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背水一戰——姜維背水破王經

關燈
此計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司馬師病死後,司馬昭以大将軍錄尚書事,專決中外事務。

    姜維得訊,以為司馬師新喪,司馬昭初握重權,必不敢擅離洛陽,可乘機伐魏,以取中原。

    後主劉禅準其所請,命往漢中作戰前準備。

    征西大将軍張翼自以蜀地淺狹,錢糧淺薄,不宜遠征。

    姜維不從。

    張翼見出兵已勢在必行,便向姜維提議道:“以往多不克而還,皆因出兵動作過于遲緩。

    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今若火速進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勝矣。

    ” 姜維于是引兵5萬遠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陝西西安)刺史王經、征西将軍陳泰得到前線戰報。

    王經先率兵馬步騎7萬人迎戰。

    姜維似已成竹在胸,對張翼、夏侯霸各授機宜,先使二人領兵去作準備,他自己乃引大軍背依洮水列陣。

    王經見姜維此等陣勢,回頭對其牙将張明、花永、劉達、朱芳四人說:“蜀兵背水為陣,敗則将全部投沒于水中。

    姜維骁勇,你們四位可與交戰,若其後退,便可追擊。

    ”王經企圖恃衆将姜維逼退,以使覆沒于洮水之中。

    四将領令,分左右殺出,來戰姜維。

    姜維似乎已知王經心意,略戰幾個回合,撥轉馬頭,望本陣便走,若有難敵的樣子。

    王經不知是計,大驅士衆一齊趕上,想要追殺蜀軍。

    姜維率軍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邊,對衆将士大呼道:“形勢如此急迫,諸将何不努力!”衆将聽姜維一呼,見後退無路,便掉頭奮力殺向魏軍。

    王經支持不住,被打得大敗。

    此時,早已準備好的張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經的後路,分兩路殺來,王經被圍在當中。

    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直如入無人之境。

    魏兵大亂,自相踐踏,死者大半,被逼無路,逃入洮水者不計其數,斬首萬餘,屍遺遍野,血流成河。

    王經隻率百騎殺出重圍,徑往狄道(今甘肅臨姚)敗去。

    逃入城中,閉門不出。

     [評析] 背水列陣,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

    一代名将韓信在破趙之際,依據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敵衆我寡,毅然采取出奇制勝之謀,背水列陣,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使自己身處絕境,故當兩軍交接時,人人殊死而戰,使弱寡變為強大,人人以一當十,最終以弱制強。

    姜維所用計謀正是背水一戰的翻版。

     背水一戰之例說——宇文泰背水列陣 公元537年,東魏高歡進擊西魏宇文泰。

    當時,高歡率兵20萬,而宇文泰則不足萬人。

    力量懸殊甚大,這仗應怎麼打呢?宇文泰思謀良久,首先決定外出迎擊,把戰場設在都城之外,避免打被動的防守戰。

    宇文泰反複思量高歡進攻路途上,哪裡設戰場最好。

    後來,他決定在沙苑(今山西高陵)東背水列陣。

     把方案交給部将們讨論,大家都不解其意,為何平日多智的宇文泰背水列陣呢?他是想仿效韓信的“背水一戰”嗎?但大家都同仇敵忾,上下一心,不必使這法子激勵士卒鬥志呀!宇文泰見大家困惑,解釋道:“我想背水列陣,不是為激勵士氣,而是為了埋伏兵力。

    此河東岸蘆葦遍地,正可藏人。

    待我與高歡拼殺時,伏兵殺出,高歡勢必大驚敗走。

    ”大家同意了宇文泰的辦法。

     宇文泰親率部下來到沙苑,讓6000名甲士埋伏在岸東蘆葦叢中,自己帶3000名人馬背水列陣,等待高歡。

     高歡大兵到來,見宇文泰親自帶3000人馬出戰,又背水列陣,且列一字長蛇陣,把弱點全部暴露給對方,犯了兵家大忌中之大忌。

    高歡部将們以為此戰必勝,故不等高歡下令,就沖将過來。

    兩軍剛接戰,宇文泰一聲信号,埋伏在蘆葦中的甲士殺出。

    高歡兵見,以為中了埋伏,回頭便跑,後邊人卻向前湧來殺敵争功,于是自相踐踏,大敗而逃,收不住腳,一下子退出60裡方位。

    清點人馬,損失了精銳兵馬8萬。

    高歡無心再戰,撤兵而回。

     背水一戰之例說——韓世忠自塞歸路 南宋時代與嶽飛齊名的抗金英雄韓世忠,一次奉命率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