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傳

關燈
王儉字仲寶,是琅笽臨沂人,祖父昙首,曾任宋的右光祿。

    父親王僧綽,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王儉出生時,其父遇害,叔父僧虔收養了他。

    過了幾年,他便襲封爵位為豫甯侯,受封的時候,王儉流涕嗚咽。

     王儉幼時便很有神采,專心笃學,手不釋卷。

    丹陽尹袁粲知道了他的名聲,便說給宋明帝,明帝便把陽羨公主許配給王儉,拜官驸馬都尉。

    皇上因為王儉的嫡母武康公主參與了太初年間的巫蠱事件,不能享受公主的婆婆的名義,要開墓分葬,王儉便通過有關人士向皇上自陳,并暗中以死請求皇上,這事才算過去。

     起初王儉任秘書郎,太子舍人,破格提拔為秘書丞。

    他上表請求校閱古代典籍,仿照《七略》撰寫《七志》四十卷,上表獻給皇上,此表的辭采非常典雅。

    又撰定《元徽四部書目》。

    母親去世,王儉服喪結束後被任命為司徒右長史。

    依照《晉令》,公府長史要穿朝服,宋大明以來穿紅衣服。

    王儉上書說應該恢複舊規矩,當時讨論沒被通過。

     蒼梧王暴虐,王儉很憂懼,便向袁粲要求出京做地方官,援引晉新安公主婿王獻之為吳興太守的先例,王儉被補為義興太守。

    後還朝任黃門郎,轉任帶吏部郎。

    升明二年(478),遷任長兼侍中,他考慮到父親最後一任也是這個職務,堅決辭讓了。

     王儉察知太祖(蕭道成)為人雄異,便先做了太祖領軍府的衣裾,太祖任太尉後,便援引王儉為右長史,恩禮隆重而且親密,受到專門任用。

    轉任左長史。

    後來皇上授太祖太傅之職,也是王儉活動的結果。

    王儉少年時便有做宰相的抱負,人們在談論時也都很推許他。

    當時即将舉行禅位大典,王儉佐命,所有禮儀诏策,都出王儉之手,褚淵隻寫了禅诏文,還讓王儉參與修改。

    齊王府開始設置建制時,王儉遷任右仆射,領吏部,當時才二十八歲。

    太祖曾從容對王儉說:“我現在要以青溪為鴻溝。

    ”王儉回答說:“天應民從,但願不要有楚、漢争鬥之事。

    ”建元元年(479),改封王儉為南昌縣公,食邑二千戶。

    次年,轉任左仆射,領吏部之職仍舊。

     皇上拆掉了宋明帝的紫極殿,用它的材料建宣揚門。

    王儉與褚淵及叔父王僧虔連名上表谏止說:“我們認為德是立身的基礎,儉是行走的車船。

    晉代将建春台時,公卿們都發議論,漢代要造北宮時,大臣們都來規勸。

    這二個君主,一個是列國常侯,一個是守文中主,尚且能夠樂于接受谏诤,何況陛下是聖哲天子呢。

    我們這些人的責任重大,願意就以前的诏令,發表點意見。

    陛下自從登基禦宇以來,簡約節省的品德已經照耀天下了。

    外面建造的乾華殿,樸素簡潔,而現在要用紫極殿的舊材料來建宣陽門,我們便有些弄不明白了。

    我們覺得把心病轉到胳膊腿上來,這不是良醫的高明;害怕影子腳印便發足奔跑,也不是獲得安靜的方法。

    況且農活正忙,田園事多,現在反而停下争取豐收的勞動,來大興土木之役,這不是宣揚您的偉大品德所該做的。

    如果說門在宮南,屬于重陽之處,年月稍久,漸漸破舊的話,這隻要适當修理調整一下就行了,不必大事改作。

    如果我們的建議有道理的話,就請付諸施行。

    ”皇上手诏表示采納并予以獎賞。

    宋朝時京城的外六門設有竹籬,這年初,有人挖到了白虎樽,傳說“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

    皇上鑒于這話,要改建都牆。

    王儉又谏止,皇上答複說:“我要讓後世無以複加!”當時朝廷初奠基,一切制度都在草創之中,王儉懂得舊事,問無不答。

    皇上曾感歎說:“《詩》中說:‘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現在上天也為我生了一個王儉呀!” 就在這一年,王儉上表請求解除他的吏部職務,表中說:“臣下我考察了古代的身邊的君臣關系,發現沒有誰能像我這樣得到陛下如此的恩幸。

    為什麼這樣說呢?子房碰到漢後,公達逢着魏君,史書上都當作美談,君子們都稱頌他們的高義。

    二臣都懷有王佐之才,受到這樣的待遇也不是什麼偏一愛一,而兩位君主專權威武,未免不夠寬裕,怎麼能夠和平常之人,到寬弘大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