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1975年夏天的一個下午,鄧小平主持完軍委的一個會議後,乘車從西郊回中南海見毛澤東。
看着車窗外白熱的盛夏中嚴肅而又緊張的街道,他覺得中國正在變得有了秩序。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字報海洋、紅衛兵浪潮自然早已不見了,“批林批孔”運動的鑼鼓也不那麼高昂了,現在是“全面整頓”的聲音。
他翻了一下放在車座位上的幾張《人民日報》,這些報紙雖然還在張春橋、姚文元的控制下,卻也不得不經常出現“三項指示為綱”的大标題。
毛澤東做過關于學習理論問題的指示,又做了要安定團結的指示,也做了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他将毛澤東這三個指示合在一起,叫做“三項指示為綱”。
在這面旗幟下,今年以來,他在全國範圍内大張旗鼓地整頓工業,整頓農業,整頓交通,整頓軍隊,整頓科技和教育。
鐵路秩序的混亂是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關鍵問題,他選擇鐵路運輸作為突破口,召開了全國會議,發布了重要文件,對幾個“老大難”的鐵路局采取了堅決的措施,将壞人抓了起來,将軟弱的幹部調離,召開萬人乃至十萬人大會,落實“整頓”的戰略,全國鐵路由半癱瘓狀态煥然一新。
此後,他又将鐵路整頓的經驗和威風移師各個領域,真有些摧枯拉朽、攻無不克的感覺。
他對自己感到滿意。
每當他率領中央領導成員走進一個又一個全國性會議,接見參加會議的各省市領導幹部時,他照例是在熱烈的掌聲中也簡單地鼓鼓掌,表示接受了大家的歡迎,随後當仁不讓地在主席台上就座,目光炯炯地看着台下,揮手做出聲色俱厲的講話。
他絕不高談闊論,也絕不溫文爾雅。
他的風格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鋼鐵公司”。
多少年在軍隊,部下們就懼怕他的嚴厲,現在整頓綱紀以“嚴”為本,他更是毫不留情。
他不要阿谀奉迎的面孔,他要說一不二地執行命令。
他的每一句話都不容含糊,都是果斷的結論,不容商讨的指示。
當他看着會場中一張張被震懾的面孔時,惟嫌他們的反應還不夠強烈。
他知道自己正攜帶着一個勢力重返中國政治舞台,有一種千軍萬馬跟着他浩浩蕩蕩前進的感覺。
做事就要有勢,有氣勢,有陣勢,有态勢,才可能扭轉局勢。
他的個子矮,每當在高個子的簇擁下走進一個個會場時,所有的人都會給他空開足夠的寬度。
他以嚴厲的表情、堅定的聲音和說一不二的手勢将高個子們籠罩在自己的權威之下,就像這白熱化的夏日陽光一樣,毫不留情地照亮廣大空間。
自古以來慈不掌兵,賞罰分明方能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才有權威,有了權威便可以更加令行禁止。
因為個子矮,反而從小造成了他不服天不服地的好強性格,他就是要用雷厲風行的手段将中國整頓出一個樣子,給全黨看,給全軍看,給全國看,也給毛澤東看。
一個國家看着很大,千頭萬緒很難弄,其實,隻要大權在手,抓住關鍵,以堅強手段去處置,立刻會牽一動百,扭轉全局。
撤掉一個軟弱無能的幹部,他常常眼都不眨一下。
對一個強有力的幹部委以重任,他又一分鐘都不遲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将尚方寶劍交給他們,讓他們全力去幹,然後靜待捷報,論功行賞。
汽車開到中南海新華門了,他看了一下手表,時間還早一些,便讓車往前開到天安門,繞一圈再回來。
小轎車環繞天安門廣場行駛着,先過人民大會堂,又過前門箭樓,彎過來再過曆史博物館,最後過天安門城樓。
看到寬闊而整肅的天安門廣場,他同樣體會到在今年以來展開的全國性整頓造成的一統天下的氣氛,天安門廣場同樣也在這種氣氛之中。
想到外電評價1975年的中國是“鄧小平年”,他面無表情,眼睛都不眨動。
外電評價他“東山再起,創造了政治奇迹”,他也不過轉動了一下頭部而已。
他從來不為這些讕言動心,他就是那種所謂“軟硬不吃”的人。
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隻知道審時度勢,理智行事。
他是1973年2月20日從江西結束了三年零四個月的流放生活回到北京的,同年3月10日,他被恢複了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同年8月的中共十大上,他被選
看着車窗外白熱的盛夏中嚴肅而又緊張的街道,他覺得中國正在變得有了秩序。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字報海洋、紅衛兵浪潮自然早已不見了,“批林批孔”運動的鑼鼓也不那麼高昂了,現在是“全面整頓”的聲音。
他翻了一下放在車座位上的幾張《人民日報》,這些報紙雖然還在張春橋、姚文元的控制下,卻也不得不經常出現“三項指示為綱”的大标題。
毛澤東做過關于學習理論問題的指示,又做了要安定團結的指示,也做了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他将毛澤東這三個指示合在一起,叫做“三項指示為綱”。
在這面旗幟下,今年以來,他在全國範圍内大張旗鼓地整頓工業,整頓農業,整頓交通,整頓軍隊,整頓科技和教育。
鐵路秩序的混亂是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關鍵問題,他選擇鐵路運輸作為突破口,召開了全國會議,發布了重要文件,對幾個“老大難”的鐵路局采取了堅決的措施,将壞人抓了起來,将軟弱的幹部調離,召開萬人乃至十萬人大會,落實“整頓”的戰略,全國鐵路由半癱瘓狀态煥然一新。
此後,他又将鐵路整頓的經驗和威風移師各個領域,真有些摧枯拉朽、攻無不克的感覺。
他對自己感到滿意。
每當他率領中央領導成員走進一個又一個全國性會議,接見參加會議的各省市領導幹部時,他照例是在熱烈的掌聲中也簡單地鼓鼓掌,表示接受了大家的歡迎,随後當仁不讓地在主席台上就座,目光炯炯地看着台下,揮手做出聲色俱厲的講話。
他絕不高談闊論,也絕不溫文爾雅。
他的風格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鋼鐵公司”。
多少年在軍隊,部下們就懼怕他的嚴厲,現在整頓綱紀以“嚴”為本,他更是毫不留情。
他不要阿谀奉迎的面孔,他要說一不二地執行命令。
他的每一句話都不容含糊,都是果斷的結論,不容商讨的指示。
當他看着會場中一張張被震懾的面孔時,惟嫌他們的反應還不夠強烈。
他知道自己正攜帶着一個勢力重返中國政治舞台,有一種千軍萬馬跟着他浩浩蕩蕩前進的感覺。
做事就要有勢,有氣勢,有陣勢,有态勢,才可能扭轉局勢。
他的個子矮,每當在高個子的簇擁下走進一個個會場時,所有的人都會給他空開足夠的寬度。
他以嚴厲的表情、堅定的聲音和說一不二的手勢将高個子們籠罩在自己的權威之下,就像這白熱化的夏日陽光一樣,毫不留情地照亮廣大空間。
自古以來慈不掌兵,賞罰分明方能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才有權威,有了權威便可以更加令行禁止。
因為個子矮,反而從小造成了他不服天不服地的好強性格,他就是要用雷厲風行的手段将中國整頓出一個樣子,給全黨看,給全軍看,給全國看,也給毛澤東看。
一個國家看着很大,千頭萬緒很難弄,其實,隻要大權在手,抓住關鍵,以堅強手段去處置,立刻會牽一動百,扭轉全局。
撤掉一個軟弱無能的幹部,他常常眼都不眨一下。
對一個強有力的幹部委以重任,他又一分鐘都不遲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将尚方寶劍交給他們,讓他們全力去幹,然後靜待捷報,論功行賞。
汽車開到中南海新華門了,他看了一下手表,時間還早一些,便讓車往前開到天安門,繞一圈再回來。
小轎車環繞天安門廣場行駛着,先過人民大會堂,又過前門箭樓,彎過來再過曆史博物館,最後過天安門城樓。
看到寬闊而整肅的天安門廣場,他同樣體會到在今年以來展開的全國性整頓造成的一統天下的氣氛,天安門廣場同樣也在這種氣氛之中。
想到外電評價1975年的中國是“鄧小平年”,他面無表情,眼睛都不眨動。
外電評價他“東山再起,創造了政治奇迹”,他也不過轉動了一下頭部而已。
他從來不為這些讕言動心,他就是那種所謂“軟硬不吃”的人。
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隻知道審時度勢,理智行事。
他是1973年2月20日從江西結束了三年零四個月的流放生活回到北京的,同年3月10日,他被恢複了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同年8月的中共十大上,他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