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監行之。

    又奏、請開鑄錢文、曰乾隆通寶。

    下戶部、工部、行之。

     ○以頭等侍衛策楞、署銮儀使。

     ○遣官頒诏朝鮮國。

     ○癸卯。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喪儀王大臣。

    今日禮部奏稱、奉移梓宮。

    擇于本月十一日。

    伏念奉移之期太近。

    朕覽奏、痛入五中。

    谕令展期。

    而諸王大臣奏稱、奉移之後。

    尚有大祭典禮。

    限于時日。

    不便改易。

    朕勉從十一日之請。

    禮部又奏、梓宮出東華門時。

    朕乘輿、由别路、先至雍和宮迎迓等語。

    朕在哀痛迫切之際。

    豈可乘輿由别路先行。

    當步行、随梓宮後。

    送至雍和宮。

    禮部又奏稱、奉安梓宮之後、是日朕即回宮等語。

    敬思梓宮安奉之後。

    哀慕正切。

    何忍遽離。

    朕意欲于雍和宮苫次、居住百日。

    稍展思戀之忱于萬一。

    王大臣等尋議奏、請于二十七日之内。

    上在雍和宮苫次居住。

    至奉移梓宮之日、及大祭次日繹祭之期。

    上應回宮中。

    仍請循國朝定例。

    得旨、覽奏、諸王大臣既援引國朝定制具奏。

    勉從所請。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欽奉皇太後懿旨。

    裕妃侍大行皇帝多年。

    誕生皇五子。

    已蒙聖恩封為親王。

    今裕妃、應封貴妃。

    謙嫔誕生圓明園阿哥。

    今應封妃。

    欽此。

    着交該部、将應行典禮、查議具奏。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苗疆軍務王大臣。

    前蒙皇考聖谕。

    命張照、前往黔省。

    計議苗疆用兵事宜。

    并撫定黔民之被難者。

    聖意甚為切至。

    實冀其殚心竭力、以副委任。

    今覽張照奏摺、将目前用兵情形。

    及何處已經清理。

    何處尚未清理。

    将來如何剿撫之處。

    并未一一分晰、明白陳奏。

    至于被難之民。

    深可憫恻。

    張照摺内、隻言鎮遠、清溪、難民光景。

    亦未言及如何撫恤安插之法。

    其他被苖擾害之處尚多。

    張照總未議及。

    看其連篇累牍之奏。

    竟以巧詞揣度。

    有意迎合。

    我皇考至聖至明。

    因物付物。

    并無成見。

    亦無成心。

    張照何得以私心鄙識。

    妄為得計。

    甚負皇考之恩。

    有虧大臣之義。

    又伊奏稱、新辟苗疆。

    當因其悖亂、而降旨棄絕。

    此語尤為乖謬。

    前朕奉旨、與王大臣等會議時。

    佥雲苗人現在跳梁。

    此時斷無棄置之理。

    惟有俟事平之後。

    再行計議。

    彼時張照亦力主此說。

    今何以自相矛盾如此。

    且摺内忽雲棄置。

    忽雲痛剿。

    仍是兩歧之見。

    究不知其意之所在。

    甚屬糊塗。

    爾等可傳旨、嚴行申饬。

    看伊如此另具肺腸。

    是苗疆事宜。

    伊必不能辦理妥協。

    幸早有谕旨、令其回京也。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額驸策淩、系國家效力出衆之人。

    亦曾蒙皇考格外恩寵。

    今加增恩賞之處。

    着議奏。

    尋議、照内地親王之例、賞緞四十二匹。

    從之。

     ○又谕、喀爾喀副将軍郡王丹津多爾濟、從前采買軍需馬匹。

    實心效力。

    曾經皇考格外嘉獎。

    恩寵倍于尋常。

    今亦加特恩。

    着照内地郡王之例賞給。

     ○甲辰。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爾等援引典禮議稱、朕于二十七日之後。

    應在宮殿之中。

    乃一定體制等語。

    朕思二十七日之後。

    既不于雍和宮苫次居住。

    則朕哀慕之思。

    何能自釋。

    應于百日之内。

    每日親詣雍和宮一次奠獻。

    其将親詣時刻、酌定具奏。

    尋議、百日内、請上于數日親詣一次。

    得旨、一月之内。

    每日親詣一次。

    一月以外。

    間日親詣一次。

    兩月以外。

    間二日親詣一次。

     ○又谕、嗣後祭文繙譯清文、着徐元夢商看。

     ○又谕、甘省百姓。

    連年挽運軍需。

    荷蒙皇考聖恩。

    将該省應徵錢糧。

    連年蠲免。

    其本年錢糧。

    亦欽奉皇考谕旨、全行蠲免。

    今朕聞該省之蘭州、西固廳、及平涼府、固原州、環縣、諸處收成歉薄。

    百姓艱苦。

    朕心深為轸念。

    着傳谕該督撫等、于蠲免額糧之外。

    加意撫綏。

    作何赈恤之法。

    務使乏食窮民。

    均沾實惠。

     ○又谕、公納穆圖、因奉差遣。

    将伊所管鑲黃旗漢軍都統員缺、令查爾泰署理。

    今納穆圖回京。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查現在都統、何旗有缺、即将查爾泰補授。

    如無缺、即将署都統之副都統内、徹出一員、令查爾泰署理。

    尋請以查爾泰、補授鑲黃旗滿洲都統。

    從之。

     ○乙已。

    以奉移梓宮日期。

    祇告大行皇帝前。

    行啟奠禮。

     ○總理事務王大臣、率廷臣等、恭拟上大行皇帝尊谥。

    曰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号世宗。

    奏入。

    上宣谕曰、諸王大臣公同議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憲皇帝。

    廟号世宗。

    于我皇考至德鴻猷。

    實相符合。

    禮稱祖有功。

    宗有德。

    廟号之稱祖稱宗。

    均屬尊崇之極。

    而象功昭德。

    惟期允當。

    方協至公。

    昔我皇祖聖祖仁皇帝久道化成。

    身兼創守。

    平定逆藩。

    掃清朔漠。

    神功駿烈。

    自古莫與比隆。

    廟号定應稱祖。

    皇考大行皇帝善繼善述。

    敬天勤民。

    十三年來。

    宵旰憂勞。

    鹹熙庶績。

    贻萬年之景福。

    固百代之丕基。

    廟号世宗。

    正合古宗有德之義。

    上配列祖。

    百世不祧。

    此乃天下萬世之定論。

    非在廷諸臣尊崇君父、敷揚稱頌之私情。

    尤非朕一人哀感隆恩、表彰盛德之私願、所能強置一辭也。

    在我皇考神谟垂于宇宙。

    厚澤洽于臣民。

    即罄竭揄揚。

    難盡萬一。

    今據所奏。

    敬拟上尊谥廟号。

    詳慎公當足以昭示萬年。

    朕心深為慰惬。

    所有應行典禮。

    爾部敬謹察議具奏。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之兄弟等。

    以名字上一字。

    與朕名相同。

    奏請更改。

    朕思朕與諸兄弟之名。

    皆皇祖聖祖仁皇帝所賜。

    載在玉牒。

    若因朕一人、而令衆人改易。

    于心實有未安。

    昔年諸叔懇請改名、以避皇考禦諱。

    皇考不許。

    繼因懇請再四。

    且有皇太後祖母之旨。

    是以不得已而允從。

    厥後常以為悔。

    屢向朕等言之。

    即左右大臣、亦無不共知之也。

    古人之禮。

    二名不偏諱。

    若過于拘泥。

    則帝王之家、祖父命名之典、皆不足憑矣。

    朕所願者。

    諸兄弟等、修德制行。

    為國家宣猷效力、以佐朕之不逮。

    斯則尊君親上之大義。

    正不在此儀文末節間也。

    所奏更名之處、不必行。

     ○谕辦理苗疆軍務王大臣。

    前次見張照奉事光景。

    料其不能辦理苖疆事務。

    是以将伊調回。

    命張廣泗、前往更換。

    今又見張照陳奏各件。

    看其語氣。

    全是懷挾私心。

    妄為揣度。

    特降谕旨、嚴行訓饬。

    爾等可将此旨、抄錄寄與張廣泗閱看。

    其張照所奏各款内、有應交與張廣泗查辦者。

    又不可以人廢言。

    着照爾等所議寄去。

    苗疆事務緊要。

    惟有持平辦理。

    不可豫存意見于胸中。

    從前原系鄂爾泰獨任其事。

    後來逆苖煽動。

    張照在京時。

    見皇考申饬大學士鄂爾泰。

    因其向來料理原未盡善也。

    繼有解任之旨。

    而張照遂以私意揣度。

    每次陳奏。

    過甚其詞。

    不知鄂爾泰之解任。

    原因其以病陳請。

    即削去伯爵。

    亦伊自行懇辭者。

    及解任之後。

    仍荷天恩眷注。

    賜俸、賜參、倍極優渥。

    使張照聞知。

    未必有今日之奏也。

    今朕用鄂爾泰為大學士、又總理事務。

    張廣泗又不可以為新主之所重待。

    而有迎合之心。

    總之人臣事君之道。

    惟有據實秉公。

    無偏無黨。

    此事之始末。

    鄂爾泰之功過。

    将來事竣之後。

    自有定論。

    不在此時之但言其過。

    遂可謂經理苖疆之嘉猷也。

    至于棄置新疆之說。

    皇考偶向朕與王大臣等商及。

    以為從前原不應料理。

    非謂目下也。

    比時詢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