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箭雙雕——司馬昭一石三鳥

關燈
派遣賈充領3萬人馬向斜谷進發,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奂禦駕親征。

    西曹掾邵悌問道:“鐘會的兵力,比鄧艾多幾倍,隻要讓鐘會去收服鄧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讓主公親自出馬?”司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對我說的話嗎?你曾經說過,鐘會必然會謀反。

    我這一次出征,不是為了鄧艾,實在是為了鐘會。

    ”邵悌笑着說:“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這麼問。

    現在既然有了這麼個打算,一定要嚴守秘密,千萬不能洩露。

    ”司馬昭同意他的意見,于是便率領大軍出發。

    當時賈充懷疑鐘會可能謀反,悄悄地對司馬昭說了。

    司馬昭回。

    答:“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難道也要懷疑你嗎?先到長安,自然一切都會清楚。

    ” [評析] 此計最早見于《隋書·長孫晟傳》,書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周有一名武将長孫晟特别善射。

    有一次他看見兩隻雕争一塊肉,就一箭射過去,兩隻大雕一起掉了下來。

    後人概括為“一箭雙雕”,比喻采取一種措施,得到兩種好處,或者做一件事收到兩方面的效果。

    一箭雙雕又稱一石二鳥,就是指出一個招數,擊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敵人。

    行使這個計謀并不簡單,也不容易,因為面臨的是幾個對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禍招災。

    故在事前事後,不要暴露自己,更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不可收拾。

     一箭雙雕之例說——司馬倫謀勸賈皇後毒殺太子西晉惠帝是個白癡,他當皇帝不久,大權被皇後賈南風把持。

    惠帝的太子不是賈皇後所生,個性剛強。

    賈皇後僞稱皇帝有病召太子入宮問候,假稱皇上賜禦酒要太子喝完,太子不得不喝得爛醉。

    賈皇後乘機拿出一份起草好的以太子的口氣祈求神明保佑他發動政變、廢黜父王成功的祈禱文稿,假托是皇帝的沼書,要太子照着書寫。

    太子爛醉,無法細辨内容,一一照寫。

    然後,賈皇後以此作為太子謀反的證據,皇帝和大臣見是太子親筆,也無話可說,于是太子被廢掉了。

    太子手下的僚屬都為太子感到冤屈,便去遊說皇族右軍将軍司馬倫。

    司馬倫掌有兵權,同賈皇後也有矛盾。

    司馬倫打算以賈皇後陷害太子為罪名,發動政變廢掉賈皇後,但司馬倫的親信孫秀提醒他:“我們不如慫恿賈皇後去殺害太子,然後再以為太子報仇的借口廢黜賈後,這樣今後定能把持朝政。

    ” 司馬倫便派人散布謠言,說朝中有人要廢賈皇後重新複太子正位,另一方面又暗中勸告賈皇後早日除掉太子,以絕衆望。

    賈皇後果然中計,毒死了太子。

     不久,司馬倫就以讨伐謀殺太子之罪的名義,興師問罪,聯合諸侯王,廢黜了賈皇後,奪取了朝政大權。

     司馬倫這一手,既是借刀殺人,借賈皇後之手殺掉正宗繼承人;又是一箭雙雕,使廢黜賈皇後師出有名,名正言順。

    作為加罪之計,則是以他人之過,制造出其他罪過,以達到奪權的目的。

     一箭雙雕之例說——螳螂升天黃雀入地 王敦的權力不可謂不大,地位不可謂不尊榮,如果人稱皇帝萬歲,那他也就有九幹九百歲了。

    但他仍不滿意,尤其這最後一點差距使他看起來仍像皇帝的跟班,他就忍不住要拿别人的生命先補上這一個百年。

     他這麼想,也就這麼跟他的手足商量,無奈王棱很不識趣,老是勸他九重天太高,高處不勝寒,不如安于八重天的風光,更加自在逍遙。

    王敦覺得有這位堂弟在身邊,耳根實在有欠清靜,有時他甚至隐隐覺得脖子上涼嗅嗅的,因為他一直擔心王棱口風不緊,于是他忽然記起“毒蛇噬腕,壯士斷臂”的格言來。

     恰好這時流民首領王如内外交困,走投無路而歸順了王敦,王棱又把王如當成寶貝攬到了自己帳下。

    王棱根本不知道王如是個很難駕馭的手下,他的多忌而焦躁的性格也不允許對方有什麼越軌,這就必然造成雙方的相互仇視,最終同室操戈。

    惡果很快就初見端倪,王如好幾次因為比賽射技而動手傷人,被王棱賞賜一頓大棒,他為此眼睛大為出血。

     王敦聽到這個消息樂不可支,暗中教人在王如的怒火裡再加了一捆幹柴,并且告訴他王棱遲早要将他連竈帶鍋一起端掉。

     王如到了此時就是不想動刀子都不行了,他趁王棱設宴的當口,效法楚漢鴻門宴舞刀助興,殺了王棱。

     王敦假意悲不自勝,下令捕殺王如替王棱償命,完成了一石二鳥的計劃。

     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