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三個人似乎沒有更多的話了,賈若曦看看魯繼敏,魯繼敏看看賈若曦,兩個人又都看看盧小龍。
盧小龍說:“好吧,我就去村裡了。
”兩個人跟着送到衛生院大門口,朝公社大院的大門看了看,沒有人,就又送出來一截,這才分手。
路過鎮裡的小飯鋪,盧小龍掏錢買了兩個餅子,沿着山腳下的大路邊走邊吃。
黃黃的土地與黃黃的山坡在陽光下和煦地擺放着,一片片村莊高高低低,窯洞、土坯房、磚瓦房懶懶的一片。
土路時高時低地起伏着,兩邊的小樹也都黃茸茸地蒙着塵土。
走着走着,地面更開闊一些,遠遠就看見劉堡村的堡牆了,那是幾百年前幹打壘起來的又高又厚的土牆,牆頭已經長出了雜草和小樹。
山上的梯田裡,有人趕着牛在犁地,翻起一道一道土浪,将半尺來高的玉米茬連根翻起掩埋在土中。
有人趕着牛踩在耙上耙地,那是需要掌握平衡的活計,耙子兩米來寬,布滿了釘齒,人踩在上面要左右倒着腳,控制着均勻的壓力,一手握着缰繩,一手揮着鞭子,一趟耙過去,犁過的地就見了平,隔一會兒,就将耙出的玉米根扔到地邊。
這是在準備搶種冬小麥。
一個在坡地上犁地的農民扶住犁,高高地打量着盧小龍,露出疑惑的表情。
盧小龍認出這是劉堡村一隊的農民,朝他揮了揮手,對方也認出他來了,忠厚的一笑,盧小龍曾經當過他們的生産隊長,他吆喝了一聲:“回來了?”盧小龍高聲回答:“回來了。
”對方又問:“是不是到公社遷戶口了?”盧小龍說:“是。
”對方說:“有空去家裡坐。
”盧小龍說:“行。
” 一路走過去,村邊的場上正在攤曬老玉米棒子,男男女女正在幹活。
盧小龍知道,大多數玉米棒子一收下來就分到了各戶,這是隊裡留下來做飼料、做種子的。
金黃的玉米棒子攤了一場,曬幹了,就要用碾子壓,壓脫了粒,就裝麻袋過秤入庫。
他走到場上,農民們早就停下手中的家夥,遠遠打量着他,村裡人對任何外來的人都關心,每一戶來了城裡的親戚,都會立時傳遍全村。
有人先認出了盧小龍,高興地喊了一聲,而後所有的人都認了出來,露出了笑容。
盧小龍三步兩步跳過路邊的莊稼,來到了場上。
人們對他都十分親熱,問長問短,盧小龍把回來幹什麼講明白了,這才問起生産隊三年來的情況,大夥你一句我一句地說着。
不知是盧小龍離開的時間太長了,還是因為他很快要走了,大家的親熱中有了一點生疏的客氣,好像他是一個從上邊下來檢查工作的幹部。
陽光金晃晃地照在場上,玉米棒子蒸發着香氣,場四周是夏天才垛起來的新麥草。
盧小龍走過去,拍着一個個麥草垛,麥草垛得很實,又抓起玉米棒子用手摳了摳,水分還在,曬幹還要一些天,他用木鍁翻了幾下玉米棒子,大夥都笑起來,說道:“再回來給我們當隊長吧!”盧小龍也笑了,又有人說:“再回來就該當大隊長了。
”人們說笑成一片。
盧小龍随手從挎包裡拿出兩盒海河煙,看了看場上,說道:“可惜這兒不能抽。
”幾個爺們都說:“沒事,我們到下風抽。
”說着,便都搓着手踩着玉米棒子來到場外,在土溝旁蹲下。
盧小龍發了一圈煙,和大夥坐在一起抽了起來。
看着對面山坡下劉堡村的窯洞高高低低地排在那裡,盧小龍想,這回離開劉堡大概很難再回來了,多少對這個土氣洋洋的小山村生出一股眷戀之情。
就是一條狗在這兒卧過兩年,大概也不會忘記這地方。
煙抽過了,該聊的也聊得差不多了,盧小龍發現,自己和農民已經沒有更多聊天的熱情了,他急于離開農村。
自己的事業不在劉堡了,回到這裡隻是為了告别。
村裡的知識青年都已走完,他惟一需要看一看的是魯敏敏。
他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和人們告别,說要去看看魯敏敏。
大夥告訴他:“在來旺家。
”他點點頭說:“我知道。
”他貼着堡牆進了村,村裡還是老樣子,不時遇見一兩個熟悉的人,都停下來和他拉着手說話,他掏出煙來一個一個說明着自己回村來幹什麼。
農民們對他回來是親熱的,那親熱也很平常,就像遇到去城裡上班的人回村一樣,倒是一支香煙帶出來的笑容更殷勤,這讓他多少有些失望。
想着畢竟是自己幹過兩年的地方,以後又很難再回來,他把村裡大概走了走。
機磨房、油坊還在哐啷哐啷地響着,冒着白面的氣味、玉米面的氣味和棉籽油的濕熱氣味。
養豬場自然早已關閉了,豆腐房也早沒了煙火,隻是做豆腐的土房子還在,旁邊的豬圈也還在。
推開破木闆門,裡邊黑洞洞的,借着透進來的光亮看了看,那盤磨還立在房子中央,沒了鍋的竈台還黑乎乎地蹲在牆角。
三年過去了,一絲豆腐的氣味都沒有了,聽說點豆腐的丁老頭去年死了。
他麻木地拉門走了出來,小木門碰響的聲音讓他想到在告别什麼。
這兒也有一個場院,也在翻曬玉米棒子,他和幹活的人也是招呼着說笑了一陣,已經沒有坐下來聊天的熱情了,這夥人也都用又親熱又有點生疏的笑容目送他離開。
下了坡,便看到生産隊原來的飼養棚,遠遠看見飼養員田老頭在飼養棚門口挪來挪去。
田老頭辨認了一陣,疑惑地打招呼,盧小龍走上去遞了一支煙,說笑着聊了幾句,低下頭鑽進了飼養棚。
牛馬都出去幹活了,隻有一匹馬在裡邊嚼草,田老頭進來說:“這是趕集回來剛卸了車的。
”飼養棚裡挺深,那盤大炕還在,過去點上一盞油燈,就是生産隊召開全體社員會的地方。
盧小龍想起當年自己盤腿坐在炕上,面對着一片黑乎乎面孔的開會情景。
他拍了拍門邊的水缸,伸手探了探,缸裡水是滿的,他捧起水洗了一把被太陽曬了一天的臉,清爽地抖了抖頭,走出飼養棚和田老頭告别。
他幾上幾下地走着坡路,最後來到知識青年過去住的院子。
土崖上三孔窯洞現在都被大隊占了,挂着生鏽的鐵鎖,鄰居大娘見他回來,親熱地招呼着,他也回了招呼,照例解釋了自己為什麼回來,而後趴在門縫中将三個窯洞都看了看,裡邊黑洞洞的,看不見什麼,聽說大通炕都拆掉了,裡面堆着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右邊那間曾經做知青廚房的小房倒是敞着門,往裡一看,堆着破缸破鍋,鄰居大娘走過來說:“前年麥收,在這兒開過一次集體竈,給收麥的人送蒸馍,後來麥收沒再開過。
”盧小龍看着小屋裡布滿的蛛網退了出來,和大娘告别後一路小跑上了一段陡坡,來到來旺家的窯洞前。
這裡差不多算是村裡最高處的窯洞了,幾孔窯洞掏在一壁土崖上,住着三戶人,土崖前一塊平地,放着一盤石碾子,下面是水平的圓形碾盤,上面是圍着碾盤中心滾動的石碾,碾盤上鋪着一層剛剛開碾的玉米粒。
推碾的人不知道去哪兒了,碾子旁邊坐着一個納鞋底的婦女,正是魯敏敏,還是胖胖壯壯的樣子。
對盧小龍的到來,她似乎毫不覺察,仍舊聚精會神地納着鞋底,先用錐子将厚厚的布鞋底紮一個眼,将長長的針穿過去,拉着長長的細麻繩一直穿過,最後将麻繩勒緊;而後又拿起錐子紮一個眼,将針穿回來,一把一把将麻繩拉過又勒緊。
鞋底的兩面都是白布,已經納了一半,針腳密密的。
盧小龍走到她身邊,她沒有什麼反應,還是一針一針地納着,偶爾還将錐子在頭發上磨一下,使錐子被頭油潤得更光滑,看她幹活的樣子很利索,像是健全的人,可是看她對外界麻木的反應,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盧小龍想了想,推起碾子圍着碾盤轉了起來。
碾子靠外粗,靠裡面細,這樣正好在碾盤上轉起圈來,碾盤上的玉米在碾子的滾壓下嘩啦啦地響着,逐漸破碎。
看着碾盤周圍的石槽中有一溜
盧小龍說:“好吧,我就去村裡了。
”兩個人跟着送到衛生院大門口,朝公社大院的大門看了看,沒有人,就又送出來一截,這才分手。
路過鎮裡的小飯鋪,盧小龍掏錢買了兩個餅子,沿着山腳下的大路邊走邊吃。
黃黃的土地與黃黃的山坡在陽光下和煦地擺放着,一片片村莊高高低低,窯洞、土坯房、磚瓦房懶懶的一片。
土路時高時低地起伏着,兩邊的小樹也都黃茸茸地蒙着塵土。
走着走着,地面更開闊一些,遠遠就看見劉堡村的堡牆了,那是幾百年前幹打壘起來的又高又厚的土牆,牆頭已經長出了雜草和小樹。
山上的梯田裡,有人趕着牛在犁地,翻起一道一道土浪,将半尺來高的玉米茬連根翻起掩埋在土中。
有人趕着牛踩在耙上耙地,那是需要掌握平衡的活計,耙子兩米來寬,布滿了釘齒,人踩在上面要左右倒着腳,控制着均勻的壓力,一手握着缰繩,一手揮着鞭子,一趟耙過去,犁過的地就見了平,隔一會兒,就将耙出的玉米根扔到地邊。
這是在準備搶種冬小麥。
一個在坡地上犁地的農民扶住犁,高高地打量着盧小龍,露出疑惑的表情。
盧小龍認出這是劉堡村一隊的農民,朝他揮了揮手,對方也認出他來了,忠厚的一笑,盧小龍曾經當過他們的生産隊長,他吆喝了一聲:“回來了?”盧小龍高聲回答:“回來了。
”對方又問:“是不是到公社遷戶口了?”盧小龍說:“是。
”對方說:“有空去家裡坐。
”盧小龍說:“行。
” 一路走過去,村邊的場上正在攤曬老玉米棒子,男男女女正在幹活。
盧小龍知道,大多數玉米棒子一收下來就分到了各戶,這是隊裡留下來做飼料、做種子的。
金黃的玉米棒子攤了一場,曬幹了,就要用碾子壓,壓脫了粒,就裝麻袋過秤入庫。
他走到場上,農民們早就停下手中的家夥,遠遠打量着他,村裡人對任何外來的人都關心,每一戶來了城裡的親戚,都會立時傳遍全村。
有人先認出了盧小龍,高興地喊了一聲,而後所有的人都認了出來,露出了笑容。
盧小龍三步兩步跳過路邊的莊稼,來到了場上。
人們對他都十分親熱,問長問短,盧小龍把回來幹什麼講明白了,這才問起生産隊三年來的情況,大夥你一句我一句地說着。
不知是盧小龍離開的時間太長了,還是因為他很快要走了,大家的親熱中有了一點生疏的客氣,好像他是一個從上邊下來檢查工作的幹部。
陽光金晃晃地照在場上,玉米棒子蒸發着香氣,場四周是夏天才垛起來的新麥草。
盧小龍走過去,拍着一個個麥草垛,麥草垛得很實,又抓起玉米棒子用手摳了摳,水分還在,曬幹還要一些天,他用木鍁翻了幾下玉米棒子,大夥都笑起來,說道:“再回來給我們當隊長吧!”盧小龍也笑了,又有人說:“再回來就該當大隊長了。
”人們說笑成一片。
盧小龍随手從挎包裡拿出兩盒海河煙,看了看場上,說道:“可惜這兒不能抽。
”幾個爺們都說:“沒事,我們到下風抽。
”說着,便都搓着手踩着玉米棒子來到場外,在土溝旁蹲下。
盧小龍發了一圈煙,和大夥坐在一起抽了起來。
看着對面山坡下劉堡村的窯洞高高低低地排在那裡,盧小龍想,這回離開劉堡大概很難再回來了,多少對這個土氣洋洋的小山村生出一股眷戀之情。
就是一條狗在這兒卧過兩年,大概也不會忘記這地方。
煙抽過了,該聊的也聊得差不多了,盧小龍發現,自己和農民已經沒有更多聊天的熱情了,他急于離開農村。
自己的事業不在劉堡了,回到這裡隻是為了告别。
村裡的知識青年都已走完,他惟一需要看一看的是魯敏敏。
他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和人們告别,說要去看看魯敏敏。
大夥告訴他:“在來旺家。
”他點點頭說:“我知道。
”他貼着堡牆進了村,村裡還是老樣子,不時遇見一兩個熟悉的人,都停下來和他拉着手說話,他掏出煙來一個一個說明着自己回村來幹什麼。
農民們對他回來是親熱的,那親熱也很平常,就像遇到去城裡上班的人回村一樣,倒是一支香煙帶出來的笑容更殷勤,這讓他多少有些失望。
想着畢竟是自己幹過兩年的地方,以後又很難再回來,他把村裡大概走了走。
機磨房、油坊還在哐啷哐啷地響着,冒着白面的氣味、玉米面的氣味和棉籽油的濕熱氣味。
養豬場自然早已關閉了,豆腐房也早沒了煙火,隻是做豆腐的土房子還在,旁邊的豬圈也還在。
推開破木闆門,裡邊黑洞洞的,借着透進來的光亮看了看,那盤磨還立在房子中央,沒了鍋的竈台還黑乎乎地蹲在牆角。
三年過去了,一絲豆腐的氣味都沒有了,聽說點豆腐的丁老頭去年死了。
他麻木地拉門走了出來,小木門碰響的聲音讓他想到在告别什麼。
這兒也有一個場院,也在翻曬玉米棒子,他和幹活的人也是招呼着說笑了一陣,已經沒有坐下來聊天的熱情了,這夥人也都用又親熱又有點生疏的笑容目送他離開。
下了坡,便看到生産隊原來的飼養棚,遠遠看見飼養員田老頭在飼養棚門口挪來挪去。
田老頭辨認了一陣,疑惑地打招呼,盧小龍走上去遞了一支煙,說笑着聊了幾句,低下頭鑽進了飼養棚。
牛馬都出去幹活了,隻有一匹馬在裡邊嚼草,田老頭進來說:“這是趕集回來剛卸了車的。
”飼養棚裡挺深,那盤大炕還在,過去點上一盞油燈,就是生産隊召開全體社員會的地方。
盧小龍想起當年自己盤腿坐在炕上,面對着一片黑乎乎面孔的開會情景。
他拍了拍門邊的水缸,伸手探了探,缸裡水是滿的,他捧起水洗了一把被太陽曬了一天的臉,清爽地抖了抖頭,走出飼養棚和田老頭告别。
他幾上幾下地走着坡路,最後來到知識青年過去住的院子。
土崖上三孔窯洞現在都被大隊占了,挂着生鏽的鐵鎖,鄰居大娘見他回來,親熱地招呼着,他也回了招呼,照例解釋了自己為什麼回來,而後趴在門縫中将三個窯洞都看了看,裡邊黑洞洞的,看不見什麼,聽說大通炕都拆掉了,裡面堆着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右邊那間曾經做知青廚房的小房倒是敞着門,往裡一看,堆着破缸破鍋,鄰居大娘走過來說:“前年麥收,在這兒開過一次集體竈,給收麥的人送蒸馍,後來麥收沒再開過。
”盧小龍看着小屋裡布滿的蛛網退了出來,和大娘告别後一路小跑上了一段陡坡,來到來旺家的窯洞前。
這裡差不多算是村裡最高處的窯洞了,幾孔窯洞掏在一壁土崖上,住着三戶人,土崖前一塊平地,放着一盤石碾子,下面是水平的圓形碾盤,上面是圍着碾盤中心滾動的石碾,碾盤上鋪着一層剛剛開碾的玉米粒。
推碾的人不知道去哪兒了,碾子旁邊坐着一個納鞋底的婦女,正是魯敏敏,還是胖胖壯壯的樣子。
對盧小龍的到來,她似乎毫不覺察,仍舊聚精會神地納着鞋底,先用錐子将厚厚的布鞋底紮一個眼,将長長的針穿過去,拉着長長的細麻繩一直穿過,最後将麻繩勒緊;而後又拿起錐子紮一個眼,将針穿回來,一把一把将麻繩拉過又勒緊。
鞋底的兩面都是白布,已經納了一半,針腳密密的。
盧小龍走到她身邊,她沒有什麼反應,還是一針一針地納着,偶爾還将錐子在頭發上磨一下,使錐子被頭油潤得更光滑,看她幹活的樣子很利索,像是健全的人,可是看她對外界麻木的反應,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盧小龍想了想,推起碾子圍着碾盤轉了起來。
碾子靠外粗,靠裡面細,這樣正好在碾盤上轉起圈來,碾盤上的玉米在碾子的滾壓下嘩啦啦地響着,逐漸破碎。
看着碾盤周圍的石槽中有一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