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圍魏救趙——孔明一紙救江東
關燈
小
中
大
屋”聯手,是“近親聯姻”,未必有利于加快研制過程,再者将來隻得與之分享美國市場,還得考慮倔起的日本鋼廠。
與日本鋼廠并肩合作,是“遠緣雜交”,生命力旺盛,研制過程自然會加快,而且将來的市場大可以太平洋為界。
阿姆卡公司選擇了日本鋼廠為合作者,結果比預定計劃提前半年研制成功。
阿姆卡“遠交近攻”戰勝了“通用”、“西屋”兩大強勁對手。
圍魏救趙之例說——坎甯遠交以制近 拿破侖帝國崩潰後,歐洲的各反動封建君主國結成神聖同盟,企圖長期聯合霸占歐洲。
資産階級的英國受到了排擠和孤立。
在卡斯爾累任外交大臣期間,他極力推行支持神聖同盟、追随歐洲各國反動君主的路線,企圖以此來讨好他們。
1822年,坎甯接替了外交大臣的職務,他順應勞動群衆和資産階級激進分子的願望,決心打破神聖同盟的大一統局面,恢複英國在歐洲事務中的領導作用。
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國家掀起了反對宗主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坎甯抓住這個時機采取果敢行動,同神聖同盟展開了直接的交鋒。
1823年,神聖同盟決定由法國派兵前去鎮壓拉美的獨立運動,遭到坎甯堅決反對。
他聲明隻承認拉丁美洲國家的現實,即承認他們的獨立,反對任何武裝幹涉或把這些殖民地轉入法國之手的企圖。
坎甯還向美國發出呼籲,希望兩國聯合發表聲明,制止神聖同盟的幹涉。
與此同時,坎甯又派出艦艇巡弋于大西洋,任何從歐洲開往美洲的船隻,不得英國的同意,不能通過。
由于武裝幹涉受到阻攔,1824年,神聖同盟的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議就拉丁美洲問題召開全歐會議。
坎甯表示英國決不參加這樣的會議,也不承認會上通過的任何決議。
不僅如此,他還建議内閣盡快同拉丁美洲獨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進行貿易談判,争取早日打入這個廣闊市場。
1825年1月,英國承認了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家的獨立,同他們建立了外交、貿易關系。
坎甯的政策給了梅特涅及其神聖同盟的聲譽以沉重打擊,給歐洲大陸的自由主義勢力以鼓舞,恢複了英國在歐洲的威望,也赢得了拉美新獨立國家對英國的好感。
“遠交近攻”是“圍魏救趙”的一種變化了的形式。
遠交近攻本是以地理條件決定外交政策的一種策略,其意是近處如以利害相互結交,容易生變,所以對近處應當采取進攻的政策。
其實,這一謀略也可理解為:為了對付近的敵人,或者與遠方的國家結盟;或者利用其他國家的事情牽制近旁的敵人。
圍魏救趙之例說——丘吉爾聯蘇抗戰 兩次世界大戰間隙,國際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在歐洲政治舞台上,這在資本主義中間引起一片恐懼。
英法等國采取了扶持德國的政策,當德國複仇主義日益升起,不斷威脅到歐洲和平時,英法等國為了阻止蘇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所謂“擴張”,竟一再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姑息縱容。
蘇聯建議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以挫敗希特勒德國的侵略擴張計劃,但英國頑固地進行破壞,始終不渝地想把德國的擴張矛頭引向蘇聯。
這一政策的頂峰是慕尼黑協定,其目的是要将禍水東引,慫恿德國去攻打蘇聯。
但是,到頭來德國并沒有先進攻蘇聯,而是拿西歐的英法國家開了刀。
綏靖政策宣告破産,西歐輿論大嘩,執行綏靖政策的人在國内外都受到了嚴厲譴責。
丘吉爾正是在此危急的形勢下,受命組建了英國的戰時内閣。
丘吉爾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極其反共的資産階級政治家,從蘇維埃政權在俄國誕生之日起,他就極力主張進行公開的武裝幹涉,妄圖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扼殺于搖籃之中。
遏制共産主義的思想一直在他的頭腦中占着主導地位。
而且終其一生。
但是,丘吉爾先生又是一位很講現實的人。
從他臨危受命之時開始,他就認識到,當前的更大威脅不是蘇聯,而是希特勒德國,如果希特勒赢得戰争,不僅英國要蒙受史無前例的投降恥辱,歐洲的自由和民主将不再存在,甚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也将受到嚴重威脅。
因此,這是一場壓倒一切的戰争,必首先打垮希特勒,其餘的事情以後再說。
丘吉爾認為,在這場戰争中,蘇聯是幾乎同美國一樣可靠的潛在的盟友。
與希特勒相比,蘇聯的危險已經退居到次要地位。
為了能夠早日打敗希特勒,應該與蘇聯結成同盟。
基于這種認識,丘吉爾作出了明智而正确的抉擇。
當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消息傳來時,丘吉爾發表了曆史性的演說。
在演說中,他向蘇聯這個新盟國表示歡迎,并表示英國将堅定地與蘇聯站在一起,共同抗德,直到徹底打敗希特勒為止。
正是丘吉爾的這一外交戰略,使丘吉爾與斯大林這對宿敵坐到了一起,全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也在蘇、英、美的周圍結成了牢固的聯盟,最後終于将法西斯國家徹底打敗。
“兩利相衡從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高明的指揮員,必須學會全局在胸,善于權衡利弊,趨利避害或趨小害而避大害。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
與日本鋼廠并肩合作,是“遠緣雜交”,生命力旺盛,研制過程自然會加快,而且将來的市場大可以太平洋為界。
阿姆卡公司選擇了日本鋼廠為合作者,結果比預定計劃提前半年研制成功。
阿姆卡“遠交近攻”戰勝了“通用”、“西屋”兩大強勁對手。
圍魏救趙之例說——坎甯遠交以制近 拿破侖帝國崩潰後,歐洲的各反動封建君主國結成神聖同盟,企圖長期聯合霸占歐洲。
資産階級的英國受到了排擠和孤立。
在卡斯爾累任外交大臣期間,他極力推行支持神聖同盟、追随歐洲各國反動君主的路線,企圖以此來讨好他們。
1822年,坎甯接替了外交大臣的職務,他順應勞動群衆和資産階級激進分子的願望,決心打破神聖同盟的大一統局面,恢複英國在歐洲事務中的領導作用。
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國家掀起了反對宗主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坎甯抓住這個時機采取果敢行動,同神聖同盟展開了直接的交鋒。
1823年,神聖同盟決定由法國派兵前去鎮壓拉美的獨立運動,遭到坎甯堅決反對。
他聲明隻承認拉丁美洲國家的現實,即承認他們的獨立,反對任何武裝幹涉或把這些殖民地轉入法國之手的企圖。
坎甯還向美國發出呼籲,希望兩國聯合發表聲明,制止神聖同盟的幹涉。
與此同時,坎甯又派出艦艇巡弋于大西洋,任何從歐洲開往美洲的船隻,不得英國的同意,不能通過。
由于武裝幹涉受到阻攔,1824年,神聖同盟的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議就拉丁美洲問題召開全歐會議。
坎甯表示英國決不參加這樣的會議,也不承認會上通過的任何決議。
不僅如此,他還建議内閣盡快同拉丁美洲獨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進行貿易談判,争取早日打入這個廣闊市場。
1825年1月,英國承認了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家的獨立,同他們建立了外交、貿易關系。
坎甯的政策給了梅特涅及其神聖同盟的聲譽以沉重打擊,給歐洲大陸的自由主義勢力以鼓舞,恢複了英國在歐洲的威望,也赢得了拉美新獨立國家對英國的好感。
“遠交近攻”是“圍魏救趙”的一種變化了的形式。
遠交近攻本是以地理條件決定外交政策的一種策略,其意是近處如以利害相互結交,容易生變,所以對近處應當采取進攻的政策。
其實,這一謀略也可理解為:為了對付近的敵人,或者與遠方的國家結盟;或者利用其他國家的事情牽制近旁的敵人。
圍魏救趙之例說——丘吉爾聯蘇抗戰 兩次世界大戰間隙,國際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在歐洲政治舞台上,這在資本主義中間引起一片恐懼。
英法等國采取了扶持德國的政策,當德國複仇主義日益升起,不斷威脅到歐洲和平時,英法等國為了阻止蘇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所謂“擴張”,竟一再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姑息縱容。
蘇聯建議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以挫敗希特勒德國的侵略擴張計劃,但英國頑固地進行破壞,始終不渝地想把德國的擴張矛頭引向蘇聯。
這一政策的頂峰是慕尼黑協定,其目的是要将禍水東引,慫恿德國去攻打蘇聯。
但是,到頭來德國并沒有先進攻蘇聯,而是拿西歐的英法國家開了刀。
綏靖政策宣告破産,西歐輿論大嘩,執行綏靖政策的人在國内外都受到了嚴厲譴責。
丘吉爾正是在此危急的形勢下,受命組建了英國的戰時内閣。
丘吉爾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極其反共的資産階級政治家,從蘇維埃政權在俄國誕生之日起,他就極力主張進行公開的武裝幹涉,妄圖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扼殺于搖籃之中。
遏制共産主義的思想一直在他的頭腦中占着主導地位。
而且終其一生。
但是,丘吉爾先生又是一位很講現實的人。
從他臨危受命之時開始,他就認識到,當前的更大威脅不是蘇聯,而是希特勒德國,如果希特勒赢得戰争,不僅英國要蒙受史無前例的投降恥辱,歐洲的自由和民主将不再存在,甚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也将受到嚴重威脅。
因此,這是一場壓倒一切的戰争,必首先打垮希特勒,其餘的事情以後再說。
丘吉爾認為,在這場戰争中,蘇聯是幾乎同美國一樣可靠的潛在的盟友。
與希特勒相比,蘇聯的危險已經退居到次要地位。
為了能夠早日打敗希特勒,應該與蘇聯結成同盟。
基于這種認識,丘吉爾作出了明智而正确的抉擇。
當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消息傳來時,丘吉爾發表了曆史性的演說。
在演說中,他向蘇聯這個新盟國表示歡迎,并表示英國将堅定地與蘇聯站在一起,共同抗德,直到徹底打敗希特勒為止。
正是丘吉爾的這一外交戰略,使丘吉爾與斯大林這對宿敵坐到了一起,全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也在蘇、英、美的周圍結成了牢固的聯盟,最後終于将法西斯國家徹底打敗。
“兩利相衡從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高明的指揮員,必須學會全局在胸,善于權衡利弊,趨利避害或趨小害而避大害。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