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關燈
從之。

     ○以鴻胪寺少卿李鳳翥、為浙江鄉試正考官。

    侍讀李清植、為副考官。

    兵部侍郎姚三辰、為江西鄉試正考官。

    司業開泰、為副考官。

    編修孫灏、為湖北鄉試正考官。

    吏部郎中陳其凝、為副考官。

     ○壬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恩賞丁憂翰林餘棟、内庫銀五百兩。

     ○禮部議、暹羅國使臣昭丕雅大庫、代伊國王呈請恩賞蟒緞大袍一二件。

    又該國造福送寺需用銅觔。

    欲赴粵采辦七八百斤。

    查舊例賞賜已有蟒緞蟒紗等物。

    銅鐵出洋。

    久經嚴禁。

    該國王所請。

    應毋庸議。

    得旨。

    暹羅國遠處海洋。

    抒誠納貢。

    除照定例給賞外。

    着特賞蟒緞四匹。

    至采買銅觔一項。

    該國王稱系造福送寺之用。

    部議照例禁止。

    不許令其采買。

    固是。

    今特加恩賞給八百斤。

    後不為例。

     ○癸未。

    給京員養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國家命官分職。

    亮采宣猷。

    固欲各矢公忠。

    共襄國事。

    然必俯仰無憂。

    而後可以專心效職。

    朕臨禦以來。

    洞知京員俸祿所入。

    未足供其日用。

    深為廑念。

    祇以量入為出。

    國有常經。

    必須籌畫周詳。

    始可施行久遠。

    今查得戶部有平餘銀兩。

    系各省與正供随解之項。

    每年約有十六七萬金不等。

    此項銀兩。

    在内在外。

    原存貯以備公事之用者。

    若即以分給部院辦事之人。

    作為養廉。

    于情理亦為允協。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查明部院各衙門事務之繁簡。

    官員之多寡。

    其原有飯銀。

    已足敷用者。

    無庸賞給。

    其不敷者。

    酌量加添。

    其向來并無飯銀者。

    酌量給與。

    至翰詹京堂等衙門。

    雖事務不繁。

    而淡薄較部院更甚。

    均當令其一體沾恩。

    可按數分派。

    詳悉妥議具奏。

    再外省武職俸祿之外。

    尚有心紅紙張。

    及親丁名糧之屬。

    而旗員别無養廉。

    此亦久廑朕懷者。

    前已加恩、将步軍營之章京等、量給空糧。

    資其用度。

    今參佐等員。

    其有空糧者。

    無庸賞給外。

    其未經賞給者。

    亦應照例分别賞給。

    以昭朕優恤文武臣工之至意。

    總理事務王大臣。

    其一并妥議具奏。

     ○禮部議、貴州學政鄒一桂奏、思南府屬蠻夷長官司正長官安守仁。

    安化縣土主簿楊世正。

    俱由廪生承襲。

    廣西學政潘允敏奏、土司徐國丞。

    由生員承襲。

    俱呈請一體鄉試。

    得旨。

    準其一體鄉試。

     ○江南河道總督高斌奏請、京口地方。

    專設千總一員。

    調撥河兵五十名。

    責令該千總督領修防。

    統歸揚河江防河營守備管轄。

    京口厓岸歲修工程。

    饬令鎮江府水利通判承管。

    以專責成。

    下部議行。

     ○賜恤巡哨落水身故廟灣守兵周大奇如陣亡例。

     ○甲申。

    禁泰山香稅。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自古山川有能出雲雨者。

    天子秩而祀之。

    而五嶽之禮尤重。

    非有朝命。

    不得緻祠。

    然王立大社。

    而州黨又各有社禜之祭。

    則春秋禱賽。

    庶民各就其所敬信、而竭誠焉。

    亦禮俗之可以情假者也。

    泰山舊有碧霞靈應宮。

    遠近瞻禮者、軌迹相望。

    必先輸香稅于泰安州。

    然後許其登山。

    稅約歲萬金。

    自前明以來。

    相沿未革。

    朕思東方物之所生。

    天地盛德之氣之所發也。

    故傳稱觸石而起。

    膚寸而合。

    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

    惟泰山。

    則春祈秋報。

    黎庶輻辏。

    在國家亦宜順達其情。

    若使力艱于輸稅。

    而不得登山。

    非所以從民之欲也。

    其富民樂施。

    多寡任意。

    準守祠人存貯。

    以修葺舍宇。

    平治道塗。

    有司不得幹預。

    谕到即镌石樹祠。

    用垂永久。

     ○命正經界。

    杜争訟。

    谕、朕聞濱海之鄉。

    土地坍漲不常。

    田無定址。

    于是豪強得恣侵占。

    而争端日興。

    其責在地方有司。

    熟悉土宜。

    按制定法。

    弭釁于未然。

    而平其争于初發。

    則可謂良吏矣。

    夫州縣有司。

    非盡不知愛民者。

    特以田土情形。

    未能稔悉。

    不得不寄耳目于吏胥。

    而滑吏奸胥。

    又往往與土豪交通。

    變亂成法。

    予奪任意。

    弱肉強食。

    為厲無窮。

    訟獄繁興。

    端由于此。

    至若沿海新漲之沙。

    鄰邑互争。

    有司又各袒護所屬。

    益滋紛擾。

    此皆徇私而未識大體者。

    朕以天下為一家。

    而州縣官、各膺子民之責。

    亦當體朕之心以為心。

    又焉忍伸此屈彼、長其奸而導之攘奪哉。

    前此海濱要地。

    增設大員彈壓。

    果其秉公查勘。

    經理得宜。

    應即令界址劃然。

    各歸其産。

    不當遷延歲月。

    仍假奸民之便。

    而使窮黎久緻失業也。

    夫奸豪不懲。

    則無以安良善。

    經界不正。

    則無以杜争端。

    該督撫應饬所屬親民之員。

    毋以姑息怠緩從事。

    庶令民業各正。

    而争訟亦自是少息矣。

     ○戶部議覆、河南巡撫富德疏稱、南陽縣地方複設南召縣治。

    南陽縣撥換撥歸南召縣地、一百九十四頃二十四畝五分零。

    南召縣撥換撥歸南陽縣地、三十三頃一畝三分零。

    其人民戶口。

    即照撥換撥歸地界、分隸稽查管轄。

    從之。

     ○乙酉。

    禁百工當官貼費。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聞江浙地方。

    一應百工技藝。

    奉官役使。

    名為當官。

    久經嚴禁。

    而地方官并不遵照功令。

    更兼吏胥從中舞弊。

    凡有工作。

    不論公私。

    總以當官為名。

    短發工食。

    并有竟不給發者。

    如匠役不能親身應差。

    則暗中歛錢相助。

    名為貼費。

    官則徇私。

    吏則中飽。

    種種弊規。

    累民實甚。

    夫百工勤手足之力。

    一日所得。

    仰事俯畜。

    僅足資給。

    何堪私役滋擾。

    該督撫應嚴行禁止。

    除公事照例給發工食。

    不得短扣外。

    總不許以當官名色。

    擾累斯民。

    倘不肖有司。

    陽奉陰違。

    或經訪聞。

    或經題參。

    朕必将大小官員。

    分别處分。

    爾等可寄信該督撫知之。

     ○鑲黃旗漢軍都統納穆圖奏、旗人已經賣出房地。

    令戶部贖還。

    給與本人。

    得旨。

    此項入官墳園地畝。

    賞還本人。

    乃朕格外之特恩。

    今将戶部存留地畝。

    與撥給莊頭之地畝。

    徹回給還本人。

    事屬可行。

    若将已經賣出之地畝。

    複行贖回給還。

    事覺紛擾。

    即以官地抵還。

    亦為不便。

    此一項着八旗照此遵行辦理。

     ○賞暹羅國王參立拍照廣拍馬呼六坤司尤提雅菩挨、錦緞。

    王妃、緞紗。

    及正使郎三立哇提、二貢使郎曝理哇振。

    三貢使坤史璘吥者哪、四貢使文備匹邁底等。

    緞疋有差。

     ○賜恤奉差漂溺身故之廣東黃岡協守備餘繼祖、如例。

     ○旌表守正捐軀之廣東徐聞縣民麥聖清妻陳氏。

     ○丙戌。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

    行月祭禮。

     ○詣皇太後宮問安。

     ○遣官祭火神廟。

     ○命纂修禮書。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三代聖王。

    緣人情而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