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二十
萬元吉(楊文薦、唐周慈、黎遂球、朱永盛等)郭維經(子應铨、應衡、應煜、姚奇胤)劉同升(子季礦)詹兆恒揭重熙(張自盛、曹大鎬、洪國玉、李安民等)
萬元吉(楊文薦、唐周慈、黎遂球、朱永盛等)
郭維經(子應铨、應衡、應煜、姚奇胤)劉同升(子季礦)
詹兆恒揭重熙(張自盛、曹大鎬、洪國玉、李安民等)
萬元吉字吉人,南昌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授推官,補歸德,捕盜有聲。
崇祯時,計典镌級,為永州檢校;尋遷大理評事。
楊嗣昌薦為軍前監紀,倚之若左右手;諸将亦悅服。
馳驅兵間,未嘗一夕安枕。
以憂歸。
服阕,起南京職方主事,進郎中。
弘光帝立,仍故官。
時高傑欲擁兵渡江,元吉奉命扁舟造傑壘,告之以戢兵聽朝命;傑曰:『吾欲寄家江南耳』。
元吉曰:『公等将進取淮北,而并孥淮南甚便。
過江逼天子辇毂地,非公等兼為國家意也』!諸将應曰:『諾』。
顧皆眈視揚州。
既傑卒駐揚,黃得功以兵争之;不勝。
朝議以元吉能輯睦諸将,使監江北軍。
元吉緻書得功,期共戮力王室;得功報書自明無他,欲聯絡各鎮鼓勇殺賊。
元吉錄稿傳示傑、澤清,始稍戢。
元吉之陛辭也,疏言:『主術無過寬嚴,道在兼濟;官常無過任議,義貴相資。
先皇帝初莅海宇,懲逆黨用事,斵削元氣;力行寬大。
諸臣狃之,争意見之元黃,略綢缪之桑土;大患當前,束手無策。
先帝震怒,一時宵壬遂乘間抵隙,中以用嚴之說。
凡告密、廷杖、加派、抽練,新法備行,使在朝者不暇救過、在野者無複聊生。
然後号稱振作,乃中外不甯,國家多故。
小人用嚴之效如是,先帝悔之,更崇寬大,悉反前規。
諸臣複思競賄賂、恣欺蒙,每趨愈下;再撄盛怒,誅殺方興,宗社繼沒。
蓋諸臣之孽每乘于先帝之寬,而先帝之嚴亦每激于諸臣之玩,則以寬嚴之用偶偏也。
昨歲孫傳庭擁兵關中,識者以為不宜輕出;然已有逗撓議之者矣。
賊既渡河,臣即與閣臣史可法、姜曰廣請撤關甯吳三桂,俾随路迎擊,先帝召對亦曾及此;然已有蹙地議之者矣。
及賊勢熏灼,廷臣勸南遷、勸出儲監國南都,語不擇音,亦權宜應爾;然已有邪妄議之者矣。
由後事而觀,鹹追恨違者之誤國;設事幸不敗,必共服議者之守經。
天下事無全害、亦無全利,當局者心怵無全利之害,誰敢違衆獨行;旁觀者偏見無全害之利,必欲強人就我!年來督、撫更置,專視苞苴;封疆功罪,悉從意見。
禦寇實着,概乎未聞。
國事因之大壞,則以任議之途太畸也』。
又言:『朝廷不當偏安,宜仍「南京」故名,示不忘恢複;而減錦衣旗尉、罷南北鎮撫,以杜告密』。
又言:『賊今被創入秦,垂涎東南。
轉盼秋深,出漢、商,則徑抵襄城;出豫、宋,則直窺江北。
兩處兵民積怒深怨,民必争迎賊以報兵,兵更退疑民而進畏賊;恐将士之在上遊者卻而趨下、在北岸者急而渡南。
金陵武備單弱,何以當此!臣入都将近十日,竊窺人情皆積薪厝火,安寝其上;舌戰徒紛,實備不講。
一旦有急,不識諸臣置陛下于何地?得毋令三桂等竊笑江左人物乎!從來戰勝首廟堂;在廷無公忠共濟之雅,未有能立功于外者。
中外大小臣工,宜洗前習,猛勵後圖:毋急不可居之功名、毋冒不可違之清議,捐去成心,收集人望;萃衆志以報大雠,集群謀以制大勝。
社稷身名,并受其福矣』。
元吉身在外而心于朝廷,前後論奏甚多;如請修「建文實錄」、複尊号、褒祀靖難時及近日北都四方殉難諸臣。
又以先後目擊訪問最真者陣亡之總兵猛如虎、調護秦兵之監軍副使曹心明未蒙褒錄,薊遼舊督趙光抃未蒙昭雪,請推恩;朝議多從之。
及高傑欲赴河南讨賊,方拟請速予饷;傑乃襲得功于土橋。
元吉心傷之,因言:『古大将保功名,以恭順為本。
今朝廷新立,綱紀未尊;恐從此相沿,恭順日替,輕朝廷、隳綱紀,臣罪滋大』!因自請罷斥;不許。
南都覆,走閩中。
大兵下江西,諸郡望風降附;惟贛州城守。
隆武帝命元吉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總督江西、湖廣諸軍。
及抵贛,劉同升已卒;遂兼巡撫事。
明年,代督師楊廷麟守吉安。
先是,中書張同敞于崇祯末奉命赴雲南調兵;及抵江西,而南都且失,因退還吉安。
廷麟留與共守,待以客禮。
其将趙印選、胡一青頻立戰功;元吉約束嚴,不少假貸,諸将漸不用命。
元吉以新軍張安為足恃也,蔑視雲、廣軍;雲、廣兩軍因解體。
然安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授推官,補歸德,捕盜有聲。
崇祯時,計典镌級,為永州檢校;尋遷大理評事。
楊嗣昌薦為軍前監紀,倚之若左右手;諸将亦悅服。
馳驅兵間,未嘗一夕安枕。
以憂歸。
服阕,起南京職方主事,進郎中。
弘光帝立,仍故官。
時高傑欲擁兵渡江,元吉奉命扁舟造傑壘,告之以戢兵聽朝命;傑曰:『吾欲寄家江南耳』。
元吉曰:『公等将進取淮北,而并孥淮南甚便。
過江逼天子辇毂地,非公等兼為國家意也』!諸将應曰:『諾』。
顧皆眈視揚州。
既傑卒駐揚,黃得功以兵争之;不勝。
朝議以元吉能輯睦諸将,使監江北軍。
元吉緻書得功,期共戮力王室;得功報書自明無他,欲聯絡各鎮鼓勇殺賊。
元吉錄稿傳示傑、澤清,始稍戢。
元吉之陛辭也,疏言:『主術無過寬嚴,道在兼濟;官常無過任議,義貴相資。
先皇帝初莅海宇,懲逆黨用事,斵削元氣;力行寬大。
諸臣狃之,争意見之元黃,略綢缪之桑土;大患當前,束手無策。
先帝震怒,一時宵壬遂乘間抵隙,中以用嚴之說。
凡告密、廷杖、加派、抽練,新法備行,使在朝者不暇救過、在野者無複聊生。
然後号稱振作,乃中外不甯,國家多故。
小人用嚴之效如是,先帝悔之,更崇寬大,悉反前規。
諸臣複思競賄賂、恣欺蒙,每趨愈下;再撄盛怒,誅殺方興,宗社繼沒。
蓋諸臣之孽每乘于先帝之寬,而先帝之嚴亦每激于諸臣之玩,則以寬嚴之用偶偏也。
昨歲孫傳庭擁兵關中,識者以為不宜輕出;然已有逗撓議之者矣。
賊既渡河,臣即與閣臣史可法、姜曰廣請撤關甯吳三桂,俾随路迎擊,先帝召對亦曾及此;然已有蹙地議之者矣。
及賊勢熏灼,廷臣勸南遷、勸出儲監國南都,語不擇音,亦權宜應爾;然已有邪妄議之者矣。
由後事而觀,鹹追恨違者之誤國;設事幸不敗,必共服議者之守經。
天下事無全害、亦無全利,當局者心怵無全利之害,誰敢違衆獨行;旁觀者偏見無全害之利,必欲強人就我!年來督、撫更置,專視苞苴;封疆功罪,悉從意見。
禦寇實着,概乎未聞。
國事因之大壞,則以任議之途太畸也』。
又言:『朝廷不當偏安,宜仍「南京」故名,示不忘恢複;而減錦衣旗尉、罷南北鎮撫,以杜告密』。
又言:『賊今被創入秦,垂涎東南。
轉盼秋深,出漢、商,則徑抵襄城;出豫、宋,則直窺江北。
兩處兵民積怒深怨,民必争迎賊以報兵,兵更退疑民而進畏賊;恐将士之在上遊者卻而趨下、在北岸者急而渡南。
金陵武備單弱,何以當此!臣入都将近十日,竊窺人情皆積薪厝火,安寝其上;舌戰徒紛,實備不講。
一旦有急,不識諸臣置陛下于何地?得毋令三桂等竊笑江左人物乎!從來戰勝首廟堂;在廷無公忠共濟之雅,未有能立功于外者。
中外大小臣工,宜洗前習,猛勵後圖:毋急不可居之功名、毋冒不可違之清議,捐去成心,收集人望;萃衆志以報大雠,集群謀以制大勝。
社稷身名,并受其福矣』。
元吉身在外而心于朝廷,前後論奏甚多;如請修「建文實錄」、複尊号、褒祀靖難時及近日北都四方殉難諸臣。
又以先後目擊訪問最真者陣亡之總兵猛如虎、調護秦兵之監軍副使曹心明未蒙褒錄,薊遼舊督趙光抃未蒙昭雪,請推恩;朝議多從之。
及高傑欲赴河南讨賊,方拟請速予饷;傑乃襲得功于土橋。
元吉心傷之,因言:『古大将保功名,以恭順為本。
今朝廷新立,綱紀未尊;恐從此相沿,恭順日替,輕朝廷、隳綱紀,臣罪滋大』!因自請罷斥;不許。
南都覆,走閩中。
大兵下江西,諸郡望風降附;惟贛州城守。
隆武帝命元吉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總督江西、湖廣諸軍。
及抵贛,劉同升已卒;遂兼巡撫事。
明年,代督師楊廷麟守吉安。
先是,中書張同敞于崇祯末奉命赴雲南調兵;及抵江西,而南都且失,因退還吉安。
廷麟留與共守,待以客禮。
其将趙印選、胡一青頻立戰功;元吉約束嚴,不少假貸,諸将漸不用命。
元吉以新軍張安為足恃也,蔑視雲、廣軍;雲、廣兩軍因解體。
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