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實錄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為之害也。
财用别無足法,恃有政事;國朝酌定經制,千古稱善。
今者不念下民卒瘅,但雲急當治标;自增兵而民始不得安其身,更加饷而農始得不有其食。
有兵不練,兵愈增而饷愈難措;有饷不核,饷日加而兵愈得冒。
即今核實之使四出,而掊克屢聞;清派之令日嚴,而占冒未減:可謂有政事乎?若夫輔成君德、安攘中外,尤在相臣;賴其決策。
今俱泯默,未有聞也;此瞻彼顧,徇私結黨。
蓋自八、九年間拂戾幹和之事始未政本積于四海,又何怪天旱地坼、日食風變之屢見哉』!上怒,下汝燦于獄。
丙寅,許甯遠伯李成梁世襲。
五月戊辰朔,蠲南陽逋租。
壬午,島兵殺監軍副使黃孫茂,副總兵白登庸走降于清兵。
時已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忠順王。
兵部尚書楊嗣昌薦前總督薊、遼傅宗龍巡撫宣府,陳新甲俱可佐樞;上是之。
己醜,前刑科都給事中傅朝佑請行寬恤之仁,劾溫體仁六罪;上怒,下之獄。
丙申,以黃道周為左春坊兼翰林院侍讀。
黃道周上言:『安邦玫治,為之有道;簿書刀筆,非所以繩削天下之具也。
臣觀陛下每值天戒,辄殿避省躬,率先群下;而股肱心膂,竟未有得當以報皇上。
凡天下風化轉移、陰陽若否,皆視當甯之心氣:心敬則天下敬,心靜則天下靜;氣和則天下和,氣平則天下平。
當甯之心氣既敬靜、和平,而天下猶有不敬靜、和平者,則二、三元老當刻責自厲。
奈何使草土臣庶,市其怒色乎!積漸以來,國無是非。
郡邑長官,苟且塞責;然其視聽,一系于上。
上急催科,則下急賄賂;上樂锲核,則下樂巉險;上喜告讦,則下喜誣謗。
今天下巉險誣謗之徒,群聚京師;孤危之臣,重足而立。
幸陛下下诏求言,省刑、清獄。
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方清獄,而下獄者旋聞。
臣思自古緻治之道,惟此二端。
清獄之端,出于恻隐。
恻隐為仁,充仁一人之仁,即仁天下;小民雖有納溝之痛,缙紳猶多雉罹之嗟。
求言之端,出于是非。
是非為智,充知一事之知,即知萬事;君子猶有畸偏之談,小人豈有虛公之論!今陛下知智之端,感發甚宏;而大臣引伸擴充不力,雖曰清強,何益理亂之數!當今時勢所最急者,唯在訓練軍士,以固邊圉;選舉賢能,以任州縣。
起批鱗強項之臣,旌應诏直言之士;使天下凄風苦雨,盡為皎日祥雲:則朝廷之刑威可以漸措。
臣雖長往,沒齒無怨!五月朔夕,熒惑與日同在鹑火、參火之分,三辰皆火也;又朔夕合火,宜修平火政,損抑威光。
明春,熒惑在于大火,徘徊氐、房、心、尾。
漢臣蓋勳曰:「在外而内,陳兵;黯則不武」。
陛下握要以禦四方,求仁而蘇百族;樽俎之内,勝算自饒。
何必使舉朝精神敝于兵饷、刑獄之下哉』!上不怿,切責之。
〔六月〕戊申,大學士溫體仁引疾免;賜金、币,遣行人吳本泰護歸。
體仁在事,諸臣攻者後先相繼,故不得已求去。
體仁操守自厲,未嘗納賂;其庇黨排異,亦因事圖之。
深機密械,使若發自上者,而主柄陰為所假;上亦不之疑。
山東、河南飛蝗蔽野,青民大饑。
秋七月己巳,以陳睿谟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提督偏沅軍務,巡撫湖南、湖北。
以史可法為右佥都禦史,協理剿寇軍務,巡撫安、廬、池、太,兼轄光、蕲、固始、廣濟、黃梅、德化、湖口等縣。
丁亥,寇陷六合,圍天長。
八月戊申,寇入鳳陽,掠器械而去;渡河,分往河南、泗州。
以吏部左侍郎劉宇亮
财用别無足法,恃有政事;國朝酌定經制,千古稱善。
今者不念下民卒瘅,但雲急當治标;自增兵而民始不得安其身,更加饷而農始得不有其食。
有兵不練,兵愈增而饷愈難措;有饷不核,饷日加而兵愈得冒。
即今核實之使四出,而掊克屢聞;清派之令日嚴,而占冒未減:可謂有政事乎?若夫輔成君德、安攘中外,尤在相臣;賴其決策。
今俱泯默,未有聞也;此瞻彼顧,徇私結黨。
蓋自八、九年間拂戾幹和之事始未政本積于四海,又何怪天旱地坼、日食風變之屢見哉』!上怒,下汝燦于獄。
丙寅,許甯遠伯李成梁世襲。
五月戊辰朔,蠲南陽逋租。
壬午,島兵殺監軍副使黃孫茂,副總兵白登庸走降于清兵。
時已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忠順王。
兵部尚書楊嗣昌薦前總督薊、遼傅宗龍巡撫宣府,陳新甲俱可佐樞;上是之。
己醜,前刑科都給事中傅朝佑請行寬恤之仁,劾溫體仁六罪;上怒,下之獄。
丙申,以黃道周為左春坊兼翰林院侍讀。
黃道周上言:『安邦玫治,為之有道;簿書刀筆,非所以繩削天下之具也。
臣觀陛下每值天戒,辄殿避省躬,率先群下;而股肱心膂,竟未有得當以報皇上。
凡天下風化轉移、陰陽若否,皆視當甯之心氣:心敬則天下敬,心靜則天下靜;氣和則天下和,氣平則天下平。
當甯之心氣既敬靜、和平,而天下猶有不敬靜、和平者,則二、三元老當刻責自厲。
奈何使草土臣庶,市其怒色乎!積漸以來,國無是非。
郡邑長官,苟且塞責;然其視聽,一系于上。
上急催科,則下急賄賂;上樂锲核,則下樂巉險;上喜告讦,則下喜誣謗。
今天下巉險誣謗之徒,群聚京師;孤危之臣,重足而立。
幸陛下下诏求言,省刑、清獄。
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方清獄,而下獄者旋聞。
臣思自古緻治之道,惟此二端。
清獄之端,出于恻隐。
恻隐為仁,充仁一人之仁,即仁天下;小民雖有納溝之痛,缙紳猶多雉罹之嗟。
求言之端,出于是非。
是非為智,充知一事之知,即知萬事;君子猶有畸偏之談,小人豈有虛公之論!今陛下知智之端,感發甚宏;而大臣引伸擴充不力,雖曰清強,何益理亂之數!當今時勢所最急者,唯在訓練軍士,以固邊圉;選舉賢能,以任州縣。
起批鱗強項之臣,旌應诏直言之士;使天下凄風苦雨,盡為皎日祥雲:則朝廷之刑威可以漸措。
臣雖長往,沒齒無怨!五月朔夕,熒惑與日同在鹑火、參火之分,三辰皆火也;又朔夕合火,宜修平火政,損抑威光。
明春,熒惑在于大火,徘徊氐、房、心、尾。
漢臣蓋勳曰:「在外而内,陳兵;黯則不武」。
陛下握要以禦四方,求仁而蘇百族;樽俎之内,勝算自饒。
何必使舉朝精神敝于兵饷、刑獄之下哉』!上不怿,切責之。
〔六月〕戊申,大學士溫體仁引疾免;賜金、币,遣行人吳本泰護歸。
體仁在事,諸臣攻者後先相繼,故不得已求去。
體仁操守自厲,未嘗納賂;其庇黨排異,亦因事圖之。
深機密械,使若發自上者,而主柄陰為所假;上亦不之疑。
山東、河南飛蝗蔽野,青民大饑。
秋七月己巳,以陳睿谟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提督偏沅軍務,巡撫湖南、湖北。
以史可法為右佥都禦史,協理剿寇軍務,巡撫安、廬、池、太,兼轄光、蕲、固始、廣濟、黃梅、德化、湖口等縣。
丁亥,寇陷六合,圍天長。
八月戊申,寇入鳳陽,掠器械而去;渡河,分往河南、泗州。
以吏部左侍郎劉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