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反間計——周瑜假書賺蔣幹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周瑜是江東孫氏集團中一個足智多謀的将領。

    他用反間之計,一舉除掉了曹操手下兩個得力的水軍将領。

     原來,曹軍士兵,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戰。

    曹操在占領荊州之後,便用降将蔡瑁和張允為都督,訓練水軍,為掃平江東做準備。

    蔡、張二人,久居荊州,深得水戰之妙。

    由他們訓練水軍,對江東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周瑜深為憂慮。

    一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有人通報故人蔣幹來訪。

    周瑜對衆将作了一番部署,遂整衣出迎。

     這蔣幹,字子翼,與周瑜自幼同窗,交情頗厚,現為曹操帳下幕賓。

    這次,他是主動請命前來江東的,目的是要說動周瑜投降。

    對此,周瑜自然心中有數。

    所以,他一見面就把蔣幹的嘴“封”了起來:他命大将太史慈監酒,聲稱“今天是老同學相見,但叙朋友之情,不言軍旅之事,有言之者當即斬首”。

    然後,他又以江東精勇雄壯的士兵、堆積如山的糧草和衆多的文武英傑,誇示蔣幹,使得蔣幹始終無法開口道出說詞。

    歡宴之後,周瑜一定要與蔣幹同榻而眠。

    他故作大醉之狀,和衣而卧,嘔吐狼藉,一會兒就鼾聲如雷。

    那蔣幹因心中有事,難以入睡,二更即起,見帳内殘燈尚明,桌上堆着文書,便下床偷看,他見有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一封投降書信,不禁大驚,忙将其藏到了身上。

    這時,周瑜在床上翻了個身,說起了夢話,道是數日之内要讓蔣幹看那曹操的腦袋。

    蔣幹連忙熄燈上床。

    将近四更時分,隻聽得有人進帳喚道:“都督醒了嗎?”周瑜裝作夢醒的樣子,故意問那人說:“床上睡的是什麼人?”那人答道:“都督請子翼一同睡覺,怎麼忘記了?”周瑜懊悔地說:“我平日從未醉酒,昨天喝醉了,不知可曾說過些什麼?”那人道:“江北有人過來。

    ”周瑜小聲喝道:“低聲!”又叫:“子翼。

    ”蔣幹裝作睡着,一聲不應。

     周瑜同來人悄悄走出帳外,蔣幹則在帳内偷聽。

    隻聽來人在外面說:“蔡、張二位都督道:‘急切中無法下手。

    ’”後面的話因聲音太小,無法聽清。

    一會兒,周瑜回到帳内,又叫:“子翼。

    ”蔣幹不應,仍然蒙頭假睡。

    周瑜遂脫衣就寝。

    蔣幹暗想:這周瑜是個精細人,天亮後若不見了蔡、張二人的書信,豈肯與我幹休?因此,剛到五更,即趁周瑜熟睡之機,悄悄溜出帳外,叫上随身帶的小童,飛快地趕到江邊下船回江北去了。

     蔣幹回到江北,去見曹操。

    曹操問道:“子翼,事情辦得怎麼樣?”蔣幹回答說:“周瑜雅量高緻,不是言詞所能打動。

    ”曹操十分不悅,道:“事情沒有辦成,反讓人家笑話!”蔣幹說:“雖然沒能說動周瑜,卻為丞相打聽到一件重要事情。

    請摒退衆人。

    ”待左右之人退下,蔣幹取出書信,并将聽到的事情一一告訴了曹操。

    曹操大怒道:“這兩個賊人竟敢如此大膽!”遂喚蔡瑁、張允入帳,未容二人分辯,即命武士推出斬首。

    這樣,大戰尚未開始,曹軍最為得力的兩個水軍将領,就被周瑜以反間之計輕而易舉地除掉了。

     [評析] 反間計是用間的一種形式。

    《孫子兵法·用間篇》将用間分為五種類型,一為“因間”,就是利用敵方的普通人為間諜;二為“内間”,是指收買敵方的官吏作間諜;三是“反間”,是指收買、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其為己方效力、服務;四是“死間”,就是有意制造虛假情況,讓我方間諜傳給敵方間諜,我方間諜常會因事發而被敵人處死,故稱“死間”。

    五是“生間”,是指在了解到敵方情況後,能夠活着回來報告的間諜。

    “五間”中以“反間”最為巧妙和高明。

    方法有兩種:一是收買,二是将計就計。

    收買就是用金錢、美女來收買敵間,使之成為雙重間諜為己方服務。

    将計就計則是發現敵間後,并不将其逮捕,也不加以收買,而是故意制造一些假象,讓敵間當成重要情報送回去,以造成敵方指揮官在判斷上的失誤。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會露出破綻,從而被敵人識破,以緻前功盡棄。

     反間計之例說——韋孝寬施死間計除斛律光 南北朝時,北周武帝有位大将叫韋孝寬,善于用間。

    不論是他派遣到北齊的間諜,還是他從北齊收買的間諜,都很盡職。

    北齊有位戰功卓著的将軍叫斛律光,号稱明月,能征善戰,英武可畏。

    韋孝寬為了除掉這個敵手,先叫參軍曲嚴編造歌謠:“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

    ”“高山不推自潰,槲樹不扶自豎。

    ”這裡的升,原指舊時容量單位,十升等于一鬥,十鬥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歌謠中的百升,影射斛律光的斛字。

    北齊王姓高,歌謠中的“高山”,影射北齊王;“槲樹”影射斛律光。

    這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