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長之事。

    亦應令成服。

    其諸王屬下人等。

    仍照從前所定支派遵行外。

    諸王貝勒貝子公等。

    應如何成服齊集之處。

    務須準理酌宜。

    以盡笃親之意。

    旨内事理。

    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

    公同詳議具奏。

     ○旌表守正捐軀江蘇某縣民黃狀妻唐氏。

    直隸某縣民陳小變妻高氏。

     ○甲子。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

    行百日緻祭禮。

     ○詣。

    皇太後宮問安。

     ○定道府分别請旨部選之例。

    谕曰、向來道府缺出。

    俱系吏部開單。

    請旨補授。

    蓋皇考聖意。

    以郡守監司。

    皆有察吏安民之責。

    必慎重選用。

    始能勝任也。

    在皇考勤政。

    十有三年。

    周知人才之優劣。

    故能如此辦理。

    今朕即位之初。

    正在延訪之時。

    尚少真知灼見。

    可當特簡之選者。

    昨廷臣條奏内。

    有請照往例仍歸部選之奏。

    現交該部議覆。

    朕思道府等缺若概歸部選恐繁劇緊要之地不得勝任之員。

    若概由特用不但目前朕意中乏人且恐資深俸久者至于壅滞。

    朕再四思維。

    嗣後道府缺出或沖繁疲難四者俱備或兼有其三者。

    則令該部開單請旨其餘悉歸部選。

    如此則于循資較俸之中仍有遴才舉能之義。

    各員既得升補而要地又可得人。

    似于情理允協。

    着該部定議具奏。

     ○命審訊大臣宜存國體。

    谕曰、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刑部。

    審問李禧、耿韬、之案因伊不吐實情。

    至于夾訊。

    辦理實為錯誤。

    夫李禧、耿韬、存心奸險。

    罪惡多端。

    其人固不足惜。

    但伊等官職已在大臣之列。

    國家之名器則宜惜。

    古者刑不至大夫。

    蓋以維國體而勵臣節。

    國體不維。

    則無尊卑上下之辨臣節不勵。

    則大臣擁高爵大官。

    而有徒隸無恥之心此賈誼所以諄切辨論也。

    朕欲風勵天下。

    使人各自愛。

    共敦節行。

    尤宜自大臣始。

    大臣有不自愛者。

    朕仍設廉恥以養之。

    庶幾動其天良。

    激勵鼓舞。

    嗣後三品以上大員身罹罪譴即奉旨革職挐問者法司亦不得遽加三木如有不得不夾訊者。

    亦必請旨将此永着為例。

     ○乙醜。

    谕愉恪郡王福晉。

    及愉郡王。

    因皇考大事來京成服今已過百日朕思愉郡王年已漸長。

    着奉母在京居住。

    讀書學習。

    不必複往陵寝 ○以鎮筸總兵、楊凱為湖廣提督、副将林祖成、為鎮筸總兵。

     ○是月。

    經略湖廣總督張廣泗奏、欽奉聖旨敬摅微忱。

    一摺得旨、古州八萬一事。

    實實非我皇考之本懷。

    彼原屬化外不入版圖之人。

    一旦制之以禮、法賦之以租稅。

    雖雲最薄最少。

    以示羁縻。

    猶之縛虎狼。

    以皮革與夫縳之以絲麻其為不快于中。

    而将偾事。

    則一也故今年逆苖之動至于此極朕覽皇考批賜尹繼善之摺。

    至于流涕。

    觀卿此奏。

    猶有護過之意。

    此則不可摺内已批示矣朕惟以大公至正治天下。

    敬天勤民為本懷、既為天子惟有代天子民以盡為民父母之職而已夫為民父母而忍視其子之投于水火而莫之救耶汝等大臣更代朕為一省之父母者也即雲古州一事為将來久遠慮朕恐久遠未及慮而贻害目前之譏雖大學士鄂爾泰暨汝等始事之人百口置喙不能辭也。

    夫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則無過矣今日之事。

    正我君臣改過之秋若護過。

    則大不是矣諸凡已悉前谕即此批示朕亦與王大臣觀之朕之待諸臣凡事無隐于中因見卿有護過之意故此訓谕至于苗疆一切事宜惟賴卿盡心料理因恐元展成有所掣肘另有旨命卿署理黔撫矣卿摺奏雲明年、秋冬事可告竣。

    但一勞永逸即再遲一二年亦不妨。

    不可再蹈彼數人者之轍而苟且因循。

    此事乃我皇考所贻我君臣之最要最重事件于皇考顔面所關我君臣不可不慎也 ○蘭州巡撫許容奏甘省固環本地無業之民。

    及移就邺封随地安插之民請發社倉糧石赈給三個月口糧得旨、覽奏知道了從來為治之道莫先于愛民況秦省自用兵以來百姓急公踴躍甚屬可嘉今年又值收成歉薄。

    更為可憫此當加恩赈恤于常格之外者、摺内奏稱散赈三個月口糧汝未聞從前皇考加赈江南山東等處之恩旨乎汝辦事實心而理财過刻國家救濟窮民非較量锱铢也但須實惠及民可一切寬裕為之、并将此旨傳谕查郎阿、劉于義、碩色知之 ○雲貴總督尹繼善奏、赈恤黔省難民事宜得旨、已錄此摺交張廣泗辦理矣赈恤難民卿不可因身在滇而膜外視之又不可因交張廣泗而彼此岐之。

    惟當料理萬全俾災黎得慶有生之樂可也。

     ○陝西巡撫碩色奏、酌請積糧。

    以裕邊備得旨、采買谷麥以裕倉儲自是地方要務。

    但勿因辦理不善以緻市價昂貴有妨民食總在汝督率屬員酌量本地情形而為之。

     ○福建巡撫盧焯奏、臨河被水各屬勘不成災得旨、被水各屬雖不成災仍須加意赈恤。

    毋使小民失所。

    此等赈恤事件。

    務須一有水旱。

    立即赈恤然後民得實惠若待奏報後。

    俟朕批谕。

    然後奉行。

    則無及矣朕之此谕。

    亦所以戒爾等于将來也。

     ○四川總督黃廷桂奏、川省邊務夷情。

    得旨、覽奏知道了。

    安撫番苗。

    使之樂業向化此汝等封疆大臣之專責也若果如摺中所奏情形。

    朕可無慮後當與楊馝時時留心。

    務令永遠甯谧。

    若前後不符。

    則汝兩人不能辭其咎矣。

     ○四川總督黃廷桂巡撫楊馝奏。

    川省火耗二錢五分。

    應酌定減五分。

    每兩加耗二錢。

    得旨、川省火耗。

    較他省為重。

    汝等奏請量減五分。

    固是然朕意仍以加二為多。

    可悉心斟酌于加二之耗再可裁減若幹務。

    令民力寬而公事不至匮乏可速具奏。

    候朕降旨。

     ○大将軍公慶複奏呈噶爾丹策零來書。

    得旨、本日閱爾奏到噶爾丹策零之書劄朕試籌思。

    賊仍望請和又礙難遣使。

    故将伊所擕去之二人。

    妥為遣回。

    而言詞中複略形誇大在伊之意。

    以為若準請和伊便稍得餘地若被伊言詞激發。

    如前此興兵。

    伊必得徼幸且糧饷立見消乏。

    斯二者。

    均不可行。

    現在我惟近疆固守伊即無計可展。

    然彼既投書前來我亦應回覆。

    朕已有旨。

    谕令王大臣等議奏矣。

    并着軍營王大臣等。

    會同将發給噶爾丹策零文書。

    編纂一道。

    迅速由驲發來。

    候朕閱看汝等意見。

    看來形勢。

    秋間防守。

    甚為緊要。

    惟王大臣等知之若洩漏于兵丁等。

    緻形畏懼。

    于事無益。

    其喀爾喀津巴之發回與否。

    事尚未定。

    須将此旨大意。

    谕兵丁等知之庶軍情可固矣。

     ○又奏準噶爾情形。

    得旨、朕仰遵皇考眷愛生靈之意。

    統計國家錢糧數目無論準噶爾之和與不和謹守我疆域。

    以養民力彼來時不過折挫銳氣自取敗虧是以深慮遠謀始建息兵之議但一切事務愈加詳細始能有益。

    多用思索。

    方緻妥善。

    今觀四部落喀爾喀所議。

    請我兵者有三議息兵者一處而已看來我兵似難遽議徹回昨沁拜亦以暫留現有綠營兵丁奏請。

    已交王大臣等核議矣朕思準噶爾賊心甚詭谲。

    若三二年間。

    尚不至起事。

    惟數年之後。

    我兵盡徹伊若潛過阿勒台山梁擾動喀爾喀等遊牧地方惟時歸化城兵不能速到。

    必至喀爾喀等寒心。

    此亦應籌畫之事。

    若一味坐守則數萬兵丁。

    遠戍鄂爾坤等處。

    何時休息汝曾任戶部尚書。

    此數年所費錢糧汝豈不知現在之糧。

    雖足充數年之用。

    若數年後。

    又作何計較。

    現在大軍情形如此。

    錢糧情形又如此總未得一久遠全善之策。

    朕反複思之若将東三省兵。

    亦如歸化城兵。

    令擕帶家口。

    在鄂爾坤駐劄數千在彼耕種而食仍由京城支運錢糧是否相宜之處朕将此旨大概。

    亦谕額驸策淩伊到彼時爾等相其地勢。

    悉心籌畫詳議具奏若稍有未當之處勿因朕旨。

    遽爾遵循。

    俟汝奏到時朕再思之 ○又奏防禦準噶爾事宜。

    得旨、此一事朕令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詳議亦與爾意見相同。

    但朕思準噶爾。

    請和與否在伊。

    而防守在我疆域既固彼若請和則允其請。

    倘不請和伊不得交易貨财。

    數年後、自緻匮乏倘此時深入内地不過自取虧敗耳。

    朕是以令王大臣等将現在守邊息兵機務詳議。

    并谕汝知之卷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