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六十年。
乙卯。
四月。
丙申。
上回圓明園。
○以大學士和珅、王傑、吏部尚書劉墉、戶部尚書董诰、禮部尚書紀昀、吏部侍郎金士松、禮部侍郎鐵保、工部侍郎吳省欽、為殿試讀卷官。
○丁酉。
孝端文皇後忌辰。
遣官祭昭陵。
○策試天下貢士王以銜等、一百十四人于保和殿前。
制曰、朕懋膺昊眷。
惟日孜孜。
延洪景命。
四事是黾。
八徵念協。
以唐虞三代之心為心。
以唐虞三代之治為治期天心之吉祐。
冀民俗之協中。
海隅成買犢之風鄉校整操觚之體。
庶跻上理爰布嘉谟。
爾多士尚其敬聽。
民之天惟君而大君為天之子。
應天以實不以文。
庶徵協應。
首重養民。
漢文帝賜半租。
宋仁宗免積逋一次。
僅見之舉。
汔緻小康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定田賦額。
聖祖仁皇帝曾經普免田賦漕糧各一次。
世宗憲皇帝蠲免浮糧。
如蘇松二府。
每年減至數十萬朕禦<宀禹>至今。
免天下錢糧四次。
免漕糧三次免各款積逋亦不下數千萬。
凡以殷懷保赤敬體天心。
子之于父不敢言報天之于朕申錫無疆。
古之熒惑退舍。
蝗不為災。
雖未可盡信史冊。
而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其說何若。
虞廷弼教欽恤惟刑。
禹刑湯刑。
其書缺轶肉刑除于何時。
非刑酷于何代。
刑之屬何以共系三千。
法與名何以各為一家。
刑與兵何以合為一典。
朕慎重民命。
準之天理人情。
以為明罰敕法。
當慮囚之時。
惟期其得實觀縱囚之事。
每哂其好名。
引春秋以決事。
非讀書讀律者所當留意欤。
古之海防。
以禦外寇故明鄭氏海防全圖。
袤延萬裡多講戍守之方今中外大同。
鹿耳雞籠久已内屬。
茭塘沙灣諸盜薮。
亦全就廓清。
所防者莠民之出洋竊掠而已。
唯是波浪迢遙。
帆樯倐忽。
乘隙竊發往往難稽。
論者以為稽人不如稽舟。
稽出不如稽入。
稽水不如稽陸。
蓋出洋行劫。
贓必載還于出口先給一票。
記舟中之所有。
無赍而往有挈而來其來曆可诘也。
出産貨物。
各有其地。
販鬻貨物。
各有專行。
貨非生所往之地及忽賣此貨。
忽賣彼貨。
恒無一定者其來曆亦可诘也。
果可行欤。
不虞其滋擾欤。
民風多随乎士習。
士習可驗于文章。
故韓愈曰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也。
古法鄉舉裡選。
漢尚有孝廉茂才諸名。
制科則偶一舉行。
不為定制。
進士科始自隋而盛于唐。
至宋元祐中。
始變詩賦為經義。
元延祐因之。
明洪武中、遂定為三場之制。
沿用至今。
或謂隆慶以後。
不及嘉靖以前。
然摹拟王唐。
每成貌似。
又謂隆慶以後。
始機法周密。
天啟以後。
始議論崇闳。
然纖巧恣肆之弊。
又因以叢生。
果以孰為是欤。
至文以明理。
而或馳騁以見才。
或襞積以見學。
固為陋習。
一矯其弊。
又或枯窘而空疎。
使庸淺者易售。
又何以酌其中欤。
凡此者乾惕朕衷。
一日二日。
欲至于萬年。
于惠心孚其昭事于止辟播其祥和。
于戢暴緻其安恬。
于作人觀其成化。
多士橋門釋褐。
學古入官。
言資先獻也。
毋泛毋隐。
朕将親覽焉。
○谕、前因邪教案内劉之協一犯未獲。
節經降旨嚴緝。
至今并未弋獲。
該犯居住安徽之太和縣。
另因竊案。
關提至豫省之扶溝縣。
因聞查拏邪教。
乘間竄回本籍。
又複潛逃。
是河南、安徽、兩省地方官吏。
疎縱要犯之罪。
實無可辭。
現當功令森嚴。
綱紀肅清之際。
即如台灣逆匪陳光愛、陳光秀、陳周全、陳光輝等糾衆滋擾。
戕吏攻城肆惡首犯。
尚皆按名擒獲。
乃劉之協以内地邪教餘犯。
竟至任其潛逃漏網。
尚複成何政體。
除河南安徽疎縱要犯之該管道府等俟定案後另降谕旨外。
所有河南安徽兩省之巡撫藩臬。
于劉之協未獲以前。
概不準其支領養廉。
以示懲儆。
庶俾激發天良。
各知愧奮。
于地方及緝捕事務。
認真辦理。
或不緻再涉因循。
用昭小懲大戒至意。
○又谕、台灣奸民陳周全等、糾衆滋事一案。
伍拉納身為總督。
一聞匪徒肆擾之信。
自應即日渡台。
前赴鹿仔港一帶。
督率辦理。
據實詳查。
乃僅派烏蘭保帶兵前去。
而伍拉納竟在内地安坐。
并廈門亦不前往。
節經降旨嚴饬。
現在逆首陳周全、陳光輝等。
俱經就獲。
其随從餘匪。
亦皆陸續拏獲多名正法。
是該處此時撫輯居民。
緝拏餘孽。
及地方一切應行查辦事件。
均關緊要。
本日據伍拉納奏到之摺。
仍在内地逗留。
猶不親身前往。
是其始終退縮。
尚複何顔忝膺封疆重寄。
伍拉納着即遵旨速赴台灣。
查辦一切。
仍交部嚴加議處。
至前據哈當阿奏、鹿耳門招外、有船十餘隻在洋遊奕。
似非商船形狀。
當即連放兩炮。
各船四散等語。
實不成話。
在洋遊奕船隻。
既屬
乙卯。
四月。
丙申。
上回圓明園。
○以大學士和珅、王傑、吏部尚書劉墉、戶部尚書董诰、禮部尚書紀昀、吏部侍郎金士松、禮部侍郎鐵保、工部侍郎吳省欽、為殿試讀卷官。
○丁酉。
孝端文皇後忌辰。
遣官祭昭陵。
○策試天下貢士王以銜等、一百十四人于保和殿前。
制曰、朕懋膺昊眷。
惟日孜孜。
延洪景命。
四事是黾。
八徵念協。
以唐虞三代之心為心。
以唐虞三代之治為治期天心之吉祐。
冀民俗之協中。
海隅成買犢之風鄉校整操觚之體。
庶跻上理爰布嘉谟。
爾多士尚其敬聽。
民之天惟君而大君為天之子。
應天以實不以文。
庶徵協應。
首重養民。
漢文帝賜半租。
宋仁宗免積逋一次。
僅見之舉。
汔緻小康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定田賦額。
聖祖仁皇帝曾經普免田賦漕糧各一次。
世宗憲皇帝蠲免浮糧。
如蘇松二府。
每年減至數十萬朕禦<宀禹>至今。
免天下錢糧四次。
免漕糧三次免各款積逋亦不下數千萬。
凡以殷懷保赤敬體天心。
子之于父不敢言報天之于朕申錫無疆。
古之熒惑退舍。
蝗不為災。
雖未可盡信史冊。
而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其說何若。
虞廷弼教欽恤惟刑。
禹刑湯刑。
其書缺轶肉刑除于何時。
非刑酷于何代。
刑之屬何以共系三千。
法與名何以各為一家。
刑與兵何以合為一典。
朕慎重民命。
準之天理人情。
以為明罰敕法。
當慮囚之時。
惟期其得實觀縱囚之事。
每哂其好名。
引春秋以決事。
非讀書讀律者所當留意欤。
古之海防。
以禦外寇故明鄭氏海防全圖。
袤延萬裡多講戍守之方今中外大同。
鹿耳雞籠久已内屬。
茭塘沙灣諸盜薮。
亦全就廓清。
所防者莠民之出洋竊掠而已。
唯是波浪迢遙。
帆樯倐忽。
乘隙竊發往往難稽。
論者以為稽人不如稽舟。
稽出不如稽入。
稽水不如稽陸。
蓋出洋行劫。
贓必載還于出口先給一票。
記舟中之所有。
無赍而往有挈而來其來曆可诘也。
出産貨物。
各有其地。
販鬻貨物。
各有專行。
貨非生所往之地及忽賣此貨。
忽賣彼貨。
恒無一定者其來曆亦可诘也。
果可行欤。
不虞其滋擾欤。
民風多随乎士習。
士習可驗于文章。
故韓愈曰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也。
古法鄉舉裡選。
漢尚有孝廉茂才諸名。
制科則偶一舉行。
不為定制。
進士科始自隋而盛于唐。
至宋元祐中。
始變詩賦為經義。
元延祐因之。
明洪武中、遂定為三場之制。
沿用至今。
或謂隆慶以後。
不及嘉靖以前。
然摹拟王唐。
每成貌似。
又謂隆慶以後。
始機法周密。
天啟以後。
始議論崇闳。
然纖巧恣肆之弊。
又因以叢生。
果以孰為是欤。
至文以明理。
而或馳騁以見才。
或襞積以見學。
固為陋習。
一矯其弊。
又或枯窘而空疎。
使庸淺者易售。
又何以酌其中欤。
凡此者乾惕朕衷。
一日二日。
欲至于萬年。
于惠心孚其昭事于止辟播其祥和。
于戢暴緻其安恬。
于作人觀其成化。
多士橋門釋褐。
學古入官。
言資先獻也。
毋泛毋隐。
朕将親覽焉。
○谕、前因邪教案内劉之協一犯未獲。
節經降旨嚴緝。
至今并未弋獲。
該犯居住安徽之太和縣。
另因竊案。
關提至豫省之扶溝縣。
因聞查拏邪教。
乘間竄回本籍。
又複潛逃。
是河南、安徽、兩省地方官吏。
疎縱要犯之罪。
實無可辭。
現當功令森嚴。
綱紀肅清之際。
即如台灣逆匪陳光愛、陳光秀、陳周全、陳光輝等糾衆滋擾。
戕吏攻城肆惡首犯。
尚皆按名擒獲。
乃劉之協以内地邪教餘犯。
竟至任其潛逃漏網。
尚複成何政體。
除河南安徽疎縱要犯之該管道府等俟定案後另降谕旨外。
所有河南安徽兩省之巡撫藩臬。
于劉之協未獲以前。
概不準其支領養廉。
以示懲儆。
庶俾激發天良。
各知愧奮。
于地方及緝捕事務。
認真辦理。
或不緻再涉因循。
用昭小懲大戒至意。
○又谕、台灣奸民陳周全等、糾衆滋事一案。
伍拉納身為總督。
一聞匪徒肆擾之信。
自應即日渡台。
前赴鹿仔港一帶。
督率辦理。
據實詳查。
乃僅派烏蘭保帶兵前去。
而伍拉納竟在内地安坐。
并廈門亦不前往。
節經降旨嚴饬。
現在逆首陳周全、陳光輝等。
俱經就獲。
其随從餘匪。
亦皆陸續拏獲多名正法。
是該處此時撫輯居民。
緝拏餘孽。
及地方一切應行查辦事件。
均關緊要。
本日據伍拉納奏到之摺。
仍在内地逗留。
猶不親身前往。
是其始終退縮。
尚複何顔忝膺封疆重寄。
伍拉納着即遵旨速赴台灣。
查辦一切。
仍交部嚴加議處。
至前據哈當阿奏、鹿耳門招外、有船十餘隻在洋遊奕。
似非商船形狀。
當即連放兩炮。
各船四散等語。
實不成話。
在洋遊奕船隻。
既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