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九十六

關燈


    應令罰繳巡撫養廉五年示儆。

    陳淮系棄瑕錄用之員。

    經朕加恩複用至封疆。

    如果潔己奉公。

    為屬員表率。

    何至不孚輿論。

    竟有傳播歌謠。

    緻招物議。

    今雖查訊尚無實在确據。

    然人言籍籍。

    豈盡無因。

    且與受同罪。

    此時自不肯盡行吐露。

    朕不為已甚。

    是以不複深究。

    且現當辦理軍務之際。

    朕宵旰勤勞。

    亦不暇親加鞫訊。

    否則将此案提解來京。

    再行廷鞫。

    又何難水落石出耶。

    各省巡撫所得養廉。

    本屬優厚。

    今陳淮既有此等卑鄙情事。

    僅罰繳養廉五年。

    尚不足示懲。

    陳淮、除已革職照拟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外。

    着照軍機大臣等所議罰繳養廉五年之處。

    再加一倍罰出。

    令該督撫即行勒令完繳。

    此朕于懲創之中。

    仍寓不為己甚之意。

    餘着照拟完結。

    此後各省督撫。

    皆當激發天良。

    勉矢清白。

    砥砺廉隅。

    正已率屬。

    無負朕教誡矜全至意。

    将此通谕知之。

     ○戊辰。

    敕谕、朕于三月初四吉日。

    啟銮巡幸盤山。

    所有一切事宜。

    着各該衙門照例豫備。

     ○己巳。

    太上皇帝同皇帝還宮。

     ○二月。

    壬申。

    太上皇帝同皇帝宮中祀神。

     ○癸酉。

    敕谕曰、李奉翰等奏豐汛漫工合龍穩固一摺。

    内稱、正月二十四日。

    大壩金門存寬三丈。

    敬慎挂纜合龍。

    因壩上水勢頓長。

    搶辦三晝夜。

    加添邊埽。

    至二十七日始得斷流閉氣。

    現在壩前水已澄清。

    黃河大溜。

    全由引河暢注東下等語。

    覽奏欣慰。

    豐汛大壩堵合後。

    搶築堅實。

    業已穩固合龍。

    黃流順軌安瀾。

    全行東注。

    此皆仰賴河神垂佑。

    得以合龍竣事。

    實深欽感。

    着發頭号藏香二十枝。

    敬謹祀謝神庥。

    并即于該處相地建蓋祠宇。

    供奉神牌。

    應照陶莊河神廟内神牌字樣尺寸。

    查明具奏。

    并将扁對尺寸。

    一并進呈。

    候朕親書發往。

    用昭靈贶。

    所有在工督辦各員。

    蘭第錫系專司該處河務。

    不能先事豫防。

    以緻漫溢。

    且壩工屢有走失。

    本有應得之咎。

    今念業已合龍穩固。

    姑免治罪。

    亦毋庸再予甄叙。

    李奉翰、康基田、系隔省派往辦理要工之人。

    籌辦一切。

    均屬奮勉妥協。

    李奉翰、着加太子太保銜。

    康基田、賞戴花翎。

    仍俱着交部議叙。

    并着給李奉翰、蘭第錫、康基田、奶餅一匣。

    用昭恩獎。

    其在工出力人員。

    着照李奉翰等所請。

    知府王秉韬、賞給道銜。

    同知龔士煃、賞給知府職銜。

    都司楊克榮、賞給遊擊職銜。

    楊克榮、并着賞戴藍翎。

    以示鼓勵。

    現在要工已竣。

    李奉翰、康基田、俱應各回本任。

    籌辦運河纖道。

    及地方事務。

    至此次漫工應分别着賠之處。

    即着蘭第錫核實題報。

    照例辦理。

     ○乙亥。

    太上皇帝詣太高殿行禮。

     ○幸圓明園。

     ○丁醜。

    太上皇帝詣玉泉山龍神祠祈雨。

     ○戊寅。

    敕谕、本日未刻。

    嗣皇後薨逝。

    所有應行典禮。

    原當照例舉行。

    但皇帝侍奉朕躬。

    而臣民等亦皆禮統于尊。

    着改為辍朝五日。

    皇帝穿素服七日。

    遇有奠醊。

    再行摘纓。

    俟目送奉移靜安莊後。

    皇帝即換常服。

    回圓明園。

    皇帝之皇子、公主、福晉、及派出孝之王公阿哥等。

    均照例成服。

    所有王公大臣、及官員兵民人等。

    俱素服七日。

    不必摘纓。

    照常薙發。

    并着派怡親王永琅、總管内務府大臣盛住、禮部侍郎鐵保、工部侍郎成德、總理喪儀。

    其餘典禮。

    着各該衙門察例辦理。

     ○丁亥。

    敕谕曰保甯奏、歸景照于乾隆五十九年查辦新疆官犯減等案内、經軍機大臣會同刑部。

    議令再留三年。

    請旨辦理。

    現屆三年期滿。

    但歸景照有應交捐贖銀兩未經完繳。

    應否釋回之處請旨定奪等語。

    歸景照、前因福崧在浙江巡撫任内貪劣各款并不據實參奏。

    轉為代購金兩是以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已屬從寬辦理。

    前此查辦新疆官犯分别減等。

    似此身獲重咎之員。

    自可無庸查辦。

    乃軍機大臣及該部率拟再留三年準其捐贖釋回。

    實屬錯誤。

    所有原議之軍機大臣、刑部堂官、均着交部察議至歸景照、系歸宣光之之。

    曾任藩司。

    何得藉詞延宕。

    而保甯即為是奏。

    希圖釋回尤屬徇庇。

    保甯、着交部嚴加議處。

     ○戊子。

    敕谕、前因江南淮徐海三府州屬。

    有被豐汛漫水受災之處疊經加恩分别展赈。

    複念赈務畢後不足以資接濟降旨詢問該撫據實具奏茲據費淳覆奏、涸出地畝。

    尚可補種春麥雜糧。

    現在小民領赈。

    口食有資。

    無須再行展赈等語。

    該撫所奏。

    雖系實在情形。

    但将來赈務放竣。

    距麥收之期尚遠。

    民力究恐拮據。

    着再加恩将該處所屬之各州、縣、衛。

    查明貧戶酌借兩月口糧。

    俾資接濟。

    又據蘇淩阿等奏江蘇省尚有節年出借未完常社倉谷四萬有零一摺前經降旨将各省積年民欠錢糧普行豁免。

    今此項倉谷雖系民借之款。

    但各省積欠倉谷。

    概予蠲除。

    未便獨令向隅。

    着加恩将江蘇省淮、徐、常、海、四府州屬之阜甯、安東、邳州、海州、沭陽、荊溪、六州縣。

    淮、楊、蘇、常、四府屬之山陽、清河、鹽城、泰州、昭文、宜興、六州縣。

    節年出借未完常社倉谷四萬七百四十七石零。

    概行豁免。

    該督撫務須督率所屬。

    實力稽查。

    俾小民均沾實惠。

    毋任吏胥影射滋弊以副朕惠愛黎元有加無已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庚寅。

    太上皇帝詣廣潤靈雨祠祈雨。

     ○壬辰。

    太上皇帝命皇帝詣黑龍潭神祠祈雨 ○癸巳。

    太上皇帝命皇帝詣黑龍潭神祠謝雨。

     ○丁酉。

    皇帝奉太上皇帝命賜谥大行皇後曰孝淑皇後。

     ○戊戌。

    敕谕曰、畢沅等奏乾州等屬複業民人。

    尚艱謀食一摺。

    湖南自逆苗滋事以來。

    乾州鳳凰永綏三廳。

    及附近苗疆各縣疊經降旨加恩蠲赈小民口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