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關燈
外昌義之、陳剛等知加湖、魯山已破,報蕭元帥自來攻取郢城,同衆将商議道:“吾三人圍困郢城已經五月而不能下,豈不取笑于人,明日須盡力攻之,務期必破。

    ”諸将皆各踴躍。

    到了次日,引了十萬雄兵一齊遏至城下,正欲拼力來攻,忽見城上四面皆豎起降旗,城上軍兵皆對着蕭兵高叫道:“我将軍已遣人具降書于蕭元帥去了。

    ”蕭兵聽見,遂不進攻,忙退回報知陳剛等,遂停兵以候。

     且說蕭衍得了郢城薛元嗣的降書,不禁大喜,遂統大兵而來。

    到了郢城,薛元嗣、程茂、張孜開門率衆接入。

    蕭兵安撫居民,又念張沖死節,命厚葬之。

    蕭衍進城之日,房長瑜知不可救,就在墓旁缢死。

    蕭衍念節義,令與張沖同葬,遣人旌表設祭,又給賜其家。

    故此楚中之人,皆感蕭衍之德。

    後人有詩贊張沖、房長瑜二人的忠烈道: 丹忠有子不能傳,故吏心誠轉繼焉。

     秀氣若教鐘未到,堯見舜子也徒然。

     蕭衍在郢城整饬軍馬,即遣使到江陵報捷。

    齊和帝亦遣官褒獎,催兵前進。

    蕭衍計點将士,已有了八十餘萬,軍威大振,遂議攻取尋陽。

    蕭衍因對柳慶遠說道:“用兵之道,固在實力制人。

    然虛聲亦可成事。

    今吳子陽、陳伯之、陳虎牙等狼狽而逃尋陽,以尋陽之人情度之,理當洶懼,吾欲傳檄而定,以免生靈塗炭。

    ”請将聽了一時拜服。

    蕭衍即遣蘇隆之去說陳伯之等納降,即用為江州刺史。

    去不幾日,蘇隆之歸告蕭衍道:“陳伯之許肯歸附,隻言大軍不可遽來。

    ” 蕭衍聽了甚是躊躇,柳慶遠道:“我觀陳伯之猶豫未決,非真心也,今許降以緩我進兵,他必結連上明,使人告急于朝矣。

    我須乘其未備之時,引軍逼勢之,不得不降矣。

    ”蕭衍聽了大喜,遂統兵殺奔尋陽。

    尋陽守将鄧元起與陳伯之、陳虎牙、吳子陽見蕭衍進兵驟然而來,不能施展,隻得商議要降。

    因與司馬席恭祖商議,席恭祖說道:“我家世忠貞,有隕不二,豈從賊哉!将軍敗而即逃,逃而即降,何顔立于人世。

    ”說罷須眉倒豎。

    陳伯之、陳虎牙聽了大怒,因拔劍砍來,席恭祖亦拔劍對殺。

    即殺了席恭祖,陳伯之、陳虎牙、鄧元超、吳子陽四人合意出城納降,入蕭衍寨肉袒請罪。

    蕭衍待之亦厚,遂以四人為車騎将軍。

    四人拜謝,蕭衍入城安撫。

     卻說有齊将魯休烈、蕭璜二人,見蕭衍出兵,知江陵無備。

    遂引兵三萬攻破峽口,又與上明兵合,一時江陵大震,勢如破竹。

    蕭穎胄一時無措,星夜遣楊公則報知蕭衍統兵救援根本。

    蕭衍聽了大怒,欲引全軍遏之,柳慶遠道:“魯休烈不過是烏合之衆,何須大軍,隻消遣将禦之,不久即散矣。

    ”蕭衍熟思良久道:“軍師之言是也。

    ”柳慶遠遂遣韋睿、王珍國引軍二萬同楊公則起身,臨行授之以計。

    三人連夜到了上明,與江陵蔡道恭合兵。

    到了次日,魯休烈引軍出戰,王珍國一馬當先,大喝道:“大膽的狂賊,豈不知蕭将天威,四方之民莫不來迎,所向無敵,你今逞此遊魂,首領旦夕不保矣!”魯休烈大怒,提着大刀直砍過來。

    王珍國舉槍劈面相還,大戰三十餘合,魯休烈力怯,望後便退。

    王珍國放馬追來,将長槍按住,取弓扣箭,望着魯休烈觑得較近,一箭射來。

    魯休烈見王珍國從後追來,望前逃,忽隻聽見背後弓弦響處,忙回頭一看,見箭射來,急急閃身,那箭早已中在肩窩,翻身跌下馬來。

    王珍國見箭射中,便拍馬挺槍來刺。

    齊将蕭璝看見,便一馬截住王珍國厮殺,齊兵将魯休烈救回本寨,兩邊混戰,各自收兵。

    魯休烈拔去箭頭,幸無大損,在軍中歇息。

    王珍國與韋睿拆開柳軍師之計看了,心中大喜,遂請楊公則、蔡道恭入帳說道:“齊兵今日戰敗,夜間必無準備,我同蔡道恭引軍劫之,韋睿與楊公則領兵可乘勢掩襲,使彼不能屯住而離散矣。

    ”王珍國便同蔡道恭各引五千人馬悄悄行至齊營。

    此時月色昏黑,守至三更,王珍國在前,蔡道恭在後,數聲炮響一齊殺至齊營。

    果然利害,怎見得,但見: 黃昏兵到,黑夜軍臨,沖開隊伍怎支持,撞倒栅欄焉可立。

    馬聞金鼓之聲,驚馳亂走;軍聽喊殺喧嘩,難辨你我。

    刀槍亂刺,那知上下高低;将士交鋒,孰識東西南北。

    鳴鑼小校,昏迷二目眼難睜;擂鼓兒郎,兩手慌忙槌亂打。

    着刀的連肩卸背,逢斧的頭斷身開。

    這才是有心籌計,無心不死,盡皆是死。

     齊兵齊将正然睡熟,忽聽見蕭兵劫營,一時驚慌亂竄,各自奔逃。

    王珍國、蔡道恭得計,各引兵亂殺。

    蕭璝身不及甲,忙出後營上馬奔逃,魯休烈竟死于亂軍之中。

    這一劫營,直殺得齊兵抛戈棄甲,自相踏死者無算,所存者各自逃生。

    王珍國、韋睿得勝,平定上明,即先遣人報捷蕭衍,然後引兵而回。

    蕭衍遂報捷于江陵,齊和帝大喜,即遣使賜赉,又賜诏書一道。

    隻因這一賜赉,有分教,猛虎出山,飛龍在天。

    不知這诏書中有何話說,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