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五

關燈
左兵之叛 崇祯十七年春三月,封左良玉平賊将軍、甯南伯;許功成,世鎮武昌。

    使給事中左懋第督之,且詢其狀。

    良玉字昆山,臨清人。

    少孤貧,從軍遼左,犯法當斬,得免。

    侍郎侯恂卒,總兵官尤世盛薦之;轉戰松山、塔山皆大捷,遂為總兵官,首尾僅一歲。

    良玉既受命,疏言『十六年八月,臣複武昌;十月,使吳學禮複袁州;再遣馬進忠援之及萍鄉。

    十二月,複萬載、醴陵、長沙、湘潭、湘陰,戮賊黨尹民興等;别使馬士秀入湖南,複嶽州、臨湘。

    十七年正月,複監利、石首、公安,遣盧光祖上随州、棗陽,惠登相攻均州、房縣,合毛文顯複惠安』。

    時張獻忠窺成都、李自成陷陝晉,良玉以其間定湖南北,規複承天諸郡,分屯官軍,湘、楚稍甯。

    俄,莊烈帝崩,良玉缟素,朝夕哭臨。

     夏四月,福王監國于南京,遂即位。

    良玉部競曰:『今茲大事,宜出我公;南中立君以坐,诏我不可!請即其未定争之』。

    良玉痛哭曰:『世守武昌,先帝旨也;帝甫棄天下而我背之,是幸天下事以自便也。

    南中立君,我自以西陲效力;有踰此一步者,良玉以死誓』。

    盡出所藏金銀、彩物,賜諸将曰:『皆先帝賜良玉,何心獨有之乎』!良玉哭,諸将皆哭。

    馬士秀憤然曰:『繼至今有不奉令欲東者,吾擊之』!以巨艦置炮斷江路,衆乃定。

    當良玉出所藏,其子夢庚有吝色;良玉太息,言左氏不得世有其軍矣!及宏光帝诏至,良玉不即拜;監紀盧鼎争之。

    何騰蛟急往說,挾一劍行;曰:『茲大事,說不從,當死之』。

    至則,良玉跪拜已如禮。

    袁繼鹹知良玉軍無正人,馳書言『福王序當立,宜共入朝』。

    良玉不行。

    繼鹹入,造膝密陳『良玉無他志,其部多降寇,非孝子順孫;陛下新立天下,人心未定,臣請急返九江』。

    許之。

    尋以封四鎮推恩,進良玉侯。

    诏書至楚,良玉賀表亦至。

    良玉起行伍,轉戰十餘歲,同時角賊者多沒;惟良玉存。

    春秋閱兵武昌山,建一幟,周麾一呼,旌旆皆起,山谷為滿。

    軍法:兩人夾馬馳,名過隊;馬足動地,聲如雷鳴,聞十餘裡。

    師行,不禁殺掠,惟令擊賊,逃軍、降寇争附之。

    然自朱仙鎮潰,精銳已盡;後至者多烏合。

    良玉老且病,法令不偏。

    及居武昌,諸将日燕樂、娼優達旦,良玉塊然于一榻。

    有楊生善醫、柳某工談笑,皆信任。

    嘗月夜晏僚佐,召營伎使行酒;少焉顧而咳,命以次出。

    賓客肅然,莫敢仰視。

    其嚴重亦類此。

    所将兵,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實十萬,号八十萬、又号百萬。

    及李自成棄京師遁,良玉以其間入荊州、德安、承天。

    以複園陵功,诏補其饷凡四十萬。

     六月,左良玉使黃澍入朝。

    馬士英固與良玉隙,阮大铖以侯方域诟之,怨及良玉,詈作賊;良玉大恨,使澍入觇之。

    澍倚勢面劾士英奸貪不法,淚與聲下;因笏擊之曰:『願與死』。

    士英号而呼曰:『請陛下視此』。

    宏光不言良久,谕且退。

    澍再疏劾,至于十上。

    宏光帝已入諸奄言,使澍還楚,而恃何騰蛟、袁繼鹹調劑之。

    騰蛟忠摯感良玉;繼鹹見重于李邦華,邦華殉節,其客李猶龍入良玉幕,道繼鹹善,故相結。

    良玉又嘗疏:『「要典」治亂所關,請毋以邪言起大獄』。

    诏:『此朕家事,昔日之人造言構隙,卿試觀之,當益悲憤。

    然造論者物故幾盡;廷臣功罪不與關系,其悉赦宥』。

     秋七月,黃澍還楚。

    左良玉疏複襄陽諸郡邑;起丁魁楚撫之。

     八月,命左良玉兼提督官,開藩武昌;加左夢庚、惠登相都督佥事。

    先是,袁繼鹹以九江總督越境撫張光璧、楊國棟、黃朝宣,使不歸良玉;疏請湖廣總督急之任。

    馬士英不聽,遽以良玉鎮全楚,盡得光璧等,軍勢益張。

    繼鹹預書于朝貴,言左兵不可忽;亦不省(見前)。

     九月,命牟文绶鎮荊州、王允承鎮嶽州;尋以馬進忠代文绶。

    良玉以其「平賊将軍」印畀夢庚,故夢庚挂父印;良玉加太子少保。

     馬士英使降賊錦衣劉僑讦黃澍,削其籍。

    已及朱盛濃再劾之,中旨逮澍,良玉匿不遣;再下刑部逮之,則使其部大嘩噪,将就食于南京,勢洶洶。

    袁繼鹹以米十萬石、金十三萬饷之,且請免澍罪;士英不得已,從之。

    及數逮左光先、呂大器于其軍,皆不至;朝議益起。

     冬十月,定左良玉軍數,饷以米七十萬,然不能核。

    戊寅,再加良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