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西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設立學校,請司馬相如去當教師。
文翁一死,他就不願再教書了,他打算離開成都,到長安去做大官。
路過一座升仙橋的時候,他在橋柱子上題了字,寫的是:&ldquo不乘高車驷馬,不過此橋。
&rdquo 司馬相如到了長安,花錢謀到了一個衛士的職位,伺候着漢景帝。
漢景帝不喜歡作詩、寫文章。
司馬相如又沒有多高的武藝,他在這個位置上很是沒有優勢。
恰巧梁王劉武帶着幾個文人來朝見漢景帝,司馬相如趁機跟這些文人交了朋友。
接着他就辭了職,到了梁國,被梁王劉武收為門客。
他在梁國住了幾年,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叫《子虛賦》,假托&ldquo子虛&rdquo&ldquo烏有先生&rdquo&ldquo無是公&rdquo三個人評論國王打獵的事,文章的字句鋪張雕琢,内容卻是空空洞洞。
可當時那幫拿喝酒、作詩過日子的文人都說《子虛賦》寫得好,司馬相如就這樣出了名。
梁王劉武後來死了,他的門客也就樹倒猢狲散了。
司馬相如隻好回了老家成都。
他沒事幹,家裡又窮,就到臨邛縣(邛qióng)去投靠他的好朋友縣令王吉。
王吉曾經對他說過:&ldquo要是你不如意了,盡管到我這兒來。
&rdquo 王吉替司馬相如想出了一個擡高身價的辦法:請他住在都亭(城門旁邊公家的房子),自己每天挺恭敬地去拜訪他。
頭幾天,司馬相如還出來接見縣令,後來幹脆叫随從出來推辭說身子不舒坦,不便相見。
司馬相如不見客,縣令更加恭恭敬敬地每天去問病。
王縣令天天這麼招搖過市地去拜訪司馬相如,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臨邛縣有兩家大财主:一個叫卓王孫,家裡的奴仆就有八百名;一個叫程鄭,也有幾百名奴仆。
兩個财主商量着:&ldquo縣太爺來了貴客,咱們不能不招待一下。
&rdquo他倆就決定在卓王孫家裡請客,約上一百來個有名望的人,請縣令做個陪客,挺隆重地給司馬相如接風。
請客那天,卓家門前一溜兒全是車馬。
一百來個陪客都到齊了,酒席也擺上了。
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可就是缺了一個人,誰呀?主角司馬相如沒來。
他推辭說:&ldquo身子不太舒服,心領了。
&rdquo 王縣令不敢怠慢,親自帶着幾個挺有面子的人去勸駕,死乞白賴地一定要司馬相如賞個臉,逼得司馬相如沒辦法,隻好帶着随從乘着自己的馬車到卓家來了。
貴客一到,全堂都興奮起來。
司馬相如當然坐了首位,王縣令和其他陪客挨次序坐了,卓王孫和程鄭坐在主位,酒越勸越勤,話越說越高興。
王縣令見大夥兒這麼高興,就提議說:&ldquo司馬公彈琴是出了名的,我們何不請他彈一曲,讓我們的耳朵也享享福!&rdquo司馬相如直怪王縣令多嘴。
卓王孫說:&ldquo琴,我家裡也有,是我前年花了三百金買來的,聽說還是古物。
請司馬公不要推辭。
&rdquo王縣令說:&ldquo用不着你家的琴。
司馬公的琴和劍是随身帶着的。
我看見他車上有個口袋,那準是琴,快去拿。
&rdquo手下人就把琴拿上來了。
王縣令接過來,雙手遞給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挺随意地彈了一段就停下了。
大夥兒不管聽得懂、聽不懂,沒有一個不喝彩的。
司馬相如把弦兒調整一下,正準備彈第二段的時候,就聽到屏風後面叮叮當當有玉佩的聲音。
他偷偷地往那邊一瞅,原來是個極漂亮的女子,他知道那是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
卓文君不但長得美,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隻可惜年輕輕地守了寡,住在娘家。
她聽說司馬相如是個才子,就躲在屏風後面想偷看一下。
等到司馬相如彈起琴來,行家碰到行家,不由得轉到屏風邊上,露了一露,正好跟司馬相如打了個照面。
她連忙退回來,心裡頭盡管亂跳着,可還是靜靜地站在那兒,想要再聽聽琴聲。
司馬相如哪能錯過機會呢?好在這些财主們壓根兒不懂得音樂,他就大膽地彈了一支求愛的情歌,叫作《鳳求凰》。
司馬相如的這首《鳳求凰》,每個調子都彈在卓文君的心弦上。
兩個人就這麼彼此愛上了。
回去之後,司馬相如對卓文君念念不忘,他買通卓文君的使喚丫頭,請卓文君嫁給他。
卓文君怕父親不答應,就下了決心,半夜裡跟着司馬相如私奔了。
卓王孫丢了女兒,一打聽,那位住在都亭的貴客也不見了,氣得直吹胡子。
可是家醜不可外揚,他隻好咬着牙,心裡痛罵那兩個家夥。
卓文君跟随司馬相如到了成都,才知道原來他是個窮光蛋。
卓文君隻好把随身的首飾變賣了,對付着過了一兩個月。
她勸司馬相如回到臨邛去,或者向她父親求求情,總比在成都餓死強。
他倆就硬着頭皮,回了臨邛,托人向卓王孫去說。
卓王孫發了脾氣,說:&ldquo不要臉的東西,我不治死她,已經是恩典了。
要我接濟她,一個錢兒也别想!&rdquo 司馬相如有的是辦法,他在臨邛街上租了一間房,開了一家小酒鋪。
他穿着短褲,打扮成幹粗活的仆人,在酒鋪門前洗這個、擦那個。
卓文君就當掌櫃賣酒,招待主顧。
他們這麼做,并不是真正想憑着自己的勞動來過日子,隻是成心想給卓王孫丢人現眼。
卓王孫還真害了臊,連家門都不敢出了。
卓文君《怨郎詩》 司馬相如當官後,曾有過納妾的打算。
他給妻子卓文君送出一封隻有十三字的信:&ldquo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rdquo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
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ldquo億&rdquo,無億?豈不是夫君在暗示已沒有以往的回憶了。
卓文君懷着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ldquo一别之後,二地相懸,隻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曲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似火紅,偏遭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筝線兒斷。
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rdquo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歎妻子的才華。
想到昔日夫妻恩愛之情,他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休妻納妾之事。
卓王孫的幾個朋友都去勸他,說:&ldquo令愛既然願意嫁給他,木已成舟,就算了吧。
再說司馬相如畢竟做過官,還是縣令的朋友,沒準兒将來能有出息。
萬事總得留個後路,何必讓他們在這兒吃苦呢?&rdquo卓王孫沒辦法,隻好給了女兒卓文君一百個奴仆,一百萬錢,又把她頭一回出嫁時的衣服、被子和财物都送了過去。
司馬相如把财物拿到手,馬上關了酒鋪,帶着卓文君回到成都,買房置地,做了财主。
這時,漢武帝召他進京去做官。
原來司馬相如有個同鄉叫楊得意,是個&ldquo狗監&rdquo,就是在上林苑裡管獵狗的官。
他偶然聽到漢武帝稱贊司馬相如的那篇《子虛賦》,說:&ldquo這篇文章寫得真好,要是有機會,我倒願意跟這人談談文章。
&rdquo楊得意馬上趴在地上,說:&ldquo禀告皇上:司馬相如是臣下的同鄉,他正在家裡閑着呢,皇上要是願意召見他,他可以馬上就來。
&rdquo漢武帝這才叫司馬相如進了京。
漢武帝問司馬相如:&ldquo《子虛賦》是你寫的嗎?&rdquo司馬相如說:&ldquo《子虛賦》不過是寫些諸侯的事,算不了什麼。
皇上喜歡遊獵,我就給皇上寫一篇《遊獵賦》吧。
&rdquo原來,司馬相如早就猜透了漢武帝的心思,這篇《遊獵賦》該怎樣寫,他在路上就已經打好了主意,當時就像默書似的寫出來了。
漢武帝拿來一念,稱贊了一番,當即就拜他為郎官。
可是,漢武帝修上林苑那一年,不但平原遭了大水災,老百姓餓得活不了,而且東南一帶還動了刀兵。
可司馬相如卻又替漢武帝寫了一篇《上林賦》,憑他一支生花妙筆,挺工整地用上了一大堆歌頌皇上的好字眼,卻把餓死人的倒黴事兒完全抛在了一邊。
子虛烏有 這個成語出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ldquo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
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rdquo &ldquo子虛&rdquo和&ldquo烏有先生&rdquo都是司馬相如在自己的《子虛賦》中虛構的人物。
子虛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
為了顯示國力強大,齊王發動全部士卒帶着子虛去打獵。
打獵回來,子虛與齊國的烏有先生對談,無是公恰好也在。
整篇賦就是通過人物對談的形式,展現王族的奢侈鋪張并對此進行批判。
司馬遷認為,&ldquo子虛&rdquo就是虛言,&ldquo烏有&rdquo就是沒有這樣的事。
後人用子虛烏有來形容假設的,并非真實存在的事物。
覆水難收 漢武帝好幾次召東越王馀善來朝見,可他一次也沒來,得罪了漢武帝。
漢武帝就準備發兵去征伐。
中大夫朱買臣獻計,說:&ldquo東越王馀善本來住在泉山,那個地方很險要,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可聽說他最近擴大了地盤,往南邊去了。
他現在住的地方離泉山有五百裡地,要是咱們由海道進兵,先占領泉山,然後再往南進攻,東越就可以打下來。
&rdquo漢武帝見朱買臣挺有能力,就拜他為會稽太守。
朱買臣是會稽人,漢武帝也有意讓他富貴歸故鄉。
朱買臣原本是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沒有什麼賺錢的能力,又要讀書,日子就不太好過。
幸虧他媳婦兒崔氏很能幹,不但常替人家縫縫洗洗,還老上山打柴,掙些零錢,好讓朱買臣用功讀書。
她這麼抛頭露面地幹着活兒,就指望着自己的丈夫能夠有個出頭之日。
想不到朱買臣讀書讀到四十多歲,還是一介窮書生。
崔氏開始不耐煩了,她對朱買臣說:&ldquo你讀書也該讀夠了,我也不能一輩子老養活着你呀。
男子漢大丈夫總該幹點兒活兒,老捧着書本,米從哪兒來?柴從哪兒來?&rdquo 朱買臣說:&ldquo将來我做了官,别說柴米,就是金銀财寶也都有了。
&rdquo崔氏說:&ldquo别說這種廢話。
趁早扔了書本,幹點兒活兒吧。
&rdquo朱買臣說:&ldquo讀書人能幹什麼活兒呢?&rdquo崔氏又是恨他又是疼他。
她說:&ldquo你跟着我上山砍柴去,多少也能掙幾個錢。
&rdquo朱買臣隻好跟着他媳婦兒一塊兒去砍柴。
可是他每次上山,總是帶着書,一邊砍柴,一邊讀書。
這還不算,他挑着柴火,也是一邊走,一邊搖頭晃腦地念書,惹得路上的人全都笑話他。
崔氏覺得他這麼呆頭呆腦,實在太丢人了。
有時候崔氏讓他到街上去賣柴,他起初還挑着柴擔吆喝着:&ldquo賣柴呀!&rdquo可不知道怎麼回事,不一會兒,他又提高嗓門兒背起書來了。
崔氏真拿這個書呆子沒辦法。
家裡老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跟着他還能有什麼盼頭呢?崔氏哭哭啼啼地鬧着要離婚。
朱買臣說:&ldquo我朱買臣五十歲一定會富貴,你就再熬幾年吧。
&rdquo崔氏冷笑着說:&ldquo别再提富貴了。
我求求你行個好,放我走吧。
&rdquo兩口子鬧了幾天,朱買臣隻好把崔氏休了。
朱買臣休了妻,一個人砍柴、賣柴,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
有一天,恰逢清明節,朱買臣挑着小小的一擔柴火,走下山來。
他身上又冷,肚子又餓,就在大道邊縮成一團休息着,手裡還拿着書呢。
說來也真巧,崔氏正跟一個男的在旁邊的墳頭上供。
崔氏看見朱買臣苦到這步田地,不由得心酸起來。
她就把撤下來的酒、飯送到朱買臣跟前,低着頭遞給他,流着眼淚走了。
朱買臣已經餓了兩天了,見了酒飯,也顧不得害臊,狼吞虎咽地吃了。
他一邊咂着嘴,一邊把空碗盞交還給那個男的,向他謝了一謝,挑起柴火走了,他這才知道崔氏已經改嫁了。
又過了幾年,朱買臣快五十了。
他打聽到會稽郡要送貨物到京城去,就去求那個管運貨的主管讓他做個運貨的小卒子,那個主管正缺人,就用了他。
朱買臣就這樣到了長安。
他上書求見漢武帝,等了好些日子,也不見诏書下來。
他身上沒有錢,隻好去求見他的老鄉中大夫莊助,求他幫忙。
莊助把他引薦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當面問了問他所學的東西以後,就拜他為大夫,可是并沒重用他。
過了不久,漢武帝聽了朱買臣進攻東越的計策,就拜他為會稽太守,囑咐他準備樓船、積聚糧食和兵器,等候大軍去征伐東越。
朱買臣做了會稽太守,終于可以回本鄉揚眉吐氣了。
他故意換上一身舊衣服,走到一家大一點兒的飯館裡,在那兒喝酒的一幫人也有認識朱買臣的,也有不認識他的,可是誰都沒招呼他。
他一個人坐下,要了一點兒酒菜。
過了一會兒,有幾個官吏慌慌忙忙地進來,請朱太守上車。
大夥兒一聽朱買臣做了太守,已經吓了一大跳;又看見門外來了好多車馬,說是來迎接新太守上任的,不由得都趴在地上。
朱買臣覺得自己有了面子,挺得意地叫他們起來,坐着車馬走了。
這麼一來,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工夫,城裡、城外都知道朱買臣做了大官。
他原來的媳婦兒崔氏也聽說了。
這時候,那個男的已經死了,可她不敢去見朱買臣,整天待在家裡直發愣。
街坊上幾個婦人跑去對崔氏說:&ldquo大嫂,你男人做了大官,你怎麼還一個人待在這兒呢?&rdquo她歎了一口氣,說:&ldquo可是我已經改嫁了。
&rdquo她們說:&ldquo可你現在不又是一個人了嗎?一日夫妻百日恩。
你不去找他,他怎麼知道你在這裡呢?你過去待他并不壞,再說你們分開以後,你還送給他酒、飯吃。
就憑這一點也應該去見見他呀。
&rdquo正在這時,外面起了哄,有人嚷着說:&ldquo新太守過來了,快到街上去歡迎啊!&rdquo幾個婦人就拉着崔氏一塊兒去了。
果然,朱太守坐着車馬慢慢地過來。
崔氏見了朱買臣,不由得跪在街上磕頭。
朱買臣見了崔氏,仰着腦袋笑了笑,說:&ldquo你來幹嗎?&rdquo崔氏說:&ldquo大人不記小人過,請把我收下當個使喚丫鬟吧。
&rdquo朱買臣想起姜太公&ldquo馬前潑水&rdquo的故事,他叫手下人拿盆水來,潑在地上。
他對崔氏說:&ldquo你把潑出去的水收到盆裡來,我就帶你回去。
&rdquo崔氏聽完,站起來晃晃悠悠地走了。
姜太公&ldquo馬前潑水&rdquo 姜太公,原名姜尚,字子牙。
他雖然很有才學,精通兵法,但大半輩子都在窮困潦倒中度過。
他曾經屠過牛、賣過飯,還做過其他一些行業,但境況一直不好。
他的妻子馬氏,見他年紀逐漸大了,還沒什麼出息,就不願跟他過苦日子,撇下他走了。
後來姜太公在水邊釣魚的時候遇見了周文王,被請回去做了國師。
姜太公幫周武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武王封他為齊王。
這時,姜太公的前妻馬氏後悔起來。
她跪在姜太公的馬前,叩頭要求恢複夫妻關系。
姜太公不肯原諒她,叫人取來一盆水,潑在地下,然後讓她把水收回到盆子裡去。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 街坊們扶着崔氏回到家裡,有個老婆婆勸她:&ldquo坐車馬的大官跟挑柴火的老百姓本來就不一樣。
大嫂壓根兒就用不着傷心。
&rdquo崔氏隻是哭,不說話。
誰知,當天晚上,崔氏就上吊死了。
覆水難收 朱買臣與崔氏&ldquo覆水難收&rdquo的故事出現在清代的昆曲作品裡。
水倒在地上還能再收回盆裡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故事中,朱買臣用這種方式告訴前妻崔氏,兩個人的婚姻就像已經潑出去的水一樣,再回不到曾經了。
後人用這個成語形容事情已經成了定局,沒有辦法再改變。
灌夫罵座 田蚡(fén)是王太後同母異父的兄弟,漢武帝的舅舅。
他很會奉承漢武帝,漢武帝把他當作心腹,拜為丞相。
當初窦嬰擔任丞相的時候,田蚡在他手底下,謙虛得不能再謙虛,他把窦嬰當成爸爸看待,動不動老跪在他跟前聽候吩咐。
現在窦嬰失了勢,田蚡做了丞相,就驕傲得不能再驕傲了。
那幫大臣誰得勢,就往誰家鑽。
田蚡的家裡唯恐鑽不進去,窦嬰的家裡簡直沒有客人了,唯獨将軍灌夫對他不離不棄,反倒跟他越來越親密了。
田蚡聽說窦嬰在城南有不少田地,就派門客去傳話,希望窦嬰把那些田地讓給他。
窦嬰可火兒了,他說:&ldquo我老頭子雖說沒有用,丞相也不該奪人家的田地呀!&rdquo那個門客還直啰唆,剛巧灌夫進來。
他一聽是田蚡要奪窦嬰的田地,就把那個門客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那門客膽兒小,怕把事情鬧大。
他回去對田蚡說:&ldquo魏其侯窦嬰已經是土埋半截的人了,還能帶着地皮進棺材嗎?丞相不如再等等,等他死了,再要那塊地也不晚。
&rdquo田蚡隻好不提了。
偏偏有人向田蚡讨好,把灌夫訓斥他門客的話添枝加葉地學了一遍。
田蚡聽了,氣得說:&ldquo這點兒土地我本來不放在眼裡,可是那兩個老不死的這麼不懂事,看他們還能活上幾天!&rdquo他上了一個奏章,說灌夫的家族在本鄉橫行不法,應當查辦。
漢武帝說:&ldquo這原本是丞相分内之事,何必問我。
&rdquo田蚡就打算逮捕灌夫和他的家族。
灌夫得到了信兒,就準備告發田蚡灞上受賄的事當作抵制,他派人向田蚡透了個風聲。
田蚡得到了灌夫要告發他的事情,自己先心虛,隻好托人去跟灌夫和解。
田蚡新讨了一個老婆,王太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下了诏書,吩咐諸侯、宗室、大臣都到丞相府去賀喜。
窦嬰約灌夫一塊兒去。
灌夫說:&ldquo我得罪過丞相,雖說有人出來調解了,到底是面和心不和的,還不如不去。
&rdquo窦嬰勸他,說:&ldquo冤仇宜解不宜結。
上回的事已經調解開了,這回正好趁着賀喜的機會,彼此見見面。
要不然,怕他以為你還生着氣呢。
&rdquo灌夫隻好跟着窦嬰給田蚡賀喜去。
他們到了丞相府,隻見門外和附近已經擠滿了車馬,長安的熱鬧勁兒全湊到這兒來了。
他們倆到了大廳上,田蚡出來迎接,彼此行禮問好,誰也不像是冤家。
大夥兒閑聊了一會兒,就挨着個兒坐下。
酒席上,田蚡首先向來賓一個個地敬酒,每個人都離開位子趴在地下,表示不敢當。
等到他們的老前輩、老上司窦嬰去敬酒,隻有幾個人離開座位,剩下的人僅僅把屁股挪動一下就算了。
灌夫看着這幫人這麼勢利,心裡直罵。
輪到灌夫向田蚡敬酒的時候,田蚡不但不離開座位,還說:&ldquo不能滿杯。
&rdquo灌夫笑着說:&ldquo丞相是當今貴人,難道酒量也貴了嗎?請滿杯!&rdquo田蚡不答應,勉強喝了一口。
灌夫心裡盡管不高興,可也不好發脾氣。
等到他敬酒敬到灌賢面前,灌賢的嘴正湊着程不識的耳朵說話,沒搭理他。
灌夫再也忍耐不住,就借他出氣,罵着說:&ldquo你平日譏笑程不識連一個子兒也不值,今天長輩向你敬酒,你理也不理,怎麼倒跟程将軍親熱起來了!&rdquo 灌賢還沒回嘴,田蚡先發作起來了。
他說:&ldquo程将軍跟李将軍是連在一起的,你在大衆面前辱罵程将軍,也不給李将軍留點兒面子嗎?&rdquo灌夫罵的是灌賢,頂多牽連到程不識,怎麼把李廣也拉了進去呢?這是因為李廣的威信高,田蚡故意挑撥一下,讓灌夫多得罪幾個人。
灌夫已經犯上牛性子來了,哪兒還管這些。
他梗着脖子,說:&ldquo今天要砍我的腦袋,挖我的胸膛,我也不怕!什麼程将軍、李将軍的!&rdquo 李廣和程不識 李廣和程不識都是漢朝有名的大将,兩人帶兵風格迥異。
李廣屬于粗狂型将軍,他的作戰風格十分自由,打起仗來,不是赢得漂亮,就是敗得慘烈!很多時候,李廣都能依靠機動靈活而取勝。
程不識卻不同,他帶兵嚴謹,嚴格按照軍規制度來訓練士兵,因此他所帶的軍隊出戰時,往往人不解甲、馬不卸鞍,時刻警惕,敵軍攻不破,但他也很難取得大勝。
可見,李廣力求一個快字;而程不識則力求一個&ldquo穩&rdquo字。
窦嬰連忙過來,扶着灌夫出去。
客人們瞧見灌夫喝醉了酒,鬧得不像樣子,隻怕連累到自己頭上來,就站起來打算溜了。
田蚡對大夥兒說:&ldquo這是我平日把灌夫慣壞了,以緻得罪了諸君。
今天非懲辦他一下不可。
&rdquo他吩咐手下人把灌夫拉回來。
有人出來勸解,叫灌夫向田蚡賠不是。
灌夫怎麼肯向田蚡低頭呢?他們摁着灌夫的脖子,叫他跪下。
灌夫死也不肯,兩手一掄,把他們推開。
田蚡吩咐武士們把灌夫綁上,押到監獄裡去。
客人們不歡而散,窦嬰也隻好回去。
田蚡上個奏章,說:&ldquo我奉了诏書辦酒請客,灌夫當場罵座,明明是不服太後,應當滅門。
&rdquo他不等漢武帝批示下來,就先把灌夫全家和族裡的人全都逮來,關在監獄裡。
灌夫也要告發田蚡受賄、謀反的大罪,可是他關在監獄裡,裡外不通消息,怎麼能告發别人呢? 窦嬰回到家裡,當時就寫起奏章來。
夫人攔住他,說:&ldquo灌将軍得罪了丞相就是得罪了太後。
你的腦袋就是鐵鑄成的也不能去碰他們。
&rdquo窦嬰說:&ldquo我不能眼看着灌夫遭毒手而不去救他啊!&rdquo 漢武帝看了窦嬰的奏章,召他進宮,問個明白。
窦嬰說:&ldquo灌夫喝醉了酒,得罪了丞相,這确實是他不對,可是并不至于死罪。
&rdquo漢武帝點點頭,還請他吃飯,對他說:&ldquo明天到東朝廷去分辯吧。
&rdquo窦嬰謝過漢武帝,退了出來。
第二天,漢武帝召集大臣們到東朝廷審問這件案子。
窦嬰替灌夫辯白,說他怎麼怎麼好,就是喝醉了酒,得罪了丞相,但不應該定他死罪。
田蚡控告灌夫,說他怎麼怎麼不好,應當把他處死。
窦嬰跟田蚡兩個人就打起嘴仗來了。
漢武帝問别的大臣們,說:&ldquo你們看哪一個對?&rdquo禦史大夫韓安國說:&ldquo灌夫在平定七國叛亂的時候,立過大功。
當時他身上受傷幾十處,還拼死殺敵,是位讓人敬佩的壯士。
這次因為喝醉了酒,引起争鬧,可畢竟沒犯死罪。
丞相說灌夫不好,也有道理。
到底應該怎麼辦還是請皇上判決。
&rdquo主爵都尉汲黯是個直腸子,他始終支持窦嬰,替灌夫辯護,别的大臣們都不敢發言。
漢武帝很生氣,袖子一甩走了。
他一走,大臣們也都散了。
漢武帝去向王太後報告,太後悶悶不樂,飯也不吃。
她已經知道了韓安國、汲黯他們都向着窦嬰,不願意幫助田蚡。
她見漢武帝進來,就把筷子一摔,氣沖沖地對他說:&ldquo我今天還活着呢,你就讓别人這麼欺負我兄弟,趕明兒我死了,他還活得成嗎?&rdquo漢武帝連連向太後賠不是,馬上吩咐禦史大夫把窦嬰也押起來。
審理這件案子的官員們一見漢武帝連窦嬰也要辦罪,忙向田蚡讨好,把灌夫定了死罪,還要把他全家滅門。
窦嬰得到了這個消息,急得隻會跺腳,他忽然想起漢景帝曾經給過他一道诏書,說:&ldquo碰到緊急的時候,可以破格上書。
&rdquo窦嬰就上了一個奏章,把漢景帝特别恩待他的那句話也寫進去了。
這個奏章一上去,漢武帝叫大臣查檔案。
他們找不到這個诏書的底子,就說那藏在窦嬰家裡的诏書是假造的,他們把窦嬰判了個欺君之罪。
漢武帝明明知道這些人有意要害死窦嬰,就把這件案子暫時擱下,先把灌夫殺了再說。
漢武帝殺了灌夫,又把他全家滅了。
他想這麼一來,總可以對得起母親和舅舅了。
他還想過了年把窦嬰免罪。
田蚡隻怕窦嬰不死,将來還有麻煩,他叫人暗中造謠,說窦嬰在監獄裡毀謗皇上,說皇上是個昏君。
謠言傳到漢武帝的耳朵裡,他立刻下令把窦嬰也砍了。
灌夫和窦嬰都死了,矮個兒田蚡好像長了半截,更加威風。
可是說起來也真新鮮,田蚡忽然得了一種怪病。
他隻覺得渾身發疼,疼得不停地叫喚。
這種怪病,醫生沒法治。
田蚡的新夫人哭哭啼啼地請漢武帝想辦法。
漢武帝一想,既然沒有一個大夫能治這号怪病,不如派個方士去替他求求神吧。
那個方士倒是個有心人,他一見田蚡,就說:&ldquo有兩個鬼拿着鞭子在丞相身上使勁地抽打。
&rdquo不用說這準是屈死鬼窦嬰和灌夫。
過了三五天,田蚡渾身發腫,喊了幾聲&ldquo饒命,饒命&rdquo,滾到地下,咽了氣。
灌夫罵座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有載:&ldquo劾灌夫罵座不敬,系居室。
&rdquo 灌夫與田蚡結怨。
在田蚡舉辦的酒宴上,灌夫向田蚡及其手下敬酒,卻被疏忽怠慢,惹得灌夫當場大罵。
田蚡借機定了灌夫一個&ldquo不敬&rdquo之罪,關進了囚牢。
後人用灌夫罵座來形容為人剛正直爽,率性敢言。
夜郎自大 鄱陽令唐蒙上書漢武帝,說:&ldquo南越王的車馬、旗子和皇上的式樣一樣。
土地從東到西有一萬多裡。
名義上是個臣下,實際上是個土皇帝。
&rdquo漢武帝不願意讓南越保持着半獨立的地位,他要把南越收在統一的國家裡。
當初,漢武帝派将軍王恢和韓安國去征伐閩越王的時候,王恢曾經派唐蒙去安撫南越。
南越王趙胡大擺酒席招待唐蒙,唐蒙吃得很有滋味,其中有一種調味品叫枸醬(枸jǔ),味道特别好,他就問:&ldquo這是哪兒來的?&rdquo趙胡說:&ldquo從牂牁(zāngkē)那邊運來的。
&rdquo 唐蒙又問:&ldquo這麼遠的道兒怎麼運呢?&rdquo趙胡說:&ldquo是用船運來的。
這兒有一條牂牁江,江面有好幾裡寬。
這條江就是通牂牁的。
&rdquo唐蒙的興趣可并不在枸醬上,他是想找出一條更方便的道路直通南越。
唐蒙回到長安,碰到了一個蜀地的商人。
說起牂牁出産的枸醬味道不錯,那商人說:&ldquo枸醬不是牂牁出的,這玩意兒是我們蜀地的特産,是我們那邊兒的商人偷偷地在邊界上賣給夜郎,再由夜郎賣給南越的。
&rdquo唐蒙這才知道從蜀地動身經過夜郎可以直通南越。
夜郎境内的牂牁江有一百多步寬,可以通小船。
南越曾經拿财物去引誘夜郎,叫他們歸附南越,可是夜郎不願意。
唐蒙就想去聯絡夜郎,再由夜郎去收服南越。
唐蒙上書漢武帝,說:&ldquo過去我們要到南越去是由長沙豫章出發,這條路水道大多不通,難走。
現在打聽到夜郎有一條牂牁江直通南越。
像漢朝這麼強,巴蜀這麼富,開一條道兒接通夜郎,把夜郎收過來,這是很容易的事情。
在夜郎還可以招收十多萬精兵,然後多造些船,由牂牁江順流而下,出其不意地去進攻南越。
這是制服南越最好的計劃。
&rdquo 漢武帝對于結交夜郎、進攻南越的計劃興趣很大。
當即就拜唐蒙為将軍,吩咐他先去結交夜郎。
唐蒙帶領着一千個士兵和一萬多個運送貨物的人從長安出發。
他們翻山越嶺、經曆了無數的困難,才到了夜郎。
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三位皇帝 第一名,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烨,8歲即位,在位61年;第二名,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位60年,他為了不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在位滿60年時禅讓給自己的兒子;第三名,漢武帝劉徹,他16歲即位,在位54年。
夜郎是山溝裡的一個部族,四周全是高山,交通非常不便,跟中原素來沒有來往。
鄰近夜郎的還有十幾個部族,可都沒像夜郎那麼大。
夜郎的首領竹多同從來沒到過别的地方,他正像有些别的古時候的人一樣,認為天下就是他知道的那麼大的一塊地方。
既然夜郎是那個地方最大的一個部族,他就認為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
所謂&ldquo夜郎自大&rdquo就是這個意思。
等到他見了唐蒙和他帶來的許多禮物,他才開了眼界。
唐蒙一行人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和放在面前的綢緞等許多東西,都是他從來沒見過的。
這些五光十色的東西已經叫他眼花缭亂了,一聽唐蒙的話,知道漢朝的地方竟然有那麼大,漢朝人竟然有那麼多,不由得承認自己沒見過世面,竹多同再也不敢自大了。
唐蒙叫竹多同歸向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封他為侯,他的兒子也可以做縣令,皇上還會派官員去幫助他治理夜郎。
竹多同滿口答應。
他召集了附近的十幾個部族的首領,說明結交漢朝的好處。
各部族的首領看見了漢朝送給夜郎的綢緞、布帛,都眼紅起來。
唐蒙就把帶來的貨物,一份一份地送給他們。
他們都很高興,就跟着竹多同和唐蒙訂了盟約,情願歸附漢朝。
唐蒙訂了盟約,回到長安報告經過,漢武帝就把夜郎和附近的地方改為犍為郡,另派官員去管理。
他再叫唐蒙去修一條可以通車馬的大路和棧道,直通牂牁江。
唐蒙再往蜀郡調動士兵和民夫動工築路。
這工程非常浩大,又是非常艱苦。
士兵、民夫死傷了不少。
唐蒙監督得很嚴。
逃走的,逮住就砍腦袋。
人數不夠,還得在當地抓壯丁。
鄰近的老百姓受不了,全都抱怨。
各種謠言也起來了。
蜀郡的老百姓打算逃到别的地方去避難。
這個消息傳到了長安,漢武帝想起司馬相如熟悉蜀地情形,就派他去安撫蜀郡的老百姓。
司馬相如到了那邊,一面叫唐蒙改變管理的方法,一面寫了一篇通告,好言好語地安慰當地的老百姓。
他又跟蜀地的上層人士結交了一番,得到了他們的諒解。
雖然老百姓還得吃苦受累,可是各種謠言就慢慢地停下來了。
蜀郡的西邊、滇的北邊有十多個部族。
他們的首領早已聽到了消息,說夜郎歸附漢朝,得到了許多财物,特别是五顔六色的布帛。
這會兒又聽到漢朝派大官到了蜀郡,就派人去見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回報漢武帝,說明西南方的部族接近蜀郡,通路也比較容易,可以設立郡縣,那要比收服南方方便得多。
漢武帝就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将,叫他從巴蜀拿出錢币和貨物作為禮品去送給這些部族的首領。
西南方别的部族聽說歸向漢朝可以得到禮物,紛紛請求做漢朝的臣下。
漢武帝派人到那邊去開山、搭橋,造了幾條車馬道。
漢朝就在那一帶設立了一個都尉,十幾個縣,都由蜀郡統一去管理。
夜郎自大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載:&ldquo滇王與漢使者言:&lsquo漢與我孰大?&rsquo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王,不知漢廣大。
&rdquo 在古時候,交通是很不便利的,這讓許多小國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夜郎就是漢朝時期南邊的一個小國,夜郎的國王認為自己國家的高山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自己國家的大河就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後來,人們用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形容有些人因為無知而妄自尊大,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文翁一死,他就不願再教書了,他打算離開成都,到長安去做大官。
路過一座升仙橋的時候,他在橋柱子上題了字,寫的是:&ldquo不乘高車驷馬,不過此橋。
&rdquo 司馬相如到了長安,花錢謀到了一個衛士的職位,伺候着漢景帝。
漢景帝不喜歡作詩、寫文章。
司馬相如又沒有多高的武藝,他在這個位置上很是沒有優勢。
恰巧梁王劉武帶着幾個文人來朝見漢景帝,司馬相如趁機跟這些文人交了朋友。
接着他就辭了職,到了梁國,被梁王劉武收為門客。
他在梁國住了幾年,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叫《子虛賦》,假托&ldquo子虛&rdquo&ldquo烏有先生&rdquo&ldquo無是公&rdquo三個人評論國王打獵的事,文章的字句鋪張雕琢,内容卻是空空洞洞。
可當時那幫拿喝酒、作詩過日子的文人都說《子虛賦》寫得好,司馬相如就這樣出了名。
梁王劉武後來死了,他的門客也就樹倒猢狲散了。
司馬相如隻好回了老家成都。
他沒事幹,家裡又窮,就到臨邛縣(邛qióng)去投靠他的好朋友縣令王吉。
王吉曾經對他說過:&ldquo要是你不如意了,盡管到我這兒來。
&rdquo 王吉替司馬相如想出了一個擡高身價的辦法:請他住在都亭(城門旁邊公家的房子),自己每天挺恭敬地去拜訪他。
頭幾天,司馬相如還出來接見縣令,後來幹脆叫随從出來推辭說身子不舒坦,不便相見。
司馬相如不見客,縣令更加恭恭敬敬地每天去問病。
王縣令天天這麼招搖過市地去拜訪司馬相如,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臨邛縣有兩家大财主:一個叫卓王孫,家裡的奴仆就有八百名;一個叫程鄭,也有幾百名奴仆。
兩個财主商量着:&ldquo縣太爺來了貴客,咱們不能不招待一下。
&rdquo他倆就決定在卓王孫家裡請客,約上一百來個有名望的人,請縣令做個陪客,挺隆重地給司馬相如接風。
請客那天,卓家門前一溜兒全是車馬。
一百來個陪客都到齊了,酒席也擺上了。
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可就是缺了一個人,誰呀?主角司馬相如沒來。
他推辭說:&ldquo身子不太舒服,心領了。
&rdquo 王縣令不敢怠慢,親自帶着幾個挺有面子的人去勸駕,死乞白賴地一定要司馬相如賞個臉,逼得司馬相如沒辦法,隻好帶着随從乘着自己的馬車到卓家來了。
貴客一到,全堂都興奮起來。
司馬相如當然坐了首位,王縣令和其他陪客挨次序坐了,卓王孫和程鄭坐在主位,酒越勸越勤,話越說越高興。
王縣令見大夥兒這麼高興,就提議說:&ldquo司馬公彈琴是出了名的,我們何不請他彈一曲,讓我們的耳朵也享享福!&rdquo司馬相如直怪王縣令多嘴。
卓王孫說:&ldquo琴,我家裡也有,是我前年花了三百金買來的,聽說還是古物。
請司馬公不要推辭。
&rdquo王縣令說:&ldquo用不着你家的琴。
司馬公的琴和劍是随身帶着的。
我看見他車上有個口袋,那準是琴,快去拿。
&rdquo手下人就把琴拿上來了。
王縣令接過來,雙手遞給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挺随意地彈了一段就停下了。
大夥兒不管聽得懂、聽不懂,沒有一個不喝彩的。
司馬相如把弦兒調整一下,正準備彈第二段的時候,就聽到屏風後面叮叮當當有玉佩的聲音。
他偷偷地往那邊一瞅,原來是個極漂亮的女子,他知道那是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
卓文君不但長得美,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隻可惜年輕輕地守了寡,住在娘家。
她聽說司馬相如是個才子,就躲在屏風後面想偷看一下。
等到司馬相如彈起琴來,行家碰到行家,不由得轉到屏風邊上,露了一露,正好跟司馬相如打了個照面。
她連忙退回來,心裡頭盡管亂跳着,可還是靜靜地站在那兒,想要再聽聽琴聲。
司馬相如哪能錯過機會呢?好在這些财主們壓根兒不懂得音樂,他就大膽地彈了一支求愛的情歌,叫作《鳳求凰》。
司馬相如的這首《鳳求凰》,每個調子都彈在卓文君的心弦上。
兩個人就這麼彼此愛上了。
回去之後,司馬相如對卓文君念念不忘,他買通卓文君的使喚丫頭,請卓文君嫁給他。
卓文君怕父親不答應,就下了決心,半夜裡跟着司馬相如私奔了。
卓王孫丢了女兒,一打聽,那位住在都亭的貴客也不見了,氣得直吹胡子。
可是家醜不可外揚,他隻好咬着牙,心裡痛罵那兩個家夥。
卓文君跟随司馬相如到了成都,才知道原來他是個窮光蛋。
卓文君隻好把随身的首飾變賣了,對付着過了一兩個月。
她勸司馬相如回到臨邛去,或者向她父親求求情,總比在成都餓死強。
他倆就硬着頭皮,回了臨邛,托人向卓王孫去說。
卓王孫發了脾氣,說:&ldquo不要臉的東西,我不治死她,已經是恩典了。
要我接濟她,一個錢兒也别想!&rdquo 司馬相如有的是辦法,他在臨邛街上租了一間房,開了一家小酒鋪。
他穿着短褲,打扮成幹粗活的仆人,在酒鋪門前洗這個、擦那個。
卓文君就當掌櫃賣酒,招待主顧。
他們這麼做,并不是真正想憑着自己的勞動來過日子,隻是成心想給卓王孫丢人現眼。
卓王孫還真害了臊,連家門都不敢出了。
卓文君《怨郎詩》 司馬相如當官後,曾有過納妾的打算。
他給妻子卓文君送出一封隻有十三字的信:&ldquo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rdquo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
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ldquo億&rdquo,無億?豈不是夫君在暗示已沒有以往的回憶了。
卓文君懷着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ldquo一别之後,二地相懸,隻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曲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似火紅,偏遭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筝線兒斷。
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rdquo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歎妻子的才華。
想到昔日夫妻恩愛之情,他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休妻納妾之事。
卓王孫的幾個朋友都去勸他,說:&ldquo令愛既然願意嫁給他,木已成舟,就算了吧。
再說司馬相如畢竟做過官,還是縣令的朋友,沒準兒将來能有出息。
萬事總得留個後路,何必讓他們在這兒吃苦呢?&rdquo卓王孫沒辦法,隻好給了女兒卓文君一百個奴仆,一百萬錢,又把她頭一回出嫁時的衣服、被子和财物都送了過去。
司馬相如把财物拿到手,馬上關了酒鋪,帶着卓文君回到成都,買房置地,做了财主。
這時,漢武帝召他進京去做官。
原來司馬相如有個同鄉叫楊得意,是個&ldquo狗監&rdquo,就是在上林苑裡管獵狗的官。
他偶然聽到漢武帝稱贊司馬相如的那篇《子虛賦》,說:&ldquo這篇文章寫得真好,要是有機會,我倒願意跟這人談談文章。
&rdquo楊得意馬上趴在地上,說:&ldquo禀告皇上:司馬相如是臣下的同鄉,他正在家裡閑着呢,皇上要是願意召見他,他可以馬上就來。
&rdquo漢武帝這才叫司馬相如進了京。
漢武帝問司馬相如:&ldquo《子虛賦》是你寫的嗎?&rdquo司馬相如說:&ldquo《子虛賦》不過是寫些諸侯的事,算不了什麼。
皇上喜歡遊獵,我就給皇上寫一篇《遊獵賦》吧。
&rdquo原來,司馬相如早就猜透了漢武帝的心思,這篇《遊獵賦》該怎樣寫,他在路上就已經打好了主意,當時就像默書似的寫出來了。
漢武帝拿來一念,稱贊了一番,當即就拜他為郎官。
可是,漢武帝修上林苑那一年,不但平原遭了大水災,老百姓餓得活不了,而且東南一帶還動了刀兵。
可司馬相如卻又替漢武帝寫了一篇《上林賦》,憑他一支生花妙筆,挺工整地用上了一大堆歌頌皇上的好字眼,卻把餓死人的倒黴事兒完全抛在了一邊。
子虛烏有 這個成語出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ldquo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
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rdquo &ldquo子虛&rdquo和&ldquo烏有先生&rdquo都是司馬相如在自己的《子虛賦》中虛構的人物。
子虛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
為了顯示國力強大,齊王發動全部士卒帶着子虛去打獵。
打獵回來,子虛與齊國的烏有先生對談,無是公恰好也在。
整篇賦就是通過人物對談的形式,展現王族的奢侈鋪張并對此進行批判。
司馬遷認為,&ldquo子虛&rdquo就是虛言,&ldquo烏有&rdquo就是沒有這樣的事。
後人用子虛烏有來形容假設的,并非真實存在的事物。
覆水難收 漢武帝好幾次召東越王馀善來朝見,可他一次也沒來,得罪了漢武帝。
漢武帝就準備發兵去征伐。
中大夫朱買臣獻計,說:&ldquo東越王馀善本來住在泉山,那個地方很險要,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可聽說他最近擴大了地盤,往南邊去了。
他現在住的地方離泉山有五百裡地,要是咱們由海道進兵,先占領泉山,然後再往南進攻,東越就可以打下來。
&rdquo漢武帝見朱買臣挺有能力,就拜他為會稽太守。
朱買臣是會稽人,漢武帝也有意讓他富貴歸故鄉。
朱買臣原本是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沒有什麼賺錢的能力,又要讀書,日子就不太好過。
幸虧他媳婦兒崔氏很能幹,不但常替人家縫縫洗洗,還老上山打柴,掙些零錢,好讓朱買臣用功讀書。
她這麼抛頭露面地幹着活兒,就指望着自己的丈夫能夠有個出頭之日。
想不到朱買臣讀書讀到四十多歲,還是一介窮書生。
崔氏開始不耐煩了,她對朱買臣說:&ldquo你讀書也該讀夠了,我也不能一輩子老養活着你呀。
男子漢大丈夫總該幹點兒活兒,老捧着書本,米從哪兒來?柴從哪兒來?&rdquo 朱買臣說:&ldquo将來我做了官,别說柴米,就是金銀财寶也都有了。
&rdquo崔氏說:&ldquo别說這種廢話。
趁早扔了書本,幹點兒活兒吧。
&rdquo朱買臣說:&ldquo讀書人能幹什麼活兒呢?&rdquo崔氏又是恨他又是疼他。
她說:&ldquo你跟着我上山砍柴去,多少也能掙幾個錢。
&rdquo朱買臣隻好跟着他媳婦兒一塊兒去砍柴。
可是他每次上山,總是帶着書,一邊砍柴,一邊讀書。
這還不算,他挑着柴火,也是一邊走,一邊搖頭晃腦地念書,惹得路上的人全都笑話他。
崔氏覺得他這麼呆頭呆腦,實在太丢人了。
有時候崔氏讓他到街上去賣柴,他起初還挑着柴擔吆喝着:&ldquo賣柴呀!&rdquo可不知道怎麼回事,不一會兒,他又提高嗓門兒背起書來了。
崔氏真拿這個書呆子沒辦法。
家裡老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跟着他還能有什麼盼頭呢?崔氏哭哭啼啼地鬧着要離婚。
朱買臣說:&ldquo我朱買臣五十歲一定會富貴,你就再熬幾年吧。
&rdquo崔氏冷笑着說:&ldquo别再提富貴了。
我求求你行個好,放我走吧。
&rdquo兩口子鬧了幾天,朱買臣隻好把崔氏休了。
朱買臣休了妻,一個人砍柴、賣柴,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
有一天,恰逢清明節,朱買臣挑着小小的一擔柴火,走下山來。
他身上又冷,肚子又餓,就在大道邊縮成一團休息着,手裡還拿着書呢。
說來也真巧,崔氏正跟一個男的在旁邊的墳頭上供。
崔氏看見朱買臣苦到這步田地,不由得心酸起來。
她就把撤下來的酒、飯送到朱買臣跟前,低着頭遞給他,流着眼淚走了。
朱買臣已經餓了兩天了,見了酒飯,也顧不得害臊,狼吞虎咽地吃了。
他一邊咂着嘴,一邊把空碗盞交還給那個男的,向他謝了一謝,挑起柴火走了,他這才知道崔氏已經改嫁了。
又過了幾年,朱買臣快五十了。
他打聽到會稽郡要送貨物到京城去,就去求那個管運貨的主管讓他做個運貨的小卒子,那個主管正缺人,就用了他。
朱買臣就這樣到了長安。
他上書求見漢武帝,等了好些日子,也不見诏書下來。
他身上沒有錢,隻好去求見他的老鄉中大夫莊助,求他幫忙。
莊助把他引薦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當面問了問他所學的東西以後,就拜他為大夫,可是并沒重用他。
過了不久,漢武帝聽了朱買臣進攻東越的計策,就拜他為會稽太守,囑咐他準備樓船、積聚糧食和兵器,等候大軍去征伐東越。
朱買臣做了會稽太守,終于可以回本鄉揚眉吐氣了。
他故意換上一身舊衣服,走到一家大一點兒的飯館裡,在那兒喝酒的一幫人也有認識朱買臣的,也有不認識他的,可是誰都沒招呼他。
他一個人坐下,要了一點兒酒菜。
過了一會兒,有幾個官吏慌慌忙忙地進來,請朱太守上車。
大夥兒一聽朱買臣做了太守,已經吓了一大跳;又看見門外來了好多車馬,說是來迎接新太守上任的,不由得都趴在地上。
朱買臣覺得自己有了面子,挺得意地叫他們起來,坐着車馬走了。
這麼一來,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工夫,城裡、城外都知道朱買臣做了大官。
他原來的媳婦兒崔氏也聽說了。
這時候,那個男的已經死了,可她不敢去見朱買臣,整天待在家裡直發愣。
街坊上幾個婦人跑去對崔氏說:&ldquo大嫂,你男人做了大官,你怎麼還一個人待在這兒呢?&rdquo她歎了一口氣,說:&ldquo可是我已經改嫁了。
&rdquo她們說:&ldquo可你現在不又是一個人了嗎?一日夫妻百日恩。
你不去找他,他怎麼知道你在這裡呢?你過去待他并不壞,再說你們分開以後,你還送給他酒、飯吃。
就憑這一點也應該去見見他呀。
&rdquo正在這時,外面起了哄,有人嚷着說:&ldquo新太守過來了,快到街上去歡迎啊!&rdquo幾個婦人就拉着崔氏一塊兒去了。
果然,朱太守坐着車馬慢慢地過來。
崔氏見了朱買臣,不由得跪在街上磕頭。
朱買臣見了崔氏,仰着腦袋笑了笑,說:&ldquo你來幹嗎?&rdquo崔氏說:&ldquo大人不記小人過,請把我收下當個使喚丫鬟吧。
&rdquo朱買臣想起姜太公&ldquo馬前潑水&rdquo的故事,他叫手下人拿盆水來,潑在地上。
他對崔氏說:&ldquo你把潑出去的水收到盆裡來,我就帶你回去。
&rdquo崔氏聽完,站起來晃晃悠悠地走了。
姜太公&ldquo馬前潑水&rdquo 姜太公,原名姜尚,字子牙。
他雖然很有才學,精通兵法,但大半輩子都在窮困潦倒中度過。
他曾經屠過牛、賣過飯,還做過其他一些行業,但境況一直不好。
他的妻子馬氏,見他年紀逐漸大了,還沒什麼出息,就不願跟他過苦日子,撇下他走了。
後來姜太公在水邊釣魚的時候遇見了周文王,被請回去做了國師。
姜太公幫周武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武王封他為齊王。
這時,姜太公的前妻馬氏後悔起來。
她跪在姜太公的馬前,叩頭要求恢複夫妻關系。
姜太公不肯原諒她,叫人取來一盆水,潑在地下,然後讓她把水收回到盆子裡去。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 街坊們扶着崔氏回到家裡,有個老婆婆勸她:&ldquo坐車馬的大官跟挑柴火的老百姓本來就不一樣。
大嫂壓根兒就用不着傷心。
&rdquo崔氏隻是哭,不說話。
誰知,當天晚上,崔氏就上吊死了。
覆水難收 朱買臣與崔氏&ldquo覆水難收&rdquo的故事出現在清代的昆曲作品裡。
水倒在地上還能再收回盆裡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故事中,朱買臣用這種方式告訴前妻崔氏,兩個人的婚姻就像已經潑出去的水一樣,再回不到曾經了。
後人用這個成語形容事情已經成了定局,沒有辦法再改變。
灌夫罵座 田蚡(fén)是王太後同母異父的兄弟,漢武帝的舅舅。
他很會奉承漢武帝,漢武帝把他當作心腹,拜為丞相。
當初窦嬰擔任丞相的時候,田蚡在他手底下,謙虛得不能再謙虛,他把窦嬰當成爸爸看待,動不動老跪在他跟前聽候吩咐。
現在窦嬰失了勢,田蚡做了丞相,就驕傲得不能再驕傲了。
那幫大臣誰得勢,就往誰家鑽。
田蚡的家裡唯恐鑽不進去,窦嬰的家裡簡直沒有客人了,唯獨将軍灌夫對他不離不棄,反倒跟他越來越親密了。
田蚡聽說窦嬰在城南有不少田地,就派門客去傳話,希望窦嬰把那些田地讓給他。
窦嬰可火兒了,他說:&ldquo我老頭子雖說沒有用,丞相也不該奪人家的田地呀!&rdquo那個門客還直啰唆,剛巧灌夫進來。
他一聽是田蚡要奪窦嬰的田地,就把那個門客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那門客膽兒小,怕把事情鬧大。
他回去對田蚡說:&ldquo魏其侯窦嬰已經是土埋半截的人了,還能帶着地皮進棺材嗎?丞相不如再等等,等他死了,再要那塊地也不晚。
&rdquo田蚡隻好不提了。
偏偏有人向田蚡讨好,把灌夫訓斥他門客的話添枝加葉地學了一遍。
田蚡聽了,氣得說:&ldquo這點兒土地我本來不放在眼裡,可是那兩個老不死的這麼不懂事,看他們還能活上幾天!&rdquo他上了一個奏章,說灌夫的家族在本鄉橫行不法,應當查辦。
漢武帝說:&ldquo這原本是丞相分内之事,何必問我。
&rdquo田蚡就打算逮捕灌夫和他的家族。
灌夫得到了信兒,就準備告發田蚡灞上受賄的事當作抵制,他派人向田蚡透了個風聲。
田蚡得到了灌夫要告發他的事情,自己先心虛,隻好托人去跟灌夫和解。
田蚡新讨了一個老婆,王太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下了诏書,吩咐諸侯、宗室、大臣都到丞相府去賀喜。
窦嬰約灌夫一塊兒去。
灌夫說:&ldquo我得罪過丞相,雖說有人出來調解了,到底是面和心不和的,還不如不去。
&rdquo窦嬰勸他,說:&ldquo冤仇宜解不宜結。
上回的事已經調解開了,這回正好趁着賀喜的機會,彼此見見面。
要不然,怕他以為你還生着氣呢。
&rdquo灌夫隻好跟着窦嬰給田蚡賀喜去。
他們到了丞相府,隻見門外和附近已經擠滿了車馬,長安的熱鬧勁兒全湊到這兒來了。
他們倆到了大廳上,田蚡出來迎接,彼此行禮問好,誰也不像是冤家。
大夥兒閑聊了一會兒,就挨着個兒坐下。
酒席上,田蚡首先向來賓一個個地敬酒,每個人都離開位子趴在地下,表示不敢當。
等到他們的老前輩、老上司窦嬰去敬酒,隻有幾個人離開座位,剩下的人僅僅把屁股挪動一下就算了。
灌夫看着這幫人這麼勢利,心裡直罵。
輪到灌夫向田蚡敬酒的時候,田蚡不但不離開座位,還說:&ldquo不能滿杯。
&rdquo灌夫笑着說:&ldquo丞相是當今貴人,難道酒量也貴了嗎?請滿杯!&rdquo田蚡不答應,勉強喝了一口。
灌夫心裡盡管不高興,可也不好發脾氣。
等到他敬酒敬到灌賢面前,灌賢的嘴正湊着程不識的耳朵說話,沒搭理他。
灌夫再也忍耐不住,就借他出氣,罵着說:&ldquo你平日譏笑程不識連一個子兒也不值,今天長輩向你敬酒,你理也不理,怎麼倒跟程将軍親熱起來了!&rdquo 灌賢還沒回嘴,田蚡先發作起來了。
他說:&ldquo程将軍跟李将軍是連在一起的,你在大衆面前辱罵程将軍,也不給李将軍留點兒面子嗎?&rdquo灌夫罵的是灌賢,頂多牽連到程不識,怎麼把李廣也拉了進去呢?這是因為李廣的威信高,田蚡故意挑撥一下,讓灌夫多得罪幾個人。
灌夫已經犯上牛性子來了,哪兒還管這些。
他梗着脖子,說:&ldquo今天要砍我的腦袋,挖我的胸膛,我也不怕!什麼程将軍、李将軍的!&rdquo 李廣和程不識 李廣和程不識都是漢朝有名的大将,兩人帶兵風格迥異。
李廣屬于粗狂型将軍,他的作戰風格十分自由,打起仗來,不是赢得漂亮,就是敗得慘烈!很多時候,李廣都能依靠機動靈活而取勝。
程不識卻不同,他帶兵嚴謹,嚴格按照軍規制度來訓練士兵,因此他所帶的軍隊出戰時,往往人不解甲、馬不卸鞍,時刻警惕,敵軍攻不破,但他也很難取得大勝。
可見,李廣力求一個快字;而程不識則力求一個&ldquo穩&rdquo字。
窦嬰連忙過來,扶着灌夫出去。
客人們瞧見灌夫喝醉了酒,鬧得不像樣子,隻怕連累到自己頭上來,就站起來打算溜了。
田蚡對大夥兒說:&ldquo這是我平日把灌夫慣壞了,以緻得罪了諸君。
今天非懲辦他一下不可。
&rdquo他吩咐手下人把灌夫拉回來。
有人出來勸解,叫灌夫向田蚡賠不是。
灌夫怎麼肯向田蚡低頭呢?他們摁着灌夫的脖子,叫他跪下。
灌夫死也不肯,兩手一掄,把他們推開。
田蚡吩咐武士們把灌夫綁上,押到監獄裡去。
客人們不歡而散,窦嬰也隻好回去。
田蚡上個奏章,說:&ldquo我奉了诏書辦酒請客,灌夫當場罵座,明明是不服太後,應當滅門。
&rdquo他不等漢武帝批示下來,就先把灌夫全家和族裡的人全都逮來,關在監獄裡。
灌夫也要告發田蚡受賄、謀反的大罪,可是他關在監獄裡,裡外不通消息,怎麼能告發别人呢? 窦嬰回到家裡,當時就寫起奏章來。
夫人攔住他,說:&ldquo灌将軍得罪了丞相就是得罪了太後。
你的腦袋就是鐵鑄成的也不能去碰他們。
&rdquo窦嬰說:&ldquo我不能眼看着灌夫遭毒手而不去救他啊!&rdquo 漢武帝看了窦嬰的奏章,召他進宮,問個明白。
窦嬰說:&ldquo灌夫喝醉了酒,得罪了丞相,這确實是他不對,可是并不至于死罪。
&rdquo漢武帝點點頭,還請他吃飯,對他說:&ldquo明天到東朝廷去分辯吧。
&rdquo窦嬰謝過漢武帝,退了出來。
第二天,漢武帝召集大臣們到東朝廷審問這件案子。
窦嬰替灌夫辯白,說他怎麼怎麼好,就是喝醉了酒,得罪了丞相,但不應該定他死罪。
田蚡控告灌夫,說他怎麼怎麼不好,應當把他處死。
窦嬰跟田蚡兩個人就打起嘴仗來了。
漢武帝問别的大臣們,說:&ldquo你們看哪一個對?&rdquo禦史大夫韓安國說:&ldquo灌夫在平定七國叛亂的時候,立過大功。
當時他身上受傷幾十處,還拼死殺敵,是位讓人敬佩的壯士。
這次因為喝醉了酒,引起争鬧,可畢竟沒犯死罪。
丞相說灌夫不好,也有道理。
到底應該怎麼辦還是請皇上判決。
&rdquo主爵都尉汲黯是個直腸子,他始終支持窦嬰,替灌夫辯護,别的大臣們都不敢發言。
漢武帝很生氣,袖子一甩走了。
他一走,大臣們也都散了。
漢武帝去向王太後報告,太後悶悶不樂,飯也不吃。
她已經知道了韓安國、汲黯他們都向着窦嬰,不願意幫助田蚡。
她見漢武帝進來,就把筷子一摔,氣沖沖地對他說:&ldquo我今天還活着呢,你就讓别人這麼欺負我兄弟,趕明兒我死了,他還活得成嗎?&rdquo漢武帝連連向太後賠不是,馬上吩咐禦史大夫把窦嬰也押起來。
審理這件案子的官員們一見漢武帝連窦嬰也要辦罪,忙向田蚡讨好,把灌夫定了死罪,還要把他全家滅門。
窦嬰得到了這個消息,急得隻會跺腳,他忽然想起漢景帝曾經給過他一道诏書,說:&ldquo碰到緊急的時候,可以破格上書。
&rdquo窦嬰就上了一個奏章,把漢景帝特别恩待他的那句話也寫進去了。
這個奏章一上去,漢武帝叫大臣查檔案。
他們找不到這個诏書的底子,就說那藏在窦嬰家裡的诏書是假造的,他們把窦嬰判了個欺君之罪。
漢武帝明明知道這些人有意要害死窦嬰,就把這件案子暫時擱下,先把灌夫殺了再說。
漢武帝殺了灌夫,又把他全家滅了。
他想這麼一來,總可以對得起母親和舅舅了。
他還想過了年把窦嬰免罪。
田蚡隻怕窦嬰不死,将來還有麻煩,他叫人暗中造謠,說窦嬰在監獄裡毀謗皇上,說皇上是個昏君。
謠言傳到漢武帝的耳朵裡,他立刻下令把窦嬰也砍了。
灌夫和窦嬰都死了,矮個兒田蚡好像長了半截,更加威風。
可是說起來也真新鮮,田蚡忽然得了一種怪病。
他隻覺得渾身發疼,疼得不停地叫喚。
這種怪病,醫生沒法治。
田蚡的新夫人哭哭啼啼地請漢武帝想辦法。
漢武帝一想,既然沒有一個大夫能治這号怪病,不如派個方士去替他求求神吧。
那個方士倒是個有心人,他一見田蚡,就說:&ldquo有兩個鬼拿着鞭子在丞相身上使勁地抽打。
&rdquo不用說這準是屈死鬼窦嬰和灌夫。
過了三五天,田蚡渾身發腫,喊了幾聲&ldquo饒命,饒命&rdquo,滾到地下,咽了氣。
灌夫罵座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有載:&ldquo劾灌夫罵座不敬,系居室。
&rdquo 灌夫與田蚡結怨。
在田蚡舉辦的酒宴上,灌夫向田蚡及其手下敬酒,卻被疏忽怠慢,惹得灌夫當場大罵。
田蚡借機定了灌夫一個&ldquo不敬&rdquo之罪,關進了囚牢。
後人用灌夫罵座來形容為人剛正直爽,率性敢言。
夜郎自大 鄱陽令唐蒙上書漢武帝,說:&ldquo南越王的車馬、旗子和皇上的式樣一樣。
土地從東到西有一萬多裡。
名義上是個臣下,實際上是個土皇帝。
&rdquo漢武帝不願意讓南越保持着半獨立的地位,他要把南越收在統一的國家裡。
當初,漢武帝派将軍王恢和韓安國去征伐閩越王的時候,王恢曾經派唐蒙去安撫南越。
南越王趙胡大擺酒席招待唐蒙,唐蒙吃得很有滋味,其中有一種調味品叫枸醬(枸jǔ),味道特别好,他就問:&ldquo這是哪兒來的?&rdquo趙胡說:&ldquo從牂牁(zāngkē)那邊運來的。
&rdquo 唐蒙又問:&ldquo這麼遠的道兒怎麼運呢?&rdquo趙胡說:&ldquo是用船運來的。
這兒有一條牂牁江,江面有好幾裡寬。
這條江就是通牂牁的。
&rdquo唐蒙的興趣可并不在枸醬上,他是想找出一條更方便的道路直通南越。
唐蒙回到長安,碰到了一個蜀地的商人。
說起牂牁出産的枸醬味道不錯,那商人說:&ldquo枸醬不是牂牁出的,這玩意兒是我們蜀地的特産,是我們那邊兒的商人偷偷地在邊界上賣給夜郎,再由夜郎賣給南越的。
&rdquo唐蒙這才知道從蜀地動身經過夜郎可以直通南越。
夜郎境内的牂牁江有一百多步寬,可以通小船。
南越曾經拿财物去引誘夜郎,叫他們歸附南越,可是夜郎不願意。
唐蒙就想去聯絡夜郎,再由夜郎去收服南越。
唐蒙上書漢武帝,說:&ldquo過去我們要到南越去是由長沙豫章出發,這條路水道大多不通,難走。
現在打聽到夜郎有一條牂牁江直通南越。
像漢朝這麼強,巴蜀這麼富,開一條道兒接通夜郎,把夜郎收過來,這是很容易的事情。
在夜郎還可以招收十多萬精兵,然後多造些船,由牂牁江順流而下,出其不意地去進攻南越。
這是制服南越最好的計劃。
&rdquo 漢武帝對于結交夜郎、進攻南越的計劃興趣很大。
當即就拜唐蒙為将軍,吩咐他先去結交夜郎。
唐蒙帶領着一千個士兵和一萬多個運送貨物的人從長安出發。
他們翻山越嶺、經曆了無數的困難,才到了夜郎。
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三位皇帝 第一名,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烨,8歲即位,在位61年;第二名,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位60年,他為了不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在位滿60年時禅讓給自己的兒子;第三名,漢武帝劉徹,他16歲即位,在位54年。
夜郎是山溝裡的一個部族,四周全是高山,交通非常不便,跟中原素來沒有來往。
鄰近夜郎的還有十幾個部族,可都沒像夜郎那麼大。
夜郎的首領竹多同從來沒到過别的地方,他正像有些别的古時候的人一樣,認為天下就是他知道的那麼大的一塊地方。
既然夜郎是那個地方最大的一個部族,他就認為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
所謂&ldquo夜郎自大&rdquo就是這個意思。
等到他見了唐蒙和他帶來的許多禮物,他才開了眼界。
唐蒙一行人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和放在面前的綢緞等許多東西,都是他從來沒見過的。
這些五光十色的東西已經叫他眼花缭亂了,一聽唐蒙的話,知道漢朝的地方竟然有那麼大,漢朝人竟然有那麼多,不由得承認自己沒見過世面,竹多同再也不敢自大了。
唐蒙叫竹多同歸向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封他為侯,他的兒子也可以做縣令,皇上還會派官員去幫助他治理夜郎。
竹多同滿口答應。
他召集了附近的十幾個部族的首領,說明結交漢朝的好處。
各部族的首領看見了漢朝送給夜郎的綢緞、布帛,都眼紅起來。
唐蒙就把帶來的貨物,一份一份地送給他們。
他們都很高興,就跟着竹多同和唐蒙訂了盟約,情願歸附漢朝。
唐蒙訂了盟約,回到長安報告經過,漢武帝就把夜郎和附近的地方改為犍為郡,另派官員去管理。
他再叫唐蒙去修一條可以通車馬的大路和棧道,直通牂牁江。
唐蒙再往蜀郡調動士兵和民夫動工築路。
這工程非常浩大,又是非常艱苦。
士兵、民夫死傷了不少。
唐蒙監督得很嚴。
逃走的,逮住就砍腦袋。
人數不夠,還得在當地抓壯丁。
鄰近的老百姓受不了,全都抱怨。
各種謠言也起來了。
蜀郡的老百姓打算逃到别的地方去避難。
這個消息傳到了長安,漢武帝想起司馬相如熟悉蜀地情形,就派他去安撫蜀郡的老百姓。
司馬相如到了那邊,一面叫唐蒙改變管理的方法,一面寫了一篇通告,好言好語地安慰當地的老百姓。
他又跟蜀地的上層人士結交了一番,得到了他們的諒解。
雖然老百姓還得吃苦受累,可是各種謠言就慢慢地停下來了。
蜀郡的西邊、滇的北邊有十多個部族。
他們的首領早已聽到了消息,說夜郎歸附漢朝,得到了許多财物,特别是五顔六色的布帛。
這會兒又聽到漢朝派大官到了蜀郡,就派人去見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回報漢武帝,說明西南方的部族接近蜀郡,通路也比較容易,可以設立郡縣,那要比收服南方方便得多。
漢武帝就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将,叫他從巴蜀拿出錢币和貨物作為禮品去送給這些部族的首領。
西南方别的部族聽說歸向漢朝可以得到禮物,紛紛請求做漢朝的臣下。
漢武帝派人到那邊去開山、搭橋,造了幾條車馬道。
漢朝就在那一帶設立了一個都尉,十幾個縣,都由蜀郡統一去管理。
夜郎自大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載:&ldquo滇王與漢使者言:&lsquo漢與我孰大?&rsquo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王,不知漢廣大。
&rdquo 在古時候,交通是很不便利的,這讓許多小國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夜郎就是漢朝時期南邊的一個小國,夜郎的國王認為自己國家的高山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自己國家的大河就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後來,人們用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形容有些人因為無知而妄自尊大,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