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非他所知,斬之無益。
”蕭衍怒猶未息,喝令着軍政司重責。
軍校将張信領去。
後人有詩道: 陰陽别自有安排,運旺逢兇不是災。
帝主大都神鬼助,豈容一例論興衰。
蕭衍料理軍馬已完,就放起一天大炮,大小三軍陸續起身,望郢州而進。
兵馬十分整肅,怎見得,但見: 兵分九隊,旗按五方。
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遍野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
雀畫弓、寶雕弓、鐵胎弓對插飛熊袋内,射虎箭、狼牙箭、柳葉箭齊攢獅子壺中。
桦車弩、漆抹弩、腳登弩排滿前軍,開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緊随中隊。
竹節鞭、虎眼鞭、水磨鞭齊懸在肘上。
流星錘、雞心錘、飛抓錘各帶在身邊。
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纏錯落。
龍文劍掣一注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
先鋒勇猛,領拔山開路之精兵;上将英雄,統喝水斷橋之壯士。
左統軍右統軍恢弘膽略,遠哨馬近哨馬馳騁威風。
振天鼙鼓搖山嶽,映日旌旗避鬼神。
蕭衍出兵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商旅不停。
因此鄰近州郡盡皆向附,百姓箪食壺漿以迎其師。
蕭衍無不親自曉谕安慰。
且說建康城中,一時見蕭衍的檄文各處遍貼,百姓皆知,莫不引頸望其速來。
早有人揭去報知梅蟲兒,三人見這檄文中說他奸惡,又說隻要處他三人,又見這些事情俱是有的,心下十分着急,卻是悔不過來,隻得入宮來奏知寶卷,道:“蕭衍起兵雍州,謀為不軌,乞陛下遣将先事撲滅。
”便呈上這道檄文。
寶卷見了,亦甚着急,隻得說道:“卿等為朕謀之。
”三人同奏道:“陛下不必憂慮,隻消降旨遣車騎将軍劉山陽引兵十萬,再勒谕南康王,共襲雍州,再傳示沿邊将士,嚴守漢口、魯山、郢沔,加湖等處。
雖蕭衍勇謀亦不能驟進而飛越至此也。
”寶卷聽了,心才放下,遂降旨依行。
不一日,劉山陽引大軍而去。
且說南康王名寶融,是齊明帝第八子,偏宮沈妃所生,與寶卷是弟兄。
先明帝在位時,使他鎮守劑州為刺史,又使蕭穎胄為長史,蕭穎達為刺史共住。
寶融早有報來,說齊主遣劉山陽領十萬大兵會合荊州兵,将同襲雍州。
又知蕭衍已是起兵,二人恐雍州難襲,一時躊躇未決。
早有細作探知其事,忙來報知蕭衍。
蕭衍與衆将商議道:“荊州本畏雍州人馬,今提兵掃定東夏,雖韓、白重生亦不能為計矣。
”柳慶遠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
荊州是我心腹之患,若不安排,使我有内顧之慮。
吾有一計,不勞一旅一矢,使山陽至荊便能授首。
”因附耳對蕭衍說道:“元帥隻須如此如此,則馳一函而定一州矣。
”蕭衍聽了大喜,遂修書數封,遣偏将王天獸到荊州投送,因分付道:“這數封書可先送各州各郡,這二封可送蕭穎胄、蕭穎達二人,毋得有誤。
” 王天獸赍書到了荊州,就先去投遞了州府。
然後将這二封來投蕭穎胄以及蕭穎達。
二人得書,便折開,竟是空函,并無一字,二人不勝驚訝。
再看到末後有一行小字道:“不便細言,使天獸口具。
”因遣開下人,忙問天獸道:“爾主将有甚機密事,不便寫明,使汝口傳?今已無人,須速說明。
”天獸道:“此書是元帥親手封固,使小将來投送,書中之事不得預聞,又非商酌,焉有所說。
”二人聽了,一發懷疑。
不一時,早有府州官得了蕭衍之書,書中是說蕭穎胄與蕭穎達相約助義之言,各官得了此書,見事關重大,隻得來見二人,說道:“今上荒淫,下民怨恫。
蕭雍州起義,久合人心,二公應之可謂識時矣,我等無不願從。
”二人聽了,俱大驚道:“諸公此舉是陷我二人于不義,何戲言若此?” 衆官見他不認,便取出蕭衍來書與二人看。
二人看了,擲書在地,再三分辯并無此意,不過蕭衍用詐耳。
因出蕭衍空函與衆人看。
便半信半疑,各自退歸,卻紛紛揚揚的議論。
早有人将這事情報入劉山陽,道:“蕭穎胄二人與蕭衍定謀相約共反,現有人及書在荊州。
乞元帥不可輕進,為二人所算。
”劉山陽聽了大驚,到了江安,将人馬紮住,先使人将書責問蕭穎胄。
蕭穎胄大懼,乘夜與席闡文、柳忱閉齋商議。
席闡文說道:“蕭雍州蓄養士馬已非一日,必不可制;即能制之,功高遭忌,亦不能為朝廷所容。
為今之計,莫若殺山陽,與雍州舉事,共扶南康王為帝。
此立天子而令諸侯,則霸業可成矣。
”蕭穎胄道。
“今劉山陽已懷疑見責,将不利于我,焉能殺之?”席闡文道:“劉山陽疑我者,是疑與天
”蕭衍怒猶未息,喝令着軍政司重責。
軍校将張信領去。
後人有詩道: 陰陽别自有安排,運旺逢兇不是災。
帝主大都神鬼助,豈容一例論興衰。
蕭衍料理軍馬已完,就放起一天大炮,大小三軍陸續起身,望郢州而進。
兵馬十分整肅,怎見得,但見: 兵分九隊,旗按五方。
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遍野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
雀畫弓、寶雕弓、鐵胎弓對插飛熊袋内,射虎箭、狼牙箭、柳葉箭齊攢獅子壺中。
桦車弩、漆抹弩、腳登弩排滿前軍,開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緊随中隊。
竹節鞭、虎眼鞭、水磨鞭齊懸在肘上。
流星錘、雞心錘、飛抓錘各帶在身邊。
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纏錯落。
龍文劍掣一注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
先鋒勇猛,領拔山開路之精兵;上将英雄,統喝水斷橋之壯士。
左統軍右統軍恢弘膽略,遠哨馬近哨馬馳騁威風。
振天鼙鼓搖山嶽,映日旌旗避鬼神。
蕭衍出兵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商旅不停。
因此鄰近州郡盡皆向附,百姓箪食壺漿以迎其師。
蕭衍無不親自曉谕安慰。
且說建康城中,一時見蕭衍的檄文各處遍貼,百姓皆知,莫不引頸望其速來。
早有人揭去報知梅蟲兒,三人見這檄文中說他奸惡,又說隻要處他三人,又見這些事情俱是有的,心下十分着急,卻是悔不過來,隻得入宮來奏知寶卷,道:“蕭衍起兵雍州,謀為不軌,乞陛下遣将先事撲滅。
”便呈上這道檄文。
寶卷見了,亦甚着急,隻得說道:“卿等為朕謀之。
”三人同奏道:“陛下不必憂慮,隻消降旨遣車騎将軍劉山陽引兵十萬,再勒谕南康王,共襲雍州,再傳示沿邊将士,嚴守漢口、魯山、郢沔,加湖等處。
雖蕭衍勇謀亦不能驟進而飛越至此也。
”寶卷聽了,心才放下,遂降旨依行。
不一日,劉山陽引大軍而去。
且說南康王名寶融,是齊明帝第八子,偏宮沈妃所生,與寶卷是弟兄。
先明帝在位時,使他鎮守劑州為刺史,又使蕭穎胄為長史,蕭穎達為刺史共住。
寶融早有報來,說齊主遣劉山陽領十萬大兵會合荊州兵,将同襲雍州。
又知蕭衍已是起兵,二人恐雍州難襲,一時躊躇未決。
早有細作探知其事,忙來報知蕭衍。
蕭衍與衆将商議道:“荊州本畏雍州人馬,今提兵掃定東夏,雖韓、白重生亦不能為計矣。
”柳慶遠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
荊州是我心腹之患,若不安排,使我有内顧之慮。
吾有一計,不勞一旅一矢,使山陽至荊便能授首。
”因附耳對蕭衍說道:“元帥隻須如此如此,則馳一函而定一州矣。
”蕭衍聽了大喜,遂修書數封,遣偏将王天獸到荊州投送,因分付道:“這數封書可先送各州各郡,這二封可送蕭穎胄、蕭穎達二人,毋得有誤。
” 王天獸赍書到了荊州,就先去投遞了州府。
然後将這二封來投蕭穎胄以及蕭穎達。
二人得書,便折開,竟是空函,并無一字,二人不勝驚訝。
再看到末後有一行小字道:“不便細言,使天獸口具。
”因遣開下人,忙問天獸道:“爾主将有甚機密事,不便寫明,使汝口傳?今已無人,須速說明。
”天獸道:“此書是元帥親手封固,使小将來投送,書中之事不得預聞,又非商酌,焉有所說。
”二人聽了,一發懷疑。
不一時,早有府州官得了蕭衍之書,書中是說蕭穎胄與蕭穎達相約助義之言,各官得了此書,見事關重大,隻得來見二人,說道:“今上荒淫,下民怨恫。
蕭雍州起義,久合人心,二公應之可謂識時矣,我等無不願從。
”二人聽了,俱大驚道:“諸公此舉是陷我二人于不義,何戲言若此?” 衆官見他不認,便取出蕭衍來書與二人看。
二人看了,擲書在地,再三分辯并無此意,不過蕭衍用詐耳。
因出蕭衍空函與衆人看。
便半信半疑,各自退歸,卻紛紛揚揚的議論。
早有人将這事情報入劉山陽,道:“蕭穎胄二人與蕭衍定謀相約共反,現有人及書在荊州。
乞元帥不可輕進,為二人所算。
”劉山陽聽了大驚,到了江安,将人馬紮住,先使人将書責問蕭穎胄。
蕭穎胄大懼,乘夜與席闡文、柳忱閉齋商議。
席闡文說道:“蕭雍州蓄養士馬已非一日,必不可制;即能制之,功高遭忌,亦不能為朝廷所容。
為今之計,莫若殺山陽,與雍州舉事,共扶南康王為帝。
此立天子而令諸侯,則霸業可成矣。
”蕭穎胄道。
“今劉山陽已懷疑見責,将不利于我,焉能殺之?”席闡文道:“劉山陽疑我者,是疑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