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上樓抽梯——劉琦上樓抽梯問計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巧施計謀,以少勝多,大敗袁紹,使得袁紹的主力幾乎全部被殲。

    随後,曹操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一度依附于袁紹的劉備迫于形勢,隻得南下投靠荊州的劉表。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到隆中三顧茅廬,将諸葛亮請出來做自己的軍師。

    當時,劉表與江東孫權戰事失利,曹操也在打荊州的主意。

    荊州内部各個集團之間也矛盾重重。

    劉表寵愛後妻蔡夫人生的兒子劉琮,而不喜歡前妻生的大兒子劉琦。

    在劉琮這一派人的壓抑下,忠厚老實的劉琦很為自己的前途擔心,但苦于想不出避禍自保的辦法,心裡十分憂慮。

     一次,劉琦乘劉表把劉備、諸葛亮請到荊州議事的機會,邀請諸葛亮到他家的後花園觀賞遊玩。

    喝茶之間。

    劉琦對諸葛亮說:“我的繼母不能容我,希望先生想個法子救救我。

    ”諸葛亮推辭說:“我是作為客人寄居在你們這裡,怎麼敢參與你們家庭内的事情啊?倘若洩露出去,那真為害不淺。

    ”說完,就要走。

     劉琦把他挽留密室喝酒。

    喝酒之中,劉琦又請諸葛亮教他一個自救的辦法,又被諸葛亮推辭了。

    劉琦又以請諸葛亮到他的樓上看古書為由,把諸葛亮請上一座小樓,令人撤去樓梯(原文是“共上高樓,令人去梯”),再次請求,跪在地上哭着說:“我幾次向您請教自救的好計策,您怕洩漏,不肯說,今天在這裡,上不着天,下不沾地,您說的話,隻有我一個人聽到,您就放心地談吧!如果您還不肯談,我隻好現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了。

    ”谙葛亮沒有辦法,就教他去向劉表請求帶兵鎮守江夏,以此達到避禍的目的。

    第二天,劉琦依計而行,果然避過了劉琮集團的迫害。

     [評析] 上樓抽梯又稱為“登摟抽梯”或“上屋抽梯”。

    此計名出于《孫子兵法·九地篇》:“将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後來的意思有所改變,其《三十六計》解語如下:“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

    ”即指誘敵深入,阻敵援兵,斷其退路,然後殲之的一種戰術。

    劉琦運用這一計策,迫使孔明為其謀劃保全之策,可以說是這一軍事計謀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運用。

     上樓抽梯之例說——嚴挺子“中風”了 李林甫是唐玄宗的宰相。

    他是個口蜜腹劍的陰謀家。

     他的政敵——嚴挺子,被貶到地方政府做事的那段時期,玄宗有一天突然想起他,問李林甫說: “我記得有一個很能幹的高官叫做嚴挺子,他現在在哪裡?” 當天,李林甫退出皇宮後,立刻召喚嚴挺子的弟弟,說;“陛下對令兄很關心,照說,他最好在這個時候谒見皇上,但是,他正在地方政府做事,一時辦不到,你不妨通知令兄,當作他患了中風,向皇上奏請回京療養……” 嚴挺子接到弟弟的聯絡後,喜上眉梢,即刻寫了奏文,請求皇帝調他回京,玄宗接到奏文後,問李林甫如何處理,李林甫答說:“嚴挺子已經年邁,而且中了風,請陛下把他調任閑職,叫他專心養病好了。

    ” 李林甫使用這條巧計,把政敵複起的機會,消滅于無形。

     上樓抽梯之例說——嚴嵩暗使奸計代夏言 嚴嵩是明嘉靖時的奸相。

    他從一般官僚做起,權勢越來越大,最後獨攬大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排擠政敵的手段。

     嘉靖中期,嚴嵩和夏言同為朝中大臣。

    夏言地位在嚴嵩之上,并且寫得一手好文章,深為皇帝所重。

    但夏言剛愎自用,而且自視甚高,看不起别人。

    嚴嵩并不甘心久居人下,但他不露聲色。

    他利用老鄉關系。

    想方設法讨好夏言。

    對夏言畢恭畢敬,察顔觀色,處處迎合他的意思。

    有一次嚴嵩準備了酒筵,親自去請夏言。

    夏言根本沒把這個同鄉放在眼裡,找了個借口推掉了。

    嚴嵩卻極為謙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聲朗讀自己帶去的請柬,使夏言極為感動。

    從此夏言非常器重嚴嵩,一再提拔他,甚至向皇帝推薦他接替自己的首輔位置。

     嚴嵩逐漸受到重用,心裡很高興。

    但他遠遠沒有滿足,他知道,必須搬開夏言這塊大石頭,他才能大權獨攬。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

    有一次他命人制作了五頂香葉冠,賜給幾位寵臣。

    夏言一向反對迷信,不肯接受。

    而嚴嵩卻把香葉冠戴在頭上,外面還鄭重地罩上輕紗。

    皇帝對嚴嵩的忠心大加贊賞,對夏言很不滿意。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沒有按時值班,惹得皇帝大怒。

    按規定大臣值班都必須乘馬車,而夏言卻不守規定,使得皇帝對他越來越不滿。

    嚴嵩一看時機成熟,一改往日的謙卑,勾結皇帝寵幸的一個道士,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說了夏言很多壞話。

    嘉靖帝一怒之下罷免了夏言的官職,令嚴嵩取而代之。

     後來内閣中隻剩下嚴嵩一人,皇帝也覺察到嚴嵩專權。

    于是再度起用夏言,而且位在嚴嵩之上。

    夏言複位後把嚴嵩撇在一邊,什麼事都自己作主。

    嚴嵩表面上不動聲色,從不提意見,暗地裡卻收買皇帝身邊的太監,讓他不時地在皇帝面前揭夏言的短處,同時也不露痕迹地說嚴嵩的好話。

     終于,嚴嵩抓住了一個機會。

    很早以前,北方少數民族就侵入河套地區,不斷擾亂北方邊關。

    嘉靖二十六年,兵部侍郎曾銑上疏力主收複河套,得到皇帝贊賞。

    但皇上後來又覺得沒有把握,猶豫不定。

    夏言對皇上的反複不知如何是好,幹脆上表請皇帝自己裁決,把難題甩給了皇帝,使嘉靖帝很生氣。

    而嚴嵩則摸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