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七

關燈
軒屯東南山麓,使張英、陳堯策、林習山屯嶽山,以為衛;以甘輝、餘新軍獅子山,萬禮、楊祖屯第二橋,翁天佑軍儀鳳門,深溝樹木以圍之。

    親祭孝陵,操文激烈。

    梁化鳳之降也,成功未使從;化鳳潛自丹陽入金陵,與郎廷佐共守之。

    乙亥,廷佐以騎軍數千出,餘新擊敗之;城中益懼。

    朱衣助既被獲,成功鄙其人,縱之;衣助告廷佐:『成功兵不數萬,請绐之以待援』。

    乃僞降,曰:『逾月,則妻子得免死』。

    潘庚锺、甘輝訾真僞,與張煌言皆谏;不聽。

     餘新輕銳,士卒樵者,空其壁;或浮後湖嬉。

    甘輝力谏曰:『嚴城師老,猝不得拔,必有變』。

    餘士信再言之,乃勒兵三日必入城。

    有管甲吏犯法,叛告廷佐曰:『翌日成功誕,諸将必賀。

    請急襲之。

    不然,必敗』。

    且請為導。

    乃鑿神策門出。

    秋七月癸未,梁化鳳、哈哈木首攻新壁;新不及甲,走蕭拱宸軍。

    拱宸部亦驚潰,新被執,翁天佑援之不及;廷佐盡其騎兵出。

    甘輝、潘庚锺請退軍觀音門,圍再舉;成功不可。

    使姚國泰、楊祖、藍衍、楊正陣山上,甘輝、張英伏林谷,林勝、陳魁陣山下,陳鵬、蔡祿軍遊擊。

    哈哈木、梁化鳳攻楊祖,祖力戰,三合三卻;楊正、姚國泰亦敗,藍衍戰死。

    山高而阻,陳鵬、蔡祿不及救。

    化鳳馳下,忽被卻;廷佐急使騎兵夾攻之。

    成功兵望山上麾蓋植不動,不敢退,亦不敢救。

    林勝咋而謂金岸、康龍曰:『敵無多騎,藩王不合擊,誤矣。

    爾死戰,吾助爾』。

    龍、岸共搦化鳳戰,騎兵忽後至,勝還禦之,魏雄戰死。

    成功鳴鼓收其軍,步伍猶不亂。

    化鳳、哈哈木縱,鄭師不能止,乃大潰。

    成功方語潘庚锺,自往促水師;比及江,望諸軍迸如雨。

    知不可為,乃順流走。

    庚锺以護衛軍力戰,至死不去其蓋。

    陳魁援成功于中軍,亦敗沒;張英中流矢死。

    甘輝鬥且走,左右皆盡;所殺亦數十人,馬蹶被執死。

    諸将龍操、樸世用、洪複亦戰死,惟左右護衛鎮、右虎衛鎮、右沖鋒鎮、援剿後鎮凡六軍得全。

     成功至鎮江,黃安軍亦至;益之以周全斌諸軍,猶數萬人。

    成功大恸。

    将自鎮江歸,諸生羅子木抱其足,請及其不意再攻之。

    成功不可;棄瓜洲、鎮江,軍于排沙。

    使馬信、韓英截江口,周全斌、黃昭、吳豪殿,以次畢登舟。

    八月,至崇明;梁化鳳複入守。

    成功力攻之,城崩數十丈,化鳳死守。

    乙亥宵,梯之;韓英、王起鳳中炮死。

    周全斌曰:『多殺士卒,無益也』。

    羅子木以父被執,棄成功去;旋歸張煌言。

    馬逢知謀亦洩,黃征明等被執死。

    成功乃東。

     九月,朱成功至甯波,将攻之,壘于定海關;不得入,乃旋師。

    至舟山,拔之,以陳輝、阮美、羅蘊章留守;己還廈門。

    其将劉猷征饷溫州,水淺舟膠;騎兵驟至,力戰不支,一軍皆沒。

     冬十月,朱成功至思明州。

    哭甘輝而後入曰:『吾早從其言,不及此』!上表永曆帝,以敗軍請罪。

    廟祀死事諸将佐。

     順治十七年(永曆十四年)夏五月,明安達理出浙江,達素、李率泰出福建,共攻朱成功;以其屢出也。

    明安達理軍遇疫,死者過半。

    達素以大舶出漳州、别艦出同安,許龍、蘇利、吳六奇皆來會。

    成功使陳鵬軍高崎、鄭泰出金門拒蘇利,自督諸軍當達素。

    陳鵬忽變,請自五通入金、廈,己為應;成功不知,方椗海中,按兵以待。

    漳州舟大,乘風驟至,周瑞、陳堯策戰死;陳輝被攻,急燒火藥以拒之。

    攻者踴入,卻;輝得免。

    日加午,成功問曰:『潮平乎』?曰:『平矣』。

    曰:『平則轉,轉則風』。

    下令舉椗。

    風果大作,成功手自搴旗起,麾巨艦橫沖之;鄭泰亦自浯嶼出。

    軍士呼聲震天地,波濤吼立,海水皆動。

    達素大潰,成功縱擊之;僵屍蔽海。

    有滿洲精卒數百走圭嶼,成功折箭招之降。

    率泰恃鵬應,揮軍直進;鵬戒其部無動。

    陳蟒駭曰:『事急矣』!揮軍進,炮作。

    陳璋以為鵬戰也,亦鼓噪出。

    率泰兵不支,退入于淖;蟒、璋共攻之。

    鵬知失計,亦僞出,擒哈唎土星及諸校,兩路皆大捷。

    成功磔鵬,以蟒代。

    吳六奇後二日至,聞敗遂還;達素走福州。

    自是,無或議金、廈者。

     率泰又先賄成功之廚者,使毒之及諸将。

    其徒王四将置毒而身栗,止則否;如是者數。

    告其父耀;大驚曰:『事主而害之,不忠;諾而背之,不信。

    然可負信,不可以不忠』。

    首之成功,殺廚而赦四父子。

    率泰曰:『天也』。

     成功尋攻廣東,兵以刀牌相繼進,一人鳴鼓以号之。

    鼓震,則疏立;馬軍至,急繞襲之:是以辄勝。

    張應元以鐵棓擊之,乃旋師。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春正月,朱成功在思明州。

    崎岖海澨十餘年,無所得;又苦金、廈弱,謀他适。

    有何斌者,以取台灣說進。

    台灣在海中,橫亘千餘裡。

    隋以前,無聞;大業初,虎贲中郎将陳棱履澎湖而返。

    宋為毗舍那國。

    元設巡檢于澎湖,無居台灣者。

    明初,廢巡檢。

    嘉靖中,海賊林道幹止其地;尋被逐于琉球。

    天啟中,日本又逐琉球而有之。

    鄭芝龍納倭婦室于此;尋入降。

    荷蘭以求香山求澎湖于明而不得,乃重啖倭,就台灣求一互市地。

    旋誘以天主教而有之,築赤嵌、淡水、雞籠凡三城及炮台。

    值閩大旱,芝龍請于熊文燦,以舶徙饑者往墾之;土膏産衆,閩民麇至,廣立村市。

    荷蘭惟治市舶,不之問。

    及成功時,荷蘭市益利,占城、呂宋舶皆道此為都會,置揆一王守之。

    斌為之主計;會蝕其息二十萬,乃說成功曰:『公慮思明弱,曷不取台灣乎!其地鍵四省,産饒,又富硝磺、銅鐵;得台灣不慮無兵饷,且固君家土也』。

    因以圖進。

     成功覽之,慨然曰:『此亦海上扶餘也』。

    集衆議之,竟日不能決;惟馬信、楊朝棟請行。

    乃使洪旭、王秀奇、黃廷輔其子經守諸島,己親行。

     二月,至澎湖;下令曰:『視吾鹢首而行』。

    至鹿耳門,台灣之外障也;沙淤水折,荷蘭又沉大舶阻之。

    乃祝天曰:『成功受先帝命,寸土未得;天果佑之,敢以水請』!潮漲逾十尺,乃使斌按圖先,金炮齊作。

    其酋方持鏡窺鄭師,曰:『唐船及炮台,必無遺矣』!而成功舟倏東北,群舟挾潮銜尾翔溢,或無當炮。

    酋駭呼其黨英黎三截擊之,不及陣,成功已拔赤嵌城。

    明日,其揆一王陣七鲲身,楊祥以藤牌卒跳蕩擊之,荷蘭大敗,走入城;攻之弗克,為竹籬、炮台環七鲲身而圍之(鲲身者,海沙也)。

     秋七月,降将黃梧誘郭義、蔡祿以銅山降。

    成功微聞之,急告洪旭檄兩人之台灣;義将行,祿言『藩王疑我,汝能無恙乎』?義猶不忍叛;其黨萬五卓刀誓必走。

    乃僞為許龍軍防四城,并劫張進降,不可;祿、義自八尺門降。

    黃廷、陳豹追之不及,設守而還。

     成功圍荷蘭城猶未克,土番阿德狗忿楊高虐,殺之;楊祖往讨,敗而死。

    且将應荷蘭,黃安誘斬之。

     冬十月,鄭芝龍伏誅,并其子世恩、世蔭、世默,無少長皆死。

    李率泰複遷方田、排頭、香港八十八堡民于内地,禁商舶、漁船毋入海;距海三十裡無人迹。

    春燕來歸,巢于舶上,商民大困。

     十二月,朱成功攻荷蘭城,猶不下。

    其城皆亂石煅火而成,炮矢不能入;已焚其夾闆船,亦不去。

    然荷蘭纔千人,環而居者率閩産;其父老說成功曰:『城無水,仰諸南北山;塞而斷之,必困』。

    從之。

    且語荷蘭曰:『是我先人土,予我城者,器用他物不汝校』。

    荷蘭乃遷去。

     成功入台灣,以為東都;字赤嵌為「天興府」,使鄭省英為府尹。

    立縣二:曰天興、曰萬年。

    親巡裡舍、錫之蔫布,番民盡服。

    使劉國軒、何斌、吳淑為典兵,水陸訓練;大興屯田,按鎮分地,即地墾田。

    教以牛耕,誅茅竹為塍社,盡以火。

    兵補正伍三年,而後稅之;曰:『居常而耕、臨警而出,此即「寓兵于農」也』。

    諸将大善之。

    禮閩人陳永華為謀主,掌書記;永華為約漢夷、制文武、宣律令、興學校、起池館、修戰備。

    成功曰:『使吾徇諸人說,不得此一塊土,何以武為?今沿海萬裡無君而望哭者不可計,皆以吾故。

    至今當移殘黎辟土養銳,以待天下之清』。

    乃益辟諸荒土,招惠、潮、漳、泉之民塞之。

    待宗室遺臣有加禮,台灣稱治。

    惟用法嚴;馬信谏。

    曰:『立國之初宜若此,後之守者自易耳』。

     諸将陳文達、阮祿等四掠溫、台、閩、粵間,蘇納海等遂再遷沿海民入内地,盡棄各省島嶼不之守。

     康熙元年(是歲永曆帝亡,台灣猶稱永曆十六年)春二月,有谮陳豹于朱成功者,曰:『是通于尚可喜』。

    成功使周全斌擊之。

    豹軍澳門,與吳六奇、許龍、蘇利大小數百戰,畏之如虎;至是,集其部曰:『是必奸人反間我也』。

    衆曰:『白諸』。

    曰:『不及』。

    曰:『拒諸』。

    曰:『是真叛矣!我從鄭氏數十年,惟天可表此。

    藩王自憊,非我悸也』。

    帥其衆,赴廣州降。

    不數月,兩目俱瞽。

     夏五月庚辰,招讨大将軍延平郡王朱成功卒。

    成功感寒疾,諸将猶不知。

    子經在思明謙恭下士,好學善射,共愛之;生子克■〈臧上土下〉,乳婢出也。

    成功怒,使殺之,且及監刑者。

    又使周全斌自南澳至,衆益恟懼。

    已聞成功疾,曰:『此亂命也』。

    與鄭泰謀曰:『子不拒父、臣不拒君,禮也;君與王為兄弟行,可以行矣』。

    伏兵大擔,誘全斌而執之。

    時成功疾已甚,猶強登台,持西洋遠鏡望金、廈諸島,眷眷不止。

    庚辰,登台罷冠帶,坐胡床,進酒誦「洪武聖訓」;及第三帙,歎曰:『何面目見先帝』!以手掩面卒;年三十九。

    建威伯馬信哭之恸,未幾亦卒。

    台人恟懼,諸将奉其弟襲護國事。

     襲之私人蔡雲、李應清、曹從龍、張骥說黃昭,使立襲;先餂之曰:『公勳高,世子恐不知』。

    昭有怨詞。

    骥因言:『台、廈已水火,彼豈忘公乎』?昭請謀之蕭拱宸曰:『今子也可以拒父,弟不可以承兄乎』?拱宸許之。

    襲大喜,割襟于昭,定婚媾;遂奉襲稱東都王。

    黃安陽附之,陰語經速濟。

    經及洪旭謀出周全斌為五軍都督,陳永華為咨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僞使楊來嘉求降于耿繼茂、李率泰,羁其兵;自以軍東。

    次澎湖,使鄭斌入台灣布告奔喪,衆莫敢抗;惟昭、拱宸曰:『經亂國,緻先王飲恨卒。

    護國承诏命,誰敢逆之』!斌還告,經問進軍之路于周全斌;曰:『安平天險,請自潦港、洲仔登。

    蕭、黃猾賊知兵,必自守此。

    然使谕諸将:「叔侄至親,蕭、黃構煽,其各倒戈,共扶王室」;則可以濟』。

    從之,乘霧而攻。

    昭已先圍經壘,經幾不支;周全斌呼曰:『今逼水戰,大丈夫可死于水乎』?奮身陷陣,昭衆反助之,呼聲震地;全斌手射殺昭。

    俄霧齊,全斌急呼:『世子至,黃昭已死』!黃安自陣出,經免冑示之,諸将皆降。

    全斌急據昭壘待拱宸,複呼于師曰:『罪惟拱宸,衆無與焉』!拱宸軍皆散,遂執拱宸及蔡雲等斬之。

     十一月,鄭經入台灣,抱襲而哭曰:『幾為奸人所害』。

    待之如初,衆大悅。

    使顔望忠守安平、黃安鎮台灣,督諸軍;己還思明。

    其将楊宣居小埕、萬安者多潰,總兵林俊奇六十一人皆入降;尚可喜稱獲成功之弟賜雲。

     是月,永曆帝訃至台灣。

    張煌言遺經書:使奉魯王複監國,勉以三矢;經不從,仍奉永曆号,自稱招讨大将軍、延平郡王。

    以翁天佑為轉運使。

    立肆市、廟宇、新街、橫街,并所建置。

    其将王世鳌則叛降。

    有陳文敏者擁衆海中十餘年,至是亦降。

     康熙二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經至思明州;以内難平,祭告朱成功,申汛守。

     待故遼王朱述桂以下有加禮。

     夏,鄭泰在金門總兵柄,封建平侯。

    黃昭之死,經得其交通書,秘之;耿繼茂亦招泰降,使楊來嘉與約。

    經聞,欲讨之,慮受敵;陳永華為謀曰:台灣新定,将親奠之;金、廈無人,泰為鄭長,請總制之。

    鑄印以待泰。

    泰喜,六月詣思明謝;伏發執之,泰缢而死。

    其弟鳴駿哭之恸,曰:『乃殺吾兄』!引其軍八千走;周全斌追之不及。

    鳴駿出降,封遵義侯;亦封泰子缵緒為慕恩伯。

     時成功新亡,複有襲、泰之役,鄭氏将佐多生心。

    江、浙、閩、廣四省複有滿、漢戶兵部郎中各一人,專司招撫;無問真赝,降四級铨實官,或以武資換文秩,人心浮動。

    于是鄭廣及忠勤伯陳輝、慶都伯王秀奇、武衛楊富、虎衛何義、都督阮美、鄭殷、陳舜穆自台灣,林順自鎮海,周家政自溫州,吳升自某島及文臣蔡鳴雷百餘人、将士軍民數萬先後降;其别部入梁山者,亦為降将折光秋所敗,經勢衰亂。

    聖祖決讨經,使約荷蘭相助。

     冬十月,耿繼茂、李率泰出泉州,馬得功出同安,黃梧、施琅出漳州,荷蘭夾闆亦至。

    經議分兵禦;周全斌言:『海澄之兵不敢猝至,惟泉州軍合荷蘭舟勢甚銳;破之,則皆懼』。

    洪旭言:『先王破達素,空軍出』。

    乃使家口及宗室遺臣椗各嶼,列舟師于大擔,周全斌為援。

    戰于馬沙,荷蘭之舟巍然海上,群舟三百箕張進;全斌以十二舟沖擊如飛,荷蘭之炮無或中。

    降軍雲集,不敢動。

    楊富忽至,全斌大詫,沖入水;馬得功援之,全斌以為鳴駿也,合攻之,斬得功于海。

    已知其誤,歎曰:『是未合死耶』!會日暮,高崎守将陳升叛,密請兵于施琅,宵赴草安山直攻金門;耿繼茂亦使杜永和繞古浪攻之。

    經猝不及軍,及全斌退屯于銅山。

    繼茂屠金門及廈門,嬰稚皆燼;而盡擄其婦女、财物,兩島為墟。

    黃梧請遂攻銅山,率泰曰:『急之,必入台灣;即其未定,使布威德』。

    許擒經者封同安侯如海澄公,世鎮泉州;洪旭笑卻之。

    經之别将紀鳳、林維掠雲霄、海門、诏安者,亦敗沒。

     康熙三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正月,杜輝以南澳叛,入降。

    張燦,吳勝亦降,經将追之至于陸鳌、下蔡,不及。

    尚可喜更責招撫于吳六奇,使專任之。

    洪旭謂經曰:『金、廈新亡,差官仆仆,非為招撫,實散人心。

    宜入台灣;不然,将有肘腋之變』。

    從之。

    以重軍屯澎湖,使周全斌、黃廷斷後,遂入台灣。

     改東都為東甯,升天興、萬年為州。

    益墾荒落,招兵民,立學校。

    造亭館,以處宗室、遺老。

    興漁鹽、申法禁、通商舶、安士民,兵甲不動:皆陳永華為之。

     李率泰聞之,使黃梧、王進功趨銅山;至八尺門,總兵翁多球以其軍民降。

    梧、進功宵濟至銅山,黃廷、周全斌忽不協,遂及周寬、楊泮、周珍、曾傅、黃寶、林英、張隆、阮星、歐瑞、陳麟、賴工、張嶽及兵民三萬六千有奇先後降;南山、鎮海、佛潭橋諸嶼皆沒,台灣屬地幾盡。

    率泰再使孔文舉招經降,不從;曰:『思明之役,失由糧盡。

    今風帆所指,南極高瓊、北指遼海,募兵索饷,随在而能;所以橫絕大溟、遷國東甯者,誠悼士女仳禽耳。

    貴國不察,尚嚴海禁,使四省邱墟,不已過乎?使來更約剃發,以八閩沿海相誘;經何貪于土地、何慕于爵祿,而為此哉』?卒不屈。

    率泰複徙沿海民,築牆置隧以限之;凡五裡一烽堠、二十裡一營将守之。

    空廬墓、禁出入;士卒睚眦殺人,得賄始縱之,良懦益困。

     秋八月,耿繼茂及荷蘭舟十,次閩安。

    九月,繼茂及荷蘭舟至圍頭,期十月至澎湖,俟風攻台灣。

    尋罷。

     康熙四年(台灣仍稱永曆),以施琅為靖海将軍,攻台灣;降将周全斌等從。

    再約荷蘭舶,不至。

    琅遂出銅山,飓風大作,舟楫盡碎;乃還。

    琅及全斌征入京,分諸降卒屯各省,罷攻台灣。

     康熙六年(台灣仍稱永曆),施琅進攻台灣策,期滅鄭氏;衆以風濤不測,止。

    時經衆間出掠,不大肆。

    其将烏角車被擒于杜永和,都督朱英亦自澎湖降。

     冬十二月,鄭經掠銅山、铉鐘;遂入廣東,直攻甲子門,常進功不敢拒。

     康熙八年(台灣仍稱永曆)春,明珠、蔡毓榮使慕天顔入台灣招經降,不可;複書言:『遷界以來,五省流離;是以不谷不憚遠引,庶幾寝兵息民。

    豈意貴朝尚不忘情于我』!語多不屈;且請用永曆号,不去發、不易衣、不稱臣,亦不登岸,與朝鮮、琉球同。

    使柯平、葉亨來泉;令自角門入,不可,曰:『國無大小,使者一也』。

    相持數日,天顔為策,使會于至聖廟中。

    平、亨不得已,自東門入;仍持議如朝鮮。

    再使天顔入台灣谕之;經言:『死不去發』!遺李率泰書:『建國東甯,别立乾坤,自謂将安于無事;不意閣下驅我叛将,再啟兵端,豈不聞蛇足之喻?田橫,匹夫耳;猶守義。

    況世受國恩,承先王之訓者乎!永世「襲封」之語,豈足移孤臣海外之心哉』?答耿繼茂書言:『方國安、孫可望皆傾心貴朝,今并何在?可為寒心。

    疆場之事,一彼一此,有天命在;毋贅說也』。

    以其間,據步頭,通市廣東,不複用兵;沿海之民,少安枕。

     康熙九年(台灣仍稱永曆)秋,台灣禾大熟。

     冬,經将林柏馨、都督施轟叛,出降。

     康熙十二年(台灣仍稱永曆),耿精忠使黃镛入台灣求濟師,台灣人皆喜。

    經親督師至澎湖,待之;已來辭師,經還台灣。

     康熙十三年(台灣仍稱永曆)春,黃镛複入台灣,割泉州、漳州以賂經,且請盡師船歸之經;曰:『王将水、吾總陸焉,江、浙不足平也』!夏四月,經使柯平入福州報聘,精忠已據全閩,悔割地,且恥乞援;遂叛約曰:『将分地戰耳』。

    經惡之,留陳永華守台灣,自帥侍衛馮錫範、左武衛劉進忠、右武衛劉國軒、參軍陳繩武、吏科洪磊,稱永曆二十八年,發台灣。

     五月,鄭經取銅山及金門,至于思明州;父老姻故,鹹與問勞。

    閩中故多鄭氏部,又不直精忠;聞其至,海澄總兵趙得勝首以其部降;會兵攻同安,華尚蘭亦降。

    得泉州将張學堯孥,厚撫而招之;學堯、施鳳以水陸軍先後降。

    精忠鍵福州,而使王進守泉州;進與降将賴玉、戴國用恣不義,王進功子錫範陰約經師,誘玉執之,遂攻進。

    相持竟日,經舟大至,進遁惠安。

     六月,鄭經入泉州;殺賴玉,亦絞殺國用,民大悅。

    黃梧已疽死,其子芳度守漳州;經招之曰:『果抒悃,當棄前愆』。

    芳度殺劉豹降;經封之為德化公,所乞無不應。

    芳度卒自畏,陰使通表于大清;經羁縻之。

    降将劉炎在漳浦,經使趙得勝、馮錫範、何佑擊之羅山,劉炎及降将劉成福、餘鴻弼皆敗績;得勝急攻之,三人皆降。

    值精忠黨劉進忠被圍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