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火打劫——袁紹詐取冀州城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關東諸侯聯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反對董卓專權。

    讨卓聯軍攻占洛陽後,各路諸侯便各打各的算盤,不僅不能同心協力,反而争權奪利、互相兼并,以緻讨卓聯盟迅即瓦解,各路諸侯各自為戰,自謀發展。

     當時,洛陽一帶幾乎已成廢墟,袁紹覺得在這裡已無戲可唱,便于次年率軍退屯河内(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觀望形勢發展。

    渤海郡屬冀州,因而袁紹在名義上應算冀州牧韓馥的部下,所以韓馥經常派人運送糧草接濟袁紹。

    誰知好心不得好報,袁紹及其部下卻暗中算計起富庶的冀州來。

    謀士逢紀向袁紹獻計說:“大丈夫當縱橫天下,怎能光靠人接濟為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将軍何不取之!”。

     得到袁紹贊同後,逢紀進一步具體謀劃說:“可暗中派人送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瓒,約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

    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

    面對公孫瓒的進攻,韓馥這樣的無謀之輩肯定會請您協助守冀州。

    您便可趁勢行事,冀州唾手可得。

    ”袁紹聞言大喜,即依計送信給公孫瓒。

    瓒得信,即應約發兵殺奔冀州而來。

    袁紹卻又使人将公孫瓒發兵攻冀州的消息密報韓馥。

    韓馥得報後,即召集謀士荀谌、辛評二人商議對策。

    荀谌說:“公孫瓒率領燕、代之衆,長驅而來,銳不可當。

    今袁紹智謀過人,手下名将極廣,将軍可請其同治州事,就不伯公孫瓒了。

    ”韓馥以為得計,便差别駕闵純去請袁紹。

    長史耿武谏曰:“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

    怎能将州權委托給他?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韓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紹,讓賢是自古以來的美德,現在我決計請袁紹與我一同治理冀州,諸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見韓馥固執己見,不聽忠告,隻好歎息而出。

     數日後,袁紹應韓馥之邀率領大隊人馬來到冀州。

    忠于韓馥的耿武、闵純不願冀州落入袁紹之手,便伏于城外,欲刺殺袁紹,結果被袁紹大将顔良、文醜斬殺。

    袁紹入據冀州後,即以韓馥為奮威将軍,并以自己的親信部下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架空韓馥,逐漸篡奪韓馥之權,終将冀州據為己有。

    至此,韓馥懊悔無及,隻好棄下家小,隻身投靠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公孫瓒見袁紹不講信義,獨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與袁紹結下仇怨,彼此攻伐。

    但公孫瓒哪裡是袁紹的對手,屢戰屢敗,後來被袁紹圍困于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走投無路,自缢而死。

    這樣,連公孫瓒割據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紹之手。

     [評析] 按照當時的軍事形勢,袁紹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奪取冀州。

    但那樣做,不僅要損失大量将士,而且名不正言不順,會在道義上受到天下人的譴責。

    于是袁紹便明智地采納了逢紀的計策,這樣就在應韓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順,兵不血刃地占據冀州,從而為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袁紹實際上是利用别人處于困境時,乘火打劫,乘人之危,雖然不道德,但實際效果卻使用計人實現願望。

     乘火打劫之例說——何瑭藏杯除宦官 明正德登上皇位後,封劉瑾為九千歲,任掌宮宦官。

    劉瑾趁這機會把持朝政,還想把皇帝殺掉,自己取而代之。

     當時,曾做過皇帝老師的何瑭看破了劉瑾的野心,總想把他除掉,可是一直沒有機會。

    且說這天,皇帝過生日。

    午門外文武百官都已到齊,劉瑾也騎着高頭大馬來了。

    學士何瑭等出來相迎。

    劉瑾下馬時,何瑭突然發現劉瑾的大紅朝服裡,露出赭黃色提花錦繡龍袍來。

    何瑭便暗暗地打起主意來。

     文武百官走進皇宮,給皇帝拜壽,皇帝設宴招待。

    大夥各自忙着在自己應坐的地方坐下來。

    何瑭趁忙亂之時,順手拿起一隻九龍杯藏在懷裡。

    太監發現九龍杯少了一隻,便到處尋找。

    何瑭站起來故意問道:“是誰拿了九龍杯?還不快交出來,不交就要搜身了!”衆官員都開玩笑似地說:“搜就搜,搜出來罰他喝1000杯酒!” 劉瑾心裡有鬼,一聽到要搜身,心都涼了半截,不敢讓搜。

    可是,他越怕搜,大家就越懷疑,越要搜。

    何瑭說:“這樣吧,先從萬歲搜起,從上到下,挨個搜。

    ”皇帝聽說,笑道:“别開玩笑!這滿殿東西都是我的,我單拿個九龍杯,什麼意思?”何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