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等前日送法師入這龛,是萬目昭著,又封固甚堅,為何今日空了?”正猜疑之間,忽聞得一陣異香,半空中飄飄吹下一條紙來,内侍拾起,見有字迹,進上,梁主展目一看,上寫道:“菖蒲草,水仙草。
水仙白,白美無瑕。
今雖移植去,原有舊根芽。
性靈既自在,皮毛莫非差。
無邊光景雲映霞,一時恩愛水團沙。
殺他須算我,自割結誰疤。
迷津喚不醒,失足豈有涯。
四十八年霸氣盡,江山又屬别人家。
”梁主正然看完,不解其中妙義。
衆僧忽擡頭一看,隻見那雲光站立雲端,衆僧伏地羅拜,口稱活佛。
不一時向西冉冉而去,後人詩贊道: 說有實希有,言無不盡無。
有無參不透,今古隻糊塗。
梁主見了大驚大喜,說道:“原來是一尊古佛臨凡,使朕當面錯過,深為可惜。
”這日道場圓滿,梁主亦自回朝。
後來長幹寺僧募化,塑像裝金,稱為靈光祖師不題。
卻說梁主,到了天監十八年,改元為普通元年。
春正月,梁主出南郊祭祀,大赦民間,又視國學,親臨講釋,并召各皇子以及王侯之子,皆令入學。
一時雍雍之度,文風之盛,自晉、宋、齊以來未有也。
且說柳慶遠在蜀中,将各地方料理停當,因見旨意不能違,遂起身望建康而來。
不隻一日到了建康進城,次早入朝,候不多時,淨鞭三響,文武皆齊。
梁主登殿,衆臣山呼已畢,當有黃門官高聲喝道:“有事者出班陳奏,無事者卷簾退朝。
”隻見班部中走出一位官員,手執象簡,俯伏階前奏道:“臣柳慶遠蒙陛下賜诏還朝,得近天顔,實出萬幸。
”梁主忽聽見丹墀下俯伏是柳慶遠,一時心中大喜,便說道:“賢卿鞍馬勞頓,賜卿平身,速上殿來以慰朕久别之懷。
” 柳慶遠領旨謝恩畢,然後屏息升階,梁主即賜錦墩坐下,說道:“賢卿平定巴蜀,南俘劉氏,束四姓蠻夷,西南半壁實賴賢卿匡扶,使朕得以安枕。
朕思當日與卿同謀創業,今已功成名遂。
不能與卿朝夕同歡,相隔在數千裡之外,故前下诏卿來共享富貴,以企朕望。
”柳慶遠拜謝道:“臣托陛下之洪福,蜀中大定,四姓懷服,微臣犬馬之力,實臣子職分之當為。
今又蒙眷念殊深,敢不竭盡股肱,以報皇上知遇之洪恩也。
”梁主大喜,即傳旨令百官退出,遂同柳慶遠攜手入宮,到芳樂苑中。
君臣對坐,談一會往事,講一會目今。
說說笑笑,無非是治國安邦、展疆辟土之計。
不一時,内侍們擺上宴來,君臣暢飲。
真是君念臣勞,臣感君德,直飲得曲盡綢缪,柳慶遠方才謝出。
後人閱史至此,贊梁主待功臣如此,有詩道: 君恩有如天,臣心有如水。
天與水相連,自能保終始。
自此柳慶遠在朝不時召入宮中,梁主優待之隆,不能細述。
此時是北魏神龜年間,胡太後垂簾秉政。
這胡太後一味貪淫,數幸宗戚勳貴之家,全無羞恥。
有侍中清河王拓跋怿,美貌風流,遂逼而幸之。
一時朝中大臣喪氣,外政弛張。
這個消息早有人報入梁朝,梁主見報大喜道:“今魏國有隙可乘,并得壽陽,正此時也。
”遂召柳慶遠入朝說道:“耳今北魏胡後荒淫攝政,臣子皆有蒙面之羞,武備必懈,正天授與人之際。
朕思魏地要害,有利于吾者無如壽陽。
今若不取,後期難遇。
朕欲同卿親率六師,共伐壽陽,不知計将安出?”柳慶遠奏道:“臣觀壽陽,乃魏之地利,非得天時不能攻取。
今陛下志在急圖,臣又安敢不肝腦塗地。
但我師今出無由舊路,須從淮陽先撥魏雎陵,再進圍荊山,籍先聲而襲壽陽,以此人謀則無不利矣。
”梁主大喜,遂将朝中大事付與太子并張弘策大臣等。
然後同着柳慶遠下教場,挑選兵馬二十餘萬,操演精強。
遂授柳慶遠為相國部督諸軍威武大将軍之職,擇日出師。
不日過江,梁兵浩浩蕩蕩,由淮陽一路而進。
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柳慶遠先使人傳谕裴邃修葺白捺城,以作屯兵之計,又知會梁主,前日留下臨川王蕭宏督韋睿、昌義之、彭寶孫等屯兵合肥,今叫他移兵進攻壽陽。
又移文各處将士接應,并濟根草。
然後同梁主直逼魏地睢陵。
已到鳳凰山,離城不遠,柳慶遠傳令,使軍士依山立寨,傍水藏兵,分撥已定。
早有流星探馬報知睢陵,守将長孫稚有萬夫不當之勇,抵敵南朝。
今見報稱梁兵過境,因集衆将商議戰守之策。
有錄事參軍楊侃說道:“梁主善于馭将,又兼柳慶遠詭詐多謀,往往魏地受虧。
今彼出兵,實圖壽陽。
而至睢陵,實欲剪壽陽之勢,兼修白捺屯兵,其志不小。
隻引兵驟敵,則有衆寡之分。
為今之計,一面準備料敵,一面差人奏聞于朝,遣兵接應,方可萬全。
”計議已定,長孫稚遂遣人上表洛陽去了。
遂傳令諸将,命景俊緊守城池,又使蘇全、趙勇各引五千軍士,先出城外五裡立寨,以為接應。
又令甘騰、孫泰左右先鋒。
長孫稚帶領衆将兵卒十萬出城,直逼梁營裡許,深溝壘,安立寨栅。
差人打去戰書,以待交鋒。
隻因這一番,有分教:攘攘龍争,紛紛虎鬥。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水仙白,白美無瑕。
今雖移植去,原有舊根芽。
性靈既自在,皮毛莫非差。
無邊光景雲映霞,一時恩愛水團沙。
殺他須算我,自割結誰疤。
迷津喚不醒,失足豈有涯。
四十八年霸氣盡,江山又屬别人家。
”梁主正然看完,不解其中妙義。
衆僧忽擡頭一看,隻見那雲光站立雲端,衆僧伏地羅拜,口稱活佛。
不一時向西冉冉而去,後人詩贊道: 說有實希有,言無不盡無。
有無參不透,今古隻糊塗。
梁主見了大驚大喜,說道:“原來是一尊古佛臨凡,使朕當面錯過,深為可惜。
”這日道場圓滿,梁主亦自回朝。
後來長幹寺僧募化,塑像裝金,稱為靈光祖師不題。
卻說梁主,到了天監十八年,改元為普通元年。
春正月,梁主出南郊祭祀,大赦民間,又視國學,親臨講釋,并召各皇子以及王侯之子,皆令入學。
一時雍雍之度,文風之盛,自晉、宋、齊以來未有也。
且說柳慶遠在蜀中,将各地方料理停當,因見旨意不能違,遂起身望建康而來。
不隻一日到了建康進城,次早入朝,候不多時,淨鞭三響,文武皆齊。
梁主登殿,衆臣山呼已畢,當有黃門官高聲喝道:“有事者出班陳奏,無事者卷簾退朝。
”隻見班部中走出一位官員,手執象簡,俯伏階前奏道:“臣柳慶遠蒙陛下賜诏還朝,得近天顔,實出萬幸。
”梁主忽聽見丹墀下俯伏是柳慶遠,一時心中大喜,便說道:“賢卿鞍馬勞頓,賜卿平身,速上殿來以慰朕久别之懷。
” 柳慶遠領旨謝恩畢,然後屏息升階,梁主即賜錦墩坐下,說道:“賢卿平定巴蜀,南俘劉氏,束四姓蠻夷,西南半壁實賴賢卿匡扶,使朕得以安枕。
朕思當日與卿同謀創業,今已功成名遂。
不能與卿朝夕同歡,相隔在數千裡之外,故前下诏卿來共享富貴,以企朕望。
”柳慶遠拜謝道:“臣托陛下之洪福,蜀中大定,四姓懷服,微臣犬馬之力,實臣子職分之當為。
今又蒙眷念殊深,敢不竭盡股肱,以報皇上知遇之洪恩也。
”梁主大喜,即傳旨令百官退出,遂同柳慶遠攜手入宮,到芳樂苑中。
君臣對坐,談一會往事,講一會目今。
說說笑笑,無非是治國安邦、展疆辟土之計。
不一時,内侍們擺上宴來,君臣暢飲。
真是君念臣勞,臣感君德,直飲得曲盡綢缪,柳慶遠方才謝出。
後人閱史至此,贊梁主待功臣如此,有詩道: 君恩有如天,臣心有如水。
天與水相連,自能保終始。
自此柳慶遠在朝不時召入宮中,梁主優待之隆,不能細述。
此時是北魏神龜年間,胡太後垂簾秉政。
這胡太後一味貪淫,數幸宗戚勳貴之家,全無羞恥。
有侍中清河王拓跋怿,美貌風流,遂逼而幸之。
一時朝中大臣喪氣,外政弛張。
這個消息早有人報入梁朝,梁主見報大喜道:“今魏國有隙可乘,并得壽陽,正此時也。
”遂召柳慶遠入朝說道:“耳今北魏胡後荒淫攝政,臣子皆有蒙面之羞,武備必懈,正天授與人之際。
朕思魏地要害,有利于吾者無如壽陽。
今若不取,後期難遇。
朕欲同卿親率六師,共伐壽陽,不知計将安出?”柳慶遠奏道:“臣觀壽陽,乃魏之地利,非得天時不能攻取。
今陛下志在急圖,臣又安敢不肝腦塗地。
但我師今出無由舊路,須從淮陽先撥魏雎陵,再進圍荊山,籍先聲而襲壽陽,以此人謀則無不利矣。
”梁主大喜,遂将朝中大事付與太子并張弘策大臣等。
然後同着柳慶遠下教場,挑選兵馬二十餘萬,操演精強。
遂授柳慶遠為相國部督諸軍威武大将軍之職,擇日出師。
不日過江,梁兵浩浩蕩蕩,由淮陽一路而進。
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柳慶遠先使人傳谕裴邃修葺白捺城,以作屯兵之計,又知會梁主,前日留下臨川王蕭宏督韋睿、昌義之、彭寶孫等屯兵合肥,今叫他移兵進攻壽陽。
又移文各處将士接應,并濟根草。
然後同梁主直逼魏地睢陵。
已到鳳凰山,離城不遠,柳慶遠傳令,使軍士依山立寨,傍水藏兵,分撥已定。
早有流星探馬報知睢陵,守将長孫稚有萬夫不當之勇,抵敵南朝。
今見報稱梁兵過境,因集衆将商議戰守之策。
有錄事參軍楊侃說道:“梁主善于馭将,又兼柳慶遠詭詐多謀,往往魏地受虧。
今彼出兵,實圖壽陽。
而至睢陵,實欲剪壽陽之勢,兼修白捺屯兵,其志不小。
隻引兵驟敵,則有衆寡之分。
為今之計,一面準備料敵,一面差人奏聞于朝,遣兵接應,方可萬全。
”計議已定,長孫稚遂遣人上表洛陽去了。
遂傳令諸将,命景俊緊守城池,又使蘇全、趙勇各引五千軍士,先出城外五裡立寨,以為接應。
又令甘騰、孫泰左右先鋒。
長孫稚帶領衆将兵卒十萬出城,直逼梁營裡許,深溝壘,安立寨栅。
差人打去戰書,以待交鋒。
隻因這一番,有分教:攘攘龍争,紛紛虎鬥。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