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頒谕旨。

    儆戒提撕。

    凡為封疆大臣者。

    果能各矢公心。

    屏除私意。

    同舟共濟。

    休戚相關。

    則誠意交孚。

    上行下效。

    官弁皆敦協恭之誼。

    兵民胥成豫順之風。

    和氣緻祥。

    受天之祜。

    豈非朕心所厚望欤。

     ○谕内大臣海望、廣儲司每年所收八旗滋生利息銀兩。

    往往不能盡用。

    徒存于庫。

    此項銀兩。

    原為滋生、以助貧窮兵丁緩急之用。

    今爾等一年之内、所收利息若幹。

    兵丁一年之内、紅白事件、需用若幹。

    羨餘若幹。

    按此項羨餘銀兩數目核計。

    或現在加恩賞給應領恩賞人等。

    或遇未得錢糧、不應支領恩賞之鳏夫、及無子嗣之孀婦。

    紅白事件、賞賜之處。

    着内務府總管會同八旗大臣、查明詳議具奏。

    尋議、内務府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兵丁先後共支領過滋生銀一百十萬兩。

    每月應交利息銀一萬一千兩。

    每年共得利息銀十三萬二千兩。

    内除漢軍于明年正月起、賞給恩賞銀外、八旗滿洲蒙古包衣三旗。

    約計應需銀七八萬兩。

    羨餘之銀。

    仍尚有二萬餘兩。

    照此數核計。

    應賞事件十八款。

    俱予加增定議。

    俟命下之日。

    請即由本年交納利息銀兩内動用。

    年終彙題。

    八旗照原議支賞銀兩數目奏聞彙題。

    羨餘銀兩存庫。

    從之。

     ○授一甲一名進士金德瑛、為翰林院修撰。

    一甲二名進士黃孫懋、一甲三名進士秦蕙田、為翰林院編修。

     ○兵部議準、貴州按察使方顯疏請、武闱鄉試、于本省州縣調取科甲出身之員。

    不必于别省調取。

    各直省一體遵行。

    從之。

     ○辛卯。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命廣布禦纂經書。

    定生員試經解。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從來經學盛。

    則人才多。

    人才多。

    則俗化茂。

    稽諸史冊。

    成效昭然。

    我皇祖聖祖仁皇帝。

    道隆羲顼。

    學貫天人。

    凡藝圃書倉。

    靡不博覽。

    而尤以經學為首重。

    禦纂周易折中。

    尚書彙纂。

    詩經彙纂。

    春秋彙纂等編。

    又有朱子全書。

    性理精義。

    正學昌明。

    着作大備。

    我皇考世宗憲皇帝。

    至德同符。

    孝思不匮。

    特敕直省布政司。

    将諸書敬謹刊刻。

    準士子赴司呈請刷印。

    蓋欲以廣聖教。

    振儒風。

    甚盛典也。

    乃聞各省雖有刊闆。

    而士子刷印寥寥。

    蓋由赴司遞呈。

    以俟批發。

    既多守候之勞。

    且一生所請。

    不過一部。

    斷不能因一部書、而特為發闆開刷。

    士子所以欲多得書而其勢不能也。

    朕思諸書、實皇祖惠教萬世。

    皇考頒行天下之典籍。

    安可不廣為敷布。

    着直省撫藩諸臣。

    加意招募坊賈人等。

    聽其刷印。

    通行鬻賣。

    嚴禁胥吏阻撓需索之弊。

    但使坊賈皆樂于刷印。

    斯士子皆易于購買。

    庶幾家傳戶誦。

    足以大廣厥傳。

    朕又思聖祖仁皇帝四經之纂。

    實綜自漢迄明、二千餘年群儒之說而折其中。

    視前明大全之編。

    僅輯宋元講解。

    未免膚雜者。

    相去懸殊。

    各省學臣。

    職在勸課實學。

    則莫要于宣揚聖教。

    以立士子之根柢。

    每科歲案臨時。

    豫饬各該學、确訪生童中、有誦讀禦纂諸經者。

    或專一經。

    或兼他經。

    着開名冊報。

    俟考試文藝之後。

    該學政就四經中、斟酌舊說有所别異處。

    摘取數條。

    另期發問。

    隻令依義條答。

    不必責以文采。

    有能答不失指者。

    所試文稍平順。

    童生即予入泮。

    生員即予補廪。

    以示鼓勵。

    務宜實力奉行。

    以副朕尊經育才之意。

     ○吏部議覆、福建總督郝玉麟奏請、漢人州縣收用長随。

    比照旗員家人之例。

    于到任後、限三日内。

    将長随姓名籍貫來曆。

    并派管何項執事。

    造具印冊。

    分報該管上司存案。

    或有辭退、及驅逐者。

    亦開具事由。

    申報上司。

    查核。

    倘本官以劣迹贓款被參。

    即将長随一并看守。

    審明完結。

    載入例冊。

    通行各直省督撫。

    一體遵行。

    從之。

     ○又議覆、福建按察使覺羅倫達禮疏言、知府以下。

    實系老病告休官員。

    該督撫委員驗實、出結之後。

    準照丁憂官員之例。

    一面題咨。

    一面催令交代清楚。

    即給咨回籍。

    免令守候。

    應如所請。

    從之。

     ○以山東臨清營副将張存孝、為陝西河州鎮總兵官。

    調河州鎮總兵王邦甯、為陝西興漢鎮總兵官。

     ○壬辰。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言、布魯克巴部諾、顔林沁齊壘喇蔔濟、鹹戴皇恩。

    親至西藏。

    恭請聖安。

    獻珊瑚數珠一串。

    所部織緞五疋。

    伏思布魯克巴。

    乃藏外極遠部落。

    林沁齊壘喇蔔濟、為其酋長。

    恭請聖安。

    奉獻表文。

    請以所進物、付部賞給如例外。

    加恩賜妝蟒各一匹。

    大緞三匹。

    得旨、依議。

    再酌賞玻璃器數事。

     ○鑲紅旗漢軍都統石禮哈、将本旗原署都統印務世子、今襲封順承郡王熙良等名下。

    分賠軍需銀兩一案。

    應追應免。

    具奏請旨。

    谕曰。

    此項銀兩。

    乃應免之項。

    但熙良身系郡王。

    于限内并不完納分文。

    耽延時日。

    甚屬卑鄙無恥。

    熙良名下應賠銀兩。

    仍着該旗速行追繳。

    以為王公倚勢玩公之戒。

    其馬世佐應賠銀兩。

    着寬免。

     ○癸巳。

    谕曰。

    副都統于永世、前派出守護泰陵。

    今伊緣事革職。

    仍賞副都統銜、照原派行走。

     ○召丁憂翰林梁詩正來京。

    在南書房行走。

     ○吏部議覆、湖廣總督邁柱疏言、湖南上峝、下峝、茅岡、大剌等處。

    已經改土歸流。

    上下二峝。

    歸桑植縣管轄。

    添設巡檢一員。

    大剌一司。

    歸龍山縣管轄。

    茅岡地方。

    歸永定衛改設新縣管轄。

    并上下二峝。

    添設新村、利泌溪、崇嶺、崗潭、四塘。

    歸桑植西南路把總專管。

    茅岡司、添撥千總一員。

    以永定營複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