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一

關燈
數百名。

    在彼焚搶。

    該都司等奮力剿捕。

    殺斃苗匪六名。

    奪獲紅旗一面。

    餘匪畏懼退回等語。

    查該處通苗道路。

    共有八處。

    除重慶兵八百名。

    分防要隘。

    餘兵不敷剿捕。

    現于漢土官兵内。

    添調督提二标兵各五百名。

    維州屯兵一千名。

    均令由嘉定乘船而下。

    至涪州起岸前進。

    仍派總兵達音泰、袁國璜、帶領得力将弁協剿。

    湖廣提督劉君輔奏、本月十六日。

    有賊苗數千。

    吹号執旗。

    攻擊鎮城東北山梁。

    經弁兵槍炮齊發。

    痛加沖打。

    臣親帶參将佛甯等、領兵過河迎擊。

    守備卲上達、越山沖擊。

    連殺數賊。

    又有五寨巡檢徐大綸、帶弓兵鄉民。

    截路夾攻。

    傷斃賊苗餘名。

    逆苗退入王家寨固守。

    當令兵丁抛擲火彈。

    燒死寨苗甚衆。

    餘匪逃散。

    又聞南山賊炮聲響。

    恐其繞山攻城。

    臣即分撥官兵。

    劄住山口防禦。

    仍俟督臣抵鎮後。

    照康熙四十二年、剿辦紅苗途徑。

    分兵兩路進攻。

    谕軍機大臣曰、苗匪糾聚烏合。

    伎倆本屬有限。

    劉君輔帶領現到之兵。

    尚能殺賊多人。

    焚毀賊寨。

    而川省之千總外委等。

    亦能奪旗殺賊。

    餘匪望風竄逸。

    是逆苗之無能為。

    已可概見。

    但各處調派兵丁。

    遠近不一。

    尚不能一時到齊。

    自難窮追深入。

    迅搗賊巢。

    一俟大兵會合。

    福康安于黔苗剿盡後。

    前赴楚境。

    和琳亦帶兵前往秀山。

    定可四面圍截。

    一鼓殲擒。

    劉君輔奏稱、康熙年間。

    剿捕該處苗匪。

    系西北兩路進兵。

    截住要隘。

    今福康安自松逃進兵。

    即可直至永綏一帶。

    和琳由酉陽秀山、至黔楚交界地方剿捕。

    而福甯、劉君輔、亦可自鎮筸帶兵夾攻。

    彭廷棟又在正大營堵截。

    是各處帶兵不患無人。

    即分五路亦可。

    較之康熙年間。

    兩路進兵。

    更為嚴密。

    着傳谕福康安等、即飛催檄到各兵。

    迅速前進。

    毋任延緩。

    福甯自到辰州。

    毫無展布。

    惟知迎會福康安。

    聽其指示。

    随同剿辦。

    看來福甯在彼。

    竟不足恃。

    與其福甯迎往黔楚一帶。

    随同福康安辦理。

    莫若和琳于到秀山後。

    即前往福康安軍營。

    會同商辦。

    和琳雖未經軍旅。

    但伊素知奮勉。

    或能辦賊。

    前在衛藏。

    曾經籌辦軍務。

    一切機宜。

    諒曾谙習。

    況與福康安意見本甚相合。

    今往會同辦理。

    更可得和衷商搉之益。

    此時朕所倚仗者。

    除福康安外。

    其次即系和琳。

    伊二人務須悉心籌畫。

    督兵會剿。

    以期迅速蒇功。

     ○戊寅。

    孝昭仁皇後忌辰。

    遣官祭景陵。

     ○谕曰、科爾沁親王恭格喇布坦、在禦前行走多年。

    前據奏稱年班來京。

    因途次患病而返。

    當即遣醫前往診視。

    茲聞溘逝。

    殊堪轸恤。

    着派禦前侍衛公豐紳濟倫、帶領侍衛章京。

    前往奠醊。

    仍着賞銀五百兩。

    以資辦理喪事。

     ○又谕、前因吏部将大計降調知縣左為鐄帶領引見。

    朕以該員系乾隆五十五年、經梁肯堂奏請調繁邢台縣。

    何以僅閱三年。

    即以才力不及填劾。

    或該員于調繁後。

    别有自滿廢弛、及不職等事。

    因降旨詢問梁肯堂。

    茲據覆奏、左為鐄于調任後。

    審辦地方詞訟。

    每多遲鈍。

    實難勝沖要之任。

    惟尚無别項劣迹。

    是以于計典内以才力不及劾參等語。

    左為璜既屬才力不及。

    着照部議降調。

    至該督于所屬州縣。

    忽行調繁。

    忽行參劾。

    并未據實聲明。

    既于政體不協。

    且易啟督撫任意軒轾之漸。

    及經降旨詢明。

    迺該督仍屬含混其詞。

    并不自行引咎。

    殊屬非是。

    梁肯堂雖不至交部嚴議。

    亦應議處。

     ○己卯。

    谕曰、兵部右侍郎員缺。

    着伍彌烏遜補授。

    伍彌烏遜現在出差。

    着台布署理。

     ○庚辰。

    上禦勤政殿聽政。

     ○谕軍機大臣等、前據福甯奏、馳赴鎮筸。

    迎會福康安。

    随同剿捕。

    今又稱到鎮筸駐劄。

    與前奏互異。

    該督竟尚欲迎赴前途。

    抑即留駐鎮筸。

    坐待福康安之至乎。

    其意不過以鎮筸有劉君輔在彼。

    思倚以為重。

    辦理全無把握。

    且所調官兵内。

    有襄陽鎮标兵二千名。

    該處與豫省接壤。

    道路較遠。

    調派本未允協。

    而未到各兵。

    又不催令速至。

    所雲相機速辦之語。

    僅屬空言。

    殊不足恃。

    前據姜晟奏、約計福康安于二月十五日。

    可抵銅仁。

    計算福康安之報。

    日内即可奏到。

    盼望甚為殷切。

    福康安到彼後。

    自必先将松桃賊苗。

    痛加殲戮。

    肅清貴州邊界。

    迅抵湖南。

    帶兵會剿。

    此事全仗福康安督率辦理。

    克日蒇功。

    再據福甯奏、高村職員滕家瓒等。

    召募鄉勇。

    捐給口糧。

    殺斃苗匪甚多等語。

    職員等因苗匪滋擾。

    設卡防禦。

    固屬自保身家。

    但該處為鎮筸後路。

    賊匪時常窺伺。

    經滕家瓒等率領鄉勇。

    打仗殺賊。

    守住要路。

    實為急公出力。

    自應撥給火藥鉛丸。

    以資應用。

    着福康安于軍務告竣時。

    即查明出力者。

    照台灣義民首之例。

    分别奏請獎賞。

    并着福甯先行曉谕滕家瓒。

    賞以六品頂戴。

    其随從殺賊之鄉勇。

    并即查明。

    先行分别賞給銀兩。

    俾踴躍争先。

    于剿捕更為有益。

    又據興兆奏、挑備荊州滿兵一千名。

    懇請帶往協剿等語。

    此等滿兵。

    駐防日久。

    未必能勝于綠營。

    現在湖廣所調之兵。

    已有一萬數千餘名。

    為數不少。

    着傳谕福康安、酌量情形。

    如無須添調滿兵則已。

    倘或必須添調。

    興兆人本老實。

    副都統二員。

    皆已年老。

    恐帶兵不能得力。

    近令德楞泰由京前赴湖南。

    必由荊州經過。

    該處滿兵。

    既經興兆挑備。

    自己派有章京等領管。

    德楞泰途次。

    若接得福康安知會。

    即行順路統領帶往。

    自較為便捷也。

     ○以原署内閣學士鄒炳泰補原官。

     ○辛巳。

    遣官祭賢良祠。

     ○谕、京師五城飯廠。

    定例應放五個月零二十日。

    本年系閏二月。

    應于閏二月二十日停止。

    但現在天氣尚寒。

    距麥收之期較遠。

    若遽行停止放赈。

    恐無業貧民。

    難以糊口。

    所有本年五城飯廠。

    着加恩展至三月二十日停止。

    以示朕施惠貧民。

    有加無已至意。

     ○又谕、前因福建漳郡龍溪縣。

    猝被水災。

    監房倒塌。

    該處監犯皆知守法。

    并無一名走脫。

    曾降旨令該撫将問拟斬絞各犯。

    查明報部辦理。

    茲據刑部具奏。

    除大逆緣坐。

    未便拟減。

    及謀故殺人拟斬各犯。

    仍于秋審時。

    酌拟緩決外。

    其已結拟絞緩決一二次、及應入本年秋審緩決各犯。

    分别開單請旨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