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一

關燈
孜。

    迄今已五十九年。

    又過半矣。

    未嘗稍存懈弛。

    現距丙辰歸政之期。

    祇餘半年。

    豈五十九年半之久。

    不敢怠遑。

    而此半年之内轉緻稍圖安逸。

    有是理乎即如朕現因熱河及近畿一帶。

    雨澤稀少。

    宵旰焦勞。

    無時或釋每遇閣章遞到。

    無不親加詳閱。

    是朕于辦理庶務。

    從不肯一刻稍寬。

    不特此也。

    即明年歸政以後。

    遇有緊要之件。

    尚當指授嗣皇帝。

    率諸大臣等凜遵妥辦。

    俾得聞朕教誡。

    有所禀承仍與今日無異。

    總之朕仰。

    承昊眷。

    康強逢吉。

    一日不至倦勤。

    即一日務存兢業。

    雖歸政之後。

    亦豈肯置、政事于不問。

    此次王大臣等所改題咨各款。

    各省如何遵照辦理之處。

    仍着各該部按照彙奏事件之例。

    于年終彙奏一次。

    其中準駁及有無遲逾之處。

    朕可一覽而知。

    庶删其煩複。

    而仍綜其大綱。

    于法制更為周密。

    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又谕、昨因熱河雨澤短少。

    已将承德府及所屬灤平縣本年應徵錢糧。

    降旨緩征。

    連日以來。

    仍未得沛甘霖。

    現在已過立秋。

    收成恐緻歉薄。

    若隻緩至來歲麥熟後徵收。

    小民仍不免以輸将為念。

    着即施恩寬免。

    以示朕轸念民艱。

    有加無已至意。

     ○谕軍機大臣曰、蘇淩阿等奏伏汛安瀾一摺。

    覽奏欣慰。

    據稱自五月初旬以後。

    大雨時行。

    黃河水勢陡長。

    彙流下注。

    至六月初七八以後。

    漸次消落。

    各工一律平穩等語。

    此皆仰賴河神默佑。

    得以工固瀾安。

    特發大藏香二十枝。

    交與該督等敬謹祀謝。

    以答靈贶。

    現在甫過立秋。

    大汛方長。

    蘇淩阿等惟當督率文武各員。

    益加敬畏。

    實力巡防。

    勉之又勉。

    不可稍存懈忽。

    以期河湖水勢工程。

    一律平穩安流。

    方為妥善。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前以降苗等。

    或有心懷反側。

    難保其不複萌故智。

    曾谕令福康安、和琳、于擒獲首逆後。

    趁此兵威。

    詳細查辦。

    現在熱河及近畿一帶。

    雨澤稀少。

    業已疊沛恩綸。

    煮赈緩征。

    減刑肆赦。

    尚未克即邀渥澤。

    朕夜間再四思維。

    求其緻旱之由而不得。

    因念苗民涵濡王化。

    百有餘年。

    與編氓無異。

    今吳半生、石三保等。

    自作不靖。

    糾衆滋擾。

    焚搶抗拒。

    固屬自外生成。

    而其黨與、以及附從苗衆。

    究由賊首等。

    勾結迫脅煽惑所緻。

    若概行搜查嚴辦。

    則人數較多。

    亦非所以仰體上蒼好生之德。

    目下雨澤愆期。

    朕夙夜省循。

    未必非此一念所緻。

    況首逆既擒。

    其附從苗衆。

    自必紛紛瓦解。

    若必逐加查究。

    既未免搜捕需時。

    且恐輾轉株連。

    緻滋拖累。

    朕心殊覺恻然。

    着傳谕福康安、和琳、除吳半生等四犯首先肆逆。

    罪在不赦。

    及各處焚搶為首有名賊目彰明較着者。

    亦當查拏究辦外。

    其餘被脅苗衆。

    雖經從賊抗拒。

    而畏罪投誠。

    俱可無庸深究。

    總之渠魁一得。

    脅從可以罔治。

    若謂苗衆心懷反側。

    恐年久。

    又複滋生事端。

    無難随時究懲。

    自古本無一勞永逸之策。

    亦不必豫為逆億。

    以緻殲戮過多。

    有違好生之道。

    況剿撫兼施。

    自更易于蒇事。

    朕盼望甘澤。

    宵旰靡甯諒福康安等。

    定能善體朕心。

    遵照妥辦。

    以期速奏捷音。

    罷兵息民。

    仰承恩眷。

     ○丙午。

    旌表守正捐軀江蘇山陽縣民陳潛浚妻張氏。

     ○丁未。

    谕曰、趙佑奏閩省有司積習一摺。

    所奏已遲。

    趙佑由安徽學政調任福建。

    已及三年。

    該省吏治廢弛。

    自必早有見聞。

    若伊系編檢部員。

    簡放前往。

    尚可藉詞于職分較小。

    然學政有奏事之責。

    已難辭隐默之咎。

    今趙佑系副都禦史。

    職司糾察。

    非微員可比。

    該省吏治。

    似此廢弛已極。

    伊在任三年之久。

    何并未一字奏聞。

    及至朕降旨查辦。

    始為此一奏。

    以為見長跕腳地步。

    大負委任。

    着傳旨嚴行申饬。

    并着交部議處。

     ○湖北巡撫惠齡奏、荊州沙市。

    濱臨大江。

    向藉大堤保障。

    近因江流沖激。

    緻緊靠沙市堤岸。

    露有頂沖九處。

    紳士鮑照等、呈請出資。

    自汪家場起、至拖船埠止。

    共長二裡。

    添建草壩一座。

    當即準其興修。

    嗣經前任督臣福甯、來堤巡視。

    因恐本地民人不谙工程。

    建築未能如法。

    複咨調南河河工守備包宗堯、帶領河兵三名。

    來荊勘明。

    大江水性駛悍。

    草壩難以抵禦。

    随于頂沖處所。

    排釘木樁。

    另用竹簍裝石。

    沉于水底。

    上鋪柴草。

    層草層石。

    積累而上。

    計高二丈五六尺不等。

    寬四丈至七丈有餘。

    長九十餘丈。

    于五月初十日工竣。

    所有人工物料。

    俱系紳士等自行經理。

    臣複親臨履看。

    工程實屬堅固。

    當谕該紳士等将來秋深水落。

    準其就近于窖金洲上取土挖蘆。

    以為歲修壩工之用。

    至守備包宗堯等。

    在工數月。

    不辭勞瘁。

    督率有方。

    現已饬回。

    并咨明河臣蘭第錫、量加拔擢。

    以示獎勵報聞。

     ○駐藏辦事大臣松筠奏、聶拉木、宗喀濟嚨及沿邊一帶。

    番民貧苦。

    俱系達賴喇嘛所屬。

    自應輕其賦稅。

    臣因閱邊。

    沿途面詢此數處百姓。

    并稱每年應納錢糧之外。

    尚有别項折色。

    而濟嚨番民賦稅尤重。

    前此曾向達賴喇嘛、言及番民窮苦情形。

    據雲如查有苦累之處。

    即應随時調劑。

    臣因向邊民等谕以達賴喇嘛之意。

    每年止令交納正項錢糧。

    其餘概行豁免。

    其聶拉木百姓錢糧過重。

    已量為減額。

    尚有沿邊各處番民。

    賦納皆屬較重。

    概行查減。

    再途次有番民禀訴。

    每年達賴喇嘛商上。

    及大寺廟、差人赴聶拉木等處貿易者。

    俱系邊地百姓應付烏拉。

    随出示嚴谕。

    嗣後此項貿易者。

    所需烏拉人夫。

    俱着發價顧用。

    其唐古忒各世家。

    及達賴喇嘛親屬人等。

    概不準私用烏拉。

    再查前藏所屬番民。

    每年差派雜役煩多。

    除邊遠遊牧者。

    尚無從攤派。

    其餘種地番民。

    一年交納各項錢糧外。

    每戶另出銀幫貼夫費。

    此項差役。

    除灑掃布達拉等處寺院、及秋季豆草交廟上應用。

    實屬苦累。

    查廟上日需之草束。

    原有百姓一年所交折色銀一萬兩。

    應用尚有赢餘。

    盡可顧募應役其格外苛派。

    概請嚴禁。

    得旨、覽奏俱悉。

     ○廣西巡撫成林疏報、乾隆五十九年小鎮安、天保慱白三廳縣。

    開墾水旱田十頃七畝有奇。

    又水田<土韋>二十二<土韋>。

     ○戊申。

    谕曰、姚棻現有應訊事件。

    着解任候質。

    福建巡撫印務。

    仍着魁倫兼署。

    其閩浙總督印務。

    仍着長麟署理。

     ○又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