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六

關燈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六十年。

    乙卯。

    九月。

    己酉朔。

    谕軍機大臣曰、長麟等參奏故縱私帶炮械出洋之同知黃奠邦一摺。

    閩省正當洋盜充斥之際。

    既經海關差弁、拏獲私帶刀炮人犯。

    移廳審訊。

    自應嚴究有無奸民通盜情事。

    乃黃奠邦并不詳禀。

    擅行釋放。

    複捏造卷宗。

    任意支飾。

    實出情理之外。

    長麟等于此等關涉海洋之案。

    自當由驿陳奏。

    乃僅差人赍遞。

    幸赍摺差弁。

    行走尚為迅速。

    否則豈不遲延贻誤。

    前此伊等具奏審辦洋盜之案。

    并不由驿馳遞。

    而于所審要案。

    又未奏及。

    業經降旨嚴饬。

    今據魁倫奏到各摺。

    逐加披閱。

    又俱系尋常照例事件。

    并非現今要務。

    閩省倉庫虧缺。

    伍拉納、浦霖、伊轍布、及庫吏周經、如何通同舞弊。

    屢經降旨饬詢。

    谕令長麟等速行嚴究具奏。

    而該署督等迄今尚未奏到。

    所辦何事。

    現在閩省諸務廢弛已極。

    是以特令長麟等署理督撫印篆。

    俾資整饬。

    乃伊等似此懈弛。

    全不以事為事。

    竟屬深負委任。

    長麟、魁倫、着再傳旨嚴行申饬。

    至黃奠邦于此案種種捏飾錯謬。

    自不可不嚴行究辦。

    但伊由義民加恩擢用。

    其原籍雖系廣東。

    而族屬自必皆在台灣居住。

    今見黃奠邦被參拏問。

    不知應得何罪。

    妾生疑慮。

    台灣民情刁健。

    而伊又與義民聲氣較為聯絡。

    應令哈當阿、劉大懿、密為留心。

    并将黃奠邦犯事緣由。

    向其族屬明白曉谕。

    以黃奠邦前在台灣出力。

    是以加恩獎擢。

    今拏獲私帶刀炮出洋之案。

    并不據實詳禀。

    伊今居官。

    自應按例參奏辦理。

    治以應得之罪。

    如此明白曉谕。

    方足以安輯義民之心。

    不至别生意外事故。

    長麟等交審倉庫究竟如何侵那虧缺一案。

    何以日久尚未審明。

    着即徹底根查。

    迅速具奏。

    勿再因循觀望。

    自蹈重戾。

    若别有難辦。

    何不速行密奏。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禦書沁河河神廟扁曰靈源利濟。

     ○庚戌。

    谕、戶部議駁、長蘆鹽政方維甸、奏請将本年應徵課銀、分年帶徵一摺。

    蘆東商力疲乏。

    經朕節次加恩。

    停利展本。

    已為至優極渥。

    若再行緩徵。

    年限過寬。

    勢必層層積壓。

    戶部照例議駁。

    自屬核實辦理。

    第念該商人等赀本微薄。

    上年行鹽各地。

    間有雨多歉收。

    銷鹽未暢。

    應交款項尚多。

    若一律徵輸。

    未免稍形竭蹷。

    着再加恩準其将本年應徵課銀七十餘萬兩。

    緩至明年起。

    分作二年帶徵。

    其節年緩徵銀三百三十餘萬兩。

    俟本年緩徵銀兩于二年限内交完時。

    再行起限。

    仍照從前奏定年分次第、按限帶徵。

    該商人等、經此次加恩之後。

    赀本愈臻饒裕。

    該鹽政惟當督率妥辦。

    按限輸将。

    勿得再任延宕。

    以副朕格外體恤。

    恩施無已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蘇淩阿有由驿奏報之摺。

    朕以為必系查審遊擊楊天相等誣指盜船一案。

    及加披閱。

    則僅系接準浙江咨會堵緝洋面盜匪之事。

    殊屬無謂。

    楊天相等因緝犯無獲。

    遇見商船。

    擅拏充數。

    又裝點情節禀報。

    節經降旨。

    令蘇淩阿提齊案證。

    速行嚴審定拟具奏。

    蘇淩阿前已迎往。

    自當即将如何通同捏飾之處。

    究訊明确。

    迅速具奏。

    乃迄今未據奏到。

    轉将此等無關緊要事件。

    辄用驿遞。

    看來蘇淩阿、又如魁倫查辦閩省虧空之案。

    以業經參奏在前。

    即欲作好人。

    希圖将就完事。

    蘇淩阿系由尚書命往江省署理督篆。

    何得即染外省惡習。

    着傳旨申饬 ○辛亥。

    上禦勤政殿。

    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

    宣示恩命。

    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颙琰為皇太子。

    以明年丙辰。

    建元嘉慶元年。

    谕、朕寅紹丕基。

    撫綏方夏。

    踐阼之初。

    即焚香默禱上天。

    若蒙眷佑。

    得在位六十年。

    即當傳位嗣子。

    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其時亦未計及壽登八旬有六也。

    自臨禦以來。

    仰荷昊蒼垂佑。

    列聖贻庥。

    寰海昇平。

    重熙累洽。

    禦<宀禹>之年。

    慶周甲子。

    敬念維天、維祖宗、所以付托在予者。

    至重且钜。

    于繼體授受之際。

    曷敢不倍切兢兢。

    朕前此不即立儲之由。

    節經頒發谕旨。

    反覆申明。

    蓋以曆觀史冊。

    三代而下。

    由漢迄明。

    儲貳一建。

    其弊百端。

    前鑒具在。

    我朝太祖、太宗、世祖、俱未豫立儲位。

    惟聖祖仁皇帝、曾以嫡立理密親王為皇太子。

    後竟為宵小誘惑。

    兼患痼疾。

    不克祇承。

    其時大臣中曾有以國本應行建立陳請者。

    仰蒙皇祖聖裁獨斷。

    訓谕特頒。

    不複冊立。

    迨傳位皇考。

    十三年勵精圖治。

    内外肅清。

    雍正元年。

    皇考即親書朕名。

    貯于乾清宮正大光明扁額之上。

    又另書密緘。

    常以自随。

    朕缵紹鴻業。

    六十年間。

    景運龐洪。

    版圖式廓。

    十全紀績。

    五代同當。

    積慶骈蕃實為史冊所罕觏。

    此皆仰賴皇祖、皇考、贻謀燕翼。

    用能啟佑後人。

    綏茲多福。

    朕欽承家法。

    踐阼後、亦何嘗不欲立嫡。

    以皇次子為孝賢皇後所生。

    曾書其名。

    遵皇考之例。

    貯于正大光明扁上。

    不意其蚤年無祿。

    不能承受。

    曾同大臣等啟緘閱看。

    贈為端慧皇太子。

    此中外所共知者。

    嗣于癸巳年冬至。

    南郊大祀。

    敬以所定嗣位皇子之名。

    禱于上帝。

    并默禱所定嗣位皇子。

    倘不克負荷。

    即降之罰。

    俾臣得另簡元良。

    以為宗祏延遠無疆之福。

    又于盛京恭谒祖陵時、敬告太祖太宗在天之鑒。

    是朕雖不明立儲嗣。

    而于宗祏大計。

    實早為籌定。

    特不效前代之務虛文而贻後患耳。

    夫建儲一事。

    三代以後建立嫡嗣。

    舊制相沿。

    具載史冊。

    若以此等曆代踵行名正言順之事為非。

    則朕亦非讀書稽古之人矣。

    設名分未定。

    或緻如前史夜半宮中出片紙之語。

    其流弊更不可言。

    方今綱紀肅清。

    宮府一體。

    曆代權奸婦寺諸秕政。

    絕無其事。

    斷不緻因儲位未早宣示。

    緻滋他慮。

    我子孫果能效法祖宗、及朕之敬天勤民。

    敕幾親政。

    即不明诏立儲。

    實可萬年無弊。

    然此言即朕自問。

    亦不敢自以為是。

    千萬世後、必有以為非者。

    且今其平心觀我祖宗及朕所行。

    與國家之得實益、政治之享太平與否可耳。

    朕誕膺大寶。

    今六十年矣。

    回念踐阼時、默禱上帝之語。

    并追憶朕年五旬後、曾于聖母皇太後前、奏及歸政之事。

    彼時蒙聖母諄谕。

    以朕躬膺付托之重天下臣民所系望。

    即至六十年亦不當傳位自逸。

    次晨。

    朕即以聖母所谕、默奏上帝。

    若能長奉慈甯。

    壽跻頤慶。

    朕亦何敢複執前願。

    乃自丁酉年以來。

    所願既虛。

    于是仍冀得符初志。

    茲天恩申錫。

    竟獲周甲紀元。

    壽跻八旬開五。

    精神康健。

    不至倦勤。

    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屬國。

    實皆不願朕即歸政。

    但天聽維聰。

    朕志先定。

    難以勉順群情。

    茲以十月朔日頒朔。

    用是诹吉于九月初三吉日、禦門理事。

    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将癸巳年所定密緘嗣位皇子之名。

    公同閱看。

    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颙琰為皇太子。

    用昭付托。

    定制孟冬朔頒發時憲書。

    其以明年丙辰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俟朕長至齋戒後。

    皇太子即移居毓慶宮。

    以定儲位。

    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

    着贈為孝儀皇後。

    升祔奉先殿、列孝賢皇後之次。

    其應行典禮。

    該衙門查照定例具奏。

    皇太子名上一字。

    改書禺□百字。

    其餘兄弟及近支宗室一輩、以及内外章疏。

    皆書本字之永。

    不宜更改。

    清書缺寫一點。

    以示音同字異而便臨文。

    至朕仰承昊眷。

    康疆逢吉。

    一日不至倦勤。

    即一日不敢懈弛。

    歸政後。

    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

    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

    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谕。

    将來知所禀承。

    不緻錯失。

    豈非國家天下之大慶。

    至郊壇宗社諸祀。

    朕年開九袠。

    于登降拜跪儀節。

    恐精力稍有未充。

    不足以将誠敬。

    自應嗣皇帝親詣行禮。

    部院衙門、并各省具題章疏、及引見文武官員尋常事件。

    俱由嗣皇帝披閱。

    奏知朕辦理。

    為朕分勞。

    庶得更遂怡養。

    幸跻期頤。

    勉副天下臣民之望。

    尤所至願。

    現屆歸政之期已近。

    所有冊立皇太子典禮一切虛文。

    俱不必舉行。

    其明年歸政一切典禮儀文。

    着軍機大臣會同各該衙門。

    敬謹條議以聞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禦制诹吉九月初三日宣谕建儲書事詩曰。

    歸政丙辰天佑荷。

    改元嘉慶憲書觀。

    祖孫兩世百廿紀。

    繩繼千秋比似難。

    弗事虛名收實益。

    唯循家法肅朝端。

    古今惇史誠希見愧以為欣敬染翰。

     ○又谕曰、蘇淩阿奏約收分數摺内稱、海州、沐陽、贛榆、山陽、清河、桃源、安東七州縣。

    窪地積水未消。

    秋禾間有受傷。

    已饬藩司确勘等語。

    所奏已遲。

    實屬大誤。

    朕廑念黎元。

    無時稍釋。

    各省地方偶遇水旱偏災。

    即屬一隅中之一隅。

    該督撫等亦應及早據實奏報。

    朕早一日降旨加恩小民即可早沾一日之實惠。

    今海州等七州縣。

    窪地積水未消秋禾間有受傷。

    蘇淩阿并不查明早奏僅于奏報約收分數。

    附摺聲叙于民瘼漫不經心。

    是即啟諱災之漸。

    蘇淩阿着交部議處。

    所有海州等七州縣被淹地方。

    即着該署督詳加查勘。

    如有秋收歉薄。

    緻成偏災之處。

    即一面據實奏聞。

    一面督饬所屬實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