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背水一戰——姜維背水破王經
關燈
小
中
大
人馬去征讨叛将李複。
韓世忠的人馬不足1000人,而叛軍卻有數萬人。
面對敵衆我寡的形勢,韓世忠依然從容不迫。
當部隊追到臨淄河時,韓世忠命軍士分作四隊,布設鐵蒺藜自塞歸路,告示全軍:進則勝,退則死,逃者命後隊剿殺。
于是全軍上下視死如歸,拼命沖殺,沒有一個回頭看的,終于大破叛軍,李複也被亂軍殺死。
韓世忠率軍乘勝追至宿遷。
此時叛軍仍然尚有萬餘人,正在飲酒取樂。
韓世忠感到以千敵萬,仍然難有取勝的把握,于是決心從心理上震撼敵人。
韓世忠單人獨馬于夜裡來到叛軍營中,呼喊道:“大軍到了,你們趕快收起兵器,卷起铠甲,我可以保全你們的生命!”叛軍恐懼,跪着向韓世忠進奉酒肉。
韓沉着地下馬解鞍,把酒和肉都吃光了。
叛軍看到韓世忠從容的氣度,于是全部請求投降。
背水一戰之例說——朱元璋毀船取太平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興用朱元璋之計,一舉攻下和州。
和州東南靠長江,城小,駐軍又多,攻下和州後,雖然幾次頂住了元軍的進攻,但糧草奇缺,而和州與太平(今安徽當塗)隔江相望,太平附近則十分富饒。
因此從這年五月起,朱元璋開始謀求渡江。
正好巢湖一帶的俞通海願意以千艘水舟來歸附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乘大雨水漲,突破元軍的封鎖,将千艘水舟帶出巢湖。
當時諸将要求利用這支水軍直搗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攻打集慶,必先從采石開始,而長江對岸的采石是軍事重鎮,有重兵把守,因此要取采石,又必先攻下臨江的朱渚。
六月,朱元璋率軍乘風引帆,一舉拿下朱渚,并乘勝攻下采石。
因此沿江一帶為朱元璋所控制。
當時渡江是因為和州饑荒,因此将士們渡江後,見到糧食牲口,就歡天喜地,搶着搬運,想着如何多弄些糧食運回和州再慢慢享用。
朱元璋深知這點,對徐達說:“我們非常幸運,渡江成功了,但如果我們僅僅弄點糧草後又退守和州,終非長久之計,江東一帶又會落到元軍手中,還不如趁勢打開局面,直取太平,站穩腳跟。
”朱元璋和徐達等商議計定,下令把所有船纜砍斷,把船推入長江急流,任其漂流而去,沒了船,就不可能回到和州了。
朱元璋召集諸将,對他們說:“前面不遠就是太平府,那裡女子玉帛,無所不有,現在我帶領你們去攻打太平。
” 既然已沒有退路,太平對長期饑餓的将士們又是那麼有吸引力,因此,朱元璋乘勝一舉攻下太平。
攻下太平後,發布文告,嚴禁嫖掠,違令者斬,城内士兵百姓很快安定下來。
這樣,太平重鎮成了朱元璋攻取集慶的重要據點。
背水一戰之例說——魯緬采夫絕處逢生 1769年,俄國傑出的軍事家魯緬采夫任前線總司令,帶領俄軍與土耳其人作戰。
1770年7月,魯緬采夫取得了拉爾加河口大捷,以自己1倍的傷亡換取敵人10倍的損失。
接着,他繼續發動攻勢。
但是情況突然發生了重大逆轉。
土耳其統帥哈利利親自率領援軍趕來,在卡古耳與原駐這裡的土軍主力會合,土耳其軍隊人數一下增至15萬人,火炮達到150門。
哈利利氣勢洶洶,準備以優勢兵力一舉全殲魯緬采夫,以雪拉爾加河口戰役之恨。
同時,土耳其盟國克裡木的8萬大軍正在魯緬采夫軍隊的後面,威脅着他的後方交通線。
而此時,魯緬采夫部隊的兵力隻有3.7萬人,是土軍總數的五分之一,處于絕對劣勢。
更可怕的是,俄軍所攜的糧食已消耗殆盡,無法補充,而後援部隊遠在天邊,無依無靠。
魯緬采夫進退維谷,似乎隻能是死路一條,沒有任何生的希望。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魯緬采夫仍然十分鎮定。
他将1萬兵力調守自己後方的交通線,準備一旦失利,不緻沒有後撤的退路。
這樣俄軍能用于對敵進攻的兵力隻剩下2.7萬人。
魯緬采夫堅持認為,在自己目前這種處境下,隻有抓住時機,主動、突然地發起進攻,才有可能絕處
韓世忠的人馬不足1000人,而叛軍卻有數萬人。
面對敵衆我寡的形勢,韓世忠依然從容不迫。
當部隊追到臨淄河時,韓世忠命軍士分作四隊,布設鐵蒺藜自塞歸路,告示全軍:進則勝,退則死,逃者命後隊剿殺。
于是全軍上下視死如歸,拼命沖殺,沒有一個回頭看的,終于大破叛軍,李複也被亂軍殺死。
韓世忠率軍乘勝追至宿遷。
此時叛軍仍然尚有萬餘人,正在飲酒取樂。
韓世忠感到以千敵萬,仍然難有取勝的把握,于是決心從心理上震撼敵人。
韓世忠單人獨馬于夜裡來到叛軍營中,呼喊道:“大軍到了,你們趕快收起兵器,卷起铠甲,我可以保全你們的生命!”叛軍恐懼,跪着向韓世忠進奉酒肉。
韓沉着地下馬解鞍,把酒和肉都吃光了。
叛軍看到韓世忠從容的氣度,于是全部請求投降。
背水一戰之例說——朱元璋毀船取太平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興用朱元璋之計,一舉攻下和州。
和州東南靠長江,城小,駐軍又多,攻下和州後,雖然幾次頂住了元軍的進攻,但糧草奇缺,而和州與太平(今安徽當塗)隔江相望,太平附近則十分富饒。
因此從這年五月起,朱元璋開始謀求渡江。
正好巢湖一帶的俞通海願意以千艘水舟來歸附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乘大雨水漲,突破元軍的封鎖,将千艘水舟帶出巢湖。
當時諸将要求利用這支水軍直搗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攻打集慶,必先從采石開始,而長江對岸的采石是軍事重鎮,有重兵把守,因此要取采石,又必先攻下臨江的朱渚。
六月,朱元璋率軍乘風引帆,一舉拿下朱渚,并乘勝攻下采石。
因此沿江一帶為朱元璋所控制。
當時渡江是因為和州饑荒,因此将士們渡江後,見到糧食牲口,就歡天喜地,搶着搬運,想着如何多弄些糧食運回和州再慢慢享用。
朱元璋深知這點,對徐達說:“我們非常幸運,渡江成功了,但如果我們僅僅弄點糧草後又退守和州,終非長久之計,江東一帶又會落到元軍手中,還不如趁勢打開局面,直取太平,站穩腳跟。
”朱元璋和徐達等商議計定,下令把所有船纜砍斷,把船推入長江急流,任其漂流而去,沒了船,就不可能回到和州了。
朱元璋召集諸将,對他們說:“前面不遠就是太平府,那裡女子玉帛,無所不有,現在我帶領你們去攻打太平。
” 既然已沒有退路,太平對長期饑餓的将士們又是那麼有吸引力,因此,朱元璋乘勝一舉攻下太平。
攻下太平後,發布文告,嚴禁嫖掠,違令者斬,城内士兵百姓很快安定下來。
這樣,太平重鎮成了朱元璋攻取集慶的重要據點。
背水一戰之例說——魯緬采夫絕處逢生 1769年,俄國傑出的軍事家魯緬采夫任前線總司令,帶領俄軍與土耳其人作戰。
1770年7月,魯緬采夫取得了拉爾加河口大捷,以自己1倍的傷亡換取敵人10倍的損失。
接着,他繼續發動攻勢。
但是情況突然發生了重大逆轉。
土耳其統帥哈利利親自率領援軍趕來,在卡古耳與原駐這裡的土軍主力會合,土耳其軍隊人數一下增至15萬人,火炮達到150門。
哈利利氣勢洶洶,準備以優勢兵力一舉全殲魯緬采夫,以雪拉爾加河口戰役之恨。
同時,土耳其盟國克裡木的8萬大軍正在魯緬采夫軍隊的後面,威脅着他的後方交通線。
而此時,魯緬采夫部隊的兵力隻有3.7萬人,是土軍總數的五分之一,處于絕對劣勢。
更可怕的是,俄軍所攜的糧食已消耗殆盡,無法補充,而後援部隊遠在天邊,無依無靠。
魯緬采夫進退維谷,似乎隻能是死路一條,沒有任何生的希望。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魯緬采夫仍然十分鎮定。
他将1萬兵力調守自己後方的交通線,準備一旦失利,不緻沒有後撤的退路。
這樣俄軍能用于對敵進攻的兵力隻剩下2.7萬人。
魯緬采夫堅持認為,在自己目前這種處境下,隻有抓住時機,主動、突然地發起進攻,才有可能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