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本紀

關燈
油幢絡車,班劍三十人。

    太祖堅決辭讓了司空,接受了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十九日,進督南徐州刺史。

    楊玉夫等二十五人也都得到了不同的爵邑封賞。

    十月十八日,又進位都督豫、司二州。

     當初,荊州刺史沈攸之和太祖在景和年間同在中央任職,互相很要好,太祖把長女即後來的義興公主嫁給了沈攸之的三兒子沈元和。

    沈攸之在郢州任上時,正值宋明帝後期,暗中欲有圖謀。

    自郢州遷任荊州後,更注意聚斂兵力,有逃亡的将吏,則設法向鄰近部隊讨要過來。

    養馬達二千多匹,全都交給戍守巡邏的将士,使他們耕田而食,而官庫裡的财物都被他儲存起來。

    荊州每年上交的數千人仗,沈攸之從中截留,說是留下供征讨四山蠻部所用。

    他又裝備戰艦近千艘,他的靈溪裡,屯積着大量錢帛器械,朝廷對他很是畏懼。

    高道慶家在華容,放假回家路過江陵,道慶素來馬上功夫不錯,沈攸之和他宴飲,并在辦公樓前比馬試槊,道慶的槊擊破了攸之的馬鞍,攸之大怒,要把道慶的槊砍壞,道慶連忙馳馬而出。

    回到京都,道慶說攸之有謀反的迹象,請求領三千人襲擊攸之,朝廷讨論認為此事難以成功,太祖一直不同意這樣做。

    等到太祖完成了廢立君主以後,便派沈攸之的兒子司徒左長史沈元琰帶上蒼梧王的各種虐害器物去給沈攸之看,攸之沒能來得及起兵,便隻好上表表示慶賀,并給太祖寫信稱贊他的功績。

     沈攸之有十多行字的書信,經常放在背心裡頭,據說是明帝和他約下的誓言。

    十二月,攸之便舉兵。

    他的妾崔氏、許氏勸止他說:“你已經上了年紀,也得為阖家百十口人着想呀!”攸之指着背心讓她們看,稱說太後命令已經下達了。

    京師聞變後一片恐懼。

    十二月初六,太祖入居朝堂,命令各位将領率軍西讨,平西将軍黃回任都督前驅。

     前湘州刺史王蘊,是太後哥哥的兒子,從小一便很有膽力,覺得父親王楷的地位不高,名氣不大,想自己到軍隊裡幹一番。

    經常撫一摸一着戰刀歎道:“龍淵、太阿,你們理解我麼?”叔父王景文告誡他說:“阿答,你早晚要招緻滅門之災的!”王蘊說:“答和童烏貴賤将不一樣。

    ”童烏是景文兒子王絢的小字;答是王蘊的小字。

    王蘊由于母親去世而罷任回家,路經巴陵,停舟一個月,每日與沈攸之密謀策劃。

    當時攸之還不便起兵,王蘊便往郢州去了。

    當時世祖為郢州長史,王蘊打算等世祖出來吊喪,便乘機作亂占據郢城,世祖察知他的陰謀,就是不出來。

    王蘊回到東府前,又指望太祖能出來吊喪,結果太祖又不出來,王蘊一再不能得手,便更加積極與外邊密謀。

     司徒袁粲、尚書令劉秉眼見太祖威權漸盛,怕危及自己,便與王蘊、黃回等相交結企圖舉事,殿内的宿衛主帥無不協同。

    沈攸之反叛的消息一傳來,太祖便往石頭和袁粲商量,袁粲推說生病,不出來相見。

    袁粲等約定在二十三日夜起兵占據石頭,劉秉本就懦弱膽小,天黑時便從丹陽郡把老婆孩子載入石頭,朝廷一點都不知道。

    這天夜裡,丹陽丞王遜報告發生事變,劉秉的從弟領軍劉韫和閣直蔔伯興等領兵作内應。

    太祖命令王敬則在宮内誅殺了他們。

    又派遣諸将攻占石頭,王蘊率領數百名一精一兵全副武裝前來為袁粲效命,不巧南齊書城門已經關上,官軍又趕來了,王蘊等隻得散去。

    衆軍攻占石頭,擒斬了袁粲,劉秉逃到檐湖,王蘊逃到鬥場,均被擒斬。

     袁粲這個人雖然位高任重,卻沒什麼經世的方略,平時疏放好酒,在白楊郊野裡散步,路上碰到一位士大夫,便呼來與他酣飲。

    第二天,這位士大夫以為受到袁粲的賞識了,便上門求見,袁粲卻傳話說:“昨天飲酒沒陪伴的,才随便邀請你一起飲酒的。

    ”到底也不和人相見。

    他曾寫過五言詩說:“訪迹雖中宇,循寄乃滄州。

    ”這大約便是他的志趣。

     劉秉少年時代起就因為身系王室為人清謹而受到重視,孝武帝時,劉秉的弟弟劉遐和嫡母殷氏的養女私通,殷氏死時口中流血,人們懷疑是被毒害而死,孝武便讓劉秉的從弟劉祗動員劉秉出來旁證此事。

    劉秉說:“就是一般的路人也不會答應做這種事的,我今天怎麼能夠做這種滿門同盡的事情呢!我不能接受這道命令。

    ”人們對他這種言行很是稱贊。

    因此被明帝所任用。

    蒼梧王被廢,劉秉參加商議立君問題後,出來在路上遇到弟弟劉韫,劉韫打開車門迎上來問劉秉說:“事到如今,大位理所當然該屬于哥哥您的了吧?”劉秉說:“我們已經讓領軍蕭道成做了。

    ”劉韫捶胸頓足道:“您肉裡真是沒有血啊!” 袁粲的典簽莫嗣祖知道袁粲的陰謀,太祖召嗣祖來問道:“袁粲謀反,你為什麼不報告?”嗣祖說:“服事主人,義無二心,即使死也不敢出賣主人。

    ”王蘊所一寵一愛一的人張承伯藏匿王蘊。

    太祖對這兩個人都赦免罪行繼續留用。

    黃回兵駐新亭,聽到石頭那邊鼓吹人喧打響了,便率兵趕來協助袁粲,朱雀舟行有守軍,應受節度,黃回不聽連夜開過來,趕到石頭,那裡已被平定,黃回便稱說是趕來救援的。

    太祖知道他參與了陰謀但不揭穿,反而對黃回厚加恩撫,并派遣他繼續西上,黃回感激流涕而别。

     太祖在閱武堂駐防,馳令集結軍旅。

    閏十二月二十二日,诏太祖假黃钺,率大軍駐防新亭中興堂,森嚴壁壘,告谕群下說:“河南稱慈,是由于掩埋腐一屍一;廣漢流仁,實因為安葬了死者。

    近來工事中,陣地裡,溝塹間,墟隧内乃至草叢樹林經常發現死一屍一,我站在車裡走在城上,不勝悲怆,着令全都收葬并設薄祀。

    ” 升明二年(478)正月,沈攸之攻打郢城沒攻下來,部下潰散,自一殺而死,他的人頭被京城懸挂示衆。

    二十八日,太祖旋鎮東府。

    二月初五,皇上給太祖進位太尉,增封三千戶,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司、豫、荊、雍、湘、郢、梁、益、廣、越十六州諸軍事。

    太祖要求解除自己的骠騎之職辭去都督之任,皇上不允許,于是表送黃钺。

    三月初二,增班劍為四十人,甲仗百人入殿。

    二十八日,又加羽葆鼓吹,其他官職爵位如舊。

     大明、泰始以來,上下奢侈,老百姓也漸成風俗。

    太祖輔政後,撤罷禦府,省去二尚方各種裝飾玩好。

    到這時又上表,要求禁止民間各種浮華虛僞雜物:不準用金銀制作箔片;車馬乘具不準鍍金銀;不準用紅色做幡蓋衣服;不準剪纟采帛做雜花;不準用绫做雜服飾;不準做鹿行錦和局腳柽柏一床一、牙箱籠雜物、纟采帛作屏障、錦緣薦席;不準私做器仗,不準用七寶裝飾樂器和各種雜漆物;不準用金銀做花獸,不準随便鑄金銅像。

    一共十七條,都要由皇帝親筆書寫直接發布執行。

    中宮及各王的服用,雖然依照舊例,但也要進行适當的審察規定。

     九月初二,皇上給太祖進位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又為太祖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使持節、太尉、骠騎大将軍、錄尚書、南徐州刺史等職位仍舊。

    太祖堅決辭讓,皇上又下诏群臣前往敦促勸進,太祖隻得接受黃钺,但辭去各種殊禮。

    九月十日,又給太祖三望車。

     升明三年(479)正月初三,太祖上表要求罷免老百姓所逃欠的賦稅等。

    正月十四日,皇上給太祖加前部羽葆鼓吹。

    正月十五日,又命太傅府依舊辟召各種官員。

    正月二十五日,給太祖甲仗五百人,出入中央各部門。

    二月二十二日,皇上又重申去年九月二日的诏令;讓太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三月初二,诏太祖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備九錫之禮,加玺绂遠遊冠,位在各侯王之上,加相國綠謎绶,仍舊兼任骠騎大将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等職。

    太祖再三辭讓,公卿們反複敦促勸進,太祖這才接受。

    十二日,皇上策封相國齊公(策文略)。

    太祖又再三辭讓,公卿們又敦促勸請,太祖才接受。

     三月二十五日,下令從本月十五日拂曉以前起,除死刑以外一切罪犯全部赦免,鳏寡孤獨不能自己養活的人,朝廷每人賜給谷米五斛,各府州的轄區内,也一樣照此執行。

     宋皇帝诏準許已經封為齊國公的太祖除了自己的封地十郡(青州的齊郡,徐州的梁郡,南徐州的蘭陵、魯郡、琅笽、東海、晉陵、義興,揚州的吳郡、會稽)外,還可在全國其他地方選拔任用人才。

    又考慮到齊國初建,撥給錢五百萬,布五千匹,絹五千匹。

    四月二日,诏進齊公爵為王,并增封十郡(豫南齊書州的南梁、陳郡、颍川、陳留,南兖州的盱眙、山陽、秦郡、廣陵、海陵、南沛)。

    使持節、司空、衛将軍褚淵奉策授給齊王玺绂,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錫茲玄土,苴白茅,并改立齊王社廟。

    仍舊擔任相國、揚州牧、南徐州刺史。

    四月十五日,宋帝命齊王冕有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鐘..宮縣。

    又命齊王世子為太子,齊王的女兒、孫子爵封等一切照舊例進行。

     四月二十日,宋帝禅位,下禅位诏(诏文略)。

    這一天宋帝讓位居于東邸,在羽儀的簇擁下,乘坐着畫輪車,出了東掖門,還問身邊的人說,今天為什麼沒有奏樂?左右沒一人回答他。

     四月二十一日,宋帝策命齊王(策文略),并交命玺書(命文略)。

    太祖一連辭讓了三次,宋帝和王公以及有關人員堅決請求太祖接受帝位。

    這時有将作匠陳文建進奏符命說:“六,這個數字正當亢位,有極盛取代極衰之義。

    東漢從建武到建安二十五年,中間經過一百九十六年便禅位給(曹)魏了;(曹)魏從黃初到鹹熙二年,中間經過四十六年便禅位給(司馬)晉了;(司馬)晉從太始到元熙二年,中間經過一百五十六年,便禅位給(劉)宋了;(劉)宋從永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