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關燈
太祖善念動天庭玉帝賜花開帝業 詩曰: 國家氣運亦何常,須向人心問短長。

     時日在天悲曷喪,保民而王願無疆。

     自求莫大乎為善,天與無非是降祥。

     偶爾解紛仁有限,續開帝業到蕭梁。

     話說西晉之時,王室衰微,臣強君弱,一時之三綱不立,五德喪亡,緻群雄競起,或自稱王,或自稱帝,遂割據于西北一帶,龍争虎鬥,有如列國。

    晉室不能支,因棄西晉,而遷都建康,号為東晉。

    雖說偏安,猶存名号。

    不意迂儒秉政,崇尚清談,不知國家經濟,遂為劉裕所奪,改号為宋。

    使後人有治平之才,或從膺曆數,不意宋猶晉也,不數十年間,又為蕭道成所篡,改稱為齊,年号建元。

    這蕭道成乃漢時蕭何之後,根基不薄,若子有孫,治世之木豈緻短祚。

    不意齊猶宋也,在位不久,早又生出事來。

     你道生出甚麼事來?原來建康東二百餘裡有一個蘭陵地方,蘭陵離城五裡,有一個蕭家村,因這村中蕭姓人多,故以此為名。

    這村中蕭姓,原不尋常,皆是仕晉朝,後随晉元帝遷都建康,因而寄迹蘭陵,漸漸子孫繁衍,日盛一日。

    又因蕭道成登位,大封宗派,因此,這村中蕭姓富的貴的,以至為卿為相,種種皆有。

    單說村中有一人叫做蕭順之,考其宗派,亦是漢相國第二十五世之孫。

    這蕭順之的父親叫做蕭道賜,曾在宋朝曆官南台治書。

    自父親亡後,齊高帝得國,因他是齊高帝族弟,又參預佐命,遂封他為臨湘縣侯,後曆官做到侍中。

    隻因他為人沉靜,好學寡交,不願為官,故告歸林下。

    每見族中富貴之人,甚是鄙薄。

    齊高帝屢欲起他為官,他隻以病為辭,因此經年不入城中,唯嘯傲山林,作高尚之事。

    其妻張氏,賦性賢淑,相敬如賓,夫妻甚是恩愛。

    已生一子,取名蕭懿,才得八歲,就在村中館内上學,天生聰明,為人純笃,父母愛之如寶。

    此時蕭順之族中多有顯宦,赫赫嚴嚴,順之視如不見。

    家中隻有老仆蕭誠、家僮蕭用服事。

    順之在家甘心寂寞,就是出門行走,也隻是坦然步行,若路上遇着車馬招搖之輩,必遠遠由着别徑避去。

    故裡中之人多笑他為迂腐,亦有人敬他高品,他俱不放在心上,隻尋他一班好友詩文往來。

     忽一日,有一好友姓曹名欣之号近野,曾為宋朝征西将軍,後因宋被齊篡,他就棄職歸家,住在前村,與蕭順之志同道合,這日走來,說道:“這幾日天氣晴和,園林花發,若隻一味默坐書齋,殊覺花枝笑人。

    今聞得建康郊外梅花正放,弱柳新莺,三春美景,弟意欲邀仁兄同去遊覽一番,亦是人生之樂事,不識仁兄亦有此興否?”蕭順之聽了,因想道:“我近日正然積悶,就同他去一遊,也覺快心。

    ”因說道:“尋花同柳,正吾輩之事,為何不去。

    ”即叫蕭用:“你進去對主母說,我要同曹老爺去建康看花,可備鋪蓋飲食之類。

    ”曹近野道:“這不必吾兄費心,小弟俱備停當,隻要同兄到小莊就行了。

    ”蕭順之道:“怎勞如此費心,隻得要叨擾了。

    ”二人遂起身出門,帶了蕭用,緩步而來,正是: 春遊最喜二三月,清賞尤宜一兩人。

     茶竈酒爐随坐卧,沐浴風景又重新。

     二人不一時走到,曹近野迎入書房,同吃了便飯。

    早見曹家小厮挑着一擔食物行李,二人下了小舟,竟望建康而來,不題。

     且說這建摩,離城十裡之外,有一地方叫做土山,是當時謝安流寓建康時,他雖住居在烏衣巷口,卻又在這土山上蓋起樓館,栽植竹木花草,甚是工巧。

    謝安閑暇,便帶領姬妾以及子侄之輩,來此遊賞,實一勝地。

    後來謝安沒了,風景猶存,每遇春天,遊人不絕,因此左右居民家家戶戶,盡種些奇異花草,以供遊人賞玩,或挑入城中賣錢度日,以此為業。

    又取名叫做百花塢,是建康第一個行樂之場。

    此時正在二月間,梅花大放,周圍有十數餘裡,遊人無日不有,市口做買做賣,茶坊酒館,或挾妓看花,或邀朋題賦,真是笙歌徹夜,暢飲通宵,無所不至。

     且說這日,有個公子姓江名豹,他父親現在朝中為尚書令,位尊權重,人人畏懼。

    這公子威福自專,遂結交了一班豪奢公子,同聲共氣,各處浪遊。

    此時聞得百花塢梅花茂盛,遂邀了衆人,帶領許多仆從,各擎鷹架犬,駿馬雕鞍,又分付從人先去隻揀有花有景的所在,設席備酒等候。

    他們一路緩行,竟望百花塢而來。

    才到村口,早有管家走來迎接,說道:“小的們已揀了一處,在東首欣賞苑中備酒伺侯了。

    ” 衆公子聽了,遂一哄入村,到了苑門前,各人下馬,進入苑中。

    隻見花飛柳舞,滿苑幽香,十分有景,遂走上亭來,随意坐下。

    酒家曉得俱是有名的公子,不敢怠慢,忙忙搬上酒肴,衆公子狼餐虎咽吃了一會,忽見四個青衣手拿絲弦箫管走上亭來,又見後面跟着兩個豔妝女子,從花下飄飄冉冉而來。

    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