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四

關燈
上理。

    以仰副朕教誡諄諄至意。

    至吳應名之父吳介眉、弟吳既望、雖據該撫查明。

    遠在陝西傭工。

    并不知情。

    吳介眉、系吳應名之父。

    自未便因伊子而累及其父。

    但吳應名慘殺五命。

    緻吳柳氏乏嗣。

    該犯并無妻子。

    若使伊弟吳既望、仍得安居樂業。

    又複何以示懲。

    吳既望着發往回疆為奴。

    并查明吳既望有無子嗣。

    一體送内務府照例辦理。

    以為淫兇殘暴者戒。

     ○谕軍機大臣曰、孫士毅、朱圭奏、恭和禦制詩章二摺。

    均已于摺内批示。

    本日朕因惠齡奏湖北蕲州民吳應名、圖奸同族幼弟。

    慘殺五命。

    及昨據長麟等奏、蔑倫之陳複受等案。

    不意天下乃有此等之人。

    是朕教化不行。

    深以為愧。

    已明降谕旨。

    頒發中外矣。

    乃孫士毅等所奏。

    仍覺過頌忘規。

    殊非朕諄諄垂詢之意。

    着将本日谕旨。

    抄寄伊二人閱看。

    孫士毅、朱圭、俱有牧民之責。

    不可不共知愧勉。

    助朕勤求治理也。

     ○又谕、據奇豐額奏、蘇松等府重運糧船二千一百七十八隻。

    已于閏二月十六日。

    全數渡江。

    其浙江幫船。

    現已尾随前進等語。

    上年南糧重運漕船。

    于三月二十六日。

    已全入瓜口。

    乃本年蘇松等幫船隻。

    至上月十六日。

    始行過竣。

    其浙江幫船。

    尚未前抵京口。

    未免遲延。

    着傳谕管幹貞、奇豐額、務饬屬上緊催趱。

    毋任沿途逗留。

    以緻節節遲誤。

    又昨據倉場侍郎奏、本年東省漕船抵通日期。

    較上年遲至二十餘日等語。

    去年秋冬。

    山東一帶。

    雨雪沾渥。

    運河水勢通暢。

    足資浮送。

    漕船行走。

    倍應迅速。

    不比京口渡江。

    或遇風阻何以本年東省漕船抵通。

    遲滞至二十日之多。

    自系該督撫等不能實力催趱所緻。

    雖本年二月逢閏。

    節氣較遲。

    但似此遲逾。

    日複一日。

    恐又誤冬兌冬開定限。

    所有湖廣、江西、江浙等幫船。

    現已陸續北上。

    着傳谕管幹貞、玉德等、當沿途實力查催。

    俾重運遄行無滞。

    銜尾北上。

    依限抵通。

    毋得藉口遇閏潮微。

    再有遲誤。

    緻幹咎戾。

    并谕江南山東巡漕禦史知之。

     ○又谕、據賀長庚奏、籌辦軍行糧運事宜一摺。

    所辦尚妥。

    黔省軍營糧運。

    馮光熊駐劄銅仁。

    就近督運。

    俱屬妥協。

    賀長庚在省彈壓。

    支應軍需一切。

    俱系該藩司分内應辦之事。

    惟當妥實勉為。

    以期無誤。

    但至今始一奏。

    未免疎略。

    至所奏正月分米糧時價單。

    朕詳加披閱。

    所稱各屬價值。

    俱填注中平字樣。

    米糧時價。

    原系長落無定。

    況該省現有軍務。

    各屬糧價。

    或未能平減。

    今該藩司一律填注中平。

    與上月相同。

    祇一二處略有不同。

    未免疎忽。

    未足憑信。

    豈該藩司但知辦理軍需事件。

    竟無暇顧及地方諸務耶。

    着傳谕賀長庚、即将各府屬正月分糧價。

    較上月有無增貴之處。

    确實查明。

    再行具奏。

    毋得稍有諱飾。

    嗣後于辦理地方事件。

    務須加意留心。

    以期無負任使。

    并谕馮光熊知之。

     ○以禮部侍郎鐵保、署副都禦史方維甸、為會試知貢舉。

    左都禦史窦光鼐、為正考官。

    内閣學士瑚圖禮、禮部侍郎劉躍雲、為副考官。

     ○戊午。

    谕、據保甯奏、伊犁領隊大臣和雙額、現在患病。

    請另派人員更換等語。

    和雙額、準其回族調理。

    着巴特瑪馳驿前往伊犁。

    充補索倫部落領隊大臣。

     ○己未。

    谕、湖南永綏廳苗匪。

    滋擾地方。

    業經降旨。

    令該督撫等、查明辰州府屬之永綏、乾州、鳳凰、及泸溪各廳縣。

    将應徵春季錢糧。

    概行緩徵。

    俟事定後。

    查有被賊蹂躏。

    春收歉薄。

    再行降旨豁免。

    第念辰州府屬之沅陵、辰溪、永順府屬之永順、保靖、龍山、沅州府屬之麻陽、芷江等縣。

    俱多險要卡隘。

    該處各募鄉勇。

    晝夜把守。

    自應一體緩徵。

    以纾民力。

    所有沅陵等七縣。

    本年春季錢糧。

    概行緩徵。

    仍俟事竣後。

    再行查明春收分數。

    分别奏明辦理。

    以示朕撫綏良善。

    加惠闾閻至意。

     ○又谕、此次黔楚邊境一帶。

    逆苗滋擾。

    附近居民。

    緻誤東作前經降旨。

    将湖南辰州府屬之各廳縣。

    貴州銅仁府所屬各處。

    應徵春季錢糧。

    概行緩徵。

    俟事定後。

    查明分别辦理。

    茲四川秀山一帶。

    亦被賊苗蔓延侵擾。

    該處平民。

    未能及時耕作。

    所有秀山一帶。

    應徵春季錢糧。

    并着加恩一體緩徵。

    統俟事定後。

    該督查明春收分數。

    奏明辦理。

    用示撫綏良善。

    加惠黎元至意。

     ○又谕曰、福康安、和琳奏、帶領将弁兵丁。

    痛剿賊匪。

    福康安前經屢降恩旨。

    疊加獎赉。

    并賞三眼花翎。

    和琳初次帶兵。

    于抵秀山後。

    連剿逆匪。

    今複将炮木山黃坂一帶屯聚之賊。

    悉力擊殺。

    攻克木城。

    賊匪望風逃竄。

    實屬可嘉。

    和琳、着加恩賞戴雙眼花翎。

    用昭優獎。

    又據福康安奏、都司孫清元、守備黃上達、千總汪連棟、反總田中桂等、每遇賊匪。

    均能極力剿殺。

    甚為奮勇。

    孫清元、黃上達、着加恩賞戴花翎。

    汪連棟、田中桂、着加恩賞戴藍翎。

    其秀山炮木山一帶打仗、實在奮勇出力将弁。

    并着和琳随時查明具奏。

    聽候分别加恩。

    至屯練降番。

    屢次調遣。

    實為奮勉勤勞。

    前已有旨同營兵分别賞給錢糧。

    今着再加恩将此次出力兵丁、及屯練降番。

    各賞給一月鹽菜口糧。

    以示鼓勵。

     ○谕軍機大臣等、正大松桃一帶。

    經福康安剿通後。

    賊匪雖已心懷震懾。

    而該處附近苗寨尚多。

    自應廓清後路。

    方可放心前進。

    今福康安探知大寨營地方。

    聚有賊衆。

    遂派額勒登保等、帶兵分翼前進。

    将長沖塘賊匪。

    奮勇圍殺。

    直追至卡落塘。

    逃竄賊匪。

    盡奔大寨營而去。

    嗅腦盤垛地方。

    有楚苗三四千前來攻撲。

    經都司德甯帶兵剿殺。

    賊皆逃散。

    殺賊共有六百餘名。

    實為可嘉。

    其投順苗民人口。

    約三萬有餘。

    究難深信。

    朕為此頗深廑念。

    今福康安令其自往殺賊。

    不令随官兵打仗。

    并察明虛實。

    分别安頓。

    所辦甚為得要。

    至炮木山黃坂等處。

    為賊苗總彙要口。

    山後苗寨林列。

    路徑叢雜。

    經和琳等帶領屯土兵丁。

    分路攻剿。

    三面沖殺。

    将草房一齊燒毀。

    殺賊甚多。

    實屬可嘉。

    和琳初次督兵。

    于抵秀山後連次痛剿賊匪。

    今又在炮木山黃坂一帶。

    悉力追擊。

    攻克木城。

    運籌布置。

    均合機宜。

    福康安前已賞銀一萬兩。

    用備賞需。

    和琳亦着賞銀五千兩。

    以資賞需之用。

    此外福康安、和琳、如随時有需獎賞之處。

    俱着于軍需項下動支。

    以示體恤。

    至派駐嗅腦都司德甯、在盤垛地方奮勇殺賊。

    着加恩即以遊擊升補。

    其兩路打仗傷亡兵丁。

    俱着查明加恩照例恤賞。

    現在松桃一帶。

    已将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