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滔亂滾。
霎時間将一塊屯兵立寨之地變成汪洋大海。
吳子陽、陳虎牙等見了,隻吓得膽戰魂飄,渾身麻軟,既而跌腳捶胸大哭道:“何天之不佑我軍,漂流若此也!”忙分頭着人撈救。
忽見上流之處有無數蕭将,各乘着木筏,領兵殺來。
此時齊兵齊将隻逃得數萬餘人在山崗之上,悲号哭叫,今又見蕭兵乘着木筏從上流頭殺來,方知此水不是雨水,是蕭兵用計掘來,遂一齊号哭道:“今番死也!”吳子陽、陳虎牙等隻得忙說:“衆軍士不必哭,我等既能逃出性命,便是天意尚未絕我,且入加湖再處。
”遂一齊逃奔加湖。
加湖守将尤勇,見雨大,一時水頭高湧,正在那裡使軍士開掘淤塞。
忽見吳子陽等帶領軍士逃來,連忙開城放入,方知全軍俱被蕭衍用水淹沒,又聞知蕭兵乘水勢殺來,連忙同了吳子陽等上城,叫軍士關了城門防守。
吩咐未完,隻見水勢滔滔沖至城下已有丈餘,從門中滾滾灌入街巷,居民房屋樓台一時塌倒,不計其數。
百姓俱慌亂起來,大男小女俱往城上避水。
不一時蕭将乘了木筏趁水勢俱到了城下,尤勇、吳子陽等使軍将放炮射箭,不容蕭将近城。
怎奈人心慌亂,又水頭隻離城四五尺有餘,知不可守,遂一哄走散。
蕭将到了城下,各使盾牌遮蔽矢石,見齊兵一退,呂僧珍、馮道根等俱一躍登城。
吳子陽、尤勇、陳虎牙見大事已去,忙下城開了西門,上了土崗,招呼兵卒往尋陽逃奔去了。
蕭衍見得了加湖,即遣人傳令,在下流開掘,将水引入江中。
不消一日,水勢已平,蕭衍同了柳軍師入城,安撫百姓,使軍士在白陽壘掩埋屍首。
共計淹死了三十萬人,蕭衍見了不勝慘然,掩面流淚哭道:“為此獨夫,使蒼生赤子如此喪亡,是誰之過欤。
”因親自制了條文一道,備了祭儀,同了柳慶遠回到白陽壘祭奠,又脫下自己征袍焚化,以衣亡魂。
自讀祭文,其辭甚哀,聽者無不凄楚。
柳慶遠勸止蕭衍道:“劫運如此,人事豈可免乎。
”後人見之,有詩歎道: 興亡治亂豈稱祥,殺戳生靈滿戰場。
奸惡過多今受劫,始知誅戳不為殃。
蕭衍得加胡,使劉坦牧守,遂引大軍進攻魯山。
卻說魯山城内,自房僧寄死後,衆人推孫樂祖督守。
孫樂祖不敢開城接戰,隻使軍士保護城池,以待西方救援。
不期被蕭兵将圍困兩月,城中軍士無糧,先前殺牛馬而食,牛馬食完,又吃樹根草皮,以後漸新吃起人來,已是萬分難支。
今忽報到吳子陽被蕭衍用計阻水,全軍盡皆漂沒,加湖已失,今蕭衍統領全軍來玫魯山,城内一時大驚。
孫樂祖忙聚衆将商議,衆将說道:“城中倉室皆空,軍民相食,蕭衍全軍一到,将軍雖欲守之,無奈衆姓何。
莫若棄此孤城,奔回夏口以圖恢複。
蕭衍一至,恐不能脫矣。
”孫樂祖點頭稱善,遂在城上周圍審視,見西南蕭兵單薄,準備夜間沖出。
守至更深,帶了五百餘人,開了西門一齊沖出而去。
蕭兵見城中有人逃去,連忙報知韋睿,已追趕不及。
到了天明,城門已是大開,衆百姓俱焚香迎接,韋睿等入城安撫。
不一日蕭衍入城,見城中百姓餓死于道者交疊盈街,蕭衍使人掩埋,遂發軍糧赈濟,百姓歡呼感德。
蕭衍知房僧寄已死,有人傳他臨死之言,蕭衍不勝感傷,親往吊之,極盡其禮,使人葬于城中。
後人有詩吊之道: 奸佞休誇智計工,千秋大節隻孤忠。
縱叫肝腦塗于地,猶有賢君吊烈風。
卻說郢城守将薛元嗣與程茂、張孜等苦力堅守,幸喜得城中糧足,人民不慌,遂被蕭兵困了五個多月,任是城外炮打,掘地道架軟梯,俱被城中打回。
昌義之、陳剛、王珍國俱無法可破,隻得緊緊圍住,不漏一些空處。
隻留東門以便百姓樵采。
一日郢城中有人在外樵采,聽見加湖已失,魯山已降,救援之兵俱被蕭将用計淹沒,便将此語報入城中。
陳伯之此時手腕已好,聞了此言,不勝大驚,因與薛元嗣、程茂、張孜商議。
薛元嗣、程茂因說道:“一向所恃者,魯山、加湖而已,今二城已失,郢城勢孤,又無救援,若蕭衍統全軍長驅而來,孤城如何抵敵。
況城中被困,将佐文武男女戶口死過十餘萬,又兼天災疾疫而死者十之七八,莫若忍恥保全城中餘命。
”張孜說道:“二将軍之言,郢城之福也。
” 陳伯之說道:“郢城重地,關系建康,焉可失去,莫若求救尋陽,以圖再舉。
”諸将聽了皆不悅。
陳伯之見軍心已離,知不可守,遂于夜間帶了心腹逃出城,竟往尋陽而去。
張孜等見陳伯之已逃,遂修降表文書,星夜着人往蕭衍營中投降去了。
一時城上豎起降旗,準備開城迎降。
時有張沖的故吏叫做房長瑜,見豎了降旗,忙來見張孜,哭拜于地說道:“前使君忠貫昊天,郎君但當坐守畫一,以荷析薪,若天運不與,當幅巾矣。
奈何不從使君之志,而從諸人之計以圖苟全,非惟郢城士女失高山之望,而亦恐彼所不取也!”張孜不聽。
城
霎時間将一塊屯兵立寨之地變成汪洋大海。
吳子陽、陳虎牙等見了,隻吓得膽戰魂飄,渾身麻軟,既而跌腳捶胸大哭道:“何天之不佑我軍,漂流若此也!”忙分頭着人撈救。
忽見上流之處有無數蕭将,各乘着木筏,領兵殺來。
此時齊兵齊将隻逃得數萬餘人在山崗之上,悲号哭叫,今又見蕭兵乘着木筏從上流頭殺來,方知此水不是雨水,是蕭兵用計掘來,遂一齊号哭道:“今番死也!”吳子陽、陳虎牙等隻得忙說:“衆軍士不必哭,我等既能逃出性命,便是天意尚未絕我,且入加湖再處。
”遂一齊逃奔加湖。
加湖守将尤勇,見雨大,一時水頭高湧,正在那裡使軍士開掘淤塞。
忽見吳子陽等帶領軍士逃來,連忙開城放入,方知全軍俱被蕭衍用水淹沒,又聞知蕭兵乘水勢殺來,連忙同了吳子陽等上城,叫軍士關了城門防守。
吩咐未完,隻見水勢滔滔沖至城下已有丈餘,從門中滾滾灌入街巷,居民房屋樓台一時塌倒,不計其數。
百姓俱慌亂起來,大男小女俱往城上避水。
不一時蕭将乘了木筏趁水勢俱到了城下,尤勇、吳子陽等使軍将放炮射箭,不容蕭将近城。
怎奈人心慌亂,又水頭隻離城四五尺有餘,知不可守,遂一哄走散。
蕭将到了城下,各使盾牌遮蔽矢石,見齊兵一退,呂僧珍、馮道根等俱一躍登城。
吳子陽、尤勇、陳虎牙見大事已去,忙下城開了西門,上了土崗,招呼兵卒往尋陽逃奔去了。
蕭衍見得了加湖,即遣人傳令,在下流開掘,将水引入江中。
不消一日,水勢已平,蕭衍同了柳軍師入城,安撫百姓,使軍士在白陽壘掩埋屍首。
共計淹死了三十萬人,蕭衍見了不勝慘然,掩面流淚哭道:“為此獨夫,使蒼生赤子如此喪亡,是誰之過欤。
”因親自制了條文一道,備了祭儀,同了柳慶遠回到白陽壘祭奠,又脫下自己征袍焚化,以衣亡魂。
自讀祭文,其辭甚哀,聽者無不凄楚。
柳慶遠勸止蕭衍道:“劫運如此,人事豈可免乎。
”後人見之,有詩歎道: 興亡治亂豈稱祥,殺戳生靈滿戰場。
奸惡過多今受劫,始知誅戳不為殃。
蕭衍得加胡,使劉坦牧守,遂引大軍進攻魯山。
卻說魯山城内,自房僧寄死後,衆人推孫樂祖督守。
孫樂祖不敢開城接戰,隻使軍士保護城池,以待西方救援。
不期被蕭兵将圍困兩月,城中軍士無糧,先前殺牛馬而食,牛馬食完,又吃樹根草皮,以後漸新吃起人來,已是萬分難支。
今忽報到吳子陽被蕭衍用計阻水,全軍盡皆漂沒,加湖已失,今蕭衍統領全軍來玫魯山,城内一時大驚。
孫樂祖忙聚衆将商議,衆将說道:“城中倉室皆空,軍民相食,蕭衍全軍一到,将軍雖欲守之,無奈衆姓何。
莫若棄此孤城,奔回夏口以圖恢複。
蕭衍一至,恐不能脫矣。
”孫樂祖點頭稱善,遂在城上周圍審視,見西南蕭兵單薄,準備夜間沖出。
守至更深,帶了五百餘人,開了西門一齊沖出而去。
蕭兵見城中有人逃去,連忙報知韋睿,已追趕不及。
到了天明,城門已是大開,衆百姓俱焚香迎接,韋睿等入城安撫。
不一日蕭衍入城,見城中百姓餓死于道者交疊盈街,蕭衍使人掩埋,遂發軍糧赈濟,百姓歡呼感德。
蕭衍知房僧寄已死,有人傳他臨死之言,蕭衍不勝感傷,親往吊之,極盡其禮,使人葬于城中。
後人有詩吊之道: 奸佞休誇智計工,千秋大節隻孤忠。
縱叫肝腦塗于地,猶有賢君吊烈風。
卻說郢城守将薛元嗣與程茂、張孜等苦力堅守,幸喜得城中糧足,人民不慌,遂被蕭兵困了五個多月,任是城外炮打,掘地道架軟梯,俱被城中打回。
昌義之、陳剛、王珍國俱無法可破,隻得緊緊圍住,不漏一些空處。
隻留東門以便百姓樵采。
一日郢城中有人在外樵采,聽見加湖已失,魯山已降,救援之兵俱被蕭将用計淹沒,便将此語報入城中。
陳伯之此時手腕已好,聞了此言,不勝大驚,因與薛元嗣、程茂、張孜商議。
薛元嗣、程茂因說道:“一向所恃者,魯山、加湖而已,今二城已失,郢城勢孤,又無救援,若蕭衍統全軍長驅而來,孤城如何抵敵。
況城中被困,将佐文武男女戶口死過十餘萬,又兼天災疾疫而死者十之七八,莫若忍恥保全城中餘命。
”張孜說道:“二将軍之言,郢城之福也。
” 陳伯之說道:“郢城重地,關系建康,焉可失去,莫若求救尋陽,以圖再舉。
”諸将聽了皆不悅。
陳伯之見軍心已離,知不可守,遂于夜間帶了心腹逃出城,竟往尋陽而去。
張孜等見陳伯之已逃,遂修降表文書,星夜着人往蕭衍營中投降去了。
一時城上豎起降旗,準備開城迎降。
時有張沖的故吏叫做房長瑜,見豎了降旗,忙來見張孜,哭拜于地說道:“前使君忠貫昊天,郎君但當坐守畫一,以荷析薪,若天運不與,當幅巾矣。
奈何不從使君之志,而從諸人之計以圖苟全,非惟郢城士女失高山之望,而亦恐彼所不取也!”張孜不聽。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