執魯王以獻。

    且言『天下已定,徒勞無功』。

    成功叱曰:『小人敢鼓舌』!德懼,不敢言。

    佟岱及降臣劉清泰亦與書,略言『天命所在,不待智者而決』。

    成功托言無屯軍地;而遺清泰書,将以權宜取饷于漳、泉。

    因約三事:割四府地,不受制于撫部,不預征調,不去其發,一切如高麗;且請屯兵于浙,取溫、台、甯波之食;亦不允執魯王。

    使其将大掠福州、興化、泉州、漳州;清泰斂軍避之,而言其後必緻變。

     夏四月,李增等攻饒平、大埔,江龍、劉道璋約内應;拒于吳六奇,不克,還。

     五月,朱成功殺督饷官黃恺。

    恺,泉州人;滑稽多智,毒于聚斂。

    成功殺之,沿海民始蘇。

     秋八月,葉成格、阿山及鄭渡至福建,再招成功降;且封芝龍同安侯、鴻逵奉化伯、芝豹左都督。

    鴻逵亦受命,惟成功不從;大陳水陸軍數十裡,設伏警衛而後見,不伯、芝豹左都督。

    鴻逵亦受命,惟成功不從;大陳水陸軍數十裡,設伏警衛而後見,不去其發。

    索诏書,阿山、葉成格不予,遽還入泉州。

    成功笑之曰:『事可知矣』!與芝龍書,言『不敢通隻字,懼為累。

    使者猝至,四府無增,疑購父之故事。

    自古豪傑,利不能動、害不能怵。

    今惟以「去發」為言,豈不稱臣而可去發者?大丈夫作事,磊磊落落。

    自今以往,父聽兒言,則兒為孝子;不聽,則兒為忠臣』。

    又曰:『前使至,盛館之;不信宿偵騎四出,能無疑慮!父全至今,幸也;萬一不幸,惟缟素複仇以結忠孝之局』。

    亦與渡書絕。

    芝龍更使鴻逵言之;鴻逵曰:『侄居中左,己次白沙,相見希也』。

     冬十一月,朱成功使林雲璇疏奏永曆帝,上諸将功;使林察、王秀奇、蘇茂以舟師衛之。

    因會李定國于廣東(詳「湖廣之亂」)。

     芝龍以成功無降意,懼及禍,乃自首;言『成功請地益軍食,且不去發;兩寄己書,妄誕無忌,臣不敢隐』。

    衆議芝龍罪,盡奪其秩,锢之高牆;竄芝豹甯古塔。

    議攻成功。

     十二月,朱成功自梅溪、自飛鸾白鹭間道取羅源擊吳六奇,大破之;遂取揭陽、澄海三縣。

     汀州人劉國軒,雄偉有智略,以把總司鍵漳州,心怏甚;屢說其将樸世用附成功。

    世用即使國軒行,因馮澄世以見;澄世先與語,大悅之,以為義子,使歸為間。

    是月,成功趨漳州至海澄,甲夜勒兵,莫知所指;漏四下,次州城,國軒啟門應,張世耀、樸世用等皆降。

    分攻泉州,旁掠各邑,于是漳州之縣十成功盡下之、泉縣十降其七,惟仙遊、龍遊(?)未即下,成功幾有閩地之半。

    以國軒為護衛後鎮。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春正月,朱成功在泉州。

    降将施琅、韓尚亮固守,郝文興請擊之;成功曰:『善戰不如善守,徒損士卒』。

    使甘輝督諸鎮攻仙遊,降将陳有虞誓守,炮石如雨,不能克;輝怏甚。

    神器鎮洪善曰:『此葫蘆城,宜穴地入』。

    從之。

    遂拔仙遊,軍聲益振。

     成功承制封拜,以潘赓锺兼戶、吏官,陳寶鑰為禮官,張光啟為兵官,程應璠為刑官,馮澄世為工官,理庶事;改中左為思明州,以鄧會知州事。

    設館曰儲賢、儲材;又制察言司、賓客司、軍器局、制印局。

    勸學取士,得黃蒂臣等為六官屬及監紀、推官。

    奉前監國魯王及泸溪、甯靖諸王于金門,有加禮;以遺臣王忠孝、盧若騰、沈佺期、辜朝薦、徐孚遠、紀許國為上客,大事必咨之。

    分其軍為七十二鎮,戈船之士數十萬。

    凡封拜,辄朝服北面稽首,焚疏于永曆帝座;稱為恢複之師。

     芝龍在北京為佟國器及降臣龔鼎孳所劾,下之獄。

     夏四月,朱成功城浯洲。

     五月,朱成功視陸師,凡騎兵五萬、步卒亦五萬;再視舟師,亦五萬:戈铤耀日。

    别以萬人為策應。

    又鐵人萬,镔甲彪文,戰居于陣首,馳斫馬足,铳矢不能入。

     已而林察自虎門至,聞李定國敗(詳「湖廣之亂」),周瑞不敢進,乃旋師。

    成功責察戴罪、立功名,杖瑞而後斥其職。

    拜張名振為元帥,以陳輝、洪旭、陳六禦二十四鎮隸之,趨浙江;以黃廷為帥、萬禮副之,督二十鎮攻廣東。

    名振至舟山,守将巴興臣舉軍降;使陳六禦守之。

    洪旭攻台、溫,守将馬信、張洪德皆遣使降。

    成功招興臣入思明州(互詳「浙海遺兵」)。

    黃廷至廣東,吳六奇、蘇利合兵戰;成功誘利降,因擊六奇,大敗之,屯桃花山。

    降将劉伯祿軍鷹嘴浦,廷揮其部填濠砍栅入;伯祿大敗走。

    遂合陳霸之師圍揭陽,守者遁,廷、霸取揭陽;又攻同安,入之。

    惠安、南安諸邑皆克,晉甯亦降。

     劉清泰在福州,再以書招成功。

    略言芝龍列大臣,祖母風燭,而隆武帝無顧命;滅不可議之親而從不必然之義,忠孝俱失。

    語多譏刺,且震滿洲兵強盛。

    成功笑曰:『彼以勁旅言,吾豈畏一固山哉』!時濟渡方以定遠大将軍入閩攻成功,故清泰以為言。

    成功亦召諸将計進退,郝文興、陳堯策請戰;馮澄世曰:『北來之軍便弓馬、裕儲蓄,我一失銳,人心易動,不如還也;固守廈門,水戰非其利:此以逸待勞也』。

    成功然之。

    堕安平鎮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城;留文興守海澄,斂其軍還思明。

     冬十月,宜爾都以甯海大将軍之浙江。

    馬信、張洪德已陰降,且送其母于成功以為質。

    成功遺信蟒衣、玉帶、白金五千,遺其母妻皆珠帔、白金各五百;且親詣之,阻于風濤不得達。

    信聞,益傾心。

     芝龍被廢,悔;遺書成功,使無以為念。

    其仆尹大目(器?)首之,因使招成功不至,則族;成功不從。

     十一月,朱成功至台、溫,掠昌石、定關諸處。

     十二月,濟度自漳洲遺書成功,譬以祖大壽、洪承疇;成功依違答之。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春正月,馬信劫馮國用入舟山降,遂掠臨海。

     降将尚可喜在廣東,使劉伯祿掠揭陽;蘇茂欲戰,郭遂第曰;『踰橋脫不勝,奈何』?黃梧雲:『必捷』。

    降将徐成功旁沖之,梧大敗,黃燦、林文燦皆死;惟遂第軍得完。

     二月,陳六禦告舟山城旦哭,成功使毀之(見前)。

     黃廷在揭陽為吳六奇所攻,舟師多毀;廷中二矢,走新墟。

    揭陽、晉甯、澄海皆失。

     夏四月,濟度大舉攻廈門。

    成功使林順以十六舟據上風,前鋒韓尚亮少卻。

    濟度以大軍至圍頭,飓風大作,滿漢士卒皆瞑眩,亟使反棹,柁者曰:『外洋非江湖,不可動』。

    風雨益驟,舟皆壞。

    成功乘之,濟度大敗;有被風飄至金、廈者,成功殊其掌縱之。

     或請于尚可喜:若攻鄭鴻逵于白沙,積可得也;從之。

    使王進功往;甫行而與洪旭遇,大戰海中。

    鄭師齊至,進功走入港。

     五月,蘇茂至自揭陽;成功斬之,忿其縱施琅也。

    衆不知,謂其枉;成功祭之,比之王恢、馬谡,厚養其母妻。

    罰黃梧甲五百。

    以周全斌為左〔先〕鋒鎮、郭華棟(遂第易名)為右沖鎮。

     時成功納馬信言,将北出取浙江;使梧及蘇明、王秀奇守海澄。

    梧怨成功,既受命,則使賴玉陰入降;猶憚秀奇,不敢發。

    六月,王秀奇如思明。

    梧飲明酒,言蘇茂死,明歎;梧因曰:『成功待士如豢豕,肥則食之』!遽促其叛。

    明以為戲也;梧免其冑,則去發矣。

    其黨皆操刃起;明不得已,從之。

    襲華棟殺之,盡殲其軍。

    其副将康雄跳城走,梧卒追之,斷其腕;卒馳去。

    鄭純亦從降。

    張協聞之,使遽告于秀奇。

    宵白成功,使甘輝、洪旭急追之;旦及城,居民四潰。

    輝頓足曰:『敗矣』!張協請急援五都,從之;使陳斌、陳鵬伏于隘,盡遷五都之佽入于舟。

    将攻城,輝與旭謀曰:『梧志久矣,非無備也』。

    乃還。

    梧既入降,封海澄公;疏陳五事:屯海口、制小舟、奪官商、禁米艘、掘鄭墓。

    于是芝龍祖墓皆被抉,惟所稱「五馬奔江」者不知所在。

    亦授明秩,使入北京。

    成功以明非叛者,養其母如故。

     初,成功語諸将:『濟度、李率泰皆在漳,吾乘風入閩安、取福州,則漳、泉不可守;還師以救,是自困也』。

    以甘輝為帥、萬禮副之,率杜輝、陳斌十五鎮行。

    甫解維而梧叛,諸将失色;成功奮然曰:『吾謀大事,豈為海澄阻乎?不行者殺無赦』!秋七月,朱成功軍至閩安,守者望風遁。

    成功使黃廷、陳鵬、周全斌守思明州,洪旭、鄭泰守金門;使王秀奇攻南橋,再戰再勝,遂取連江、圍福州。

    東壁于烏龍,絕漳、泉救;西壁洪塘及水口、北栅連江,延平、建甯、溫州、台州之徑絕;惟南門逼于海,不之锢。

    降将田勝、宜永貴守。

    成功并軍攻烏樓,克之。

    城中益急,出降臣周亮工及王進于獄,詢之。

    亮工登城射,攻兵殪;曰:『今惟南門可出耳;宜使王進潛襲之鼓山,奪其舟;李成、田勝出西門、南門夾攻之』。

     是月,林忠複取永春諸邑,至于大田;尋敗(詳「義旅」)。

     八月既望,王進宵出,旦而大噪,城中發炮以助之。

    成功軍出不意,棄其械,走入舟,乘潮還閩安。

    其攻泉州者,亦敗于李率泰。

    成功返思明,閩安、海澄諸縣複沒。

     是月,陳六禦敗死于舟山(詳前)。

    陳寶鑰、黃開泰皆畏成功嚴,先後降,大緻顯貴;将以招海上,人心蟻動。

    亦以成功賜予厚,衣服、邸帳與己侔,故郝文興等死不貳。

     冬十二月,朱成功再攻福州,不克;大掠泉州惠安、閩安、漳浦、羅源諸邑。

    敗降将楊捷兵于銅山,斬其部張韬。

    遂掠溫州、台州。

     芝龍再使謝表至,邀成功降;巡撫佟岱大陳兵勢及河北水溢、關中地震皆無足慮,将以促之。

    成功使表即還,與芝龍書,言表跪白日夜泣,而責芝龍自緻禍;必不得已,益地以居其部,己則為巢父、嚴光,優遊林壑。

    詞意重疊,皆曰為父故也;事訖不成。

     成功兵攻羅源,又攻甯德,阿克襄救之。

    成功亦慮招撫者攜其衆,乃旋師,甘輝為殿;阿克襄追之。

    輝與戰竟日,無勝負。

    诘旦,阿克襄出見負米者散入舟,使騎逐之;及于橋,魏進忠來戰驟退,陳謙援之亦退,追者止;謙更踰橋搦之,阿克襄怒,自逐之,分兵擊諸伏者,皆走。

    降将柯如良曰:『此詐也!宜速止』。

    阿克襄叱之。

    甘輝瞭其至,突斫之,阿克襄堕;輝急斬之,首重鈞有奇。

    遂縱戰,追者大敗,獲其辎重及馬無算。

    遣使告捷于永曆帝。

     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春正月,朱成功攻溫州。

     三月,鄭鴻逵死。

    黃梧言:『不殺芝龍、成功不死,投誠者亦不決。

    請取芝龍及芝豹、世忠、世蔭皆斬之』。

    世祖嘉之,不遽用其說。

     夏四月,朱成功使施舉入松門招漁舟,謀大舉入長江。

    風飄其舟入定海港,舉戰死。

     黃梧再言:成功之衆,東取潮、惠之米,中取興化、泉、漳之貨,北取材于溫州、福甯,故兵食、舟具無或缺。

    請使濱海各嚴守,己力擊之;而禁芝龍毋與成功通簡劄。

    乃流芝龍甯古塔及其孥。

     秋七月,朱成功使洪旭、陳輝守思明及金門,陳斌、盧謙、餘程守羅心塔,自以舟師攻閩安入之;進攻福州不下,北屯于興化之琅琦。

    部衆攻黃岩,王戎敗績,執知縣劉登龍以降。

    成功圍台州,田雄來救;成功設伏大敗之,盡破天台、甯海諸邑,太平、海門衛皆降。

    遂陷台州,降臣蔡瓊枝遁。

    江南大震,盡填諸港口,待援軍。

    值李率泰陷永春(詳「義旅」),乘勝攻閩安,降将張蘊玉又絕長樂港截成功軍,餘柱戰死;率泰誘陳斌、盧謙以五百人降,至福州盡殺之。

    成功乃使陳堯策守琅琦,還軍思明。

    陳德容等叛,入降。

     芝龍在甯古塔,大清慮其近海逸,嚴梏手足,頸施三索;使卒嚴邏之。

     冬十二月,朱成功攻南澳,陳霸請取鷗汀以足食;縱火克之。

    林勝忿其屢拒命,屠之。

     成功議大舉,曰:『入南京,則東南半壁皆吾有矣』。

    馬信力贊之。

    或曰:『地遠而城固,攻之必數萬人;不如近取』。

    潘庚锺曰:『泉、漳之民苦于争戰;且偏隅也,不足以召天下。

    若自瓜洲入金陵,則閩、粵、滇、蜀必将響應』。

    甘輝言:『空國而出,思明必危』。

    庚锺曰:『敵不我攻,慮滇、黔耳。

    若悉天下兵至,豈能獨全!今入長江截糧道,彼自救不暇,豈能攻我』?馮澄世言:『不取南京,敵亦未必忘我』。

    陳永華言:『取江南,則金、廈自安。

    偷安歲月,自老其師,非策也』。

    惟甘輝執不可。

    成功曰:『吾亦有心久矣。

    昔武侯言不兩立,清豈每飯忘我者!當取朝旨,合滇、黔、楚、粵之師出洞庭會江南,使天下跂足相從耳』。

    使楊廷世、劉九臯自龍門間道入雲南;至,永曆帝下廷臣議,冷孟饪言:『成功仗義,通貢不絕。

    且賜姓宜王爵』。

    乃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

    手诏進師江南,以六部郎中各一人随軍紀錄。

    使總兵周金湯、太監劉國柱赍冊東。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春正月,永曆帝诏至,成功拜受;亦封王秀奇祥符伯、馬信建威伯、甘輝崇明伯、黃廷永安伯、萬禮建安伯、陳輝忠靖伯、洪旭忠正伯、郝文興慶都伯,餘進爵秩有差。

    成功始設長史、典膳官。

    謝表以恢複無功,辭王爵;稱招讨大将軍如故。

     二月,朱成功攻南澳,吳六奇拒之鮑浦;複擊耿繼茂軍,蘇興、黃亮戰死。

     夏五月,朱成功将陷海澄,劉進功降。

     成功引兵北,舟師蔽海。

    别使步卒自平陽入瑞安;已親射書于其城,守将湯志道降。

    以雷震其程山,軍還。

     秋七月,成功大學攻南京。

    故都禦史陳士京及黃廷、洪旭、鄭泰留守;左虎衛陳魁以鐵人軍先,甘輝、馬信、萬禮繼之,自帥林勝、餘新及諸鎮從,甲士十七萬。

    甘輝請俟滇師而後行,成功曰:『會師示牽制耳。

    兵馬雲集,日費萬金,豈可少延』!遂合張煌言軍進至平陽,守将單任暹降;至瑞安,艾誠祥降。

    進取樂清諸邑,雄不敢出。

    成功次羊山,俗戒驚震;成功不聽,鳴金發炮,軍士又執其山羊食之。

    俄大台飓,雷電水立。

    成功冠帶祝曰:『将帥三軍以複中原,若天命有在,其盡沉諸舟』!風亦遽止。

    碎艦數十,義陽王某及成功幼子浚、浴、溫皆溺死,喪士卒八千;乃還舟山,圖再舉。

    馬得功僞言:擊敗之于白沙。

     九月,朱成功取象山,知縣徐福率父老降。

    時鄭師多逃者,軍中訛言新附者将盡叛。

    援剿後鎮賀世明朱其樯,成功疑之,代以他将;且使奪新附者軍。

    劉進忠叛入黃岩,周全斌追之;進忠宵突西門去,全斌拔其城。

    尋取盤石,入樂清,以兵守。

    明年五月,乃歸。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春正月,朱成功在思明州。

    聞信郡王铎尼三路入雲南(詳「黔滇之亂」),議大舉攻江南為牽制,植二旗于舟首明其志。

     二月,次溫州。

    别将黃昌攻洛陽橋、黃色卿攻湄州,不克。

     三月,朱成功攻太平,入之。

     五月,至崇明。

    張煌言、馮澄世皆請先取之;成功曰:『城小而固,攻之淹留。

    吾得瓜州,崇明可不戰而下也』。

    守将梁化鳳,亦降将也;僞請服于成功,受之。

    又使劉澄招馬逢知,亦請降于成功。

    無後慮,遂徑進。

    己卯,踰江陰。

     六月丁酉,朱成功次丹徒。

    壬寅,泊焦山祭天,旗甲皆朱;癸卯,祭地,皆黑。

    更以吉服祭太祖,望如荼;素衣祭崇祯帝及隆武帝,望如雪。

    既畢,大呼高皇帝者三,諸軍恸哭。

    成功語其下:『瓜洲、儀真,金陵門戶;曷先取之』! 丙午,成功将張亮斬滾江龍,張煌言、羅蘊章從之進(見前)。

    成功自帥甘輝、翁天佑,建大将旗鼓行。

    使周全斌攻瓜洲;戴甲浮趨,身中五矢,氣益奮。

    斬降将賈質、左雲龍于陣,擒朱衣助;韓英奪門入,樹旗睥睨。

    全斌望之,陷西北隅入,以劉猷守之;即其炮擊談家洲軍,馬信、餘新夾擊之,守者皆遁。

    飛火燒木城,蒙古軍畢潰。

     丁未,成功攻鎮江。

    即談家洲炮擊之,堞皆碎。

    管效忠來援,成功上下誘之,效忠疾甚。

    翼日大戰,成功列卒為五行,别使其軍擁被禦弓矢;效忠三突之,陣堅不動。

    俄而裂其軍,巨炮猝出,殺效忠騎甚衆;步卒艾薩克星陣進,其法三人為隊,一持牌先、兩人揮刀繼,馳突如風,斬鐵甲馬軍皆立斷。

    效忠猶鬥,甘輝、馬信急攻之,效忠跳而走,止于銀山門。

    辛亥,陳魁以鐵人軍攻之;射弗入,守者皆駭絕。

    鐵人軍突入,效忠走。

    再戰于北固山,效忠身督陣,士卒皆下馬戰。

    其陣忽變,首尾逆擊,效忠大敗;部兵四千,免者百四十人。

    成功大舉圍鎮江,五路傳麾而陣,聲沸江水,屋瓦皆震。

    知府戴可立以下降,金壇亦降。

    成功大享士于京岘山,使周全斌守鎮江。

    儀征、六合至于泗州,皆為明(詳「浙海遺兵」)。

    降将亢得時自沉死,巡撫以下官各思遁。

    世祖親幸南苑,議親征;群臣谏而止。

     甘輝語成功:『瓜洲、鎮江,南北咽喉。

    以我守之,山東之師不能下、兩浙弗通,金陵可坐定也』。

    成功召諸将議;潘庚锺、馮澄世皆請毋輕進,曰:『北京滿、漢之人數十萬,待漕而食;我扼其徑,不兩月将緻變』。

    成功曰:『時有不同,若我自老師,援兵四集,首尾受敵,危矣』!張煌言以書促之。

    癸已,登舟傳檄遠近。

    丙寅,至觀音門,使黃安壘三■〈氵義〉河。

    戊辰,使羅蘊章招蘇、杭。

    己督諸軍屯獅子山,列其舟于江東門;自以親軍數十徼城下,相形勢。

    使林明、林勝、黃昌、魏雄、楊世德軍旱西門,馬信、黃昭、蕭拱宸援之;使陳鵬、藍衍、蔡祿、楊好屯東南,阻水壁;使劉巧、楊正、黃應、戴捷、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