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恤。
勿使一夫失所。
以副朕轸念窮黎。
痌瘝在抱至意。
毋得再有諱飾。
緻幹咎戾。
○以内閣學士李潢、為兵部右侍郎。
翰林院侍讀學士寶源、為詹事。
通政司副使閻泰和、為太仆寺卿。
○壬子。
皇太子奏、子臣颙琰奏言。
洪惟我皇父陛下、大德受命。
久道化成。
膺昊蒼之笃祜。
纂列祖之贻庥。
臨禦以來。
六十年如一日。
自敬天、勤民、用人、行政、諸大端。
以及出入起居、發号施令之間。
兢兢業業。
罔有不欽。
是以紀綱肅清。
寰海悅豫。
文懿武铄。
時和歲豐。
諸福畢臻。
如響斯應。
天人合。
曠隆往牒。
方今聖壽将跻九袠。
履帝位者甲子重周。
猶複體健勵精。
孜孜惟日。
薄海臣民。
共知共見。
臣幸際萬古未有之鴻庥。
親依一人在上之慈蔭。
抃蹈之懷。
何可名喻。
茲者恭誦诏旨。
荷沐恩慈。
冊立臣為皇太子以臣之材質。
撫衷循省。
已弗克勝。
複奉慈谕。
将以來年畀政于臣。
臣五内戰兢。
局蹐彌日。
竊惟神器之重。
天下之大。
皇父淵默取裁。
所以笃念維天維祖宗者。
陳義高而垂訓切。
臣何敢以區區之私。
效前代辭讓具文。
上渎君父之聽。
顧維臣知識梼昧。
雖自幼讀書。
日侍慈顔。
粗識典要。
但年齒尚少。
閱事日淺。
于措施經緯。
全體大用。
夙夜省循。
斯未能信。
惴惴焉深。
以弗克負荷為懼。
況恭逢皇父八旬衍袠以來。
仰見聖壽日高。
康強純固。
神運萬幾而有餘。
慮周群下所不逮。
念徵省歲。
給複蠲租。
惠澤及人。
淪浃肌髓。
非特寸心愛日之私。
依戀椿晖之芘。
即内外大小臣工。
下逮億兆黎庶。
屬國藩臣。
靡不含和吐氣。
喁喁焉願長奉悠久無強之盛治。
伏願我皇父禦極延禧。
躬攬庶政。
上答天眷。
俯遂輿情。
臣既蒙恩冊立。
謹當備位儲宮。
朝夕侍膳問安之暇。
得以禀受至教。
勉自策勵。
敬俟我皇父期頤策衍。
上儀慶成。
惟時載頒成命。
臣敢不敬謹祇承。
所有現在改元歸政事宜。
伏祈敕停舉行。
臣慺慺寸誠。
措詞罔知體要。
伏惟聖慈鑒察。
俯賜俞允。
實深屏營籲懇之至。
○和碩禮親王臣永恩、率王貝勒貝子公、内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公等奏、欽惟我皇上治懋登鹹。
化隆熙洽。
以聖神文武之至。
膺位祿名壽之全。
景運龐洪。
禔福曼羨。
八徵念範。
十全紀功。
五代同堂。
九旬衍袠。
自繩契以來。
鋪鴻庥。
揚偉烈。
未有若斯之懿铄隆茂。
純嘏緝熙者也。
乃特頒诏旨。
定儲位将以來歲丙辰紀元歸政。
蓋自我皇上禦宇之初。
敬念神器至重。
默籲昊慈。
紀年周甲。
不敢上同聖祖。
所以凜贻謀。
昭付畀。
意深典钜。
讵臣等管蠡之見。
所能窺測萬一。
竊稽内禅之文。
前史所載。
休烈無聞。
不足仰方今日。
惟勳華之盛軌。
實授受之上儀。
然帝堯巽位七十三載。
帝舜三十徵庸。
三十在位。
又三十三載。
始行禅授。
計年俱将百有餘歲。
我皇上握乾符。
闡坤珍。
履帝位者六旬。
法天行如一日。
視伊耆應更延光被。
例有妫尚未逮倦勤。
而且莊敬日強。
幾康時敕。
宵旰勤思政要。
暑寒念切民依。
丹筆批章。
彤廷引對。
萬幾躬攬而晷刻弗踰。
四遠周知而精神罔間。
惟天錫聖主康強逢吉之徵。
即啟聖主億萬無疆之紀。
皇上凝承寶命。
動必稽天。
今敬迓天庥。
允宜久履天位。
且億兆人之心。
上帝之心也。
皇上闿澤涵濡。
湛恩汪濊。
近自蔀屋編氓。
遠而外藩屬國。
凡夫含齒戴發。
跂行喙息之倫。
莫不怙冒如日月。
瞻依若父母。
矧臣等渥被恩慈。
淪浃肌髓。
犬馬戀主之私。
動于不自知。
而發于不容已。
以臣等區區懇款之心。
合之薄海内外喁喁萬衆之心。
益知天心之保佑。
申命未有艾也。
伏願皇上寶箓崇跻。
瑤圖益煥。
本至誠悠久之德。
兆貞元疊啟之祥。
增上壽于期頤。
輯蕃厘于章蔀。
然後精一傳心。
以聖授聖。
紀重光之盛瑞。
修太上之鴻儀。
斯仁壽之符。
倍光于前典。
聲烈之茂。
愈播于來茲。
臣等不揣冒味。
謹合詞恭摺籲懇。
仰乞皇上俯順群情。
即賜俞旨。
臣等不勝依切侍命之至。
奏入。
上宣谕曰。
本日皇太子、及王貝勒貝子公、暨内外文武大臣、蒙古王公等、各具摺籲請俯順群情。
俟朕壽跻期頤。
再舉行歸政典禮。
朕逐加披閱。
見其情詞懇款。
實皆出于至誠。
朕敬念維天維祖宗、所以付托在予者。
至重且钜。
臨禦以來。
仰荷眷佑。
海宇乂安。
康強逢吉。
勤求治理。
惟日孜孜。
朕亦何敢稍存自暇自逸之念。
惟是朕紹承大統。
踐阼之初。
即焚香默禱上天。
若蒙昊蒼垂佑。
得在位六十年。
即當傳位嗣子。
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以次增載之數。
且實未計及歸政之年。
朕壽當在八旬有六也。
迨五旬後、甫經念及歲月舒長。
倍深兢業。
初不敢以此自必。
茲幸天恩申錫。
竟獲周甲紀元。
壽跻八旬開五。
始願克償。
此皆仰荷上天笃祜。
列祖贻庥。
躬舉授受上儀。
實為曠古所未有。
用是特降诏谕。
冊立皇太子。
于丙辰年改元歸政。
今皇太子、及宗室蒙古王公、内外大臣以朕八旬衍袠以來。
精神純固。
仍請躬攬庶政。
皇太子、及臣工等日侍禁廷。
渥承恩眷。
胪誠籲懇。
愛戴依戀。
朕未嘗不深鑒其誠悃。
即天下臣民。
外藩屬國。
飲和食德。
久沐涵濡。
實皆不願朕即歸政。
但朕齋心默禱之意。
精誠孚格。
久荷昊慈垂鑒。
曆數十年如一日。
今若因群情依戀。
勉遂所請。
則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語。
轉為不誠。
是實難以聽許。
毋庸再行渎請。
況朕仰承天眷。
純嘏有常。
一日不至倦勤。
即一日不敢懈弛。
歸政後。
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
豈能置之不問。
仍當敕幾體健。
躬親指教。
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谕。
可以知所禀承。
不緻錯失。
而大小臣工。
恪恭盡職。
亦可謹凜遵循。
迨朕壽臻頤慶之後。
優遊無為。
豈不更為亘古未有之盛事。
将來嗣皇帝紹膺大統。
若能如朕之敬天愛民。
勵精圖治。
景祚綿長。
上跻耆壽。
亦如朕之舉行歸政。
明彰典禮。
大廷授受。
尤為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庥。
此則朕所至願也。
除本日面谕皇太子、皇子、皇孫、及王公大臣外。
将此再行通谕中外知之。
○癸醜。
谕、舊例在京王大臣、及督撫等每逢年節備物呈進。
酌量賞收。
原以聯上下之情。
來歲丙辰、屆朕歸政為太上皇。
若于年例之外。
添備一分呈進皇帝。
則伊等所得廉俸。
或不敷辦公。
且恐外省督撫、緻有藉端私行。
派累之事。
若祇備進一分。
伊等于心又有未安。
國家百年昇平。
大内備貯陳設物件甚多。
原可無需再行呈進。
徒滋糜費。
着自丙辰年為始。
内外大臣所有年節三貢。
竟無庸備物呈進。
惟元旦、及朕與嗣皇帝壽辰慶節。
在朝王大臣、亦祇須備進如意。
以迓吉祥而伸忱悃。
逾日仍不過分賜衆人也。
至各省土貢。
及鹽政、織造、關差。
年例辦進物件。
如果品茶葉之類。
系備頒賞之用。
應仍照向例次數。
備進一分。
不得複有增添别物。
内外大臣、職任部院封圻。
惟當恪共盡職。
勉思報稱。
原不在備物抒誠。
嗣後務須仰體訓谕。
遵照辦理。
如有仍前備物渎進者。
必當交部議處。
将此通谕知之。
○以左副都禦史成德、為戶部侍郎。
○甲寅。
谕、向例皇帝之名。
理應避寫。
明歲即行歸政。
皇太子名下一字。
乃舊有清語。
又系常用之字。
毋庸回避。
朕意皇太子名下一字。
旁加一點。
繕寫□字。
嗣後單寫連寫之□字。
俱不必回避。
仍照舊書寫。
○又谕皇太子恭谒兩陵。
所有拜位、應在琉璃門内石五供南、安設拜褥行禮。
恭祭太廟奉先殿。
拜位、應在殿門檻外階上、安設拜褥行禮。
其拜褥、俱用金黃色。
○谕軍機大臣曰、長麟奏拏獲浙洋行劫官米盜犯、審明辦理一摺。
此案盜犯陳合等、糾約夥黨。
屢次行劫。
并瞻敢圍劫官運米船。
不法已極。
前經降旨。
此等盜犯于拏獲後。
皆當照謀叛律淩遲處死。
此案所獲盜犯。
長麟業經審明正法。
辦理尚輕。
自系前降谕旨尚未接奉。
至盜首林發枝、蔡大等、尚未就獲。
着長麟等督饬将弁。
嚴密查拏。
獲後皆當淩遲處死。
昨據吉慶奏、閩省匪船。
複竄入浙洋。
已有旨令吉慶等親駐溫台海口。
督率嚴拏。
并據蘇淩阿奏、亦赴海口一體堵截。
特令軍機大臣将長麟等訊出盜首姓名十五人。
開單發交蘇淩阿吉慶等、一體督拏。
該督等、務須嚴饬将弁。
于各海口實力追拏。
俾根株淨盡。
以期綏靖海疆。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軍機大臣等議奏、皇太子應行儀制。
一、皇太子每十日、率皇子、皇孫、恭請聖安一次。
一、皇太子行走。
在諸皇子前。
坐次。
皇太子正位。
諸皇子旁坐。
凡遇令節。
及皇太子慶日。
諸皇子于皇太子前行三叩禮。
在尚書房。
俱如家人常禮。
皇孫、至皇元孫。
悉照現行之禮。
一、宗室王、貝勒、貝子、公等。
遇令節。
及皇太子慶日。
行六叩禮。
一、皇太子禮晉。
應請旨立為皇太子妃。
班次在諸皇子福晉前。
皇太子妃。
在内庭主位前。
俱與常禮同。
公主、諸皇子福晉、見皇太子妃。
與諸皇子見皇太子禮同。
皇太子之子。
行走在諸皇孫前。
皇太子之女。
行走在諸皇孫女前。
一、皇太子移居毓慶宮日。
及皇太子慶日。
王大臣官員等。
俱蟒袍補服。
齊集前星門行禮。
毋庸具箋。
其外省督、撫、提、鎮、亦俱毋庸箋賀。
一、皇太子移居毓慶宮後。
于前星門派散秩大臣一員。
率領侍衛班領一員。
侍衛十員。
更番上直。
未經移居以前。
住居三所。
即照此值宿。
一、皇太子
勿使一夫失所。
以副朕轸念窮黎。
痌瘝在抱至意。
毋得再有諱飾。
緻幹咎戾。
○以内閣學士李潢、為兵部右侍郎。
翰林院侍讀學士寶源、為詹事。
通政司副使閻泰和、為太仆寺卿。
○壬子。
皇太子奏、子臣颙琰奏言。
洪惟我皇父陛下、大德受命。
久道化成。
膺昊蒼之笃祜。
纂列祖之贻庥。
臨禦以來。
六十年如一日。
自敬天、勤民、用人、行政、諸大端。
以及出入起居、發号施令之間。
兢兢業業。
罔有不欽。
是以紀綱肅清。
寰海悅豫。
文懿武铄。
時和歲豐。
諸福畢臻。
如響斯應。
天人合。
曠隆往牒。
方今聖壽将跻九袠。
履帝位者甲子重周。
猶複體健勵精。
孜孜惟日。
薄海臣民。
共知共見。
臣幸際萬古未有之鴻庥。
親依一人在上之慈蔭。
抃蹈之懷。
何可名喻。
茲者恭誦诏旨。
荷沐恩慈。
冊立臣為皇太子以臣之材質。
撫衷循省。
已弗克勝。
複奉慈谕。
将以來年畀政于臣。
臣五内戰兢。
局蹐彌日。
竊惟神器之重。
天下之大。
皇父淵默取裁。
所以笃念維天維祖宗者。
陳義高而垂訓切。
臣何敢以區區之私。
效前代辭讓具文。
上渎君父之聽。
顧維臣知識梼昧。
雖自幼讀書。
日侍慈顔。
粗識典要。
但年齒尚少。
閱事日淺。
于措施經緯。
全體大用。
夙夜省循。
斯未能信。
惴惴焉深。
以弗克負荷為懼。
況恭逢皇父八旬衍袠以來。
仰見聖壽日高。
康強純固。
神運萬幾而有餘。
慮周群下所不逮。
念徵省歲。
給複蠲租。
惠澤及人。
淪浃肌髓。
非特寸心愛日之私。
依戀椿晖之芘。
即内外大小臣工。
下逮億兆黎庶。
屬國藩臣。
靡不含和吐氣。
喁喁焉願長奉悠久無強之盛治。
伏願我皇父禦極延禧。
躬攬庶政。
上答天眷。
俯遂輿情。
臣既蒙恩冊立。
謹當備位儲宮。
朝夕侍膳問安之暇。
得以禀受至教。
勉自策勵。
敬俟我皇父期頤策衍。
上儀慶成。
惟時載頒成命。
臣敢不敬謹祇承。
所有現在改元歸政事宜。
伏祈敕停舉行。
臣慺慺寸誠。
措詞罔知體要。
伏惟聖慈鑒察。
俯賜俞允。
實深屏營籲懇之至。
○和碩禮親王臣永恩、率王貝勒貝子公、内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公等奏、欽惟我皇上治懋登鹹。
化隆熙洽。
以聖神文武之至。
膺位祿名壽之全。
景運龐洪。
禔福曼羨。
八徵念範。
十全紀功。
五代同堂。
九旬衍袠。
自繩契以來。
鋪鴻庥。
揚偉烈。
未有若斯之懿铄隆茂。
純嘏緝熙者也。
乃特頒诏旨。
定儲位将以來歲丙辰紀元歸政。
蓋自我皇上禦宇之初。
敬念神器至重。
默籲昊慈。
紀年周甲。
不敢上同聖祖。
所以凜贻謀。
昭付畀。
意深典钜。
讵臣等管蠡之見。
所能窺測萬一。
竊稽内禅之文。
前史所載。
休烈無聞。
不足仰方今日。
惟勳華之盛軌。
實授受之上儀。
然帝堯巽位七十三載。
帝舜三十徵庸。
三十在位。
又三十三載。
始行禅授。
計年俱将百有餘歲。
我皇上握乾符。
闡坤珍。
履帝位者六旬。
法天行如一日。
視伊耆應更延光被。
例有妫尚未逮倦勤。
而且莊敬日強。
幾康時敕。
宵旰勤思政要。
暑寒念切民依。
丹筆批章。
彤廷引對。
萬幾躬攬而晷刻弗踰。
四遠周知而精神罔間。
惟天錫聖主康強逢吉之徵。
即啟聖主億萬無疆之紀。
皇上凝承寶命。
動必稽天。
今敬迓天庥。
允宜久履天位。
且億兆人之心。
上帝之心也。
皇上闿澤涵濡。
湛恩汪濊。
近自蔀屋編氓。
遠而外藩屬國。
凡夫含齒戴發。
跂行喙息之倫。
莫不怙冒如日月。
瞻依若父母。
矧臣等渥被恩慈。
淪浃肌髓。
犬馬戀主之私。
動于不自知。
而發于不容已。
以臣等區區懇款之心。
合之薄海内外喁喁萬衆之心。
益知天心之保佑。
申命未有艾也。
伏願皇上寶箓崇跻。
瑤圖益煥。
本至誠悠久之德。
兆貞元疊啟之祥。
增上壽于期頤。
輯蕃厘于章蔀。
然後精一傳心。
以聖授聖。
紀重光之盛瑞。
修太上之鴻儀。
斯仁壽之符。
倍光于前典。
聲烈之茂。
愈播于來茲。
臣等不揣冒味。
謹合詞恭摺籲懇。
仰乞皇上俯順群情。
即賜俞旨。
臣等不勝依切侍命之至。
奏入。
上宣谕曰。
本日皇太子、及王貝勒貝子公、暨内外文武大臣、蒙古王公等、各具摺籲請俯順群情。
俟朕壽跻期頤。
再舉行歸政典禮。
朕逐加披閱。
見其情詞懇款。
實皆出于至誠。
朕敬念維天維祖宗、所以付托在予者。
至重且钜。
臨禦以來。
仰荷眷佑。
海宇乂安。
康強逢吉。
勤求治理。
惟日孜孜。
朕亦何敢稍存自暇自逸之念。
惟是朕紹承大統。
踐阼之初。
即焚香默禱上天。
若蒙昊蒼垂佑。
得在位六十年。
即當傳位嗣子。
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以次增載之數。
且實未計及歸政之年。
朕壽當在八旬有六也。
迨五旬後、甫經念及歲月舒長。
倍深兢業。
初不敢以此自必。
茲幸天恩申錫。
竟獲周甲紀元。
壽跻八旬開五。
始願克償。
此皆仰荷上天笃祜。
列祖贻庥。
躬舉授受上儀。
實為曠古所未有。
用是特降诏谕。
冊立皇太子。
于丙辰年改元歸政。
今皇太子、及宗室蒙古王公、内外大臣以朕八旬衍袠以來。
精神純固。
仍請躬攬庶政。
皇太子、及臣工等日侍禁廷。
渥承恩眷。
胪誠籲懇。
愛戴依戀。
朕未嘗不深鑒其誠悃。
即天下臣民。
外藩屬國。
飲和食德。
久沐涵濡。
實皆不願朕即歸政。
但朕齋心默禱之意。
精誠孚格。
久荷昊慈垂鑒。
曆數十年如一日。
今若因群情依戀。
勉遂所請。
則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語。
轉為不誠。
是實難以聽許。
毋庸再行渎請。
況朕仰承天眷。
純嘏有常。
一日不至倦勤。
即一日不敢懈弛。
歸政後。
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
豈能置之不問。
仍當敕幾體健。
躬親指教。
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谕。
可以知所禀承。
不緻錯失。
而大小臣工。
恪恭盡職。
亦可謹凜遵循。
迨朕壽臻頤慶之後。
優遊無為。
豈不更為亘古未有之盛事。
将來嗣皇帝紹膺大統。
若能如朕之敬天愛民。
勵精圖治。
景祚綿長。
上跻耆壽。
亦如朕之舉行歸政。
明彰典禮。
大廷授受。
尤為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庥。
此則朕所至願也。
除本日面谕皇太子、皇子、皇孫、及王公大臣外。
将此再行通谕中外知之。
○癸醜。
谕、舊例在京王大臣、及督撫等每逢年節備物呈進。
酌量賞收。
原以聯上下之情。
來歲丙辰、屆朕歸政為太上皇。
若于年例之外。
添備一分呈進皇帝。
則伊等所得廉俸。
或不敷辦公。
且恐外省督撫、緻有藉端私行。
派累之事。
若祇備進一分。
伊等于心又有未安。
國家百年昇平。
大内備貯陳設物件甚多。
原可無需再行呈進。
徒滋糜費。
着自丙辰年為始。
内外大臣所有年節三貢。
竟無庸備物呈進。
惟元旦、及朕與嗣皇帝壽辰慶節。
在朝王大臣、亦祇須備進如意。
以迓吉祥而伸忱悃。
逾日仍不過分賜衆人也。
至各省土貢。
及鹽政、織造、關差。
年例辦進物件。
如果品茶葉之類。
系備頒賞之用。
應仍照向例次數。
備進一分。
不得複有增添别物。
内外大臣、職任部院封圻。
惟當恪共盡職。
勉思報稱。
原不在備物抒誠。
嗣後務須仰體訓谕。
遵照辦理。
如有仍前備物渎進者。
必當交部議處。
将此通谕知之。
○以左副都禦史成德、為戶部侍郎。
○甲寅。
谕、向例皇帝之名。
理應避寫。
明歲即行歸政。
皇太子名下一字。
乃舊有清語。
又系常用之字。
毋庸回避。
朕意皇太子名下一字。
旁加一點。
繕寫□字。
嗣後單寫連寫之□字。
俱不必回避。
仍照舊書寫。
○又谕皇太子恭谒兩陵。
所有拜位、應在琉璃門内石五供南、安設拜褥行禮。
恭祭太廟奉先殿。
拜位、應在殿門檻外階上、安設拜褥行禮。
其拜褥、俱用金黃色。
○谕軍機大臣曰、長麟奏拏獲浙洋行劫官米盜犯、審明辦理一摺。
此案盜犯陳合等、糾約夥黨。
屢次行劫。
并瞻敢圍劫官運米船。
不法已極。
前經降旨。
此等盜犯于拏獲後。
皆當照謀叛律淩遲處死。
此案所獲盜犯。
長麟業經審明正法。
辦理尚輕。
自系前降谕旨尚未接奉。
至盜首林發枝、蔡大等、尚未就獲。
着長麟等督饬将弁。
嚴密查拏。
獲後皆當淩遲處死。
昨據吉慶奏、閩省匪船。
複竄入浙洋。
已有旨令吉慶等親駐溫台海口。
督率嚴拏。
并據蘇淩阿奏、亦赴海口一體堵截。
特令軍機大臣将長麟等訊出盜首姓名十五人。
開單發交蘇淩阿吉慶等、一體督拏。
該督等、務須嚴饬将弁。
于各海口實力追拏。
俾根株淨盡。
以期綏靖海疆。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軍機大臣等議奏、皇太子應行儀制。
一、皇太子每十日、率皇子、皇孫、恭請聖安一次。
一、皇太子行走。
在諸皇子前。
坐次。
皇太子正位。
諸皇子旁坐。
凡遇令節。
及皇太子慶日。
諸皇子于皇太子前行三叩禮。
在尚書房。
俱如家人常禮。
皇孫、至皇元孫。
悉照現行之禮。
一、宗室王、貝勒、貝子、公等。
遇令節。
及皇太子慶日。
行六叩禮。
一、皇太子禮晉。
應請旨立為皇太子妃。
班次在諸皇子福晉前。
皇太子妃。
在内庭主位前。
俱與常禮同。
公主、諸皇子福晉、見皇太子妃。
與諸皇子見皇太子禮同。
皇太子之子。
行走在諸皇孫前。
皇太子之女。
行走在諸皇孫女前。
一、皇太子移居毓慶宮日。
及皇太子慶日。
王大臣官員等。
俱蟒袍補服。
齊集前星門行禮。
毋庸具箋。
其外省督、撫、提、鎮、亦俱毋庸箋賀。
一、皇太子移居毓慶宮後。
于前星門派散秩大臣一員。
率領侍衛班領一員。
侍衛十員。
更番上直。
未經移居以前。
住居三所。
即照此值宿。
一、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