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着前面。

    鄧小平擡着頭,似乎在聆聽他的講話,又時而低下頭看看手中的材料,記幾個字,其實,那神情是在想其他事情。

    這是他自遵義會議執掌權力以來,首次被冷落、被頂撞的會議,在毛澤東心中留下了極為強烈的印象。

     他知道,自己長期以來退居二線,将黨政軍日常事務交給身居一線的劉少奇、鄧小平處理,已經在形成大權旁落。

     在緊接着的又一次會議上,他決定做出反擊。

    他拿着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産黨黨章》出席會議。

    會議一開始,他就做了一個讓全體都出其不意的講話,他看着鄧小平和劉少奇說:“你們一個是不讓我開會,一個是不讓我講話。

    ”他一手拿起《憲法》,“這是一本憲法,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講話的自由。

    ”又一手拿起《黨章》,“這是中國共産黨黨章,我是中國共産黨黨員,有權利參加黨的會議。

    ”然後,他把《憲法》和《章程》都放在桌上,沉穩有力地拍了拍,說道:“你們有什麼權力不讓我參加會議?有什麼權力不讓我講話?我一講階級鬥争,你們就不愛聽,共産黨不講階級鬥争還算什麼共産黨?你們手中的權力到底是誰給的?” 那天,他多少有些雷霆大怒了。

     正是從那時起,他決定把丢失的權力奪回來。

     這樣想着,眼前又浮現出今年6月初的情景。

    當時,劉少奇、鄧小平乘專機到杭州向他彙報文化大革命的情況,他含威不露地坐在沙發上。

    這時的劉少奇和鄧小平已經顯得相當恭敬了,兩個人都坐在沙發的前沿,前傾着身子。

    鄧小平用兩肘撐着大腿,恭恭順順地看着他說:“文化大革命如何搞,大家都沒有思想準備,請主席回北京主持工作。

    ”劉少奇也連連點頭。

    毛澤東很平穩地說道:“還是委托你們主持一段工作,各種情況你們相機處理。

     需要我回去時,我會回去的,現在還沒有那麼要緊。

    “他當時在心裡說:”文化大革命還沒真正展開,你們就都變了個樣。

    以前你們的得意忘形到哪裡去了?“看着劉少奇、鄧小平今非昔比的恭敬目光,他深感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

    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劉少奇、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造成了工作組大面積鎮壓學生運動的現狀。

    他遊泳、看書過了半個夏天,可以出來收拾局面了。

    他一瞬間想起自己寫的一首詞:”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眼前的彙報還在進行。

    他既是在聽具體彙報,也是在享受聽彙報的感覺。

    眼前這班人才是真正随着他的号令聞風而動的力量。

    一個領袖失去了令行禁止的權威,也就名存實亡了。

    劉少奇、鄧小平6月初在杭州露出的那點恭敬是迫不得已的表面态度,他們有他們的韬略,有他們的勢力。

    眼前這班人卻像是一群乳臭未幹的小娃娃,争先恐後地圍着家長要糖吃。

    看着他們一個個急于彙報又有所謙讓時,他甚至想到,政治家的天倫之樂就是身邊總圍攏着忠心耿耿的信徒。

     他又點着一支煙,吐着煙霧,更舒服地往後靠了一下。

    他的身軀比他們都高大,坐姿也更軒昂、舒展,他能站在一個比他們高得多的高度上聽他們彙報,指揮他們。

    平等的權力沒有中心。

    接近平等的權力也不能形成足夠的權威。

    諸侯強大,天子不存。

    懸殊的權力才能造成真正的領袖權威。

    眼前這些人遠沒有羽翼豐滿,他們在中國這個政治大國中具有的權力是微不足道的,隻有這樣,他們對自己才能有絕對的忠誠。

    當然,他們都會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權力,然而,這些人大概永遠沒有威脅他的可能。

    眼下,他正需要這班人權力的逐步擴大,以解決整個政治權力的重新建設。

     在中國,其實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深謀遠慮,也沒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甚至沒有人理解他為什麼經常願意住到南方,而不願留在北京。

    中南海明明是他的首府,但實際上,他在中南海遠得不到他在杭州、在武漢、在上海、在長沙得到的隆重待遇。

     在中南海,他是最高領袖,有足夠的服從、足夠的保衛、足夠的服務,然而,這裡的人對他太熟悉了,一切都司空見慣、按部就班了,就連警衛見到他的機會都比較多。

    根本不像外地,在杭州,在武漢,總有一些誠惶誠恐、分秒不離的崇拜與服務包圍着自己。

    那裡的每一個省市領導、軍區領導都會日夜圍繞在身邊,以此為重任。

    服務人員一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