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具奏。

    如此、則旗務無繁瑣勞苦之處。

    而大臣官員等、亦得奉行成例矣。

    命允禧會同八旗大臣、議奏畫一。

    尋即遵旨會議。

    由雍正元年至十三年。

    所有臣等條奏之處。

    議覆查看一切事件。

    此内照原奏辦理事件。

    遵新例應行事件。

    再部院各營應辦事件。

    除俱造入冊外。

    臣等于雍正年間。

    合舊例酌量。

    将其有實益者、應行事一百七十五件。

    詳定錄寫漢冊。

    作為定例。

    永遠奉行。

    再行之日後。

    不獲實效。

    前後互相攙雜。

    反緻繁亂。

    事有不便、即不行者。

    共七十八件。

    亦錄寫漢冊。

    請旨裁革。

    将所奏黃冊。

    着交上谕館。

    作為定例。

    所議之事。

    造刻滿漢文冊。

    通行八旗發給。

    又查臣等現議裁革事件内。

    從前刷刻發給八旗之上谕。

    奉旨将旗務議覆事件。

    俱交上谕館詳查辦理。

    覆奏施行。

    得旨。

    上谕一書。

    俱系皇考教訓旗人。

    并因事所降谕旨。

    自當永遠欽遵奉行。

    至爾等條奏事件内、有堪為定例者。

    着交上谕館、照依閱過摺奏。

    另行刊刻頒行。

    再欽奉上谕議覆旗務事件。

    着照所請。

    交付該館。

     ○又谕、朕因各省提督總兵官。

    未經識認者甚多。

    是以降旨、令其酌量先後。

    來京陛見。

    查會典開載。

    有提鎮到京、赴部投文、聽候引見之條。

    但此例不行已久。

    督撫提鎮。

    同為封疆大吏。

    督撫既不赴部引見。

    則提鎮到京、亦準其即赴宮門請安。

    候朕宣召。

    不必先行赴部。

    至伊等起程赴京、及回任日期。

    仍循舊例報部。

    以便稽查。

     ○大學士仍管川陝總督事務查郎阿奏請叩谒世宗憲皇帝梓宮。

    得旨。

    于大兵進口之後。

    将一切事宜、料理妥協。

    馳驿來京。

    其總督印務。

    交劉于義署理。

     ○雲貴總督尹繼善奏、雲南永北鎮總兵官劉永貴、留辦貴州銅仁新疆事務。

    以騰越協副将鄭文煥、署永北鎮總兵官。

     ○己巳。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自雍正五年有事于準噶爾以來。

    凡大臣官員以及兵丁俱各黾勉行間。

    效力數年。

    今大兵既徹。

    軍務已定。

    此内有建着勤勞。

    及黾勉效力公務者。

    除已經蒙恩人員外。

    有應加恩典者。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查明。

    将作何分别加恩之處、議奏再此次各處辦理軍需虧空案件。

    向因正在辦理軍需之際。

    不得不嚴。

    故概行着追。

    但此内情節。

    輕重不同。

    其情節原重、應行追賠者。

    仍令追賠外。

    其情有可原、應行寬免者。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亦行查明。

    分别詳議具奏。

    尋議、大将軍及各大臣等。

    現在議叙升賞。

    其文武官員兵丁。

    平郡王與查郎阿等、已核明分一二等、送部議叙。

    此外或有未獲沾恩者。

    請令總督查郎阿、劉于義、額驸策淩、詳悉核實報部、議叙如例。

    又虧空軍需錢糧。

    雖與尋常不同。

    但其中或有出于不得已、挪用虧空者。

    亦有核減浮用責償者。

    其案牍具在。

    乞令該部會同察核詳議。

    從之。

    尋據策淩覆奏、言臣等詳勘。

    自軍興以來。

    凡勞績顯着、奮勉出力者。

    量其事迹。

    悉已施恩。

    并無遺漏之人。

    查郎阿覆奏、言武忱、五十九、佛保、來成德、高偉、五人。

    及黑色、僧保、常明柱、索鼐等、四人。

    并列一等。

    伊昌阿、賽音察克、詹布道德、常明、七十五、巴顔福、黑達色等、八人。

    并列二等。

    俱報聞。

     ○以戶部尚書慶複、署吏部尚書。

    仍兼管戶部事。

     ○吏部右侍郎阿山等、查奏張家口外東西兩翼八旗地畝。

    繪圖呈覽。

    得旨。

    據阿山等查奏張家口外東四旗地畝。

    應照西四旗之例。

    每畝徵銀一分四厘。

    于乾隆元年起科。

    朕思該處地畝。

    甫經查明。

    若即令于本年起科。

    未免輸納維艱。

    着緩至乾隆三年起科。

    又據奏稱西四旗地畝内。

    從前有徵多報少之弊。

    請交直督李衛、查審明确定拟等語。

    此項開墾地畝。

    今既查明。

    嗣後該管官、自應據實徵報。

    其從前之隐匿朦混。

    有徵多報少之處。

    事在恩赦以前。

    着從寬免其查究。

    餘着該部查議具奏。

    圖并發。

     ○署四川巡撫王士俊、奏請直省督撫确查各州縣鄉村。

    有應用鳥槍地方。

    照營兵鳥槍尺寸制造。

    具呈該地方官、編号登冊。

    以備稽查。

    私造者、照例治罪。

    再貴州地方、鄰近苗疆之州縣。

    一切城垣。

    急宜修築。

    以資捍禦。

    從之。

     ○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條奏工程事宜。

    一、各廳夫工銀兩。

    核定給發。

    據實報銷。

    一、領運葦營蕩柴。

    應給水腳。

    宜核實分款請銷。

    一、江工需用石料。

    照京口之例。

    畫一報銷。

    俱下部議行。

     ○庚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四川巡撫楊馝、奏請通江縣原額行茶腹引八百二十張。

    改撥保順府屬之南充等九州縣。

    下部議行。

     ○以正黃旗頭等侍衛兼輕車都尉哈拉爾岱、為昭陵右翼副總管。

     ○辛未。

    命議谥明建文帝。

    谕、易名以谥。

    古之制也。

    自周公定為谥法。

    後世帝王。

    未有無谥者。

    明建文為太祖之嫡孫。

    缵承大統。

    在位四年。

    固俨然天下共主矣。

    及成祖既立。

    有其天下。

    并去其年号。

    而史官所書。

    則仍稱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

    此國之所賴有信史也。

    然不系之以谥。

    而稱曰建文皇帝。

    此俗稱、非史體也。

    傳之後世。

    殊為阙典。

    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

    而谥元主為順帝我世祖章皇帝。

    代明之天下。

    而谥明主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