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箭雙雕——司馬昭一石三鳥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鄧艾在陰平度險成功之後,緊接着便揮師南下,奪江油、取涪城、克綿竹,最後終于迫使後主劉禅出降,鄧艾進據成都。
而在劍閣的姜維,卻故意向鐘會繳了械,鄧艾因此痛恨鐘會。
對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鄧艾修了一封書信,緻送給在洛陽的司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對于魏國的軍隊,在大戰之後,将士疲勞,不宜立即又驅上新的伐吳的戰場,可暫作休整,并進行伐吳的準備;對已經投降的劉禅,要寬厚相待,建議封他為扶風王,表明投降了的國君依然不失其尊顯的地位,這對尚未投降的吳國會産生良好的影響;對于吳國,可采取先禮而後兵的手段,派出使臣,向吳國國君孫休曉以利害,勸他投降,這樣便可不戰而勝。
司馬昭讀書信之後,懷疑鄧艾有專權的野心,便先寫了一封親筆信送給監軍衛瓘,然後給鄧艾發去一道诏書,對鄧艾的戰功大加褒揚,同時封鄧艾為太尉。
鄧艾接受了诏書之後,衛瓘将司馬昭那封親筆信交給鄧艾看,信上說,鄧艾所提的各種事情,須要等候朝廷的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施行。
鄧艾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我既然奉了朝廷的命令全面負責指揮這一次的戰争,他怎麼好阻擋我?”于是又作了一封書信,交給使臣帶回洛陽。
當時朝内大臣都傳言鄧艾有謀反之心,司馬昭更加猜疑,正好這時收到了使臣帶回來的書信,司馬昭拆開一看,隻見信上寫道: “鄧艾奉命西征,首惡既已降服,我應當有權處理一些事情,以安定剛剛歸附的民心。
如果什麼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道路遙遠,往來遞送,拖引時間。
《春秋》一書上說:‘大将出征,隻要是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國家的事,可以獨立作主。
’如今吳國還沒有歸附,有可能與蜀相勾結,因此不應該按照平常的辦法行事而喪失時機。
兵法說:前進不是為了貪圖名利,後退也不畏懼降罪。
鄧艾雖然沒有古人那樣高尚的節操,也不願為了避嫌疑而幹出有害國家的事情。
特此上報,并要照此施行。
” 司馬昭讀完信後十分吃驚,連忙同賈充商量說:“鄧艾居功自傲,一意孤行,謀反之心已經暴露了,怎麼處理才好?”賈充說:“主公為什麼不給鐘會一官職,利用他來挾制鄧艾呢?”司馬昭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出使臣,奉了诏書,封鐘會為司徒,同時命令衛瓘監督這兩路軍馬。
另外又單給衛瓘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他同鐘會一起監視鄧艾,以提防他謀反。
給鐘會的诏書同樣是先大大地誇贊一番他的戰功,并封他為司徒。
鐘會受封之後,便将姜維請來商議道:“鄧艾的功勞比我大,又被封為太尉,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謀反之心,因此命令衛瓘為監軍,讓我去對付他。
姜兄有何高見?”姜維說:“我聽說鄧艾出身低微下賤,小的時候給農家放牛,現在僥幸從明平抄小路,攀樹爬山,立下了這個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麼高明,實在靠的是國家的福氣;要不是将軍與我相拒于劍閣,鄧艾怎麼能立這個功?現在他想把劉禅封為扶風王,這是想要讨蜀地人的好,他那謀反之心不用說也看得出來。
司馬公之懷疑是很有道理的。
”這番話很讓鐘會高興。
姜維又說:“請讓你身邊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單獨報告你。
”鐘會便讓身邊的人全都走開。
姜維從懷裡取出一幅地圖交給鐘會,并對他說:“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将這副圖獻給了先帝劉備,并且說:“‘成都一帶,沃野千裡。
百姓充裕,國家富足,是建立霸業的好地方。
’先帝因此才以成都作為基地,現在鄧艾占據了這裡,他的野心怎麼會不膨脹?”鐘會大喜,又指着地圖詳細詢問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勢,姜維全部告訴了他。
鐘會又問:“用什麼辦法可以除掉鄧艾?”姜維說:“應該乘着司馬公懷疑他的時候,趕快上表,報告鄧艾謀反的種種行為;司馬公必然會命令将軍去讨伐,這樣便可一舉将他拿下了。
”鐘會聽了他的話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陽,說鄧艾目無朝廷,為所欲為,結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謀反。
這個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驚。
鐘會又派人在半道上截獲了鄧艾給朝廷的表章,然後模仿鄧艾的筆迹,改寫成十分傲慢無禮的口氣,以此來證實自己誣告的正确。
司馬昭見了鄧艾的表章;又
鄧艾在陰平度險成功之後,緊接着便揮師南下,奪江油、取涪城、克綿竹,最後終于迫使後主劉禅出降,鄧艾進據成都。
而在劍閣的姜維,卻故意向鐘會繳了械,鄧艾因此痛恨鐘會。
對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鄧艾修了一封書信,緻送給在洛陽的司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對于魏國的軍隊,在大戰之後,将士疲勞,不宜立即又驅上新的伐吳的戰場,可暫作休整,并進行伐吳的準備;對已經投降的劉禅,要寬厚相待,建議封他為扶風王,表明投降了的國君依然不失其尊顯的地位,這對尚未投降的吳國會産生良好的影響;對于吳國,可采取先禮而後兵的手段,派出使臣,向吳國國君孫休曉以利害,勸他投降,這樣便可不戰而勝。
司馬昭讀書信之後,懷疑鄧艾有專權的野心,便先寫了一封親筆信送給監軍衛瓘,然後給鄧艾發去一道诏書,對鄧艾的戰功大加褒揚,同時封鄧艾為太尉。
鄧艾接受了诏書之後,衛瓘将司馬昭那封親筆信交給鄧艾看,信上說,鄧艾所提的各種事情,須要等候朝廷的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施行。
鄧艾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我既然奉了朝廷的命令全面負責指揮這一次的戰争,他怎麼好阻擋我?”于是又作了一封書信,交給使臣帶回洛陽。
當時朝内大臣都傳言鄧艾有謀反之心,司馬昭更加猜疑,正好這時收到了使臣帶回來的書信,司馬昭拆開一看,隻見信上寫道: “鄧艾奉命西征,首惡既已降服,我應當有權處理一些事情,以安定剛剛歸附的民心。
如果什麼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道路遙遠,往來遞送,拖引時間。
《春秋》一書上說:‘大将出征,隻要是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國家的事,可以獨立作主。
’如今吳國還沒有歸附,有可能與蜀相勾結,因此不應該按照平常的辦法行事而喪失時機。
兵法說:前進不是為了貪圖名利,後退也不畏懼降罪。
鄧艾雖然沒有古人那樣高尚的節操,也不願為了避嫌疑而幹出有害國家的事情。
特此上報,并要照此施行。
” 司馬昭讀完信後十分吃驚,連忙同賈充商量說:“鄧艾居功自傲,一意孤行,謀反之心已經暴露了,怎麼處理才好?”賈充說:“主公為什麼不給鐘會一官職,利用他來挾制鄧艾呢?”司馬昭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出使臣,奉了诏書,封鐘會為司徒,同時命令衛瓘監督這兩路軍馬。
另外又單給衛瓘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他同鐘會一起監視鄧艾,以提防他謀反。
給鐘會的诏書同樣是先大大地誇贊一番他的戰功,并封他為司徒。
鐘會受封之後,便将姜維請來商議道:“鄧艾的功勞比我大,又被封為太尉,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謀反之心,因此命令衛瓘為監軍,讓我去對付他。
姜兄有何高見?”姜維說:“我聽說鄧艾出身低微下賤,小的時候給農家放牛,現在僥幸從明平抄小路,攀樹爬山,立下了這個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麼高明,實在靠的是國家的福氣;要不是将軍與我相拒于劍閣,鄧艾怎麼能立這個功?現在他想把劉禅封為扶風王,這是想要讨蜀地人的好,他那謀反之心不用說也看得出來。
司馬公之懷疑是很有道理的。
”這番話很讓鐘會高興。
姜維又說:“請讓你身邊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單獨報告你。
”鐘會便讓身邊的人全都走開。
姜維從懷裡取出一幅地圖交給鐘會,并對他說:“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将這副圖獻給了先帝劉備,并且說:“‘成都一帶,沃野千裡。
百姓充裕,國家富足,是建立霸業的好地方。
’先帝因此才以成都作為基地,現在鄧艾占據了這裡,他的野心怎麼會不膨脹?”鐘會大喜,又指着地圖詳細詢問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勢,姜維全部告訴了他。
鐘會又問:“用什麼辦法可以除掉鄧艾?”姜維說:“應該乘着司馬公懷疑他的時候,趕快上表,報告鄧艾謀反的種種行為;司馬公必然會命令将軍去讨伐,這樣便可一舉将他拿下了。
”鐘會聽了他的話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陽,說鄧艾目無朝廷,為所欲為,結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謀反。
這個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驚。
鐘會又派人在半道上截獲了鄧艾給朝廷的表章,然後模仿鄧艾的筆迹,改寫成十分傲慢無禮的口氣,以此來證實自己誣告的正确。
司馬昭見了鄧艾的表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