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三

關燈
策淩辦理。

    又平郡王、慶複、并稱内地紮薩克。

    沿碛南而居。

    與喀爾喀接壤。

    亦當令發兵防秋。

    與喀爾喀互相應接。

    應如所請。

    令内紮薩克等、每歲量撥兵二三千人防秋。

    又果親王、請豫令内紮薩克等、各以撥兵豫備之數。

    及率兵之王台吉等名次。

    某處兵由某路進。

    悉行定議。

    造冊報部。

    亦應如所請辦理。

    又平郡王、請東三省及喀爾喀兵。

    每年于青草發生時。

    令向西北數百裡外。

    伊克達巴罕、烏蘭達巴罕、齊老圖、等處牧放。

    至秋還營。

    此議自屬可行。

    又歸化城防兵。

    所需馬匹。

    前以平郡王奏請、蒙古兵現存馬匹。

    令于中途牧放備用。

    臣等議如所請。

    歸化城倘或需馬。

    可即以此刻期取用。

    又戍兵口糧。

    必當充裕。

    屯田最要。

    鄂爾昆地界寬廣。

    大可耕種。

    若撥兵三千人。

    人各種二十五畝。

    計可墾田七百五十頃。

    以畝收五六鬥計算。

    可得數萬餘石。

    少亦二三萬石。

    現在軍營所貯。

    尚支數年之用。

    至數年後所需。

    自當豫計。

    平郡王、慶複、所奏相同。

    請交軍營将軍、參贊大臣等、詳悉辦理。

    從之。

     ○吏部議覆、禦史觀音保疏陳、科道等官。

    應遵副都禦史索柱奏定之例。

    不兼部務。

    又各館繙譯謄錄人員。

    并奏請欽派大臣。

    在内廷考試。

    應如所請。

    從之。

     ○戶部議覆、直隸總督李衛疏言、懷來縣呂家灣等處、墾荒軍地。

    遵旨委員查勘。

    或有糧無地。

    或糧存人亡。

    以及水沖沙壓。

    并沙石不堪耕種者。

    共地九頃六畝有奇。

    請豁除額賦。

    又水泉莊等處、地六十二頃七十一畝有奇。

    地皆沙瘠。

    止供樵采。

    舊額每畝徵糧一鬥二升。

    實為過重。

    請減照懷來縣下地銀糧科則徵收。

    應如所請。

    從之。

     ○以翰林院編修佟保、詹事府詹事覺羅吳拜、充日講起居注官。

     ○以佟善、實授甯夏右翼副都統。

     ○以故騎都尉夏坤之弟原襲三等子夏冕、歸并授為一等子。

     ○賞給和通呼爾哈陣亡之二等侍衛原襲雲騎尉杜斯噶爾、世襲騎都尉。

    護軍校署參領色楞、骁騎校八十一、護軍校署閑散章京胡拉、世襲雲騎尉。

    并祭葬如例。

     ○叙西北兩路軍功。

    予效力超越、列為一等之病故把總李大用、平常效力、列為二等之病故參将于得祿、遊擊柳汁甲、都司李增毓、千總馬顯、把總曹國鼎、聶寬、王林、各蔭一子監生、其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等省。

    列為一等之效力官韓良卿等、一百一十一員。

    兵六百五十六名。

    并以應升之缺。

    升用。

    兵丁每名、賞銀五兩。

    二等官李質粹等、四百六十四員。

    各紀錄二次。

    兵一萬八千九百十一名。

    每名賞銀一兩。

    未曾效力三等官張玉文等、九十員。

    兵一萬一千三十名。

    将行走之處注冊。

     ○又叙平台灣南路奸匪功。

    予立功身故之遊擊黃曉、千總熊铨、把總陳天用、外委把總楊茂功、均蔭一子監生。

    其一等軍功之現任副将侯元勳等七員。

    部冊有名外委随征官鐘永量等二員。

    二等軍功之遊擊王臣等四員。

    部冊有名外委随征官林高等六員。

    三等軍功之都司林君卿等七員。

    部冊有名外委随征官歐忿等七員。

    各以軍功分别加等紀錄。

    部冊無名外委王守乾等十員。

    照初次立功例注冊。

    其有功兵丁四百名。

    義民人等一千二百七十五名。

    各賞赉有差。

     ○奉天府尹宋筠疏報、承德等十一州縣。

    雍正十三年分開墾地畝。

    并莊頭退出圈地。

    共二萬八千四百一十畝有奇。

     ○湖南巡撫高其倬疏報、祁陽等三州縣。

    雍正十一年分、開墾田地五頃四十七畝有奇。

    于六年後升科。

     ○己卯。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壬午。

    上詣壽皇殿行禮。

     ○詣皇太後宮問安。

     ○癸未。

    兩廣總督鄂彌達、參奏廣東右翼鎮總兵官李維揚。

    不勝封疆重任。

    得旨、着解任送部引見。

     ○以兩廣督标中軍副将王濤、為廣東右翼鎮總兵官。

     ○以故一等子常在之子拜淩阿。

    二等子巴雅思呼朗之侄白玉、襲爵。

     ○甲申。

    孝莊文皇後忌辰。

    遣官祭昭西陵。

     ○以歲暮遣官祭世宗憲皇帝。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開浚毛、城鋪引河情形。

    據淮揚本籍京員公奏一摺。

    又廣東學政王安國條奏一摺。

    俱着發與河道總督高斌、會同總督趙宏恩、巡撫邵基、悉心籌畫。

    此事關系重大。

    伊等不可固執已見。

    亦不可曲徇人言。

    務期于運道民生。

    萬全無弊。

    可垂久遠。

     ○總理事務王大臣奏、遵旨議以八旗入官地畝九千五十餘頃。

    立為公産。

    令八旗都統、于參佐領内揀員經管。

    召種取租。

    每年将所取租息報明戶部。

    又入官房屋八千三百餘間。

    準人認買。

    其未認買之前。

    亦由各該處取租。

    以此分給旗人之貧乏者。

    使得各立産業。

    以資養贍。

    從之。

     ○命大學士徐本、充實錄館總裁。

    詹事李绂、充三禮館副總裁。

     ○乙酉。

    以緣事削黜三等伯圖祿之子恒義、故二等男德克精格之弟明亮、襲爵。

     ○是日起。

    上以歲暮祫祭太廟。

    齋戒三日。

     ○丁亥。

    以歲暮祫祭。

    遣官祭太廟中殿、後殿。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據貴州總督張廣泗奏稱、貴州台拱鎮。

    改移鎮遠府沖要之地。

    以資彈壓。

    事經改創。

    必需才猷敏練之員。

    方能勝任。

    查有銅仁協副将已升雲南永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