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望王氣英雄擇主丁父艱魚龍護舟
詞雲:
堯舜仁純,禹湯功大,帝王不是庸人做。
若無至德感天心,焉能全福登龍座。
要問名成,須将實課,五倫豈許人偷過。
蕭梁享位是何因,千秋孝行馨香播。
右調《踏莎行》 話說柳慶遠望氣到了巴山縣,見王茂、陳剛是兩個英雄,以言動之,果合二人之意,邀請他同到家中。
相見過,王茂因說道:“我二人乃鄉野匹夫,怎敢當先生稱贊。
既辱垂青,且問先生尊姓大名,到此有何貴幹?”柳慶遠道:“小弟是巴州人,姓柳名慶遠,字文和,雖一書生,頗留心世務。
竊見天下荒荒,臣民塗炭,曆數應有所歸。
今望王氣,已察知真主在于建康,欲輔佐之,以博封侯之願。
在路又見仙氣一道,起于此地,定有英俊埋藏其下,故迂道尋訪,今幸得見二位仁兄,不辜來意。
二兄何姓何名,望一一賜教。
”陳剛接說道:“小弟姓陳名剛,表字慶之,從北魏而來。
雖系一個粗人,實也想要做些事業。
喜逢吾義兄王茂,感他一面即八拜為交,結為生死,若先生有大才大志,要往建康,何不攜帶俺二人同去,倘一刀一斧得成汗馬之功,皆先生之賜也。
”柳慶遠笑道:“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二位若肯行,相期同事一主,拜将封侯,是我願也,有何不可。
”二人聽了大喜。
王茂因又問道:“适才先生聽說真主已曾降生,但不知實是誰人,又住在何處,我們怎樣跟尋?”柳慶遠道:“大凡英雄事主,豪傑投人,有如女子之嫁人,終身以之,苟擇非其主,而孟浪從之,則是懷珠而入火爍矣。
故古人雲,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今真主雖生,而在潛龍未躍之時,焉知何姓何名,出于何地。
然我細細揣來,倘然是虎必定生風,若果為龍自應雲起,肯留心細訪,終須會合。
若急求功名,投托庸主,以二位之才何患功名不就。
倘後真主一出,與之相抗,是拂天意,必有不測之禍,再欲改圖,又為千古罪人。
何不同去訪确其人,乘其潛藏未達之先,悉心歸附,後來際會成得一功,立得一業,成不拔之基,垂名青史,豈不愈乎!”二人聽了大喜,道:“先生妙論,大有深心,我二人今後悉聽先生,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萬望先生直言無諱。
”王茂遂留柳慶遠住下,商議出門不題。
你道柳慶遠是何星宿臨凡,原來是: 總管星辰降下方,一番事業在蕭梁。
隻因天意分南北,故教閱史不無傷。
此時已是齊昭業隆昌元年,隻因這昭業年幼,競被宣城王蕭鸾篡弒自立,改号建武元年。
這蕭鸾甚是猜忌,他既篡了同宗,誠恐同宗效尤篡弒,故凡在前朝用蕭姓之人,非貶即殺,一時将蘭陵蕭家村中向日勳勢欺人之輩謀殺大半,蕭順之聞之,大為歎息。
這蕭鸾卻又要在同姓之中凡有才能者不許隐匿,要人報舉,自家親用方信任用之。
早有人竟将蕭順之的長子蕭懿舉薦于朝,齊主因授官益州刺使。
此時蕭衍博學多能,兼好籌略,時流名輩鹹推薦其有文武全才。
齊主将欲用他,忽有王鎮西奏道:“臣聞蕭衍年少知兵,乞付臣軍中備用。
”齊主遂降旨,着蕭衍為王鎮西軍中谘議參軍,蕭順之此時年已七十,兒孫在目,正然順适,忽被人将二子皆薦于朝,一喜一憂,喜的是有子成名,憂的是危亂之朝,失身非主,必有大禍大患。
卻見他二人正在年少初仕之時,不好便挫其志,欲慢慢點醒,使其明哲保身,然亦心中憂郁不暢。
不日旨到家中,蕭衍按了旨意,隻得拜别父親,又與郗氏言别,因見郗氏不能生子,遂将族兄蕭宏之子過繼為子,取名正德。
将家事料理一番,然後入朝謝恩。
時有東閣祭酒王儉,看見蕭衍不勝驚異,因對廬陵何憲說道:“此蕭郎三十内當作侍中,過此以後貴不可言矣。
”由是蕭衍之名愈重,及随王鎮西荊州鎮守不及兩月,忽家中報到,說父親蕭順之亡過。
蕭衍聞報大恸,仆地幾絕,遂即禀了王鎮西要丁父憂,王鎮西遂不便強留,準他回家守制。
蕭衍即星夜奔馳,兼道而行,寝食俱廢。
一日行至江中,正值西北風大作,江中巨浪掀天,船隻俱不敢行走,蕭衍奔喪性急,那裡肯等,因使人駕槳分開水勢,逆風而行,無奈狂風驚浪,将船掀得亂轉,将要覆沒,蕭衍忙親立在船頭上,迎風号泣,呼叫道:“父親,生兒不孝,不能親自蓋棺,情願死葬波濤相随地下。
”說未完,隻水面湧出一道霞光,将船罩住。
船上水手對面俱看不見,盡皆吓得魄散魂飛。
不一時,那霞光退散,衆人方看見船邊周圍有千百的黑影将船扶定,再看那黑影時卻是無數的鼋龜蛟龍在水中駕馭而行,任他逆浪狂風,船中穩如磐石,衆人無不稱奇。
到晚住船,計程已來有千裡。
後有人閱史至此,有詩贊蕭衍孝心感格道: 逆風逆水浪翻天,千裡歸船似眼前。
為甚魚龍來駕馭,帝王福大孝心堅。
蕭衍自此平安還至建康,上表奏
若無至德感天心,焉能全福登龍座。
要問名成,須将實課,五倫豈許人偷過。
蕭梁享位是何因,千秋孝行馨香播。
右調《踏莎行》 話說柳慶遠望氣到了巴山縣,見王茂、陳剛是兩個英雄,以言動之,果合二人之意,邀請他同到家中。
相見過,王茂因說道:“我二人乃鄉野匹夫,怎敢當先生稱贊。
既辱垂青,且問先生尊姓大名,到此有何貴幹?”柳慶遠道:“小弟是巴州人,姓柳名慶遠,字文和,雖一書生,頗留心世務。
竊見天下荒荒,臣民塗炭,曆數應有所歸。
今望王氣,已察知真主在于建康,欲輔佐之,以博封侯之願。
在路又見仙氣一道,起于此地,定有英俊埋藏其下,故迂道尋訪,今幸得見二位仁兄,不辜來意。
二兄何姓何名,望一一賜教。
”陳剛接說道:“小弟姓陳名剛,表字慶之,從北魏而來。
雖系一個粗人,實也想要做些事業。
喜逢吾義兄王茂,感他一面即八拜為交,結為生死,若先生有大才大志,要往建康,何不攜帶俺二人同去,倘一刀一斧得成汗馬之功,皆先生之賜也。
”柳慶遠笑道:“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二位若肯行,相期同事一主,拜将封侯,是我願也,有何不可。
”二人聽了大喜。
王茂因又問道:“适才先生聽說真主已曾降生,但不知實是誰人,又住在何處,我們怎樣跟尋?”柳慶遠道:“大凡英雄事主,豪傑投人,有如女子之嫁人,終身以之,苟擇非其主,而孟浪從之,則是懷珠而入火爍矣。
故古人雲,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今真主雖生,而在潛龍未躍之時,焉知何姓何名,出于何地。
然我細細揣來,倘然是虎必定生風,若果為龍自應雲起,肯留心細訪,終須會合。
若急求功名,投托庸主,以二位之才何患功名不就。
倘後真主一出,與之相抗,是拂天意,必有不測之禍,再欲改圖,又為千古罪人。
何不同去訪确其人,乘其潛藏未達之先,悉心歸附,後來際會成得一功,立得一業,成不拔之基,垂名青史,豈不愈乎!”二人聽了大喜,道:“先生妙論,大有深心,我二人今後悉聽先生,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萬望先生直言無諱。
”王茂遂留柳慶遠住下,商議出門不題。
你道柳慶遠是何星宿臨凡,原來是: 總管星辰降下方,一番事業在蕭梁。
隻因天意分南北,故教閱史不無傷。
此時已是齊昭業隆昌元年,隻因這昭業年幼,競被宣城王蕭鸾篡弒自立,改号建武元年。
這蕭鸾甚是猜忌,他既篡了同宗,誠恐同宗效尤篡弒,故凡在前朝用蕭姓之人,非貶即殺,一時将蘭陵蕭家村中向日勳勢欺人之輩謀殺大半,蕭順之聞之,大為歎息。
這蕭鸾卻又要在同姓之中凡有才能者不許隐匿,要人報舉,自家親用方信任用之。
早有人竟将蕭順之的長子蕭懿舉薦于朝,齊主因授官益州刺使。
此時蕭衍博學多能,兼好籌略,時流名輩鹹推薦其有文武全才。
齊主将欲用他,忽有王鎮西奏道:“臣聞蕭衍年少知兵,乞付臣軍中備用。
”齊主遂降旨,着蕭衍為王鎮西軍中谘議參軍,蕭順之此時年已七十,兒孫在目,正然順适,忽被人将二子皆薦于朝,一喜一憂,喜的是有子成名,憂的是危亂之朝,失身非主,必有大禍大患。
卻見他二人正在年少初仕之時,不好便挫其志,欲慢慢點醒,使其明哲保身,然亦心中憂郁不暢。
不日旨到家中,蕭衍按了旨意,隻得拜别父親,又與郗氏言别,因見郗氏不能生子,遂将族兄蕭宏之子過繼為子,取名正德。
将家事料理一番,然後入朝謝恩。
時有東閣祭酒王儉,看見蕭衍不勝驚異,因對廬陵何憲說道:“此蕭郎三十内當作侍中,過此以後貴不可言矣。
”由是蕭衍之名愈重,及随王鎮西荊州鎮守不及兩月,忽家中報到,說父親蕭順之亡過。
蕭衍聞報大恸,仆地幾絕,遂即禀了王鎮西要丁父憂,王鎮西遂不便強留,準他回家守制。
蕭衍即星夜奔馳,兼道而行,寝食俱廢。
一日行至江中,正值西北風大作,江中巨浪掀天,船隻俱不敢行走,蕭衍奔喪性急,那裡肯等,因使人駕槳分開水勢,逆風而行,無奈狂風驚浪,将船掀得亂轉,将要覆沒,蕭衍忙親立在船頭上,迎風号泣,呼叫道:“父親,生兒不孝,不能親自蓋棺,情願死葬波濤相随地下。
”說未完,隻水面湧出一道霞光,将船罩住。
船上水手對面俱看不見,盡皆吓得魄散魂飛。
不一時,那霞光退散,衆人方看見船邊周圍有千百的黑影将船扶定,再看那黑影時卻是無數的鼋龜蛟龍在水中駕馭而行,任他逆浪狂風,船中穩如磐石,衆人無不稱奇。
到晚住船,計程已來有千裡。
後有人閱史至此,有詩贊蕭衍孝心感格道: 逆風逆水浪翻天,千裡歸船似眼前。
為甚魚龍來駕馭,帝王福大孝心堅。
蕭衍自此平安還至建康,上表奏