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盧小龍在六六年的夏天最喜歡的成語就是“铤而走險”,四個字的節奏像鐵鎖橋的鐵鍊一樣帶有鋼鐵的性質,含着大膽的冒險精神。
閉上眼,一個“铤”字和一個“走”字就活生生地畫出了人物的形象:那是踏着鐵鎖橋渡過高山峽谷的形象,那是踏着荊棘泥潭冒險前進的形象。
冒了險不一定成功,不冒險不可能成功。
當“铤而走險”進入自己的身體與骨骼合一時,他感到一種冰冷的無畏。
他還喜歡的一個成語是“大器晚成”。
北清中學第一輪革命揪出了賈昆和米娜,作為一個非常膚淺的舉動已經過去了。
第二輪革命是有一批學生貼出造校領導反的大字報,一些人貼出了保校領導的大字報,雙方的首領都成了北清中學的風雲人物。
在這一輪革命中盧小龍也沒有什麼行動。
學校裡已經湧現了不少嶄露頭角的學生領袖,還出現了各種造反派組織,他還是冷冷地看在眼裡。
第三輪革命,學校來了工作組,北清中學的工作組是隸屬于北清大學工作組的小支隊。
當北清大學與北清中學同步發生造反派與工作組的沖突時,北清大學工作組在中央的支持下,已将前兩天的萬人批鬥大會打成了“反革命事件”,同時開始在學生中追查反革命,北清中學工作組也開始整頓學生。
一時間,學校裡籠罩着恐怖的氣氛,很多師生這時才真正回憶起中國1957年的反右曆史。
正當那些活躍分子有些張皇時,在一片頹廢的大字報欄上突然出現了盧小龍的大字報。
四張黃紙寫成的大字報上,第一張紙就是一個大标題:《工作組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世界是一個矛盾沖突的世界,一切聲音都在與對立面的鬥争中表現出影響力。
你反對的對立面越大,你的影響也越大。
“頂風亮相”是一種冒險,也最容易轟動。
盧小龍的大字報使沉寂了兩天的校園一片嘩然,大食堂門口的大字報前密密匝匝站滿了人。
從這一天起,盧小龍便成為北清中學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當北清中學工作組開始清理這個階級鬥争新動态時,這張大字報已經被轉抄張貼在北清大學大字報的中心區,在北清大學也成為輿論的焦點。
大字報欄出現了“向北清中學革命小将盧小龍緻敬!”的大标語,當然,更多的是圍剿盧小龍的大字報。
立刻,盧小龍成為北清大學政治輿論的中心人物。
随着他的大字報被各大中院校傳抄,他很快也成為北京市文化大革命的新聞人物。
與此同時,北清大學造反派的第二号人物呼昌盛頂着工作組追查反革命的高壓,貼出了題為《踢開工作組鬧革命──從中學小将盧小龍大字報中獲得的啟示》的大字報,将盧小龍點燃的火種進一步擴大了。
在工作組的指揮下,對呼昌盛和盧小龍的批判攻勢在北清大學遮天蓋地地鋪開,北清中學也貼滿了聲讨盧小龍的大字報。
就在很多人為盧小龍擔心的時候,盧小龍卻在“铤而走險”的精神鼓舞下繼續行動着。
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個平平常常的孩子,從未引起過人們太多的注意,現在,全校一千多雙眼睛都在追蹤他,僅僅為了這種感覺也值得冒險。
像鐵針圍攏磁鐵一樣,一群學生開始聚攏到他身邊,這使他獲得興奮感。
他決定開始在這個社會大動蕩中第一個有組織意義的行動:發起成立北清中學紅衛兵「1」。
一行七人在黑夜的尾巴還盤踞在校園中時,像執行特殊任務的偵察兵一樣悄無聲響地穿過學校後圍牆的缺口,走過圍牆後面小河上的獨木橋,穿過一片桦樹林,又越過幾片魚塘,走過一段土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踏入了圓明園遺址。
東邊的田野剛剛露出草莽中的黎明,一片鐵青色的微光透過稀疏的灌木将黑的大地勾畫成濃重模糊的風景,一坡一坡的荒草像沉默的火焰一樣起伏着,幾個搖搖欲墜的雕花拱形石門立在巨石狼藉的廢墟上。
他們在草莽簇擁的圓明園廢墟上雙手抱膝圍坐成一圈。
一隻貓頭鷹在朦胧的樹影中發出凄厲的鳴叫。
盧小龍坐在最高處,屁股下面毛糙的大石頭還帶着露水的潮濕。
他的話非常簡單:很多中學都開始成立紅衛兵,北清中學也應當成立紅衛兵,而且要成為一支最高水平的紅衛兵,投身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
接下來,每個人都發表了一番在那個時代最激烈、最勇敢的講話,這些話雖然在幾十年後曾使他們中的某些人回想起來很可笑,然而,在那個朦胧的黎明中,他們選擇了記錄着民族恥辱的廢墟舉行這個儀式,無疑表明當時的莊嚴情緒。
盧小龍在這次聚會中第一次感受到執掌權力的享受。
黑暗的風從背後吹過來,描繪出怪石林立
閉上眼,一個“铤”字和一個“走”字就活生生地畫出了人物的形象:那是踏着鐵鎖橋渡過高山峽谷的形象,那是踏着荊棘泥潭冒險前進的形象。
冒了險不一定成功,不冒險不可能成功。
當“铤而走險”進入自己的身體與骨骼合一時,他感到一種冰冷的無畏。
他還喜歡的一個成語是“大器晚成”。
北清中學第一輪革命揪出了賈昆和米娜,作為一個非常膚淺的舉動已經過去了。
第二輪革命是有一批學生貼出造校領導反的大字報,一些人貼出了保校領導的大字報,雙方的首領都成了北清中學的風雲人物。
在這一輪革命中盧小龍也沒有什麼行動。
學校裡已經湧現了不少嶄露頭角的學生領袖,還出現了各種造反派組織,他還是冷冷地看在眼裡。
第三輪革命,學校來了工作組,北清中學的工作組是隸屬于北清大學工作組的小支隊。
當北清大學與北清中學同步發生造反派與工作組的沖突時,北清大學工作組在中央的支持下,已将前兩天的萬人批鬥大會打成了“反革命事件”,同時開始在學生中追查反革命,北清中學工作組也開始整頓學生。
一時間,學校裡籠罩着恐怖的氣氛,很多師生這時才真正回憶起中國1957年的反右曆史。
正當那些活躍分子有些張皇時,在一片頹廢的大字報欄上突然出現了盧小龍的大字報。
四張黃紙寫成的大字報上,第一張紙就是一個大标題:《工作組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世界是一個矛盾沖突的世界,一切聲音都在與對立面的鬥争中表現出影響力。
你反對的對立面越大,你的影響也越大。
“頂風亮相”是一種冒險,也最容易轟動。
盧小龍的大字報使沉寂了兩天的校園一片嘩然,大食堂門口的大字報前密密匝匝站滿了人。
從這一天起,盧小龍便成為北清中學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當北清中學工作組開始清理這個階級鬥争新動态時,這張大字報已經被轉抄張貼在北清大學大字報的中心區,在北清大學也成為輿論的焦點。
大字報欄出現了“向北清中學革命小将盧小龍緻敬!”的大标語,當然,更多的是圍剿盧小龍的大字報。
立刻,盧小龍成為北清大學政治輿論的中心人物。
随着他的大字報被各大中院校傳抄,他很快也成為北京市文化大革命的新聞人物。
與此同時,北清大學造反派的第二号人物呼昌盛頂着工作組追查反革命的高壓,貼出了題為《踢開工作組鬧革命──從中學小将盧小龍大字報中獲得的啟示》的大字報,将盧小龍點燃的火種進一步擴大了。
在工作組的指揮下,對呼昌盛和盧小龍的批判攻勢在北清大學遮天蓋地地鋪開,北清中學也貼滿了聲讨盧小龍的大字報。
就在很多人為盧小龍擔心的時候,盧小龍卻在“铤而走險”的精神鼓舞下繼續行動着。
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個平平常常的孩子,從未引起過人們太多的注意,現在,全校一千多雙眼睛都在追蹤他,僅僅為了這種感覺也值得冒險。
像鐵針圍攏磁鐵一樣,一群學生開始聚攏到他身邊,這使他獲得興奮感。
他決定開始在這個社會大動蕩中第一個有組織意義的行動:發起成立北清中學紅衛兵「1」。
一行七人在黑夜的尾巴還盤踞在校園中時,像執行特殊任務的偵察兵一樣悄無聲響地穿過學校後圍牆的缺口,走過圍牆後面小河上的獨木橋,穿過一片桦樹林,又越過幾片魚塘,走過一段土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踏入了圓明園遺址。
東邊的田野剛剛露出草莽中的黎明,一片鐵青色的微光透過稀疏的灌木将黑的大地勾畫成濃重模糊的風景,一坡一坡的荒草像沉默的火焰一樣起伏着,幾個搖搖欲墜的雕花拱形石門立在巨石狼藉的廢墟上。
他們在草莽簇擁的圓明園廢墟上雙手抱膝圍坐成一圈。
一隻貓頭鷹在朦胧的樹影中發出凄厲的鳴叫。
盧小龍坐在最高處,屁股下面毛糙的大石頭還帶着露水的潮濕。
他的話非常簡單:很多中學都開始成立紅衛兵,北清中學也應當成立紅衛兵,而且要成為一支最高水平的紅衛兵,投身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
接下來,每個人都發表了一番在那個時代最激烈、最勇敢的講話,這些話雖然在幾十年後曾使他們中的某些人回想起來很可笑,然而,在那個朦胧的黎明中,他們選擇了記錄着民族恥辱的廢墟舉行這個儀式,無疑表明當時的莊嚴情緒。
盧小龍在這次聚會中第一次感受到執掌權力的享受。
黑暗的風從背後吹過來,描繪出怪石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