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各個擊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诏托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劉備新亡,稱帝不久的曹丕乘機聯絡五路大軍伐蜀,想成就統一大業。

    這五路兵是:一、遼西(今遼甯義縣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二、南蠻王孟獲起兵10萬,攻打益州(今雲南晉甯東)、永昌(今雲南保山)等郡;三、孫權起兵10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四、降将孟達起上庸兵10萬,西攻漢中;五、曹軍以大将軍曹真率兵10萬,攻打陽平關。

    50萬兵馬五路來犯,蜀國聞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傾國之危,迫在眉睫。

    這時諸葛亮卻推病不上朝,數日閉門不出。

    這可急壞了衆君臣。

    後主劉禅親自去亟相府探望,卻見諸葛亮正在池邊悠閑地觀魚。

    原來諸葛亮這幾日正閉門考慮退兵之策,他告訴焦急萬分的後主:“陛下不必憂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

    惟東吳一路,我正考慮派誰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劉禅一聽大喜,這才放下心來。

     真是神了!諸葛亮安居不動就能退數十萬大軍?原來諸葛亮不願洩密,故瞞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實際上已在運籌帷幄、暗裡調動兵馬,以不同方法去震懾各路兵馬。

    諸葛亮究竟是怎樣安然擊退五路敵軍的呢? 蜀大将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極高,被稱為“神威天将軍”。

    諸葛亮星夜傳檄,令馬超伏四路奇兵,鎮守西平關。

    西番兵出西平關,見到馬超,不戰自退,吓回去了。

    這是第一路兵馬。

     南蠻孟獲兵馬強悍,但他們生性多疑。

    諸葛亮派人飛報大将魏延,令他率領一軍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計阻擊孟獲。

    孟獲見到蜀兵四出調動,以為主力兵馬在此,撤退回洞了。

    這是第二路兵馬。

     叛将孟達,諸葛亮了解到他與李嚴曾結生死之交,故他派人送了一封李嚴的親筆勸誡信給孟達。

    孟達接到信後,兵馬走到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

    這是第四路兵馬。

     陽平關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諸葛亮譴調趙雲引一軍把守,守而不戰。

    曹真率大軍無法攻破,隻好折道而回。

    這是第五路兵馬。

     關于第三路東吳之兵,諸葛亮後派鄧芝為使者前去說項。

    鄧芝從容不迫,向孫權陳述了聯蜀對魏的利害,孫權為之所動,又見其它幾路兵馬都不戰而敗,他幹脆沒再發兵。

     一場氣勢洶洶的五路兵馬來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軍師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于無形之中了。

     [評析] 看起來十分強大的敵人被諸葛亮化于無形之中,這裡他使用了“各個擊破”的計謀。

    但各個擊破的前提是了解每一個對手。

    諸葛亮對五路兵馬有全面的了解,比如蠻兵的多疑、羌人的敬馬超如神、東吳的首鼠兩端、孟達的叛将心理、曹真進兵的天然障礙等,進而對症下藥,所以能“藥到病除”。

    這裡應該說還有一個知己知彼的戰略素養的問題。

    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各個擊破之例說——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按左攜右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次、緩急之分,有重點打擊對象的。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就是抓住主要敵手,各個擊破的。

    “三藩”是指順治年間派駐雲南、廣東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其子耿精忠襲爵)。

    開始,他們奉命南征,擊敗南朝政權及農民起義軍餘部,其權勢也随之惡性膨脹,成了擁兵自重、獨霸一方的地方割據勢力,危害着國家的統一。

    當時有“天下之财賦,半耗于三藩”的說法。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他割據雲南,圈占民地,搶掠人口,苛捐雜稅,魚肉百姓;并招降納叛,廣植黨羽;其選官、練兵,都不讓朝廷過問,用财開支,不受戶部限制。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拒絕朝廷撤藩的旨意,發動了叛亂,接着,耿精忠、尚可喜也樹起了反清的旗幟。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爆發時,康熙帝僅20歲,他雖年輕,但機智過人。

    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出色地指揮了這場大規模的平叛鬥争。

    康熙親自制定了重點打擊吳三桂,争取其他叛亂者中立、投降的作戰方針,并利用耿精忠與台灣鄭經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

    1677年尚可喜憂憤而死,其子尚子信也因與吳三桂矛盾尖銳,在清軍的進逼下,向朝廷投降。

    1678年,吳三桂在内外交困中死去。

    一場席卷10省、長達8年的三藩叛亂終于被平息。

     各個擊破之例說——石達開巧破敵水師 1854年冬,曾國藩率湘軍水師順長江而下,直奔湖口。

    石達開奉命督領太平軍在湖口江面布防,迎擊湘軍。

    湖口,位于長江入鄱陽湖之口,上通楚北,下達皖南,素有“七省通衢,三江門戶”之稱,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軍在湖口江面設置了一座巨大的浮筏,筏上環造木城,設立望樓,有數百名官兵把守,浮筏兩側還有許多炮船守護。

    太平軍憑借這個水上堡壘粉碎了湘軍多次進攻,曾國藩惱羞成怒,傾其全部水師與太平軍決戰。

    經8小時激戰,太平軍擊斃了近千名敵人,但終因寡不敵衆,浮筏被突破。

    這使得從長江進入鄱陽湖的通道出現了缺口,敵一經由此長驅直入,将會對太平軍後方造成嚴重威脅。

    石達開并沒因作戰失利張皇失措,經過冷靜思考,一個扭轉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