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五

關燈
弁。

    交部分别議叙。

    今據李奉翰等奏、分段挑浚情形。

    籌辦俱屬妥協。

    該河督等、惟當督率員弁。

    趕緊興挑。

    往來查辦。

    務使河道一律深通。

    濟運速漕。

    以副委任。

    将此谕令知之。

     ○戊申。

    谕曰、伍拉納奏、泉州府屬之晉江、南安、二縣。

    四鄉低窪之區。

    被水田禾。

    涸出較遲。

    雖系勘不成災。

    收成實為歉薄。

    又南靖縣護城堤岸。

    被水沖開。

    工段綿長。

    必須趕緊補築。

    本系民修。

    請先行賞借司庫銀兩。

    分作三年徵完歸款各等語。

    福建漳州府屬之龍溪等縣。

    前經浦霖查奏被水較重情形。

    當即降旨。

    将該處被災地方。

    加恩兩倍賞恤。

    并令查明本年應納秋糧。

    加恩蠲免。

    以示轸恤。

    今既據伍拉納查明晉江、南安、二縣。

    雖系勘不成災。

    收成實為歉薄。

    若照例徵收。

    民力不無拮據。

    着加恩将該二縣本年錢糧。

    緩至來歲早收後徵輸。

    以纾民力。

    至南靖縣應修堤岸。

    雖屬例應民修。

    但工段綿亘。

    需費較多。

    該處當被災之後。

    甫經撫恤。

    若将修堤銀兩。

    分年帶徵完款。

    究恐民力不能寬舒。

    着将該處估需修堤銀九千餘兩。

    加恩即全行賞給。

    作正開銷。

    俾闾閻益資饒裕。

    該督等務督饬所屬。

    實心經理。

    毋任胥吏稍滋弊端。

    以副朕轸念災區。

    恩加無巳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又谕、朕恭閱世宗憲皇帝實錄。

    内載欽奉谕旨。

    以督撫提鎮。

    因公接見。

    自有一定之禮儀。

    不應過卑過亢。

    乃間于督撫倨傲妄行。

    而提鎮等遂卑躬屈節。

    以為謟媚者。

    如年羹堯之視提鎮等如同奴隸。

    每令披執進見。

    常鼐在江南時。

    令兩司侍立于旁。

    妄誕不法。

    曾經嚴切訓饬。

    方今綱紀整肅。

    督撫等接見提鎮藩臬。

    自不敢似此倨傲妄行。

    但奉行日久。

    因公晉接時。

    或有不遵頒定儀注。

    妄自尊大者。

    特此再行申谕。

    該督撫等務須遵循定制。

    倍加謹凜。

    提鎮及兩司等、亦當各知自重。

    不得過為卑屈。

    以肅官常而昭體制。

     ○又谕、向來督撫委署藩臬兩司者。

    其人俱将接任日期。

    具摺陳奏。

    但此等委署人員。

    所奏之摺。

    不過尋常交代等事。

    并無緊要。

    嗣後除奉旨署布按之人外。

    其督撫奏委者。

    若關系地方緊要、及所管事務。

    查有弊端。

    或有應行調劑事件。

    準其專摺陳奏。

    其餘不過尋常接收交代到任日期等事。

    祇須呈報督撫。

    咨部存案。

    均毋庸專摺具奏。

    以歸核實。

     ○軍機大臣議準、禦史陳昌齊奏、請定五城審案、及書役當差事宜。

    一、巡城滿漢禦史。

    承辦各案。

    遇有同旗同籍者。

    難保無瞻徇情弊。

    請嗣後滿漢各員。

    有應回避者。

    會同别城滿漢禦史辦理。

    均應回避者。

    将原案移交别城。

    一、五城額設書吏。

    向系自備資斧。

    較各衙門未免偏枯。

    請于都察院衙門所得飯食銀兩。

    量為撥給。

    以資辦公。

    一、五城捕役。

    向系京畿、河南、山東道、及都察院經曆司、督催所、五處該管。

    但充補後。

    每月赴各處應卯。

    每緻誤差。

    應酌歸專管等語。

    查五城甲捕等、惟都察院經曆司、暨山東道。

    有督催比較之責。

    應歸二處專管。

    其餘概停應卯。

    從之。

     ○禮部議覆、湖北學政初彭齡奏、凡商人呈請寄籍。

    應令地方官詳查存案。

    以杜冒占而息告讦等語。

    查生童寄籍。

    地方官應查明寄籍逾二十年。

    田糧廬舍。

    均已有據。

    始準呈明入籍考試。

    倘有妄行告讦者。

    照例治罪。

    若入籍之始。

    先不呈明。

    即将生童究辦。

    不行詳查之該管官。

    交部議處。

    得旨、此等寄籍生童。

    嗣後如有未經呈明入籍。

    即寄籍已滿二十年例限、未經呈明、辄行冒考者。

    一經發覺。

    除照例斥革。

    不準應試外。

    并着咨明原籍地方。

    亦不準其複在原籍考試。

    俾跨考幸進之徒。

    知查出後。

    寄籍原籍。

    均無進身之路。

    庶各知自愛。

    不敢複蹈前轍。

    所有此次冒考之洪檀、即照此辦理。

    餘依議。

     ○以正黃旗護軍統領巴特瑪、為正藍旗蒙古副都統。

     ○以故甘肅碾伯縣屬土司朱孫林子子貴、病休貴州龍裡縣屬大谷龍司土官宋昕子文龍、各襲職。

     ○巳酉。

    上詣壽康宮行禮。

     ○谕曰、永慶等奏、京口演炮所用鐵子數目。

    改定章程。

    每年開銷一分等語。

    永慶等所辦甚善。

    尚屬留心。

    永慶着賞給大緞二匹。

    陽春保、着賞給大緞一匹。

    以示鼓勵。

    但摺内所稱、京口演炮。

    系對江施放。

    祇拾回炮子五分。

    江甯之炮。

    系在津子澗演放。

    所放炮子。

    全數拾回等語。

    京口之炮。

    何以必對江施放。

    而不另尋寬闊之地施放耶。

    将此着交永慶等、将京口演炮。

    可否不必對江施放之處。

    詳查定拟外。

    再自初次演炮至今。

    每年所用五分數目。

    價銀若幹。

    今如此改定。

    每年節省若幹之處。

    該衙門自有存記檔案。

    着查明遇便奏聞。

     ○鴻胪寺奏、定例鴻胪寺額設鳴贊十四。

    僅足應用。

    遇給假事故。

    差遣不敷。

    請照太常寺額設學習贊禮郎例。

    挑選鳴贊四員。

    試用奏補。

    得旨、如所議行。

     ○以廣東惠州協副将尚維勷、為廣西右江鎮總兵。

     ○庚戌。

    谕軍機大臣曰、吳璥奏、劉之協另案關到扶溝。

    旋被脫逃。

    實堪痛恨。

    穆和蔺、陳文緯、親往河以南分投督緝。

    吳璥在河以北嚴密截拏等語。

    劉之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