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梁武帝十二時念佛寶志公一俄頃歸西
詩曰:
有美西方不可思,念茲念念在于茲。
慈悲若問相思苦,日日相思十二時。
又曰: 來嫌太晚去嫌遲,點醒貪嗔是所期。
不識紅塵迷性久,因緣大事可還知。
話說梁太子自從被梁主見疑之後,終朝憂郁,病入膏肓,一時盧扁不救。
梁主又在同泰寺聚僧忏悔,皆無見效。
到了四月乙巳日,太子想起前事,不勝憂憤,霎時嘔血痰塞,叫喚不醒而卒,時年三十一歲。
一時合宮之人大哭,慌忙報知梁主。
梁主正同着諸僧在同泰寺頂禮佛像,聞了太子的兇信,說道:“朕今仗此道場,我皇兒此去必登西天矣。
”說罷回宮,到了東宮撫屍痛哭,诏殓以衮冕,又诏示百官。
百官大驚,俱入東宮撫靈舉哀。
五月庚寅日,葬皇太子于安甯陵之側。
又诏司徒左長史王筠為哀文,谥曰昭明太子。
這昭明太子自幼聰明,博學淹貫,自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十卷,《文苑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至今傳誦。
及薨,朝野惋惜,京師男女俱奔走宮門,号泣滿路。
四方民庶,聞之亦為流滞。
後有史官有詩吊之道: 人生何恨到重泉,受屈含冤實可憐。
孝子讒為奸子怨,千秋不禁淚如彈。
梁主遂诏立東宮。
百官請立皇長孫華容公歡嗣位。
梁主猶豫不決,因銜昭明太子舊事,終不釋疑,遂于五月丙申日立第三子晉安王綱小字六通為皇太子,群臣固争不聽,朝野俱言不順。
梁主見不能服衆,到了六月癸醜,封皇太孫華容公歡為豫章王,二孫枝江公譽為河東王,三孫曲阿公譽為嶽陽王。
梁主将三大郡封三孫以慰其心。
當有司議侍郎周弘正前為晉安王綱主薄,因見梁主立他為太子名多不順,請晉安王辭太子之位,因而上奏,道: 謙讓道廢,多曆年所,伏惟王殿下:夫挺将聖,四海歸仁。
是以皇廢德音,以大王為儲副。
意者願聞殿下。
抑伯夷出,上仁之義;微子藏,大賢之節。
逃玉輿而弗乘,棄萬乘如脫履,庶改澆競之俗,以大虞國之風。
古有其人,今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
使無為之化,雖生于遠古,讓王之道不堕于來日,口主豈不盛欤? 奏上,晉安王綱不聽。
周弘正不勝感歎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而民無所措手足矣。
梁祚如此,焉能久乎!”時人深然其言。
卻說陳剛出封鎮北将軍,适有魏人侵犯楚州,陳剛統兵一戰大捷,追至洛陽而還。
洛陽有童謠說道:“名師大将莫自牢,千軍萬馬避黑袍。
”自此魏兵不敢相犯。
陳剛報捷于朝,梁主進封仁威将軍。
一時幹戈甯息。
不覺過了數年病卒,時年七十八歲。
報知梁主,梁主痛惜之,贈散騎常侍左衛将軍,鼓吹一部。
谥曰武。
又勅義興郡發五百人治喪,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襲其一子。
陳剛一生英勇,至此而亡。
後人有詩吊之道: 從來骁勇易傷身,每見沙場肝膽新。
檢點蕭梁征戰士,惟餘陳武是寬人。
卻說梁主将近八旬,好佛益專,日與志公講究。
一日問寶志公道:“成佛之義不知,如何修持方得成佛?”志公默然點首,遂寫以十二時的頌子,授予梁主道:“以此修持,佛道不難也。
”梁主接了,展開細細看去,隻見上面寫道: 平旦寅,狂機内有道人身。
窮苦已經無量劫,不信掌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口星即是塵,不任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真。
日出卯,用處不須生善巧,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便遭魔事繞。
若施功,終不了。
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隻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
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
坐卧不知原是道,隻麼忙忙受苦辛。
認聲色,覓疏親,隻是他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使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
隻守玄,沒文字,認着依前還不是。
暫時自有不追尋,曠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無價寶。
陽焰空華不肯抛,作意修行輕辛苦。
不曾述,莫求悟,任你朝陽幾回暮。
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
日映未,心地何曾安了義。
他家文字沒疏親,不用将來求的意。
任縱橫,絕忌諱,常在人間不在世。
運用不離身色中,曆劫何曾得抛棄。
哺時申,學道先須不厭貧。
有相求來權積聚,不形何用要求真。
作潔淨,卻勞神,方認愚癡作色鄰。
言下不求無處聽,暫時喚作出家人。
慈悲若問相思苦,日日相思十二時。
又曰: 來嫌太晚去嫌遲,點醒貪嗔是所期。
不識紅塵迷性久,因緣大事可還知。
話說梁太子自從被梁主見疑之後,終朝憂郁,病入膏肓,一時盧扁不救。
梁主又在同泰寺聚僧忏悔,皆無見效。
到了四月乙巳日,太子想起前事,不勝憂憤,霎時嘔血痰塞,叫喚不醒而卒,時年三十一歲。
一時合宮之人大哭,慌忙報知梁主。
梁主正同着諸僧在同泰寺頂禮佛像,聞了太子的兇信,說道:“朕今仗此道場,我皇兒此去必登西天矣。
”說罷回宮,到了東宮撫屍痛哭,诏殓以衮冕,又诏示百官。
百官大驚,俱入東宮撫靈舉哀。
五月庚寅日,葬皇太子于安甯陵之側。
又诏司徒左長史王筠為哀文,谥曰昭明太子。
這昭明太子自幼聰明,博學淹貫,自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十卷,《文苑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至今傳誦。
及薨,朝野惋惜,京師男女俱奔走宮門,号泣滿路。
四方民庶,聞之亦為流滞。
後有史官有詩吊之道: 人生何恨到重泉,受屈含冤實可憐。
孝子讒為奸子怨,千秋不禁淚如彈。
梁主遂诏立東宮。
百官請立皇長孫華容公歡嗣位。
梁主猶豫不決,因銜昭明太子舊事,終不釋疑,遂于五月丙申日立第三子晉安王綱小字六通為皇太子,群臣固争不聽,朝野俱言不順。
梁主見不能服衆,到了六月癸醜,封皇太孫華容公歡為豫章王,二孫枝江公譽為河東王,三孫曲阿公譽為嶽陽王。
梁主将三大郡封三孫以慰其心。
當有司議侍郎周弘正前為晉安王綱主薄,因見梁主立他為太子名多不順,請晉安王辭太子之位,因而上奏,道: 謙讓道廢,多曆年所,伏惟王殿下:夫挺将聖,四海歸仁。
是以皇廢德音,以大王為儲副。
意者願聞殿下。
抑伯夷出,上仁之義;微子藏,大賢之節。
逃玉輿而弗乘,棄萬乘如脫履,庶改澆競之俗,以大虞國之風。
古有其人,今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
使無為之化,雖生于遠古,讓王之道不堕于來日,口主豈不盛欤? 奏上,晉安王綱不聽。
周弘正不勝感歎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而民無所措手足矣。
梁祚如此,焉能久乎!”時人深然其言。
卻說陳剛出封鎮北将軍,适有魏人侵犯楚州,陳剛統兵一戰大捷,追至洛陽而還。
洛陽有童謠說道:“名師大将莫自牢,千軍萬馬避黑袍。
”自此魏兵不敢相犯。
陳剛報捷于朝,梁主進封仁威将軍。
一時幹戈甯息。
不覺過了數年病卒,時年七十八歲。
報知梁主,梁主痛惜之,贈散騎常侍左衛将軍,鼓吹一部。
谥曰武。
又勅義興郡發五百人治喪,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襲其一子。
陳剛一生英勇,至此而亡。
後人有詩吊之道: 從來骁勇易傷身,每見沙場肝膽新。
檢點蕭梁征戰士,惟餘陳武是寬人。
卻說梁主将近八旬,好佛益專,日與志公講究。
一日問寶志公道:“成佛之義不知,如何修持方得成佛?”志公默然點首,遂寫以十二時的頌子,授予梁主道:“以此修持,佛道不難也。
”梁主接了,展開細細看去,隻見上面寫道: 平旦寅,狂機内有道人身。
窮苦已經無量劫,不信掌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口星即是塵,不任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真。
日出卯,用處不須生善巧,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便遭魔事繞。
若施功,終不了。
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隻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
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
坐卧不知原是道,隻麼忙忙受苦辛。
認聲色,覓疏親,隻是他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使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
隻守玄,沒文字,認着依前還不是。
暫時自有不追尋,曠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無價寶。
陽焰空華不肯抛,作意修行輕辛苦。
不曾述,莫求悟,任你朝陽幾回暮。
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
日映未,心地何曾安了義。
他家文字沒疏親,不用将來求的意。
任縱橫,絕忌諱,常在人間不在世。
運用不離身色中,曆劫何曾得抛棄。
哺時申,學道先須不厭貧。
有相求來權積聚,不形何用要求真。
作潔淨,卻勞神,方認愚癡作色鄰。
言下不求無處聽,暫時喚作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