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文獻王傳
關燈
小
中
大
約小塘,隐瞞丁員,藏匿人口,各種規章制度,實際是在激長怨憤。
這隻是眼前的利害,并非天下大計。
一室之中,尚且不能一精一誠,宇宙之内,又怎麼能清洗幹淨!鮑家何嘗不知民多巧詐,但古今恰恰因為政治不宜太細碎,才不去過問這些,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懂得道理者百不有一,陛下弟兒大臣,尚且不能都服理,何況天下悠悠萬品不齊呢?怨積聚一黨一,兇迷相類,這種人如果隻是一處兩處,是很容易清除的,但如果很多,便會引起混亂難治。
我本來早就想跟您說這事,但平時沒什麼緣由,現在我把自己的愚見管識說出來,請您特别注意。
”皇上答複說:“欺巧之事,豈能容忍!宋朝的混亂,是否就在這裡?這些蚊蟻之輩何足為憂,早被我的義勇部隊攻破,官軍昨天到達,盜賊今天想必都已散滅。
我正恨它不夠大,況且亡命之徒何時沒有呢?”後來又下诏允許恢複籍注。
永明五年,蕭嶷晉位大司馬。
八年,給他配備了皂輪車。
不久加中書監,他堅決辭讓。
蕭嶷身高七尺八寸,特别考究儀容風範,文武衛從,禮冠百僚,每次出入殿省,人們都肅然瞻望。
他自覺地位隆重,便時時想到退讓,北宅舊有園田之美,于是大事修理。
永明七年(489),請求還第,皇上命世子蕭子廉推他的班鎮守東府。
皇上多次來到蕭嶷的府第。
宋帝的長甯陵隧道正好從府第前路邊經過,皇上說:“我便是入他冢墓内尋人。
”于是把宋陵的表阙麒麟等都搬遷到東崗上。
麒麟和阙,形勢非常一精一巧,那是宋孝武帝從襄陽弄來的,後來幾個帝王陵墓建築設置都以此為樣闆但沒有能趕上的。
永明末年,皇上頻繁出外遊幸,隻有蕭嶷陪從,皇上遊新林苑時,和蕭嶷同辇夜歸,來到宮門,蕭嶷下辇辭出,皇上說:“今夜裡行走,不要讓巡邏的給訓斥了。
”蕭嶷回答說:“整個京城都屬于我管理的州地盤,願陛下不要過慮。
”皇上大笑。
皇上考慮北伐的事情,便把虜人所獻的氈車賜給了蕭嶷。
皇上每次到蕭嶷宅第來,在清除時便不再把家人趕開。
皇上對外監說:“我往大司馬府第,是回家去的。
”庾妃常常生病,病愈,皇上便來到蕭嶷府上,在後堂設金石之樂,宮人全到了。
每次來,皇上都極日盡歡。
蕭嶷對皇上說:“自古以來都說願陛下壽偕南山,或稱萬歲,這都是近乎空話的,按我的想法,隻願陛下能長壽滿百歲就心滿意足了。
”皇上說:“百年恐怕也不能啊,隻要能得各地物産一百,也就可以了。
” 永明十年(492),皇上給蕭嶷的幾個兒子封爵,按舊例該食邑千戶,蕭嶷想五個兒子都受封,便上啟要求減為五百戶。
這一年蕭嶷病重,上表請求解職,皇上不批準,賜錢百萬讓他做些佛事功德。
蕭嶷又上啟說:“我自患這個病以來,陛下便經常來看我,延醫花錢,慈一寵一優渥,備極人臣。
然而生命短促,離陰間已經很近了。
但願陛下審賢與善,健康長壽,德高人和,為萬民作主。
我的氣數已盡,不能再享受陛下的恩一愛一,與世長辭,不勝悲哀。
”去世,時四十九歲。
當天,皇上又來看望,直到他咽氣,才回宮。
下诏說:“蕭嶷是明哲至親,勳高業始,德美王朝,道光區縣,一旦去世,我心如刀割,不能自勝,怎麼辦呀又有什麼辦法呢?今日便舉行臨哭。
他的喪禮要備王公九命制,入殓時要用衮冕之服,溫明秘器,命服一具,衣一襲,喪事全部比照漢東平王的先例進行,大鴻胪持節護理喪事,太官朝夕送奠。
太司馬、太傅二府文武人員悉停過喪。
” 竟陵王蕭子良上啟說:“我以為《春秋》之所以要稱王、母、弟,是因為要推尊和敬重。
所以禮的規定裡有特殊品級,爵的規定裡,有崇異的封賞,在漢代則有梁王享受出警入跸的儀仗,在晉代則有齊王被贈以殊服九命。
東晉以來,尊親缺位,所以導緻衮章之典廢棄不得流傳下來,實在是由于人缺其位,而不是禮有虧省。
齊王的先例,和現在的情況沒什麼不同,締構王業的功績,蕭嶷和他相似,所有随時變革的适當處理,正是因為恩情有輕有重,德義有厚有薄,如果什麼事都按照以前的規矩,那麼禮也就沒有什麼發展變化了。
況且梁王、齊王都缺乏令終的美德,尚能死後享受特别的褒贈之榮,而今我們去世的大司馬仁和著于天一性一,孝悌終于立身,節義表于勤王,寬猛彰于禦物,侍奉主上從來不流露出艱苦神情,對待下級一向沒有毀傷态度,他清貞淡泊,無喜無怒,悠然靜默,從不争權奪利。
《詩》上說‘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
要做到善終,的确不易,今天看來蕭嶷是做到了。
東平王隻喜歡做些小善,河間王隻喜歡詩書,他們都沒什麼勳績,也沒碰到過什麼艱危,尚且緻于卓爾不群,英聲萬代;何況今天的蕭嶷參與了開創皇基,經綸霸始,功業高顯,清譽遠揚,雖然富貴隆重,但能更加廉潔嚴格,古今對照,有誰能趕上他的美德呢?我想來想去,還沒有先例。
一般的庶族親屬間,尚且很少和睦友一愛一的,有誰能仰睹陛下垂兄弟之情一性一如此的呢?共同從布衣起家,又一起登上大富大貴,生平遊處,什麼事不是共同的呢?分甘均味,什麼好東西不是相等的呢?從來沒有出現過見了他而陛下心裡不高興的現象。
到了臨危舍命之際,陛下還親南齊書自守在跟前,看着他咽氣,目睹他離去,号哭動天地,感恸驚鬼神,甚至為此撤膳移寝,坐泣不止,神儀損耗,隔宿改容,看到陛下神色如此,誰能不悲傷擔憂?這真是前所未聞,史所未載的。
既然有如此大德,實在不能不通過典服之贈來體現和表彰,如果此時有所虧忘,以後追改起來就太麻煩了,豈不令千載之下的人們,遺恨難平麼?那些德行不很美的人,尚且蒙受着嘉隆的褒賜,何況事光先烈的蕭嶷呢?豈可缺此盛典?我擔心有識之人,會對此有所議論。
況且庶族人物如近代的桓溫、庾亮之類,也享受特殊的禮遇,我想陛下對此,早已胸有成竹了吧。
” 皇上又下诏說:“優一寵一的典章是用來表德的,禮儀的級别是用來紀功的。
慎終追遠,是前王們的盛策,獎酬功德,是曆代的通令。
已故使持節、都督揚、南徐州諸軍事、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刺史、新授中書監、豫章王蕭嶷,體道秉哲,經仁緯義,少年時代就樹立了清
這隻是眼前的利害,并非天下大計。
一室之中,尚且不能一精一誠,宇宙之内,又怎麼能清洗幹淨!鮑家何嘗不知民多巧詐,但古今恰恰因為政治不宜太細碎,才不去過問這些,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懂得道理者百不有一,陛下弟兒大臣,尚且不能都服理,何況天下悠悠萬品不齊呢?怨積聚一黨一,兇迷相類,這種人如果隻是一處兩處,是很容易清除的,但如果很多,便會引起混亂難治。
我本來早就想跟您說這事,但平時沒什麼緣由,現在我把自己的愚見管識說出來,請您特别注意。
”皇上答複說:“欺巧之事,豈能容忍!宋朝的混亂,是否就在這裡?這些蚊蟻之輩何足為憂,早被我的義勇部隊攻破,官軍昨天到達,盜賊今天想必都已散滅。
我正恨它不夠大,況且亡命之徒何時沒有呢?”後來又下诏允許恢複籍注。
永明五年,蕭嶷晉位大司馬。
八年,給他配備了皂輪車。
不久加中書監,他堅決辭讓。
蕭嶷身高七尺八寸,特别考究儀容風範,文武衛從,禮冠百僚,每次出入殿省,人們都肅然瞻望。
他自覺地位隆重,便時時想到退讓,北宅舊有園田之美,于是大事修理。
永明七年(489),請求還第,皇上命世子蕭子廉推他的班鎮守東府。
皇上多次來到蕭嶷的府第。
宋帝的長甯陵隧道正好從府第前路邊經過,皇上說:“我便是入他冢墓内尋人。
”于是把宋陵的表阙麒麟等都搬遷到東崗上。
麒麟和阙,形勢非常一精一巧,那是宋孝武帝從襄陽弄來的,後來幾個帝王陵墓建築設置都以此為樣闆但沒有能趕上的。
永明末年,皇上頻繁出外遊幸,隻有蕭嶷陪從,皇上遊新林苑時,和蕭嶷同辇夜歸,來到宮門,蕭嶷下辇辭出,皇上說:“今夜裡行走,不要讓巡邏的給訓斥了。
”蕭嶷回答說:“整個京城都屬于我管理的州地盤,願陛下不要過慮。
”皇上大笑。
皇上考慮北伐的事情,便把虜人所獻的氈車賜給了蕭嶷。
皇上每次到蕭嶷宅第來,在清除時便不再把家人趕開。
皇上對外監說:“我往大司馬府第,是回家去的。
”庾妃常常生病,病愈,皇上便來到蕭嶷府上,在後堂設金石之樂,宮人全到了。
每次來,皇上都極日盡歡。
蕭嶷對皇上說:“自古以來都說願陛下壽偕南山,或稱萬歲,這都是近乎空話的,按我的想法,隻願陛下能長壽滿百歲就心滿意足了。
”皇上說:“百年恐怕也不能啊,隻要能得各地物産一百,也就可以了。
” 永明十年(492),皇上給蕭嶷的幾個兒子封爵,按舊例該食邑千戶,蕭嶷想五個兒子都受封,便上啟要求減為五百戶。
這一年蕭嶷病重,上表請求解職,皇上不批準,賜錢百萬讓他做些佛事功德。
蕭嶷又上啟說:“我自患這個病以來,陛下便經常來看我,延醫花錢,慈一寵一優渥,備極人臣。
然而生命短促,離陰間已經很近了。
但願陛下審賢與善,健康長壽,德高人和,為萬民作主。
我的氣數已盡,不能再享受陛下的恩一愛一,與世長辭,不勝悲哀。
”去世,時四十九歲。
當天,皇上又來看望,直到他咽氣,才回宮。
下诏說:“蕭嶷是明哲至親,勳高業始,德美王朝,道光區縣,一旦去世,我心如刀割,不能自勝,怎麼辦呀又有什麼辦法呢?今日便舉行臨哭。
他的喪禮要備王公九命制,入殓時要用衮冕之服,溫明秘器,命服一具,衣一襲,喪事全部比照漢東平王的先例進行,大鴻胪持節護理喪事,太官朝夕送奠。
太司馬、太傅二府文武人員悉停過喪。
” 竟陵王蕭子良上啟說:“我以為《春秋》之所以要稱王、母、弟,是因為要推尊和敬重。
所以禮的規定裡有特殊品級,爵的規定裡,有崇異的封賞,在漢代則有梁王享受出警入跸的儀仗,在晉代則有齊王被贈以殊服九命。
東晉以來,尊親缺位,所以導緻衮章之典廢棄不得流傳下來,實在是由于人缺其位,而不是禮有虧省。
齊王的先例,和現在的情況沒什麼不同,締構王業的功績,蕭嶷和他相似,所有随時變革的适當處理,正是因為恩情有輕有重,德義有厚有薄,如果什麼事都按照以前的規矩,那麼禮也就沒有什麼發展變化了。
況且梁王、齊王都缺乏令終的美德,尚能死後享受特别的褒贈之榮,而今我們去世的大司馬仁和著于天一性一,孝悌終于立身,節義表于勤王,寬猛彰于禦物,侍奉主上從來不流露出艱苦神情,對待下級一向沒有毀傷态度,他清貞淡泊,無喜無怒,悠然靜默,從不争權奪利。
《詩》上說‘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
要做到善終,的确不易,今天看來蕭嶷是做到了。
東平王隻喜歡做些小善,河間王隻喜歡詩書,他們都沒什麼勳績,也沒碰到過什麼艱危,尚且緻于卓爾不群,英聲萬代;何況今天的蕭嶷參與了開創皇基,經綸霸始,功業高顯,清譽遠揚,雖然富貴隆重,但能更加廉潔嚴格,古今對照,有誰能趕上他的美德呢?我想來想去,還沒有先例。
一般的庶族親屬間,尚且很少和睦友一愛一的,有誰能仰睹陛下垂兄弟之情一性一如此的呢?共同從布衣起家,又一起登上大富大貴,生平遊處,什麼事不是共同的呢?分甘均味,什麼好東西不是相等的呢?從來沒有出現過見了他而陛下心裡不高興的現象。
到了臨危舍命之際,陛下還親南齊書自守在跟前,看着他咽氣,目睹他離去,号哭動天地,感恸驚鬼神,甚至為此撤膳移寝,坐泣不止,神儀損耗,隔宿改容,看到陛下神色如此,誰能不悲傷擔憂?這真是前所未聞,史所未載的。
既然有如此大德,實在不能不通過典服之贈來體現和表彰,如果此時有所虧忘,以後追改起來就太麻煩了,豈不令千載之下的人們,遺恨難平麼?那些德行不很美的人,尚且蒙受着嘉隆的褒賜,何況事光先烈的蕭嶷呢?豈可缺此盛典?我擔心有識之人,會對此有所議論。
況且庶族人物如近代的桓溫、庾亮之類,也享受特殊的禮遇,我想陛下對此,早已胸有成竹了吧。
” 皇上又下诏說:“優一寵一的典章是用來表德的,禮儀的級别是用來紀功的。
慎終追遠,是前王們的盛策,獎酬功德,是曆代的通令。
已故使持節、都督揚、南徐州諸軍事、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刺史、新授中書監、豫章王蕭嶷,體道秉哲,經仁緯義,少年時代就樹立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