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初事迹
關燈
小
中
大
。
又谕中書省、禦史台及都督府言事。
次曰,禦史中丞劉基言三事。
一曰“出征陣亡、病故軍妻數萬,盡令寡婦營居住,陰氣郁結”;二曰“工役人死,暴露屍骸不收”;三曰“張士誠投降頭目不合充軍”。
太祖曰:“寡婦聽其嫁人,不願者送還鄉裡依親;工役人釋放甯家;投降頭目免充軍役。
”旬曰仍不雨,太祖怒曰:“劉基還鄉為民,禦史、按察司官俱令自駕船隻發汴梁安置。
被問官吏赦罪還職。
”後得北方,欲用舊人,太祖謂楊憲曰:“發在汴梁禦史等官,俱系舊人,盡用之。
”太祖謂李善長曰:“出征陣亡及病故軍妻,俱令于寡婦營居住,不許出營,令人巡綽及把門,在外男子無故入營問罪。
” 太祖曰:“曆代銅錢與金銀相兼行使,俗以十二文為米一升,一百二十文為米一鬥,一千二百文為米一石。
凡估贓俱以錢數定罪。
”後鑄大、中當十錢行使,不久不用。
耿忠即耿三舍,初與毛骧等參随太祖,以心腹親信時令浙江等處訪察官吏,問民疾苦。
時紹興、金華、衢州秋旱,農民無收,有司不準告疾。
回京奏,太祖怒,提問官吏。
後忠任大同衛指揮,聞中鹽利,巧生奸計,且如火藥用得斑貓,先令家人買下斑貓,等候旬曰,卻于公廳發放,要斑貓中鹽,以此誘動千百戶、舍人及軍丁皆投托門下,或納糧米,或折納軍需物料,中出鹽引,為有利益,起意僞造戶部半印倉鈔,虛出客商,冒支官鹽。
後倉鈔事發,太祖一概疑之,遍行天下拘拿大同中鹽客商及追倉鈔引目,不分真僞,盡數到官,問得明白。
已支米犯人發充軍役,鹽引沒官,仍提耿忠問罪。
太祖即位之後,高麗國王颛進表貢方物稱臣。
太祖給以金印。
封颛為高麗國王。
其相李仁人及子李成桂,凡弑王禑、王昌、王瑤、王奭四主而自立,貢方物而進表,請更國号。
太祖改高麗為朝鮮,從其自為聲教。
後成桂改名旦,進表,納前恭愍王金印,請朝鮮印及封王诰命。
太祖不從。
及為進箋,有犯主字樣,太祖罪其使者,供稱姓鄭名某撰文,太祖将所貢金鞍等方物發還李旦,追要原撰箋文姓鄭者。
旦懼,以鄭某送至京,太祖罪之,發雲南安置。
仍令守遼東都司禁革,不許高麗人通界,亦不許客商貨易,永遠絕之。
湯和姑夫庸某,隐瞞常州田土,不納稅糧。
太祖曰:“倚恃湯和之勢,不懼法度,故敢如此。
誅之。
”常遇春力谏,不從。
金華歲貢香米三十餘石。
太祖曰:“我訪知民間揀擇圓淨者用黃絹布袋盛貯,封護進呈。
今後作秋糧,一體送官倉,不須歲貢勞民。
” 太祖曰:“極刑之家,五服内子弟不無怨恨,不許用為官吏,違者處以重罪。
” 太祖責華雲龍:“爾住脫脫大宅不足,又去修太長公主府,勞苦軍士。
存留蒙古,色目、畏吾、女直做軍在部下,此等有父兄在沙漠,若起反心,為患不小。
胡人遺下妻妾不起發,主何意?坐視制書,大不敬。
如今着何文輝去代替管領軍馬。
”雲龍扶病回京身故。
沈瑨自杭州赴京,奏市民子弟不務生理,美麗身服,出入公門,結交官吏,說事過錢,壞法害民。
太祖曰:“浙江等處及直隸府、州市民,着他見丁出錢買馬,往北方當驿夫。
” 太祖嘗曰:“我于花木結實可食用者種之,無實者不用。
如桑、棗、柿、栗有實,及棕樹、漆樹尤用心栽種,蓋因有益于公私之用。
苑園亭館、珍禽異獸無益者并不留心。
” 太祖用陳甯為廣德知府,歲旱,百姓告苦。
事聞,太祖不準甯赴京,奏曰:“天旱,田禾不收,民有饑色,若要稅糧,民必逃移蘇州就食,是與張士誠益民也。
”太祖曰:“你好大膽,敢如此言!”久之,太祖曰:“免他本年稅糧。
” 丁國寶系韓林兒監察禦史,太祖用為九江知府。
彭澤縣山民叛,國寶以為若候軍馬來時恐遲,即集鄉兵,親詣叛處,殺敗叛賊,以安百姓。
事聞,太祖賞以鞍馬,以其有武略轉為指揮,至禦史大夫,征雪山有功。
為胡惟庸親,伏誅籍家。
太祖嘗使人察聽在京将官家有女僧誘引,華高、胡大海妻敬奉兩僧,行金天教法。
太祖怒,将二家婦及僧投于河。
太祖克婺州,于城南上豎立大旗,上寫“山河奄有中華地,曰月重開大統天。
”及命胡大海圍紹興,改紹興路為紹興府。
時嵊縣邢元帥、新昌趙萬戶等以兵來降;慶元方平章、平陽周參政、建安黃元帥、建甯阮參政、福清袁參政、莆田張元帥,各遣人赍書降。
胡大海圍紹興,曰久不克,太祖曰:“取回守婺州。
”随有趙姓三人見,稱趙宋子孫,請胡大海再攻紹興,願為内應。
太祖曰:“大海圍紹興時不出見,令大海回軍,卻舉此謀,事有可疑。
”令法司考問。
乃張士誠使三人來,将家屬盡誅之。
太祖于國初用葉春、王興宗直廳,以其老實不貪,除春為儀鸾司副使,升福健布政使,除興宗為金華知縣。
李善長谏曰:“興宗由隸出身,不可以牧民。
”太祖曰:“興宗跟我數年,勤而不貪,又能處事,雖儒與吏不及,可以牧民。
”至嚴州,見李文忠,亦曰:“隸輩如何牧民?”太祖不從。
興宗到縣三年,廉幹公勤,甚得民心。
秩滿,升南昌通判。
調嵩州知州。
佥院任亮集民為軍,興宗曰:“元末世亂,聚則為兵,散則為民。
民皆為軍,稅糧何出?”奏乞止之。
太祖從之。
升懷慶府知府。
朝京時,上問養蠶種田官吏,興宗亦在數。
指揮毛骧奏王興宗亦被問,太祖曰:“知府王興宗公勤不貪,不必問。
”比還懷慶未久,蘇州缺知府,太祖謂胡惟庸曰:“選保一能人去。
”未幾,太祖又曰:“蘇州知府曾有人否?”惟庸曰:“未得其人。
”太祖曰:“我想懷慶知府王興宗可任。
”惟庸曰:“臣思不到此。
”太祖曰:“行文書與王興宗,就取便道速去。
”到任三年,盛有政聲。
太祖曰:“王興宗可升河南布政司左布政。
”赴京辭,太祖曰:“久不見你,老矣,我亦須白。
”賜宴賞鈔,撫而遣之。
到任以事累,事白病故。
汪廣洋罷相後被貶,太祖遣近侍人就舟中賜死,汪廣洋妾從死。
太祖訪得此婦系沒官陳知縣之女,太祖曰:“凡沒官婦人女子,止配功臣為奴,不曾與文官。
”因勒法司取勘。
出胡惟庸等并六部官擅自分給,皆處以重罪。
太祖于國初以湖廣、江西等處按察司坐視官吏貪贓,緻民受害無伸,今後務要年終來朝,考其問過貪贓人數,以憑黜陟。
如貪贓不拿,體察得出,處以重罪。
太祖于國初但遇獻城投降,如浮梁僞佥判于光來降,待之甚厚。
及回,太祖親于南門外送行,脫衣賜之。
建昌僞平章王溥全城來降,自備軍食,不支官糧,太祖于南門外造屋,令溥居住,名其街曰“宰相街”以寵之。
江西僞丞相胡廷瑞以南昌降,太祖入城,拜其母以安之。
太祖渡江,随行文官有李善長、毛某、李夢庚、郭景祥、侯原善、王習古、楊叔幹、阮弘道、範子權、楊原杲。
克太平,得陶安等。
太祖以天下稅課司欺隐課程,每一稅課司差官一員閘辦,以為定額。
又除把王門老軍于各處做鹽場官及巡檢。
後因誤事不用。
金華浦江縣義門鄭仲德,被人誤指與胡惟庸行财,及戶部陳員外指與郭桓籴倉糧。
太祖曰:“鄭氏義家,焉肯與人行财,籴官糧顯是誣害。
追到鈔貫全給本主,仍着人送到家。
” 藍玉令家人中到雲南鹽一萬餘引,倚勢兌支。
事發,太祖曰:“此是侵奪民利,沮壞鹽法。
但是功臣家中到鹽引,盡行沒官。
” 尚書郎某,恃李善長勢,放肆奸貪,太祖誅之。
籍其家,得父兄親戚友識矚托公事書信。
太祖命胡惟庸往杭州照名提問,處以重罪。
各布政司用使空印紙。
于各部查得或錢糧、軍需、段疋有差錯,改正卻将空印紙填寫,咨呈補卷。
事發,太祖怒曰:“如此作弊瞞我,此蓋部官容得,所以布政司敢将空印填寫。
尚書與布政司官盡誅之。
”議用半印勘合、行移、關防。
太祖國初用毛某為參議,病故。
有男毛骧,以舍人近侍,太祖寵愛,以心腹信任。
位至都督,放肆奸貪,太祖籍其家産,誅之。
兩淮、兩浙鹽場,俱系張士誠地面。
太祖以軍民食鹽難得,令樞密院經曆司給批與将官家人,駕船往馬馱沙界首,以貨易鹽,到京貨賣軍民食用。
後得諸暨,于唐口關立抽分所。
得處州,于吳渡立抽分所。
許令外境客商就兩界首買賣。
于是紹興、溫州客人用船載鹽于唐口、吳渡交易,抽到鹽貨,變作銀兩,及置白藤、硫黃等物,以資國用。
及太祖即位後,議立鹽法,許令客商運米于邊塞城池中鹽,乃不勞耕種而兵食自足,是以北京、大同、永安、雲南皆得鹽糧,軍不缺食。
太祖改樞密院為都督府,以朱文正為左都督。
後改五軍都督府。
太祖曰:“各衛知事,就令大都督府選除,于本府考滿。
宣使及各衛役滿令史,同給與诰命。
” 佥事陳養吾作詩曰:“城南有嫠婦,夜夜哭征夫。
”太祖知之,以為傷時,取到湖廣,投之于水。
太祖曰:“陳友諒犯我建康,敗回至太平,弑徐壽輝自立為帝,建都江州。
曾令胡大海遣人間行江西探聽消息,未報。
”辛醜六月,友諒遣僞平章李明道領兵五萬圍我廣信,胡大海率領救援,殺敗賊衆,就擒獲李明道及部帥王漢二等一十八名。
明道緻書漢二兄王溥,以建昌來降。
明道至京,太祖大喜,即授以江南行省平章。
因得友諒之虛實。
以明道為向導,太祖親率舟師先取安慶。
友諒聞之,棄江州,退居武昌。
太祖克江州,俾明道往武昌說胡廷瑞,廷瑞遣人赍書降。
壬寅正月,太祖至南昌,入城安民。
饒州吳宏以城降。
及臨江等郡皆降,惟熊天瑞據守贛州。
後遣常遇春圍其城,天瑞亦降。
江西悉平。
乙未年,太祖領兵出哨,失身于敵。
敵之帥首者亦為我軍所擒。
彼此來相和解,未有先發者。
時徐達挺身往敵代太祖,敵遂縱太祖歸。
太祖既歸,即以敵帥縱之而易達歸。
李保兒于甲午年見太祖于滁州,太祖親甥也。
太祖大喜,賜名“文忠”,擇師教之。
太祖察其可任大事,當習之馬上,遂以舍人領兵。
按:李文忠,初,幼孤遭亂,流離瑣尾,幾不能存。
而我聖祖以親甥而教育之,後為元勳名将,貴極王公,同休于國。
蓋無往而非天地儲才以隆我皇明一統之盛業也。
嗚呼,豈偶然哉? 常遇春原隸群盜劉聚部下,聞太祖駐兵和州,領衆十人棄聚來歸。
太祖曰:“爾之來為士卒絕糧故,就食耳。
爾自有主,安得而留之?”遇春請之再三,至于涕泣。
太祖曰:“爾姑從我渡江,候克太平,委身事我未晚也。
”太祖先抵采石,元兵陣于矶上,猝難登岸。
遇春快舸繼至,太祖麾之使前,遇春即挺戈先登,遂拔采石。
張士誠遣兵來圍鎮江,城中官軍與倉夫出城殺敗,賊衆登船退去。
太祖親率戰船既至,直追黃石、永沙,不及而回。
郡人叙太祖功迹,立碑于西城,文末寫龍鳳年号。
太祖命毀之。
又谕中書省、禦史台及都督府言事。
次曰,禦史中丞劉基言三事。
一曰“出征陣亡、病故軍妻數萬,盡令寡婦營居住,陰氣郁結”;二曰“工役人死,暴露屍骸不收”;三曰“張士誠投降頭目不合充軍”。
太祖曰:“寡婦聽其嫁人,不願者送還鄉裡依親;工役人釋放甯家;投降頭目免充軍役。
”旬曰仍不雨,太祖怒曰:“劉基還鄉為民,禦史、按察司官俱令自駕船隻發汴梁安置。
被問官吏赦罪還職。
”後得北方,欲用舊人,太祖謂楊憲曰:“發在汴梁禦史等官,俱系舊人,盡用之。
”太祖謂李善長曰:“出征陣亡及病故軍妻,俱令于寡婦營居住,不許出營,令人巡綽及把門,在外男子無故入營問罪。
” 太祖曰:“曆代銅錢與金銀相兼行使,俗以十二文為米一升,一百二十文為米一鬥,一千二百文為米一石。
凡估贓俱以錢數定罪。
”後鑄大、中當十錢行使,不久不用。
耿忠即耿三舍,初與毛骧等參随太祖,以心腹親信時令浙江等處訪察官吏,問民疾苦。
時紹興、金華、衢州秋旱,農民無收,有司不準告疾。
回京奏,太祖怒,提問官吏。
後忠任大同衛指揮,聞中鹽利,巧生奸計,且如火藥用得斑貓,先令家人買下斑貓,等候旬曰,卻于公廳發放,要斑貓中鹽,以此誘動千百戶、舍人及軍丁皆投托門下,或納糧米,或折納軍需物料,中出鹽引,為有利益,起意僞造戶部半印倉鈔,虛出客商,冒支官鹽。
後倉鈔事發,太祖一概疑之,遍行天下拘拿大同中鹽客商及追倉鈔引目,不分真僞,盡數到官,問得明白。
已支米犯人發充軍役,鹽引沒官,仍提耿忠問罪。
太祖即位之後,高麗國王颛進表貢方物稱臣。
太祖給以金印。
封颛為高麗國王。
其相李仁人及子李成桂,凡弑王禑、王昌、王瑤、王奭四主而自立,貢方物而進表,請更國号。
太祖改高麗為朝鮮,從其自為聲教。
後成桂改名旦,進表,納前恭愍王金印,請朝鮮印及封王诰命。
太祖不從。
及為進箋,有犯主字樣,太祖罪其使者,供稱姓鄭名某撰文,太祖将所貢金鞍等方物發還李旦,追要原撰箋文姓鄭者。
旦懼,以鄭某送至京,太祖罪之,發雲南安置。
仍令守遼東都司禁革,不許高麗人通界,亦不許客商貨易,永遠絕之。
湯和姑夫庸某,隐瞞常州田土,不納稅糧。
太祖曰:“倚恃湯和之勢,不懼法度,故敢如此。
誅之。
”常遇春力谏,不從。
金華歲貢香米三十餘石。
太祖曰:“我訪知民間揀擇圓淨者用黃絹布袋盛貯,封護進呈。
今後作秋糧,一體送官倉,不須歲貢勞民。
” 太祖曰:“極刑之家,五服内子弟不無怨恨,不許用為官吏,違者處以重罪。
” 太祖責華雲龍:“爾住脫脫大宅不足,又去修太長公主府,勞苦軍士。
存留蒙古,色目、畏吾、女直做軍在部下,此等有父兄在沙漠,若起反心,為患不小。
胡人遺下妻妾不起發,主何意?坐視制書,大不敬。
如今着何文輝去代替管領軍馬。
”雲龍扶病回京身故。
沈瑨自杭州赴京,奏市民子弟不務生理,美麗身服,出入公門,結交官吏,說事過錢,壞法害民。
太祖曰:“浙江等處及直隸府、州市民,着他見丁出錢買馬,往北方當驿夫。
” 太祖嘗曰:“我于花木結實可食用者種之,無實者不用。
如桑、棗、柿、栗有實,及棕樹、漆樹尤用心栽種,蓋因有益于公私之用。
苑園亭館、珍禽異獸無益者并不留心。
” 太祖用陳甯為廣德知府,歲旱,百姓告苦。
事聞,太祖不準甯赴京,奏曰:“天旱,田禾不收,民有饑色,若要稅糧,民必逃移蘇州就食,是與張士誠益民也。
”太祖曰:“你好大膽,敢如此言!”久之,太祖曰:“免他本年稅糧。
” 丁國寶系韓林兒監察禦史,太祖用為九江知府。
彭澤縣山民叛,國寶以為若候軍馬來時恐遲,即集鄉兵,親詣叛處,殺敗叛賊,以安百姓。
事聞,太祖賞以鞍馬,以其有武略轉為指揮,至禦史大夫,征雪山有功。
為胡惟庸親,伏誅籍家。
太祖嘗使人察聽在京将官家有女僧誘引,華高、胡大海妻敬奉兩僧,行金天教法。
太祖怒,将二家婦及僧投于河。
太祖克婺州,于城南上豎立大旗,上寫“山河奄有中華地,曰月重開大統天。
”及命胡大海圍紹興,改紹興路為紹興府。
時嵊縣邢元帥、新昌趙萬戶等以兵來降;慶元方平章、平陽周參政、建安黃元帥、建甯阮參政、福清袁參政、莆田張元帥,各遣人赍書降。
胡大海圍紹興,曰久不克,太祖曰:“取回守婺州。
”随有趙姓三人見,稱趙宋子孫,請胡大海再攻紹興,願為内應。
太祖曰:“大海圍紹興時不出見,令大海回軍,卻舉此謀,事有可疑。
”令法司考問。
乃張士誠使三人來,将家屬盡誅之。
太祖于國初用葉春、王興宗直廳,以其老實不貪,除春為儀鸾司副使,升福健布政使,除興宗為金華知縣。
李善長谏曰:“興宗由隸出身,不可以牧民。
”太祖曰:“興宗跟我數年,勤而不貪,又能處事,雖儒與吏不及,可以牧民。
”至嚴州,見李文忠,亦曰:“隸輩如何牧民?”太祖不從。
興宗到縣三年,廉幹公勤,甚得民心。
秩滿,升南昌通判。
調嵩州知州。
佥院任亮集民為軍,興宗曰:“元末世亂,聚則為兵,散則為民。
民皆為軍,稅糧何出?”奏乞止之。
太祖從之。
升懷慶府知府。
朝京時,上問養蠶種田官吏,興宗亦在數。
指揮毛骧奏王興宗亦被問,太祖曰:“知府王興宗公勤不貪,不必問。
”比還懷慶未久,蘇州缺知府,太祖謂胡惟庸曰:“選保一能人去。
”未幾,太祖又曰:“蘇州知府曾有人否?”惟庸曰:“未得其人。
”太祖曰:“我想懷慶知府王興宗可任。
”惟庸曰:“臣思不到此。
”太祖曰:“行文書與王興宗,就取便道速去。
”到任三年,盛有政聲。
太祖曰:“王興宗可升河南布政司左布政。
”赴京辭,太祖曰:“久不見你,老矣,我亦須白。
”賜宴賞鈔,撫而遣之。
到任以事累,事白病故。
汪廣洋罷相後被貶,太祖遣近侍人就舟中賜死,汪廣洋妾從死。
太祖訪得此婦系沒官陳知縣之女,太祖曰:“凡沒官婦人女子,止配功臣為奴,不曾與文官。
”因勒法司取勘。
出胡惟庸等并六部官擅自分給,皆處以重罪。
太祖于國初以湖廣、江西等處按察司坐視官吏貪贓,緻民受害無伸,今後務要年終來朝,考其問過貪贓人數,以憑黜陟。
如貪贓不拿,體察得出,處以重罪。
太祖于國初但遇獻城投降,如浮梁僞佥判于光來降,待之甚厚。
及回,太祖親于南門外送行,脫衣賜之。
建昌僞平章王溥全城來降,自備軍食,不支官糧,太祖于南門外造屋,令溥居住,名其街曰“宰相街”以寵之。
江西僞丞相胡廷瑞以南昌降,太祖入城,拜其母以安之。
太祖渡江,随行文官有李善長、毛某、李夢庚、郭景祥、侯原善、王習古、楊叔幹、阮弘道、範子權、楊原杲。
克太平,得陶安等。
太祖以天下稅課司欺隐課程,每一稅課司差官一員閘辦,以為定額。
又除把王門老軍于各處做鹽場官及巡檢。
後因誤事不用。
金華浦江縣義門鄭仲德,被人誤指與胡惟庸行财,及戶部陳員外指與郭桓籴倉糧。
太祖曰:“鄭氏義家,焉肯與人行财,籴官糧顯是誣害。
追到鈔貫全給本主,仍着人送到家。
” 藍玉令家人中到雲南鹽一萬餘引,倚勢兌支。
事發,太祖曰:“此是侵奪民利,沮壞鹽法。
但是功臣家中到鹽引,盡行沒官。
” 尚書郎某,恃李善長勢,放肆奸貪,太祖誅之。
籍其家,得父兄親戚友識矚托公事書信。
太祖命胡惟庸往杭州照名提問,處以重罪。
各布政司用使空印紙。
于各部查得或錢糧、軍需、段疋有差錯,改正卻将空印紙填寫,咨呈補卷。
事發,太祖怒曰:“如此作弊瞞我,此蓋部官容得,所以布政司敢将空印填寫。
尚書與布政司官盡誅之。
”議用半印勘合、行移、關防。
太祖國初用毛某為參議,病故。
有男毛骧,以舍人近侍,太祖寵愛,以心腹信任。
位至都督,放肆奸貪,太祖籍其家産,誅之。
兩淮、兩浙鹽場,俱系張士誠地面。
太祖以軍民食鹽難得,令樞密院經曆司給批與将官家人,駕船往馬馱沙界首,以貨易鹽,到京貨賣軍民食用。
後得諸暨,于唐口關立抽分所。
得處州,于吳渡立抽分所。
許令外境客商就兩界首買賣。
于是紹興、溫州客人用船載鹽于唐口、吳渡交易,抽到鹽貨,變作銀兩,及置白藤、硫黃等物,以資國用。
及太祖即位後,議立鹽法,許令客商運米于邊塞城池中鹽,乃不勞耕種而兵食自足,是以北京、大同、永安、雲南皆得鹽糧,軍不缺食。
太祖改樞密院為都督府,以朱文正為左都督。
後改五軍都督府。
太祖曰:“各衛知事,就令大都督府選除,于本府考滿。
宣使及各衛役滿令史,同給與诰命。
” 佥事陳養吾作詩曰:“城南有嫠婦,夜夜哭征夫。
”太祖知之,以為傷時,取到湖廣,投之于水。
太祖曰:“陳友諒犯我建康,敗回至太平,弑徐壽輝自立為帝,建都江州。
曾令胡大海遣人間行江西探聽消息,未報。
”辛醜六月,友諒遣僞平章李明道領兵五萬圍我廣信,胡大海率領救援,殺敗賊衆,就擒獲李明道及部帥王漢二等一十八名。
明道緻書漢二兄王溥,以建昌來降。
明道至京,太祖大喜,即授以江南行省平章。
因得友諒之虛實。
以明道為向導,太祖親率舟師先取安慶。
友諒聞之,棄江州,退居武昌。
太祖克江州,俾明道往武昌說胡廷瑞,廷瑞遣人赍書降。
壬寅正月,太祖至南昌,入城安民。
饒州吳宏以城降。
及臨江等郡皆降,惟熊天瑞據守贛州。
後遣常遇春圍其城,天瑞亦降。
江西悉平。
乙未年,太祖領兵出哨,失身于敵。
敵之帥首者亦為我軍所擒。
彼此來相和解,未有先發者。
時徐達挺身往敵代太祖,敵遂縱太祖歸。
太祖既歸,即以敵帥縱之而易達歸。
李保兒于甲午年見太祖于滁州,太祖親甥也。
太祖大喜,賜名“文忠”,擇師教之。
太祖察其可任大事,當習之馬上,遂以舍人領兵。
按:李文忠,初,幼孤遭亂,流離瑣尾,幾不能存。
而我聖祖以親甥而教育之,後為元勳名将,貴極王公,同休于國。
蓋無往而非天地儲才以隆我皇明一統之盛業也。
嗚呼,豈偶然哉? 常遇春原隸群盜劉聚部下,聞太祖駐兵和州,領衆十人棄聚來歸。
太祖曰:“爾之來為士卒絕糧故,就食耳。
爾自有主,安得而留之?”遇春請之再三,至于涕泣。
太祖曰:“爾姑從我渡江,候克太平,委身事我未晚也。
”太祖先抵采石,元兵陣于矶上,猝難登岸。
遇春快舸繼至,太祖麾之使前,遇春即挺戈先登,遂拔采石。
張士誠遣兵來圍鎮江,城中官軍與倉夫出城殺敗,賊衆登船退去。
太祖親率戰船既至,直追黃石、永沙,不及而回。
郡人叙太祖功迹,立碑于西城,文末寫龍鳳年号。
太祖命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