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釜底抽薪——曹操烏巢燒糧草

關燈
皇帝立即對控告人進行審訊。

    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實,進行誣陷。

    皇帝把那個控告人判為誣告陷害罪,殺了。

     釜底抽薪之例說——文彥博借用實例平市場 宋仁宗至和年問,國家财政緊張,幾種錢币同時流通,國家難以控制市場。

    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請求統一錢币,特别是要罷掉陝西鐵錢,由國家統一鑄币流通。

    仁宗接到奏疏,交大們議論。

    大多數人覺得罷掉鐵錢會造成市場混亂,所以并沒有實行。

    但消息卻傳了出去,一時間,首先從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開始,刮起一股風:“朝廷要罷掉陝西鐵錢了,趕快脫手出去,晚了就一錢不值了!” 一傳十,十傳百,不長時間便傳遍了城市鄉村。

    那時,陝西鐵錢不僅在陝西,連京都及周圍一帶都十分通行,存這種錢的大有人在。

    大家聽說這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就要廢了,那還了得,所以都紛紛拿鐵錢到店鋪中搶購貨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搶到手再說。

    店鋪老闆也不是傻子,他們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紛紛挂出牌子:不收陝西鐵錢。

    這家不收,那麼就到那家吧!可百姓們串了幾家店鋪,走了幾個集鎮,到處都一樣。

    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爆性子的人竟到店鋪中強行買貨,吓得店鋪競相關門。

    一時間,市場大亂,人心浮動,危及治安。

     消息馬上反饋到朝廷,仁宗大為惱火,一邊追查是誰傳出的消息,一邊責令宰相文彥博迅速處理此事,平定市場,安定民心。

    文彥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說别無辦法,隻有讓朝廷下令,辟此謠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場。

     可文彥博深深知道,市場上的事有時單靠強令是辦不好的。

    法令出去,大家還會将信将疑。

    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實例,而不是一紙公文。

    想到這裡,文彥博對大家說:“這麼辦吧,先讓我來獨自經辦此事。

    若我财力不足時,再麻煩各位。

    ” 他回到家中,詢問管家:“絲絹缣帛還有多少?”管家說:“還有500匹。

    ”于是文彥博讓管家找來京城中最大的綢緞鋪主,托他代賣這些絲絹,并特别叮囑:不要其他的錢,隻收陝西鐵錢。

     店主照辦,第一天簡直擠破了門。

    别的店主都來打聽為何倒行逆施收陝西鐵錢,當他們得知是文丞相讓代賣代收的後,都放下心來,連丞相都要鐵錢,看來鐵錢是決不會廢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鐵錢。

     消息傳揚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來,再沒人急于脫手陝西鐵錢去搶購貨物了。

    一場市場動亂就這樣讓文彥博平定了下來。

     釜底抽薪之例說——韓世忠的襲後計 南宋時,韓世忠奉命去讨伐占據蕲陽白面山的劉忠。

    韓世忠趕到白面山下,并不急于發起進攻,而是先下棋飲酒,堅壁不動。

    暗裡卻派出偵察員偵察,掌握了敵人的大量情報。

     一天夜裡,韓世忠令部将率精兵200埋伏在白面山下,約定待劉軍與官兵大部隊交戰時,攻進敵中軍,奪下敵觀察台。

    伏兵開拔出去後,韓世忠即率全軍向劉軍發起了進攻。

    由于戰前官軍沒有透露出一點兒将進攻的迹象,劉忠遭到官軍的突然襲擊,如喪家之犬,将他的全部人馬都調出去對付韓世忠。

    這時,真是幹載難逢的時機,伏兵見劉忠後方空虛,立即攻入中軍,迅速地控制觀察台,插上了官軍的旗幟,并齊聲呐喊。

    與官軍正戰得激烈的劉軍士兵,聽到觀察台官軍的喊叫,知道大勢已去,無心戀戰,一齊逃散,各奔生路去了。

    劉軍大敗,劉忠本人投奔了劉豫。

     釜底抽薪之例說——戰地參觀團的覆滅 1943年10月,日軍以2萬多兵力,在飛機的配合下,分三路對八路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所謂“鐵滾掃蕩”,岡村甯次親自擔任總指揮。

    東京參謀部為研究“鐵滾戰術”,特地從各地抽調中隊長以上的軍官180多名,組成參觀團,到太嶽前線觀摩日軍行動。

    八路軍為了打亂敵人的部署,阻止日軍此次行動,采取釜底抽薪之計,尋機殲滅敵人的戰地參觀團。

    lO月23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一部在臨汾附近的韓略村西南,利用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設伏,次日,當日軍戰地參觀團進入伏擊圈後,八路軍掐頭去尾予以猛擊,将敵戰地參觀團全部殲滅。

    這一仗,使日軍銳氣大挫,作戰部署大亂。

    日軍被迫将兵力重新部署,其所謂的“鐵滾掃蕩”也迅速夭折。

     釜底抽薪之例說——自己讓質量曝光 在我國,“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早已成為大衆口頭禅。

    在我國市場疲軟的1989年、1990年,很多優秀的企業,正是靠過硬的質量、多變的品種度過了低谷。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認識到:質量是産品的生命線。

     羽絨被在冬季自然應是暢銷的時令商品。

    但從1990年初來自上海繁華商市的信息,卻表明情況并非完全如此。

     就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鋪面市場來說,兩邊櫃台羽絨被銷售的冷熱反差懸殊。

    一邊貨架上的商品雖然琳琅滿目,有浙江、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産品,含羽量各不相同,可是問津者寥寥無幾。

    另一邊出售情況則迥然不同。

     櫃台前,“國家二級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橫标非常醒目,透明的玻璃窗内麗水羽絨廠正在“現場辦公”。

    幾名頭上沾着白色羽絨的售貨員正忙得不可開交,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