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禁止僧道。

    查園頭内有僧道。

    皆稱原有帶地投進者。

    竊惟僧道系出家之人。

    當差于理不合。

    祈交内務府、查現在園頭内。

    如有僧道、着革去園頭。

    令其仍歸本廟。

    辦給養生地畝。

    其餘帶來地畝。

    另派園頭耕種。

    從之。

     ○兵部侍郎署四川巡撫王士俊、奏請順天府大、宛、兩縣。

    舊設義學。

    擴充建新。

    凡願就學者。

    不論鄉城。

    不拘長幼。

    肄業其中。

    下部議行。

     ○丙寅。

    吏部議、左都禦史福敏、辦理廢員。

    推诿遲延。

    孫嘉淦、身為大臣。

    不能和衷共濟。

    妄行渎奏。

    且過甚其詞。

    均屬不合。

    福敏、應降三級調用。

    有加一級抵銷。

    仍降二級調用。

    孫嘉淦、應降一級調用。

    有加一級抵銷。

    免其降調。

    得旨。

    福敏、從寬免其調用。

    孫嘉淦、免其降調。

     ○丁卯。

    訓饬司衡諸臣。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國家制科取士。

    為主司者。

    務宜矢公矢慎。

    藻鑒不爽。

    以襄盛典。

    乃正副考官。

    容有各任己見。

    不能和衷。

    去取之間。

    互相争執。

    遂有庸格而濫充中額。

    佳文而反遭擯棄。

    夫衡文之道。

    公則生明。

    似此各懷成見。

    各挾私意。

    已失鑒空衡平之義。

    更何以表率房考。

    使之虛心甄别。

    铢兩悉稱乎。

    且分校者取舍未當。

    尚藉主考搜閱落卷。

    以補缺失。

    至于主考剛愎自用。

    緻使去取不得其平。

    咎将誰歸。

    茲當鄉試伊迩。

    凡有衡文之責者。

    各宜一洗積習。

    無負任使。

    至于三場取士。

    斟酌華實。

    定制已為盡善。

    士子若果知古知今。

    二三場盡足發抒才調。

    至頭場經義。

    本代聖賢以立言。

    自當循循矩矱。

    先民是程。

    非四子六經、濂洛關閩之粹言。

    不可闌入。

    前蒙皇考世宗憲皇帝特降谕旨。

    以清真雅正為主。

    誠以膚浮者、非有物之言。

    而詭異者、非立誠之旨。

    文品人品。

    恒相表裡。

    雅鄭之分。

    淄渑之别。

    辦之不可不精也。

    司衡者、尤宜留心區擇。

    以得真才實學之士。

    朕實有厚望焉。

     ○又谕、朕禦極以來。

    日理萬幾。

    早夜孜孜。

    惟恐政事稍有曠廢。

    屢頒谕旨。

    訓誡臣工。

    務期百度具舉。

    無稽留淹滞之弊。

    以副朕勵精求治之心。

    近因天氣炎暑。

    聞八旗六部大臣。

    惟恐朕躬煩勞。

    欲将當奏之事。

    擇其緊要者奏聞。

    引見之人。

    擇其緊要者引見。

    其餘則俟之秋涼之後。

    此則不知朕心者。

    朕辦理天下事務。

    寒暑有所不避。

    豈肯自圖晏安。

    況批閱奏牍。

    引見官僚。

    亦不至過于勞瘁。

    即彼引見之人。

    雖受暫時之熱。

    而得早被錄用。

    諒亦不以為苦。

    嗣後可照常奏事、引見。

    不必有意減少。

    即通行傳谕知之。

     ○命署大同鎮總兵官南天祥、原任總兵官冶大雄、來京陛見。

     ○吏部議、禮部侍郎兼知貢舉勵宗萬、于夫役越牆。

    不行查參。

    及禦史參奏。

    系吏部查取職名。

    複将伊失察之處。

    推诿外場。

    咨部查議。

    尤屬不合。

    應降二級留任。

    其禦史都隆額等、參奏禮部摺内。

    不加詳察。

    以過甚之詞。

    形之章奏。

    亦屬不合。

    應罰俸六個月。

    從之。

     ○山東巡撫嶽浚奏、奉旨修葺堯陵廟宇。

    因備稽史傳。

    俱稱堯陵在濮州境内。

    東平一陵。

    實屬沿誤。

    應移東平堯陵估計重建工料。

    改建濮州堯陵。

    禮部尋議、按呂氏春秋、兩漢志、水經注、文獻通考、堯陵在曹濮之間無疑。

    考之一統志所載。

    亦俱相符。

    其所以祀堯于東平州者。

    緣自金末河決。

    舊迹無存。

    至明洪武間。

    始于東平葺陵建廟。

    應令該地方官确勘濮州城東南六十裡谷林舊址。

    詳加料估。

    動項興修。

    仍于陵前設堯母靈台詞。

    配以中山夫人。

    悉如舊制。

    逢祭告大典。

    遣官行禮。

    其東平一陵。

    令有司以時展祀。

    下部議行。

     ○戊辰。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本年四月間。

    江南徐州府蕭縣地方。

    因上遊祝家水口潰決。

    黃水漫溢。

    以緻蕭邑民田被淹。

    南北約長四十餘裡。

    東西二十餘裡。

    二麥未收。

    秋禾亦被淹浸。

    窮民失業。

    朕心深為轸念。

    着該督撫委員确查。

    速行赈濟。

    毋令災民失所。

    其積水作何宣洩之處。

    會同河道總督、速議辦理。

    毋得稽遲。

     ○又谕、各省學政。

    俱已賞給養廉。

    資其用度。

    惟雲南舊有文武新生、饋送贽儀數金之例。

    足敷公署之用。

    相沿已久。

    是以未曾議及養廉。

    朕思新進寒士。

    即措辦數金。

    仍屬拮據。

    此項應行禁止。

    其學政養廉。

    着每年另賞銀四千兩。

    于司庫銅息内照數支給。

    永着為例。

     ○先是、正黃旗漢軍都統多羅貝勒允禧奏、從前八旗人心淳厚。

    風俗誠實。

    治理甚易。

    今因條奏漸多。

    更正漸繁。

    于從前所議事件。

    有獨出已見者。

    有将繁冗事件、作為綱領者。

    有應行事件、故意從中阻隔者。

    又有于事不實、而濫行指陳者。

    彼時條陳具奏。

    議者但視目前可行。

    即議覆奉行。

    既行之後。

    違礙之處甚多。

    不能行之經久。

    懷私之徒。

    藉端滋事。

    後人将前人過失查考。

    自以為能。

    副印官員将正印官員瑕疵檢出。

    所有應辦事務。

    反至耽擱。

    事涉多旗。

    此處行文于彼。

    彼處行文于此。

    互相推诿。

    又有部院兼管事務。

    本旗推诿部院。

    部院推诿本旗。

    行之既久。

    弊端叢生。

    似此等者。

    八旗甚多。

    漢軍尤甚。

    請将從前條奏一切事件。

    業經降旨交大臣等詳核具奏。

    或出派官員。

    令其查明。

    或令臣漸次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