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傳

關燈
王僧虔,是琅笽臨沂人。

    祖父王繤,在晉朝做過司徒。

    他的伯父就是太保王弘,在宋朝元嘉時代是朝中的宰輔重臣。

    賓客中有人對他的避諱不太清楚,王弘說:“像我的避諱和蘇子高一樣。

    ”王僧虔父親是王昙首,官至右光祿大夫。

    有一回王昙首兄弟的各個子孫在一起會集,王弘的兒子王僧達下座到地上跳躍遊戲,王僧虔當時才幾歲,卻獨自正兒八經地坐在那裡采蠟燭上的珠子制作鳳凰。

    王弘說:“這孩子早晚是要做大官的。

    ” 王僧虔還不到二十歲時,就養成了弘厚的一性一格,而且善于寫隸書。

    宋文帝看到他書寫的白絹扇面,贊歎說:“不僅墨迹超過了王子敬,而且器度高雅更勝一籌!”任命南齊書王僧虔為秘書郎,太子舍人。

    僧虔平時謙退而不大與人交接,隻和袁淑、謝莊關系比較投機。

    轉任義陽王文學,太子洗馬,遷任司徒左西屬。

     他的哥哥王僧綽,被太初“皇帝”劉邵所害時,親人賓客都勸僧虔逃避一下。

    王僧虔則流着淚說:“我的哥哥他為國家忠貞不渝,對我慈一愛一非常,他今天被害,我隻恨不能見他一面。

    如果能和他同歸九泉,那便好比成仙升天一樣呀!”孝武帝初年,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

    他哥哥的兒子王儉在路上生了病,僧虔為此廢寝忘食。

    同行的賓客都來勸慰他。

    王僧虔說:“當年馬援用同樣的感情對待兒子和侄子,鄧攸對待弟弟的兒子更超過自己所生,我的心情和他們相同,與古人的确沒什麼不同。

    王儉是我死去的哥哥的後代,不應有任何忽視。

    如果此兒不得救治,我便要回舟辭職,哪還有興緻出來做官啊!”後來王僧虔被調回京城任中書郎,轉任黃門郎,太子中庶子。

     孝武帝有心在書法界獲得名譽,王僧虔便不敢顯露自己的墨迹。

    大明年間(457~464),他常常故意用拙筆書寫,因此才得到孝武帝的容留。

    後來僧虔出任豫章王劉子尚的撫軍長史,遷散騎常侍,又任新安王劉子鸾的北中郎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這兩個蕃王都是皇上心一愛一的兒子。

     不久,王僧虔遷豫章内史。

    入朝任侍中,遷任禦史中丞,領骁騎将軍。

    世家大族向來大多不任中央官長,王氏的分枝居住在烏衣巷一帶的,官位也都有所減降,僧虔做此官後,說:“這本是烏衣諸郎坐的地方,如今我也可以試試了。

    ”後來又去做侍中,領屯騎校尉。

    泰始年間(465~471),出任輔國将軍、吳興太守,待遇等級相當于二千石。

    王獻之擅長書法,曾在吳興郡任職,後來王僧虔擅長書法,也來吳興任職,這事成為美談。

     後來王僧虔又移任會稽太守,待遇還是兩千石,将軍之職也仍舊。

    中書舍人阮佃夫家在會稽,請假回來家中。

    王僧虔的賓客們考慮到佃夫在朝廷正當大紅大紫的時候,勸僧虔應該加禮接待他。

    王僧虔說:“我的為人有自己一貫一操一守,豈能曲意奉承此輩人物?如果他要對我表示不滿,我便拂衣而去就是了。

    ”後來阮佃夫果然在宋明帝跟前說了王僧虔的壞話,讓禦史中丞孫..奏劾說:“王僧虔以前在吳興任上,就有過許多錯誤行為,現經調查在他到會稽上任後,凡用功曹五官主簿以至二禮吏署三傳及收留的弟子,總共有四百四十八人。

    又允許民人何系先等一百一十家為舊門。

    應責承當地州裡核實予以削減。

    ”王僧虔因此而被免去官職。

     不久,王僧虔以白衣的資格兼任侍中,出監吳郡太守,又遷任使持節、都督湘州諸軍事、建武将軍、行湘州事,繼而轉任輔國将軍、湘州刺史。

    在他所任職的地方,人們都稱道他的寬惠。

    巴峽一帶的流民很多跑到湘州境内,王僧虔便上表請求朝廷把益陽、羅、湘西三縣沿江一帶的人民劃分出來,成立湘陰縣,獲得批準。

     元徽年間(473~477),王僧虔升任吏部尚書。

    高平檀皀罷了沅南縣令之職,僧虔讓他做征北闆行參軍。

    他向僧虔請求增加俸祿沒獲允許,便給僧虔寫信說:“五常之始,文武是首先因素,文可以經天緯地,武可以撥亂定國。

    我們家族雖然在文上頭已經不行了,但武上頭正是發達時期。

    我們家族的姑叔中,有三人和皇室有婚姻關系,我的祖輩和兄弟行中,也是二世為國獻身,然而竟緻于子侄餓死于鄉間野地。

    去冬今春,連連接到兩次指示,我既然朝中無人幫我說話,便隻能屢次遭受跌降。

    四五個月來,我上書了十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