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送部引見。

    其有情願赴部者。

    仍令該督撫給咨送部引見。

    着通行各督撫提鎮知之。

     ○又谕、喀爾喀副将軍郡王丹津多爾濟。

    自出兵以來。

    辦理馬匹等項。

    甚屬出力。

    屢經皇考施恩。

    多方眷注。

    後因軍營獲罪。

    革去親王。

    降為郡王。

    現在丹津多爾濟。

    又在軍營效力贖罪。

    甚屬奮勉。

    朕仰體皇考慈懷。

    着将丹津多爾濟。

    仍封為親王。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西北兩路大兵徹後。

    請于軍營東三省兵中。

    留奉天兵二千。

    吉林兵一千。

    呼倫貝爾、索倫、巴爾虎、兵二千。

    暫駐鄂爾昆。

    于總兵銜李如柏帶往更代綠旗兵四千中。

    留直隸山西省兵一千。

    防守鄂爾昆城郭倉庫。

    以李如柏領之。

    餘兵聽大将軍調遣。

    年滿更代。

    綠旗種地兵及罪人。

    仍暫留種地。

    其紮克拜達裡克兵。

    及種地民兵。

    應令大将軍發回原籍。

    不願回籍者聽。

    其備用喀爾喀兵一千五百名。

    請留一千于烏裡雅蘇台。

    以喀爾喀副将軍以下大臣一人領之。

    餘兵五百。

    仍駐鄂爾昆。

    以喀爾喀副将軍一人更番領之。

    并留駐章京一人。

    于烏裡雅蘇台。

    辦理信報糧饷等事。

    此外兵丁。

    俱令大将軍陸續遣回。

    所有烏裡雅蘇台積米。

    令大将軍等合計駐防。

    及台站卡倫各項兵。

    應給米石。

    斟酌留貯。

    其餘糧饷并軍器等物。

    即以烏裡雅蘇台所徹兵五千護送鄂爾昆收貯。

    其推河、紮克拜達裡克二處所貯各項。

    亦應一并運赴鄂爾昆。

    現貯軍營器械。

    令大将軍酌量應收貯者收貯。

    應賞給兵丁者賞給。

    在事官員。

    量留備用。

    餘并遣還。

    内閣學士雙喜。

    戶部員外郎富明安。

    暫留辦理糧饷。

    再令将軍一員總統。

    參贊二員協辦。

    大臣五員分隊掌管。

    至命遣大臣。

    頒給将軍印敕。

    再行請旨。

    得旨、今大兵徹回。

    大将軍公慶複。

    辦理徹兵起程諸事畢。

    着即回京。

    現在駐防之兵。

    并非久駐者。

    不數年即行徹回。

    無庸另派将軍。

    其額驸策淩之副将軍印信。

    留在彼處。

    暫且公同管轄。

    再派參贊大臣二員。

    協同額驸策淩辦理事務。

    餘依議。

     ○調河南布政使劉章、補用京員。

    以福建汀漳道徐士林、為河南布政使。

     ○甲寅。

    命新赴軍營之署領侍衛内大臣伯伊勒慎、護軍統領阿成阿、哈岱、為參贊大臣。

    協同額驸策淩辦事。

    駐劄鄂爾昆之奉天兵。

    派副都統綽爾多蘇爾泰轄。

    吉林兵、派副都統富達裡轄。

    呼倫貝爾、索倫、巴爾虎兵。

    派副都統銜翟三轄。

    并賞原管之總管托爾德爾以副都統銜同轄。

     ○命都統王常、侍郎柏修、往鄂爾昆履勘屯田。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烏裡雅蘇台、紮克拜達裡克、推河等處滿洲綠旗兵徹還。

    止留喀爾喀兵一千于烏裡雅蘇台。

    連接蔔倫。

    巡查了望。

    所有鄂爾昆以外十八站蒙古兵。

    應悉徹。

    其由鄂爾昆至烏裡雅蘇台台站。

    相接如故。

    自鄂爾昆抵張家口台站二十九。

    俟歸化城駐滿兵時。

    令自歸化城置台。

    接至鄂爾昆。

    俾兩處軍營信息可通。

    大兵既徹。

    每台置兵六十名過多。

    應行議汰。

    并應減馬駝乾糧羊隻若幹。

    現在罪人停發。

    其載送車輛。

    應歸何處。

    坐台官一人。

    應管幾台。

    請令總管五十四等詳議具奏。

    奏入、報聞。

    尋五十四等奏。

    自張家口至鄂爾昆大站二十九。

    腰站十六。

    每大站留四十戶。

    披甲者二十名。

    設章京、骁騎校、領催、各一員。

    每腰站留二十戶。

    披甲者十名。

    設骁騎校、領催、各一員。

    以參領四員分管。

    其裁兵器械。

    查貯備用。

    每大站馬八十匹。

    請留五十。

    駝五十隻。

    請留四十。

    每腰站馬四十匹。

    請留三十。

    駝三十隻。

    請留二十。

    第二十九台。

    當遞送交會之所。

    第十五十六台。

    與張家口、賽爾烏蘇兩處台站接壤。

    請于此三台。

    各駐官一員。

    餘四十二處。

    每二站駐官一員。

    自回龍觀至邊上。

    從前增設腰站十四。

    今大兵既徹。

    并應裁汰。

    下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

    現在台站減徹。

    所有往來喀喇沁土默特人等、需用車輛。

    應令五十四于台站所有車牛選用。

    餘分賞留台蒙古等。

    坐台官二十四員。

    現缺員額。

    請于在京筆帖式内撥往。

    應回旗者遣歸。

    其回龍觀至宣化台站。

    本以給西北兩路之用。

    西路既徹。

    北路亦宜議減。

    請交兵部定議。

    餘悉應如所奏。

    從之。

     ○以革職原任倉場侍郎陳守創、為順天府府尹。

     ○乙卯。

    禁鹽捕私擾。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曰。

    私鹽之禁。

    所以除蠹課害民之弊。

    大夥私枭。

    每為盜賊逋薮務宜嚴加緝究。

    然恐其展轉株連。

    故律載私鹽事發。

    止理人鹽并獲。

    其餘獲人不獲鹽。

    獲鹽不獲人者。

    概勿追坐。

    至于失業窮黎。

    肩挑背負者。

    易米度日。

    不上四十斤者。

    本不在查禁之内。

    蓋國家于裕商足課之中。

    而即以寓除奸愛民之道。

    德意如是其周也。

    乃近見地方官、辦理私鹽案件。

    每不問人鹽曾否并獲。

    亦不問販鹽人數多寡。

    一經捕役汛兵指拏。

    辄根追嚴究。

    以緻挾怨誣扳。

    畏刑逼認。

    幹累多人。

    至于官捕業已繁多。

    而商人又添私雇之鹽捕。

    水路又添巡鹽之船隻。

    州縣毗連之界。

    四路密布。

    此種無賴之徒。

    藐法生事。

    何所不為。

    凡遇奸商夾帶。

    大枭私販。

    公然受賄縱放。

    而窮民擔負無幾。

    辄行拘執。

    或鄉民市買食鹽一二十斤者。

    并以售私拏獲。

    有司即具文通詳。

    照拟杖徒。

    又因此互相扳染。

    牽連贻害。

    此弊直省皆然。

    而江浙尤甚。

    朕深為憫恻。

    着直省督撫、嚴饬各府州縣文武官弁。

    督率差捕。

    實拏奸商大枭。

    勿令疎縱。

    其有愚民販私四十斤以上被獲者。

    照例速結。

    不得拖累平人。

    至貧窮老少男婦。

    挑負四十斤以下者。

    概不許禁捕。

    所有商人私雇鹽捕。

    及巡鹽船隻。

    幫捕汛兵。

    俱嚴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